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富祕監嚴,丞相文忠公之叔父也[21]。

    登大中祥符四年第。

    慶曆中,以刑部郎中守鄉郡。

    嘉祐中,守祕書監緻仕,退居于家。

    未嘗一造府治,終年無毫髮幹請,士大夫皆賢之。

    《皇朝類苑》嘗載其事。

    卒贈司徒,葬寶華山。

    有子臨,娶先都官之女。

    (祕監與都官聘書,今尚存。

    )飽學能文,終池陽守。

    鈞洵及元衡擢進士第,皆祕監公之曾孫也。

     智積菩薩 靈巖寺,乃智積開山之地。

    智積當東晉末,自西土來此,創立伽藍。

    泗州僧伽,持鉢江南,至常之無錫,聞智積在蘇,即回曰:「彼處已有人矣。

    」由此名遂顯。

    有一貧嫗慕其行,嘗持角黍為獻,智積受之,嫗因得度。

    至今上巳日,號智積誕日,聚數十百嫗為角黍會。

     三江口 松江之側,有小聚落,名三江口。

    酈善長雲:「松江自湖東北逕七十裡,至江水分流,謂之三江口。

    」《吳越春秋》雲:「範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

    」皆謂此也。

    三江,即《禹貢》所指者。

     楊惠之塑天王像 慧聚寺有毘沙門天王像,形模如生,乃唐楊惠之所作。

    惠之初學畫,見吳道子藝甚高,遂更為塑工,亦能名天下。

    徐稚山侍郎以此像得塑中三昧,嘗記其事,謂其傍二侍女尤佳,且戒後人不可妄加塗飾。

    近為一俗工修治,遂失初意。

     王贄運使減租 初,錢氏國除,而田稅尚仍其舊,畝稅三鬥,浙人苦之。

    太宗乃遣王贄為轉運使,(轉運衙,舊在姑蘇州治之西偏。

    )均兩浙雜稅。

    贄悉令畝稅一鬥。

    使還,大臣有責其增減賦額者。

    贄謂:「畝稅一鬥,天下之通法。

    兩浙既已為王民,豈可復循偽國之制?」上從其說,浙人至今便之[22]。

     鬥鴨 陸魯望有鬥鴨一欄,頗極馴養。

    一旦,驛使過焉,挾彈斃其尤者。

    魯望曰:「此鴨善人言,見欲附蘇州上進,使者奈何斃之?」使者盡以囊中金以窒其口。

    使徐問其語之狀,魯望曰:「能自呼其名爾。

    」使者憤且笑,拂袖上馬。

    復召之,還其金,曰:「吾戲耳!」 注釋 [4]「我願中條山山神鎮長在」,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本及《墨客揮犀》卷一、《宋詩紀事》卷七許洞詩均作「我願中條山神鎮長在」;而正德陸校本、菉竹堂何焯校本(下稱菉竹何校本)同。

     [5]「依前」,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及《宋詩紀事》卷七許洞詩均無此兩字。

     [6]「共」,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及蔣堂《春卿遺稿補遺·贈陳虞卿詩》均作「尚」。

     [7]「半夜」,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夜半」;而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粵本同。

     [8]「大抵」,原作「判矣」,據各本改。

     [9]「治斯民」,「治」原作「活」,據各本改。

     [10]「祖守節吳越中吳軍節度推官」,此十二字附注原脫,據各本補。

     [11]「尚多」,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漸多」。

    何焯校注:「此『尚』字對罷科舉法言之。

    」 [12]「陛下」,「陛」原作「陞」,據各本改。

     [13]「年二十」,各本同。

    按《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十一《湖州長史蘇居墓誌銘》雲:舜欽卒于慶曆八年十二月,享年四十一。

    則天聖七年當是二十二歲。

    《宋史》卷四百四十二《蘇舜欽傳》作「年二十一」。

     [14]「誠欲」,「誠」,菉竹何校本及《山谷別集詩注》卷下《觀祕閣蘇子美題壁》均作「試」。

    何焯校:「試」字以《山谷別集》及施元之跋校。

     [15]「圍邯鄲」,「圍」,粵本、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太倉繆校本及《蘇舜卿集》附錄一均作「病」。

    何焯校:「所謂意不在子美也。

    」 [16]「徵」,粵本、菉竹何校本及《山谷別集詩注》卷下《觀子美祕閣題壁》、《蘇舜卿集》附錄一均作「傲」。

     [17]「詞章」,「章」,粵本、菉竹何校本及《山谷別集詩注》卷下《觀子美祕閣題壁》、《蘇舜卿集》附錄一均作「意」。

     [18]「諱慎儀之子」,「慎」字原闕,據各本補。

    「慎儀」下原有小注「上一字犯壽皇禦名」,今刪。

     [19]「三年」,「三」,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及《吳郡志》卷二十五《人物》、《崑山郡志》卷三《進士》均作「元」。

    疑「元年」為是。

     [20]「幽王立」,各本均作「吳伐楚」。

    《越絕書》卷十四:「幽王嗣立,女環使園相春申君,相之三年,然後告園以吳封春申君,使備東邊。

    園曰:『諾。

    』即封春申君于吳。

    」何焯校:《越絕書》最疎謬寡學,不應取之,當春申君時,越軍不得至吳地。

     [21]「文忠公」,「文忠」原作「忠文」,據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及《皇朝類苑》卷八、《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富弼傳》乙正。

     [22]「至今便之」,此句下,菉竹何校本有「周文襄之不得為王贄時為之」十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