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風土記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先生留題雲: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裏青蛇膽氣麤。
三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今不見當時墨跡,但有刻石耳。
先生名岩,字洞賔,河中府人,唐禮部尚書渭之孫。
渭四子,溫、恭、儉、讓,讓終海州刺史,先生海州出也。
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卽有棲隠之志。
去遊廬山,遇異人授劒術,得長生不死之訣。
多遊湘潭鄂嶽間,或賣紙墨于市,以混俗人,莫之識也。
慶厯中,天章閣待制滕宗諒,坐事謫守嶽陽。
一日有刺謁雲回巖客子,京曰此呂洞賔也,變易姓名爾。
召坐置酒,髙談劇飲,佯若不知者,密令畵工傳其狀貌,既去,來日使人復召之。
客舍主人曰:先生半夜去矣。
留書以遺子京,子京視之,黙然不知所言何事也。
今嶽陽樓傳本狀貌清俊,與俗本特異。
楚澤門、碧湘門,舊甕城門也。
楚澤門經火不復完治。
今但有遺址。
灉湖,在州南。
春冬水涸,昔人謂之乾湖。
水經謂之滃湖。
秋夏水漲卽渺瀰,勝千石舟,通閣子鎮。
灉湖諸山舊出茶,謂之灉湖茶。
李肇所謂嶽州灉湖之含膏也。
唐人極重之,見於篇什。
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園有千餘,本土地頗類此苑。
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謂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並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
灉湖井,唐人嘗稱甘水,今荒穢不治,汲者亦少,當不逮昔也。
魯將軍廟,在會泉門外,乃魯肅廟也。
孫權使肅守巴丘,後人祀之。
昭烈旣與肅畫湘為界,遂築地烏沙鎮對壘,在州北六十裡,俗謂之金門劉備城。
南樓陽公臺皆見嶽陽詩詠,今並無,遺跡可踐。
或雲楚澤門,舊南樓也,今廢。
孟浩然洞庭詩有波撼嶽陽城。
蓋城據湖東北,湖靣百裡,常多西南風。
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漱齧城岸,歲常傾頽。
滕子京待制欲為偃虹隄以捍之,計成而滕移郡,後遂不果。
江岸沙磧中有冶鐵數枚,俗謂鐵枷,重千斤。
古人鑄鐵,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竅,徑尺許,不知何用也。
或雲以此壓勝,辟蛟蜃之患;或以為矴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舉也;或以為置朩其内,編以為柵,以禦風濤,皆不可知。
龍興觀故基,在太平寺東,舊有西閣,為登覽之勝。
見滕公詩詠,皮日休、陸龜蒙亦爲觀步之什。
今治平寺江路,兩山間林朩邃密,故基存焉,天禧中賜名天慶,昔時觀名,因而冺沒。
白鶴老松,古朩精也。
李觀守賀州,有道人陳某,自雲一百三十六歲,因言及呂洞賔曰,近在南嶽見之。
呂雲過嶽陽日,憩城南古松隂。
有人自杪而下來,相揖曰,某非山精朩魅,故能識先生,幸先生哀憐。
呂因與丹一粒,贈之以詩。
呂舉以示陳,陳記其末雲。
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明日陳行,留之不可。
後年餘,李守嶽陽,因訪前事,果城南有老松,以問近寺僧曰,先生舊題詩寺壁久巳摧毀,但能記其詩曰:獨自行來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
後為亭松前曰過仙亭,舊松枯槁,今復鬱茂,得非丹餌之力邪。
隋末校尉董景珍率鄭文秀共立蕭銑為梁後,乃封景珍為晉王,文秀為楚王。
今北廟董王廟,南廟鄭王廟也。
圖經以鄭王廟為巴陵令鄭德璘,昔遇洞庭君者,非也。
海眼池在嵩州夾,舊傳濳通江海,今湖泥湮沒,不復如昔。
紫溪臺,亦曰紫荊臺,在灉湖上。
下有石,髙四尺,曰紫溪石。
南廟乃孝烈靈妃、孝感侯廟。
秦武陵令羅君用因督鐵運,溺水死。
其女挈弟尋父屍,不獲,遂相繼赴水死。
邦人哀而祀之,謂之羅娘廟,靈響寖著,凡有舟楫往還,祈之利涉。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湖南馬殷承制列姊在左,弟在右,元豐中始賜今封,嶽人禱祠無虗日。
舊在烏龜渡南,祝者以為不便,託言神意遂移今廟。
按李瀕寄遠詩曰:化石早曾聞節婦,沈湘何必獨靈妃,其意似與今聞差異。
董景珍、鄭文秀旣立蕭銑爲梁,後築臺城南,今失其處。
崔櫓有登嶽陽樓、雲夢亭、夜登洞庭樓三詩,今雲夢、洞庭亭樓莫知其處。
太平寺,舊傳為屈原宅,葢屈原被逐寓此。
廣教寺,後唐永安寺,舊為聖善寺故基,昔呂雲卿遇江叟於聖善寺,吹笛召洞庭諸龍,卽其地也。
金雞白石,在船塲舊步,有金雞翔其上。
剪刀池,在郡城東北隅。
或雲池中有鼎耳,髙數尺,其中容人往來,上有識文,善泅者常見之。
靈妃廟,有銅鼓,元豐中永慶莊耕者得之。
圓口,方耳,下有方趺,皆古篆,雲雷文,色正青緑,形制精巧,非近世所能為也。
取置於寺。
太守李觀用耆舊之説,以為陸賈使南越,嘗以銅鼓獻之於廟,歲久失之,意其必此,遂移置廟中,方移置時,護持不謹,因誤毀損,今巳不完。
或雲聞初獲鼓時,同獲銅鐸一枚,以其完好,輦緻禮部,今藏秘書省。
鼓以毀壞,遂留永慶寺李觀之説,似非其實。
沈亞之作湘中怨雲:鄭子況為嶽陽太守,因上巳日,攜家登嶽陽樓,下望鄂渚,鄭追想汜人,俄有所見,聞汜人歌曰:沂青山兮江之湄,泳湖波兮裊緑裾,意拳拳兮心莫舒。
舟中人亦歌,非樓上之人所能辨。
洞庭湖岸有石井二,相去數百步,俗號秦皇井,其泉甚甘美。
閣子湖,本角子湖,語訛。
以其在洞庭之角,故謂之角子湖。
灉湖亦謂之閣子湖。
楊行密以朩籠鎖舟之地。
或謂瀕湖地卑,歲苦水患,民多重屋以居,故謂之閣子湖。
湘州記雲:嶽州有昭潭,其下無底,湘水最深處。
今嶽州無昭潭,昭潭自屬潭州。
閣子鎮有隄曰白荊隄
三入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今不見當時墨跡,但有刻石耳。
先生名岩,字洞賔,河中府人,唐禮部尚書渭之孫。
渭四子,溫、恭、儉、讓,讓終海州刺史,先生海州出也。
會昌中,兩舉進士不第,卽有棲隠之志。
去遊廬山,遇異人授劒術,得長生不死之訣。
多遊湘潭鄂嶽間,或賣紙墨于市,以混俗人,莫之識也。
慶厯中,天章閣待制滕宗諒,坐事謫守嶽陽。
一日有刺謁雲回巖客子,京曰此呂洞賔也,變易姓名爾。
召坐置酒,髙談劇飲,佯若不知者,密令畵工傳其狀貌,既去,來日使人復召之。
客舍主人曰:先生半夜去矣。
留書以遺子京,子京視之,黙然不知所言何事也。
今嶽陽樓傳本狀貌清俊,與俗本特異。
楚澤門、碧湘門,舊甕城門也。
楚澤門經火不復完治。
今但有遺址。
灉湖,在州南。
春冬水涸,昔人謂之乾湖。
水經謂之滃湖。
秋夏水漲卽渺瀰,勝千石舟,通閣子鎮。
灉湖諸山舊出茶,謂之灉湖茶。
李肇所謂嶽州灉湖之含膏也。
唐人極重之,見於篇什。
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園有千餘,本土地頗類此苑。
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謂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並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
灉湖井,唐人嘗稱甘水,今荒穢不治,汲者亦少,當不逮昔也。
魯將軍廟,在會泉門外,乃魯肅廟也。
孫權使肅守巴丘,後人祀之。
昭烈旣與肅畫湘為界,遂築地烏沙鎮對壘,在州北六十裡,俗謂之金門劉備城。
南樓陽公臺皆見嶽陽詩詠,今並無,遺跡可踐。
或雲楚澤門,舊南樓也,今廢。
孟浩然洞庭詩有波撼嶽陽城。
蓋城據湖東北,湖靣百裡,常多西南風。
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漱齧城岸,歲常傾頽。
滕子京待制欲為偃虹隄以捍之,計成而滕移郡,後遂不果。
江岸沙磧中有冶鐵數枚,俗謂鐵枷,重千斤。
古人鑄鐵,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竅,徑尺許,不知何用也。
或雲以此壓勝,辟蛟蜃之患;或以為矴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舉也;或以為置朩其内,編以為柵,以禦風濤,皆不可知。
龍興觀故基,在太平寺東,舊有西閣,為登覽之勝。
見滕公詩詠,皮日休、陸龜蒙亦爲觀步之什。
今治平寺江路,兩山間林朩邃密,故基存焉,天禧中賜名天慶,昔時觀名,因而冺沒。
白鶴老松,古朩精也。
李觀守賀州,有道人陳某,自雲一百三十六歲,因言及呂洞賔曰,近在南嶽見之。
呂雲過嶽陽日,憩城南古松隂。
有人自杪而下來,相揖曰,某非山精朩魅,故能識先生,幸先生哀憐。
呂因與丹一粒,贈之以詩。
呂舉以示陳,陳記其末雲。
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明日陳行,留之不可。
後年餘,李守嶽陽,因訪前事,果城南有老松,以問近寺僧曰,先生舊題詩寺壁久巳摧毀,但能記其詩曰:獨自行來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惟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
後為亭松前曰過仙亭,舊松枯槁,今復鬱茂,得非丹餌之力邪。
隋末校尉董景珍率鄭文秀共立蕭銑為梁後,乃封景珍為晉王,文秀為楚王。
今北廟董王廟,南廟鄭王廟也。
圖經以鄭王廟為巴陵令鄭德璘,昔遇洞庭君者,非也。
海眼池在嵩州夾,舊傳濳通江海,今湖泥湮沒,不復如昔。
紫溪臺,亦曰紫荊臺,在灉湖上。
下有石,髙四尺,曰紫溪石。
南廟乃孝烈靈妃、孝感侯廟。
秦武陵令羅君用因督鐵運,溺水死。
其女挈弟尋父屍,不獲,遂相繼赴水死。
邦人哀而祀之,謂之羅娘廟,靈響寖著,凡有舟楫往還,祈之利涉。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湖南馬殷承制列姊在左,弟在右,元豐中始賜今封,嶽人禱祠無虗日。
舊在烏龜渡南,祝者以為不便,託言神意遂移今廟。
按李瀕寄遠詩曰:化石早曾聞節婦,沈湘何必獨靈妃,其意似與今聞差異。
董景珍、鄭文秀旣立蕭銑爲梁,後築臺城南,今失其處。
崔櫓有登嶽陽樓、雲夢亭、夜登洞庭樓三詩,今雲夢、洞庭亭樓莫知其處。
太平寺,舊傳為屈原宅,葢屈原被逐寓此。
廣教寺,後唐永安寺,舊為聖善寺故基,昔呂雲卿遇江叟於聖善寺,吹笛召洞庭諸龍,卽其地也。
金雞白石,在船塲舊步,有金雞翔其上。
剪刀池,在郡城東北隅。
或雲池中有鼎耳,髙數尺,其中容人往來,上有識文,善泅者常見之。
靈妃廟,有銅鼓,元豐中永慶莊耕者得之。
圓口,方耳,下有方趺,皆古篆,雲雷文,色正青緑,形制精巧,非近世所能為也。
取置於寺。
太守李觀用耆舊之説,以為陸賈使南越,嘗以銅鼓獻之於廟,歲久失之,意其必此,遂移置廟中,方移置時,護持不謹,因誤毀損,今巳不完。
或雲聞初獲鼓時,同獲銅鐸一枚,以其完好,輦緻禮部,今藏秘書省。
鼓以毀壞,遂留永慶寺李觀之説,似非其實。
沈亞之作湘中怨雲:鄭子況為嶽陽太守,因上巳日,攜家登嶽陽樓,下望鄂渚,鄭追想汜人,俄有所見,聞汜人歌曰:沂青山兮江之湄,泳湖波兮裊緑裾,意拳拳兮心莫舒。
舟中人亦歌,非樓上之人所能辨。
洞庭湖岸有石井二,相去數百步,俗號秦皇井,其泉甚甘美。
閣子湖,本角子湖,語訛。
以其在洞庭之角,故謂之角子湖。
灉湖亦謂之閣子湖。
楊行密以朩籠鎖舟之地。
或謂瀕湖地卑,歲苦水患,民多重屋以居,故謂之閣子湖。
湘州記雲:嶽州有昭潭,其下無底,湘水最深處。
今嶽州無昭潭,昭潭自屬潭州。
閣子鎮有隄曰白荊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