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風土記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石壁潭在其下,亦謂之釣絲潭。
其深莫測,夏秋水漲,一日之間或增或減。
土人以為龍出入此潭。
其間多蛟蜃,為行旅之患。
滕子京作碑隄上,戒往來者使陸行。
啞潭在白荊隄側。
歲壞,邦人方完築,忽有大鯉魚躍其中,役夫殺而食之,往往皆死。
然瀕江漁人不以魚之長大為竒怪,但釣網不能制者皆殺之,不知此又何也。
《水經》雲:“湖水廣五百裡,日月出沒其中。
”大抵湖上舟行,雖泝流而遇順風,加之人力,自旦及暮可行二百裡。
嶽陽西到華容,過大穴漠、汴湖,一日程;又西到澧江口、鼎州、江口,皆通大穴漠、赤沙,三日程;南至沅江,過赤鼻山湖四日程;又東至湘江,過磊石、青草湖兩日程。
夏秋水漲,其道如此。
冬春水落,往往淺澀,江道回曲,或遠或近,雖無風濤之患而常靠閣。
洞庭山之北,宜春口出焉。
韓退之詩《朝發宜春口》即此地也。
鼓樓山上有石室,下瞰洞庭,中容數千人,羣盜逋藏之所,俗謂分金洞。
統制官廵捕,後遂少衰息。
按《水經》雲“洞庭鹿角山西有謹亭戍、萬石戍、糜湖口有金浦戍。
"然則屯兵捕盜舊矣。
烏石山在州南,所謂烏頭石也。
其地五山相峙,亦名五龍山。
下有港曰石墨港,水中石如墨,磨嚥之可愈喉膈壅熱之疾。
或雲亦可代墨用。
君山在洞庭湖中,昔人有詩雲:“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正謂此也。
夏秋水漲,皆巨浸不可以陸行;往近年冬深水落,渡江肩舁以遊。
上有廟曰“淵德侯洞庭君廟”,舊祠以為湘君。
遂以為二妃,誤也。
上有野馬數十疋。
葢昔之所獻馬歲久滋生。
山多古朩少草,夏秋食朩皮多餓死,故其數不充廣。
君山崇勝寺,舊楚興寺也。
有井曰柳毅井。
按《靈姻傳》始言還湘濵,中言將歸呉國,固無定處。
然則前人因事闕文,後人遂以為實。
此亦好事者之過也。
《荊州記》言:“君山上有道,通呉之苞山。
”今太湖亦有洞庭山,亦濳通君山,故得名耳。
山後響沙,頓足聽之有聲。
酈善長言:“君山有石穴,濳通呉之苞山。
” 郭景純謂巴陵是湘君所遊處,故曰君山。
《湘州記》言:“秦皇欲入湘觀衡山,遇風濤漂溺到此山而免。
因號君山。
”或言秦皇遭風於此,問博士曰:“湘君何神”,曰:“堯女、舜妃也。
神遊洞庭之湖,出入多風雨。
”秦皇大怒,乃赭其山。
漢武帝亦發卒以射蛟,《郡國志》:“洞庭山院,堯女居之,内有君山。
”然則君山、洞庭之分耳。
《博物志》雲:“君山卽洞庭之山,堯之二女居之。
長曰湘君,次曰湘夫人。
”今黃陵廟,二妃廟也。
庾穆之《湘州記》雲:“君山上有美酒數鬥,得飲之卽不死為神仙。
漢武帝聞之,齋居七日,遣欒巴將童男女數十人來求之,果得酒。
進禦未飮,東方朔在旁竊飮之。
帝大怒,將殺之。
朔曰:‘使酒有驗,殺臣亦不死;無驗,安用酒為’帝笑而釋之。
”。
寺僧雲:“春時往往聞酒香,尋之莫知其處。
”君山虎洞石穴,夏秋水漲卽沒,春冬水落卽露。
朝廷嘗遣使投龍于此,歲旱邦人往往祈禱焉。
君山東對艑山,山多竹,兩山相去數十裡。
廻峙相望,孤影若浮。
湘人以呉船為艑,山形類之,故以名。
山上有塔曰啞女塔,舊傳有商女祟病,至此忽能言,指其上可置塔,其家為之置塔,因以名焉。
《通典.州郡録》雲:“巴丘湖中有曹洲,卽曹公為呉所敗燒船處。
在今縣南四十裡。
”按縣西有曹公渡。
考之地理,與周瑜曹公相遇處絶不相幹,不知何所據而言也。
楊潭,岸在荊江,舊大湖也。
《水經》雲:“江中有觀溠,溠東有大洲。
”洲東分為爵洲,南對湘江口,分觀溠口。
徐師港在三江口北三十裡,爵洲在三江口南四十裡。
又曰:“湘山迤於巴丘北,謂之射獵磯。
”江浦之右岸在城陵山,山有故侯景港,乃侯景泊舟師之所。
雲夢澤,《寰宇記》曰:“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土丘半出,杜預所謂雲夢藪、巴丘湖是也。
酈道元謂:“自江陵東界爲雲夢藪。
”孟浩然詩“氣蒸雲夢澤”。
然則夾江南北皆其地也。
麇子東西兩城,春秋時楚昭王奔隨,王使王孫由於城麇。
永慶寺莊山頂有井,水泉清澈。
僧齊巳詩雲:“鳥從井口出,僧自嶽陽還。
” 楓橋堡有古塚,歲久傾圮。
耕者得磚,上有文曰“大唐秦公墓堂皇扄固不可發”,縣令秦光享為封完之。
諸邑僧寺,大小百區,多五代時所建。
太平興國五年,鼎嶽始改賜寺額者乾明寺,舊永慶寺也,昔謂之新開寺。
雪竇語録所謂“新開者,乾明祖師也。
” 嶽陽舊隷武安軍日,有天策府戶部下免楚興寺科率帖。
開運三年二月二十四日文字。
係書吏人稱典、稱副、驅使官、簽書官,桂管觀察處官,王天府學士、鎮南軍節度判内諸司馬,武穆亦自係天策府將軍、江南諸道都統、尚書令、楚王銜,後書押蓋五代時藩鎮行移,百餘紙,如郡椽曹縣令長皆攝。
至祥符已後,始書正官稱,有稱天策府知客、元監州發運使,序銜在知軍之下;監州恐今通判職;發運使蓋藩鎮轉輸之官耳,亦恐是監州之類,巳上簽書官稱,乃開運二年帖也。
嶽州地極熱,十月猶單衣、或搖扇。
蛙鳴似夏,鳥鳴似春,濃雲踈星、震雷暴雨如中州六七月間。
瀕江水退,漁人於沙磧得箭鏃甚多。
形製不一,皆銅爲之,歲有得十數者,足以見前代爭戰之衝也。
嶽州北瀕江州郡,氣候尤熱,夏月南風則鬱蒸特甚。
蓋湖南千裡無山,多得日色,故少隂涼之氣也。
居民毎至夏秋多病痢瘧,皆暑濕所緻
其深莫測,夏秋水漲,一日之間或增或減。
土人以為龍出入此潭。
其間多蛟蜃,為行旅之患。
滕子京作碑隄上,戒往來者使陸行。
啞潭在白荊隄側。
歲壞,邦人方完築,忽有大鯉魚躍其中,役夫殺而食之,往往皆死。
然瀕江漁人不以魚之長大為竒怪,但釣網不能制者皆殺之,不知此又何也。
《水經》雲:“湖水廣五百裡,日月出沒其中。
”大抵湖上舟行,雖泝流而遇順風,加之人力,自旦及暮可行二百裡。
嶽陽西到華容,過大穴漠、汴湖,一日程;又西到澧江口、鼎州、江口,皆通大穴漠、赤沙,三日程;南至沅江,過赤鼻山湖四日程;又東至湘江,過磊石、青草湖兩日程。
夏秋水漲,其道如此。
冬春水落,往往淺澀,江道回曲,或遠或近,雖無風濤之患而常靠閣。
洞庭山之北,宜春口出焉。
韓退之詩《朝發宜春口》即此地也。
鼓樓山上有石室,下瞰洞庭,中容數千人,羣盜逋藏之所,俗謂分金洞。
統制官廵捕,後遂少衰息。
按《水經》雲“洞庭鹿角山西有謹亭戍、萬石戍、糜湖口有金浦戍。
"然則屯兵捕盜舊矣。
烏石山在州南,所謂烏頭石也。
其地五山相峙,亦名五龍山。
下有港曰石墨港,水中石如墨,磨嚥之可愈喉膈壅熱之疾。
或雲亦可代墨用。
君山在洞庭湖中,昔人有詩雲:“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正謂此也。
夏秋水漲,皆巨浸不可以陸行;往近年冬深水落,渡江肩舁以遊。
上有廟曰“淵德侯洞庭君廟”,舊祠以為湘君。
遂以為二妃,誤也。
上有野馬數十疋。
葢昔之所獻馬歲久滋生。
山多古朩少草,夏秋食朩皮多餓死,故其數不充廣。
君山崇勝寺,舊楚興寺也。
有井曰柳毅井。
按《靈姻傳》始言還湘濵,中言將歸呉國,固無定處。
然則前人因事闕文,後人遂以為實。
此亦好事者之過也。
《荊州記》言:“君山上有道,通呉之苞山。
”今太湖亦有洞庭山,亦濳通君山,故得名耳。
山後響沙,頓足聽之有聲。
酈善長言:“君山有石穴,濳通呉之苞山。
” 郭景純謂巴陵是湘君所遊處,故曰君山。
《湘州記》言:“秦皇欲入湘觀衡山,遇風濤漂溺到此山而免。
因號君山。
”或言秦皇遭風於此,問博士曰:“湘君何神”,曰:“堯女、舜妃也。
神遊洞庭之湖,出入多風雨。
”秦皇大怒,乃赭其山。
漢武帝亦發卒以射蛟,《郡國志》:“洞庭山院,堯女居之,内有君山。
”然則君山、洞庭之分耳。
《博物志》雲:“君山卽洞庭之山,堯之二女居之。
長曰湘君,次曰湘夫人。
”今黃陵廟,二妃廟也。
庾穆之《湘州記》雲:“君山上有美酒數鬥,得飲之卽不死為神仙。
漢武帝聞之,齋居七日,遣欒巴將童男女數十人來求之,果得酒。
進禦未飮,東方朔在旁竊飮之。
帝大怒,將殺之。
朔曰:‘使酒有驗,殺臣亦不死;無驗,安用酒為’帝笑而釋之。
”。
寺僧雲:“春時往往聞酒香,尋之莫知其處。
”君山虎洞石穴,夏秋水漲卽沒,春冬水落卽露。
朝廷嘗遣使投龍于此,歲旱邦人往往祈禱焉。
君山東對艑山,山多竹,兩山相去數十裡。
廻峙相望,孤影若浮。
湘人以呉船為艑,山形類之,故以名。
山上有塔曰啞女塔,舊傳有商女祟病,至此忽能言,指其上可置塔,其家為之置塔,因以名焉。
《通典.州郡録》雲:“巴丘湖中有曹洲,卽曹公為呉所敗燒船處。
在今縣南四十裡。
”按縣西有曹公渡。
考之地理,與周瑜曹公相遇處絶不相幹,不知何所據而言也。
楊潭,岸在荊江,舊大湖也。
《水經》雲:“江中有觀溠,溠東有大洲。
”洲東分為爵洲,南對湘江口,分觀溠口。
徐師港在三江口北三十裡,爵洲在三江口南四十裡。
又曰:“湘山迤於巴丘北,謂之射獵磯。
”江浦之右岸在城陵山,山有故侯景港,乃侯景泊舟師之所。
雲夢澤,《寰宇記》曰:“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土丘半出,杜預所謂雲夢藪、巴丘湖是也。
酈道元謂:“自江陵東界爲雲夢藪。
”孟浩然詩“氣蒸雲夢澤”。
然則夾江南北皆其地也。
麇子東西兩城,春秋時楚昭王奔隨,王使王孫由於城麇。
永慶寺莊山頂有井,水泉清澈。
僧齊巳詩雲:“鳥從井口出,僧自嶽陽還。
” 楓橋堡有古塚,歲久傾圮。
耕者得磚,上有文曰“大唐秦公墓堂皇扄固不可發”,縣令秦光享為封完之。
諸邑僧寺,大小百區,多五代時所建。
太平興國五年,鼎嶽始改賜寺額者乾明寺,舊永慶寺也,昔謂之新開寺。
雪竇語録所謂“新開者,乾明祖師也。
” 嶽陽舊隷武安軍日,有天策府戶部下免楚興寺科率帖。
開運三年二月二十四日文字。
係書吏人稱典、稱副、驅使官、簽書官,桂管觀察處官,王天府學士、鎮南軍節度判内諸司馬,武穆亦自係天策府將軍、江南諸道都統、尚書令、楚王銜,後書押蓋五代時藩鎮行移,百餘紙,如郡椽曹縣令長皆攝。
至祥符已後,始書正官稱,有稱天策府知客、元監州發運使,序銜在知軍之下;監州恐今通判職;發運使蓋藩鎮轉輸之官耳,亦恐是監州之類,巳上簽書官稱,乃開運二年帖也。
嶽州地極熱,十月猶單衣、或搖扇。
蛙鳴似夏,鳥鳴似春,濃雲踈星、震雷暴雨如中州六七月間。
瀕江水退,漁人於沙磧得箭鏃甚多。
形製不一,皆銅爲之,歲有得十數者,足以見前代爭戰之衝也。
嶽州北瀕江州郡,氣候尤熱,夏月南風則鬱蒸特甚。
蓋湖南千裡無山,多得日色,故少隂涼之氣也。
居民毎至夏秋多病痢瘧,皆暑濕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