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驗不在彼而在此,始知禍福不可避也。

     朱樂圃先生 朱長文,字伯原,未冠擢進士第,英聲振于士林。

    元祐初,充本州教授,入朝除秘書省正字、樞密院編修官。

    後以疾解任,退居于家。

    所居在雍熙寺之西,號樂圃坊。

    地有高岡清池,喬松壽檜,先生以志不得達,棲隱于中。

    潛心古道,篤意著述,人莫敢稱其姓氏,但曰樂圃先生。

    樂圃在錢氏時,號金谷。

    方子通嘗有詩雲:「吳門此圃號金谷,主人瀟灑能文章。

    」子通又嘗著《樂圃十詠》:一曰《樂圃》,二曰《邃經堂》,三曰《琴臺》,四曰《墨池》,五曰《魚溪》,六曰《詠齋》,七曰《灌園亭》,八曰《見山岡》,九曰《峨冠石》,十曰《洌泉井》。

    常公安民嘗造先生隱居,愛其趣識志尚灑然有異於人,而惜其遺逸沈晦,因觀所著《續圖經》,遂作序以紀之。

     海湧山 虎丘,舊名海湧山,闔閭王既葬之後,金精之氣化為虎,踞其墳,故號虎丘。

    山椒有二伽藍,列為東西,白樂天有東武丘、西武丘詩,顏魯公亦雲:「不到東西寺,於今五十春。

    」今之西菴,所謂西武丘也。

    「虎」字避唐諱,改曰「武」。

     盧通議 盧革,字仲辛,本德清人。

    少奇穎,舉神童,年十六,擢進士乙科。

    慶曆間,知龔州。

    時蠻人入寇桂管,公經畫軍須,以應辦聞。

    歷婺、泉二州,除廣南提點刑獄、福建湖南兩轉運使。

    力請郡以自効,神宗嘉之,顧執政曰:「盧革恬退如此,可與一佳郡。

    」遂除宣州。

    未幾告老,遷光祿卿緻仕。

    以子貴,進秘書監、太子賓客。

    官制行,改太中大夫。

    哲宗踐阼,遷通議大夫。

    退居于吳十五年,年八十二卒。

    子秉。

    今盧提刑橋,即公所居之地也。

    先殿院既以散秩養痾,日與賓客酌酒賦詩自娛,公誠慤莊重,有前輩之風,先殿院雅好其為人,朝夕與之議論。

    公性不甚飲,每勸之,酒至三分,則起而拱手,曰:「已三分矣。

    」至五分,則曰:「已五分矣。

    」其他率以是應之。

    既去,先殿院審執事者,皆曰:「客之言毫髮不妄。

    」由是益器重之。

     閶門樓詩 閶門舊有樓三間,予猶及見之。

    陸機《吳趨行》雲:「閶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

    重欒承遊極,回軒啟曲阿。

    」蘇子美詩雲:「年華冉冉催人老,雲物瀟瀟又變秋[32]。

    家在鳳凰城下住[33],江山何事苦相留?」更建炎兵火,不復存矣。

     章守子用皂蓋 元豐中,章岵(岷之弟。

    )朝議為郡守[34],剛介不可屈,人因目之曰「章硬頸」。

    其子出入,用皂絹蓋,肩輿不過二人。

     隨緣居士 黃策,字子虛,彥之子。

    中進士乙科,為雍丘縣主簿。

    元符末,詔許中外言事。

    時昭慈既復位號,典冊有未盡正者,因上書引古義力爭之。

    崇寧初,黨論起,名入黨籍,羈置登州。

    會赦,還鄉裡,遂休官,號「隨緣居士」。

    欽廟嘗書「隨緣」二字賜之,藏宸翰於家。

    著《隨緣居士記》,書之於壁。

    建炎中,追錄黨人,除直秘閣。

    公無疾端坐而逝,葬光福山,自題其墓曰「隨緣居士之塔」。

     石點頭 今虎丘千人座旁,有石點頭,《十道四蕃志》雲:「生公,異僧竺道生也。

    講經於此,無信之者,乃聚石為徒,與譚至理,石皆為點頭。

    」 軌革卦影 韓中孚,字應天。

    將遊上庠,聞市肆有精軌革術者,應天筮之。

    畫一金章紫綬人,有賁色瓶在其旁,後有一人處圓圈中[35]。

    術士謂之曰:「君此行未必到闕,中途必為貴人所留。

    」應天未之信。

    行次南徐,適朱行中龍圖為郡守,與之厚善,聞其來,倒屐迎之,延於郡圃。

    朱平生愛一賁色酒壺,因宴出示之。

    圃中有草菴,其狀甚圓,應天寢於其間,與卦影所畫,無一不驗。

    以此知不惟飲啄前定,雖受用之物,寢處之地,亦非偶然者[36]。

     夢石天王像 後唐時,慧聚寺有紹明律師,僧中傑出者,居半山彌勒閣。

    一夕,夢神人曰:「簷前古桐下有石天王像與銅鐘,師宜知之。

    」詰旦,掘其地,果獲此二物。

    今尚龕置壁間,形製極古,故前輩有詩雲:「一旦石像欲發現,先垂景夢鳴高岡。

    」常熟破山恩高僧[37],嘗學于紹明,見本朝《僧史》。

     改正洪範 餘燾,字元輔。

    方舍法欲行,上書引成周事力贊之,因命以官,累遷至正郎。

    後復上書改《洪範》篇,自「王省惟歲」,「月之從星,則以風雨」乃屬之「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