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未周身,事乖遠慮。
既禍臨而不測,誠災及以非常。
出向西京,感聖恩而寬宥;竄於南裔,當國憲以甘心。
咎實自貽,孽非他作。
念一家而散地,思萬裡以何歸?既為負國之臣,永廢經邦之術。
程遊湘土,道假垔山,正當煩惱之身,忽接清閒之眾。
方知富貴,難保始終。
直饒鼎食之榮,豈若盂羹之美。
持形歸命,恭發精誠。
捐施白金,充羞淨供。
仰苾蒭之高德,報懶瓚之深慈。
冀保此行,乞無他患,惟願天回南睠,澤賜下臨。
免緻邊夷,白日便同於鬼趣;賜歸中夏,黃泉亦感於君恩。
虔罄丹誠,永繫法力。
卑情不任,激切之至。
」(「補仲山之袞,雖曲盡於寸心」,今多作「巧心」。
後人見晉公以智巧敗,故改雲「惟其曲盡於巧心,是以難調於眾口」,不知以「巧」對「眾」,未如「寸」字為切。
) 蔡君謨題壁 張子野宰吳江,因如歸舊亭撤而新之[42]。
蔡君謨題壁間雲:「蘇州吳江之濱,有亭曰如歸者,隘壞不可居。
康定元年冬十月,知縣事秘書丞張先,治而大之,以稱其名。
既成,記工作之始,以示于後。
」 郟正夫 郟亶,字正夫,太倉人。
起於農家,自幼知讀書,識度不類凡子。
年甫冠,登嘉祐二年進士第。
崑山自國朝以來,無登第者,正夫獨破天荒。
後住金陵,遣其子僑就學於王荊公,嘗有贄見詩雲:「十裡松陰蔣子山,暮煙收盡梵宮寬。
夜深更向紫微宿,坐久始知凡骨寒。
一派石泉流沆瀣,數庭霜竹頗琅玕。
大鵬汎有摶風便,還許鷦鷯附羽翰。
」荊公一見奇之。
今集中有《謝郟亶祕校見訪於鍾山》詩雲:「誤有聲名隻自慙,煩君跋馬過茅簷[43]。
已知原憲貧非病,更許莊周智養恬。
世事何時逢坦蕩,人情隨分就猜嫌[44]。
誰能胸臆無塵滓,使我相從久未厭。
」自此聲價頗重。
熙寧中,為司農寺丞,上書言水利,朝廷以其功大役重,頗難之。
正夫條水之利害,著成一書,今刊行於世。
未錢,復司農寺丞,除江東運判。
元祐初,入為太府寺丞,出知溫州。
以比部郎中召,未至而卒,年六十有六,葬於太倉。
孫升卿,登第,守徽、常二州。
公初授睦州團練推官,知杭州於潛縣,未赴。
以水利、役法、鹽、銅、酒五利獻諸朝[45],丞相王文公安石奇之,除司農寺丞,旋出提舉兩浙水利,議者以其說非便,遂罷免。
已而歸,治所居之西積水田曰大泗灢者,如所獻之說,為圩岸、溝洫、井合、場圃,俱用井田之遺制,於是歲入甚厚,即圖其狀以獻,且以明前日之法非苟然者。
復召為司農寺主簿,稍遷丞,預修司農寺勅式,頗號完密。
除江東路轉運判官。
陳君子父殿丞 殿中丞陳質,德行著於鄉裡,其死也,範文正公挽之雲:「賢者逝如此,皇天豈易知。
眾人皆墮淚,君子獨安碑。
幾世傳清白,滿鄉稱孝慈。
賢哉生令嗣,遺秀在蘭芝。
」公有二子,曰郢、曰之奇,皆為吳中高士。
鬱林石 陸龜蒙居臨頓裡,其門有巨石。
遠祖績,嘗仕吳,為鬱林太守,罷歸無裝,舟輕不可越海,取石為重。
人稱其廉,號鬱林石。
謝希深 謝絳,字希深,太子賓客濤之子。
大中祥符八年,登進士甲科。
楊文公薦其才,召試館職,充祕閣校理。
景祐元年,丁父憂,服除,召試知制誥。
歐陽文忠公嘗雲:「三代以來,文章盛者稱西漢。
公於制誥尤得其體,常、楊、元、白不足多也。
」寶元初,知鄧州,卒,年四十有五。
公自少而仕,凡三十年間,自守不回,而外亦不甚異,一時賢士大夫無不敬之。
子景初、景溫,皆為時名儒。
範文正公還鄉 文正公自政府出,歸鄉焚黃,未至近邑,先投遠狀。
或以為太過,公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敢不盡禮乎?」既至,搜外庫,惟有絹三千匹。
令掌吏錄親戚及閭裡知舊,自大及小,散之皆盡,曰:「宗族鄉黨,見我生長,幼學壯仕,為我助喜。
我何以報之?」又買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濟養羣族,擇族之長而賢者一人主之。
其計日食人米一升,歲衣人二縑,嫁女者錢五十千,娶婦者二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
放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粳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仕而家居俟代者預焉,仕而之官者罷其給。
公雖沒,後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存也。
清遠道士詩 清遠道士《同沈恭子遊虎丘寺》詩雲:「我本長殷周,遭罹歷秦漢。
四瀆與五嶽,名山盡幽竄。
及此寰區中,始有近峯翫。
近峯何鬱鬱,平湖渺瀰漫。
吟挽川之陰,步上山之岸[46]。
山川共澄澈,光彩交零亂。
白雲蓊欲歸,青松忽消半。
客去川島靜,人來山鳥散。
谷深中見日,崖幽曉非旦,聞子盛遊遨,風流足詞翰。
嘉玆好松石,一言常累歎。
勿謂予鬼神,忻君共幽讚。
」清遠道士,竟不知其為何人?以鬼神自謂,亦怪之甚者。
顏魯公、李德裕、皮日休、陸龜蒙皆有和篇。
沈恭子亦莫詳其因,詩中有「風流」、「詞翰」之稱,必神怪之儔也。
幽
既禍臨而不測,誠災及以非常。
出向西京,感聖恩而寬宥;竄於南裔,當國憲以甘心。
咎實自貽,孽非他作。
念一家而散地,思萬裡以何歸?既為負國之臣,永廢經邦之術。
程遊湘土,道假垔山,正當煩惱之身,忽接清閒之眾。
方知富貴,難保始終。
直饒鼎食之榮,豈若盂羹之美。
持形歸命,恭發精誠。
捐施白金,充羞淨供。
仰苾蒭之高德,報懶瓚之深慈。
冀保此行,乞無他患,惟願天回南睠,澤賜下臨。
免緻邊夷,白日便同於鬼趣;賜歸中夏,黃泉亦感於君恩。
虔罄丹誠,永繫法力。
卑情不任,激切之至。
」(「補仲山之袞,雖曲盡於寸心」,今多作「巧心」。
後人見晉公以智巧敗,故改雲「惟其曲盡於巧心,是以難調於眾口」,不知以「巧」對「眾」,未如「寸」字為切。
) 蔡君謨題壁 張子野宰吳江,因如歸舊亭撤而新之[42]。
蔡君謨題壁間雲:「蘇州吳江之濱,有亭曰如歸者,隘壞不可居。
康定元年冬十月,知縣事秘書丞張先,治而大之,以稱其名。
既成,記工作之始,以示于後。
」 郟正夫 郟亶,字正夫,太倉人。
起於農家,自幼知讀書,識度不類凡子。
年甫冠,登嘉祐二年進士第。
崑山自國朝以來,無登第者,正夫獨破天荒。
後住金陵,遣其子僑就學於王荊公,嘗有贄見詩雲:「十裡松陰蔣子山,暮煙收盡梵宮寬。
夜深更向紫微宿,坐久始知凡骨寒。
一派石泉流沆瀣,數庭霜竹頗琅玕。
大鵬汎有摶風便,還許鷦鷯附羽翰。
」荊公一見奇之。
今集中有《謝郟亶祕校見訪於鍾山》詩雲:「誤有聲名隻自慙,煩君跋馬過茅簷[43]。
已知原憲貧非病,更許莊周智養恬。
世事何時逢坦蕩,人情隨分就猜嫌[44]。
誰能胸臆無塵滓,使我相從久未厭。
」自此聲價頗重。
熙寧中,為司農寺丞,上書言水利,朝廷以其功大役重,頗難之。
正夫條水之利害,著成一書,今刊行於世。
未錢,復司農寺丞,除江東運判。
元祐初,入為太府寺丞,出知溫州。
以比部郎中召,未至而卒,年六十有六,葬於太倉。
孫升卿,登第,守徽、常二州。
公初授睦州團練推官,知杭州於潛縣,未赴。
以水利、役法、鹽、銅、酒五利獻諸朝[45],丞相王文公安石奇之,除司農寺丞,旋出提舉兩浙水利,議者以其說非便,遂罷免。
已而歸,治所居之西積水田曰大泗灢者,如所獻之說,為圩岸、溝洫、井合、場圃,俱用井田之遺制,於是歲入甚厚,即圖其狀以獻,且以明前日之法非苟然者。
復召為司農寺主簿,稍遷丞,預修司農寺勅式,頗號完密。
除江東路轉運判官。
陳君子父殿丞 殿中丞陳質,德行著於鄉裡,其死也,範文正公挽之雲:「賢者逝如此,皇天豈易知。
眾人皆墮淚,君子獨安碑。
幾世傳清白,滿鄉稱孝慈。
賢哉生令嗣,遺秀在蘭芝。
」公有二子,曰郢、曰之奇,皆為吳中高士。
鬱林石 陸龜蒙居臨頓裡,其門有巨石。
遠祖績,嘗仕吳,為鬱林太守,罷歸無裝,舟輕不可越海,取石為重。
人稱其廉,號鬱林石。
謝希深 謝絳,字希深,太子賓客濤之子。
大中祥符八年,登進士甲科。
楊文公薦其才,召試館職,充祕閣校理。
景祐元年,丁父憂,服除,召試知制誥。
歐陽文忠公嘗雲:「三代以來,文章盛者稱西漢。
公於制誥尤得其體,常、楊、元、白不足多也。
」寶元初,知鄧州,卒,年四十有五。
公自少而仕,凡三十年間,自守不回,而外亦不甚異,一時賢士大夫無不敬之。
子景初、景溫,皆為時名儒。
範文正公還鄉 文正公自政府出,歸鄉焚黃,未至近邑,先投遠狀。
或以為太過,公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敢不盡禮乎?」既至,搜外庫,惟有絹三千匹。
令掌吏錄親戚及閭裡知舊,自大及小,散之皆盡,曰:「宗族鄉黨,見我生長,幼學壯仕,為我助喜。
我何以報之?」又買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濟養羣族,擇族之長而賢者一人主之。
其計日食人米一升,歲衣人二縑,嫁女者錢五十千,娶婦者二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
放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粳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仕而家居俟代者預焉,仕而之官者罷其給。
公雖沒,後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存也。
清遠道士詩 清遠道士《同沈恭子遊虎丘寺》詩雲:「我本長殷周,遭罹歷秦漢。
四瀆與五嶽,名山盡幽竄。
及此寰區中,始有近峯翫。
近峯何鬱鬱,平湖渺瀰漫。
吟挽川之陰,步上山之岸[46]。
山川共澄澈,光彩交零亂。
白雲蓊欲歸,青松忽消半。
客去川島靜,人來山鳥散。
谷深中見日,崖幽曉非旦,聞子盛遊遨,風流足詞翰。
嘉玆好松石,一言常累歎。
勿謂予鬼神,忻君共幽讚。
」清遠道士,竟不知其為何人?以鬼神自謂,亦怪之甚者。
顏魯公、李德裕、皮日休、陸龜蒙皆有和篇。
沈恭子亦莫詳其因,詩中有「風流」、「詞翰」之稱,必神怪之儔也。
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