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氏雲。
國一禪師 國一禪師,乃崑山圓明村朱氏子。
捨俗為僧,受業於景德寺,法名道欽。
因遊歷叢林,遇一有道者,語之雲:「乘流而行,遇徑而止。
」既至雙徑,遂借龍潭築菴於其上,即開山之祖也。
事載《塔銘》雲。
今慧聚寺之西,有以羅漢名橋者,蓋指國一雲。
葉少卿 葉參字少列[30],嘗守此郡,既謝事,因居焉。
其子清臣,登禁從,少列猶及見之。
範文正公嘗贈之詩,雲:「退也天之道,東南事了人。
風波拋舊路,花月伴閒身。
湖外扁舟遠,門中駟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時貧。
見子登西掖,攜孫過北鄰。
白雲高閣曙,綠水後池春。
尊酒呼前輩,爐香叩上真。
隻應陰德在,八十富精神。
」其居第在天慶之東,中有七檜堂。
內翰道卿,嘗持本路漕節侍養。
道卿之子公秉,又嘗守鄉郡[31],搢紳榮之。
(善卷寺丞,乃內翰之孫,長於詩,與祠部叔父唱和甚多。
其姪主簿公,娶叔祖四朝議之女。
) 二遊詩 吳之士,有恩王府參軍徐修矩者,守世書萬卷,酣飲於其間,至日晏忘飲食。
又有前涇縣尉任晦,其居有深林曲沼,危亭幽砌。
皮日休嘗遊二君宅,每為浹旬之款,篇章留贈不一,號《二遊詩》。
安定先生 胡翼之,本海陵人。
學者尊其道,皆稱為安定先生。
景祐中,範文正公薦先生,白衣對崇政殿,授秘書省校書郎。
文正上疏請建郡學,首以先生為吳興學官,繼移此邦。
先生居學,嚴條約以身先之。
雖大暑必公裳,終日延見諸生,以嚴師弟之禮。
解經有至要義,懇懇為諸生論其所以治己而治乎人者。
學徒千數,日月刮劘,為文章皆傅經義,必以理勝。
信其師說,崇尚行實。
自後登科為大儒者,累世不絕。
如滕章敏、範忠宣、錢內翰醇老,皆從先生之學者也。
至今學宮畫像而祠之。
蘇子美飲酒 子美豪放,飲酒無算,在婦翁杜正獻家,每夕讀書以一鬥為率。
正獻深以為疑,使子弟密察之。
聞讀《漢書·張子房傳》至「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山副車」,遽撫案曰:「惜乎!擊之不中。
」遂滿引一大白。
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白。
正獻公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鬥誠不為多也。
」 張伯玉郎中 張伯玉,字公達,嘗為郡從事,剛介有守,文藝甚高。
範文正公深愛之,嘗舉以應制科,舉詞雲:「張某,天賦才敏,學窮閫奧,善言皇王之治,博達古今之宜。
素蘊甚充,清節自處,堪充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
」其應詔也,又作《上都行》送之,果中高選。
伯玉在蘇日,述作並見《蓬萊集》。
上方詩 唐孟郊,因其父為崑山尉,嘗至山中,題詩於上方雲:「昨日到上方,片霞封石牀。
錫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
晴磬無短韻,晝燈含永光。
有時乞鶴歸,還放逍遙場。
」其後張祜嘗遊,亦有詩雲:「寶殿依山險,淩虛勢欲吞。
畫簷齊木末,香砌壓雲根。
遠景窗中岫,孤煙竹裹村。
憑高聊一望,歸思隔吳門。
」皇祐中,王荊公以舒倅被旨來相水事,到邑已深夜,艤舟寺之前,秉火炬登山,閱二公之詩,一夕和竟,詰旦即回棹。
其詩雲:「僧溪蹯青蒼,莓苔上秋牀。
霜翰飢更清,風蔦遠亦香。
埽石出古色,洗松納空光。
久遊不忍還,迫迮冠蓋場。
」「峯嶺互出沒,江胡相吐吞。
園林浮海角,臺殿擁山根。
百裡見漁艇,萬家藏水村。
地偏來客少,幽興祇桑門。
」此四詩,為山中之絕唱。
陳龍圖使高麗 陳睦,字子雍。
嘉祐六年登進士科,名在第二。
治平中,詔舉館閣才行之士,子雍與劉攽、李常寧、李清臣輩首被選擢。
熙寧、元豐間,高麗屢航海修貢,朝廷以為恭,選使往諭之。
初命林希子中,力辭。
更命睦,睦即日就道。
神宗大喜,語輔臣曰:「林希無親,堅辭不行;陳睦親在,乃不憚於往。
」因出希知池州;假睦起居舍人,直昭文館,特賜黃金帶。
受命七日而行,涉海踰月,出入驚濤中,遂抵其國。
使還,乃真拜所假官職,且令服所賜黃金帶,又賜黃金盞於令式外,以為寵。
俄直龍圖閣、知潭州,卒。
二子:彥文經仲,嘗躋法從;彥武緯叔,為提舉官。
墓在南峯山。
初,林希樞密買蔔於京師,孟診為作卦影,畫紫袍金帶人對大水而哭,林以為高麗之役涉瀚海,故力辭之。
後出知池州,繼遭喪禍。
其
國一禪師 國一禪師,乃崑山圓明村朱氏子。
捨俗為僧,受業於景德寺,法名道欽。
因遊歷叢林,遇一有道者,語之雲:「乘流而行,遇徑而止。
」既至雙徑,遂借龍潭築菴於其上,即開山之祖也。
事載《塔銘》雲。
今慧聚寺之西,有以羅漢名橋者,蓋指國一雲。
葉少卿 葉參字少列[30],嘗守此郡,既謝事,因居焉。
其子清臣,登禁從,少列猶及見之。
範文正公嘗贈之詩,雲:「退也天之道,東南事了人。
風波拋舊路,花月伴閒身。
湖外扁舟遠,門中駟馬新。
心從今日泰,家似昔時貧。
見子登西掖,攜孫過北鄰。
白雲高閣曙,綠水後池春。
尊酒呼前輩,爐香叩上真。
隻應陰德在,八十富精神。
」其居第在天慶之東,中有七檜堂。
內翰道卿,嘗持本路漕節侍養。
道卿之子公秉,又嘗守鄉郡[31],搢紳榮之。
(善卷寺丞,乃內翰之孫,長於詩,與祠部叔父唱和甚多。
其姪主簿公,娶叔祖四朝議之女。
) 二遊詩 吳之士,有恩王府參軍徐修矩者,守世書萬卷,酣飲於其間,至日晏忘飲食。
又有前涇縣尉任晦,其居有深林曲沼,危亭幽砌。
皮日休嘗遊二君宅,每為浹旬之款,篇章留贈不一,號《二遊詩》。
安定先生 胡翼之,本海陵人。
學者尊其道,皆稱為安定先生。
景祐中,範文正公薦先生,白衣對崇政殿,授秘書省校書郎。
文正上疏請建郡學,首以先生為吳興學官,繼移此邦。
先生居學,嚴條約以身先之。
雖大暑必公裳,終日延見諸生,以嚴師弟之禮。
解經有至要義,懇懇為諸生論其所以治己而治乎人者。
學徒千數,日月刮劘,為文章皆傅經義,必以理勝。
信其師說,崇尚行實。
自後登科為大儒者,累世不絕。
如滕章敏、範忠宣、錢內翰醇老,皆從先生之學者也。
至今學宮畫像而祠之。
蘇子美飲酒 子美豪放,飲酒無算,在婦翁杜正獻家,每夕讀書以一鬥為率。
正獻深以為疑,使子弟密察之。
聞讀《漢書·張子房傳》至「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山副車」,遽撫案曰:「惜乎!擊之不中。
」遂滿引一大白。
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白。
正獻公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鬥誠不為多也。
」 張伯玉郎中 張伯玉,字公達,嘗為郡從事,剛介有守,文藝甚高。
範文正公深愛之,嘗舉以應制科,舉詞雲:「張某,天賦才敏,學窮閫奧,善言皇王之治,博達古今之宜。
素蘊甚充,清節自處,堪充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
」其應詔也,又作《上都行》送之,果中高選。
伯玉在蘇日,述作並見《蓬萊集》。
上方詩 唐孟郊,因其父為崑山尉,嘗至山中,題詩於上方雲:「昨日到上方,片霞封石牀。
錫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
晴磬無短韻,晝燈含永光。
有時乞鶴歸,還放逍遙場。
」其後張祜嘗遊,亦有詩雲:「寶殿依山險,淩虛勢欲吞。
畫簷齊木末,香砌壓雲根。
遠景窗中岫,孤煙竹裹村。
憑高聊一望,歸思隔吳門。
」皇祐中,王荊公以舒倅被旨來相水事,到邑已深夜,艤舟寺之前,秉火炬登山,閱二公之詩,一夕和竟,詰旦即回棹。
其詩雲:「僧溪蹯青蒼,莓苔上秋牀。
霜翰飢更清,風蔦遠亦香。
埽石出古色,洗松納空光。
久遊不忍還,迫迮冠蓋場。
」「峯嶺互出沒,江胡相吐吞。
園林浮海角,臺殿擁山根。
百裡見漁艇,萬家藏水村。
地偏來客少,幽興祇桑門。
」此四詩,為山中之絕唱。
陳龍圖使高麗 陳睦,字子雍。
嘉祐六年登進士科,名在第二。
治平中,詔舉館閣才行之士,子雍與劉攽、李常寧、李清臣輩首被選擢。
熙寧、元豐間,高麗屢航海修貢,朝廷以為恭,選使往諭之。
初命林希子中,力辭。
更命睦,睦即日就道。
神宗大喜,語輔臣曰:「林希無親,堅辭不行;陳睦親在,乃不憚於往。
」因出希知池州;假睦起居舍人,直昭文館,特賜黃金帶。
受命七日而行,涉海踰月,出入驚濤中,遂抵其國。
使還,乃真拜所假官職,且令服所賜黃金帶,又賜黃金盞於令式外,以為寵。
俄直龍圖閣、知潭州,卒。
二子:彥文經仲,嘗躋法從;彥武緯叔,為提舉官。
墓在南峯山。
初,林希樞密買蔔於京師,孟診為作卦影,畫紫袍金帶人對大水而哭,林以為高麗之役涉瀚海,故力辭之。
後出知池州,繼遭喪禍。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