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風土記全文

關燈
提要 《嶽陽風土記》一卷,宋範緻明撰。

    緻明字晦叔,建安人,元符中登進士。

    是編乃其謫居嶽州,以宣徳即監商稅時所作。

    不分門目,隨事載記。

    書雖一卷,而於郡縣沿革、山川改易、古蹟存亡考證特詳。

    如樂史太平寰宇記謂大江流入洞庭,緻眀則謂洞庭會江,江不入洞庭,惟荊江夏秋暴漲,乃逆泛而入之,五日即還,名曰翻流水。

    圖經以鄭王廟為鄭徳璘,緻眀則謂為隋末鄭文秀與董景珍同立蕭銑者,故其北又有董王廟。

    沈亞之湘中怨記嶽陽樓聞氾人之歌,緻眀則核以地形,謂舟中之歌,樓上不辨。

    杜佑通典謂巴丘湖中有曹洲,即曹公為呉所敗燒船處,在今縣南四十裡。

    緻明則謂,今縣西但有曹公渡,考之地理,與周瑜曹操相遇處絶不相及。

    漢陽圖經謂赤壁即烏林,緻明則謂曹操己至巴邱,則孫劉宜拒之於巴陵、江夏間。

    所謂烏林,即烏黎口,本不當在漢陽界。

    世傳華容為章華臺,緻明則謂舊臺在景陵界。

    華容,隋縣乃取古容城名之。

    鄭道元水經注謂澧水會沅,然後入湖。

    緻明則謂澧沅雖相通,而各自入湖,澧所入處名澧口,沅所入處名鼎江口。

    皆確有引據,異他地志之附會。

    其餘軼聞逸事,頗資採擇,叙述尤為雅潔,在宋人風土書中亦可謂佳本矣。

     嶽陽風土記 嶽州,南鄰蒼梧之野,古三苗國地,又為麇子國。

    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卽此地也。

    戰國末屬楚羅子國。

    秦并天下,為長沙郡。

    漢因之,以為要扼之地,置戍以鎮之。

    建安中,呉使魯肅將兵萬人,屯駐於此。

    呉録雲:晉分長沙之邑為巴陵等縣,置建昌郡,在巴陵。

    今州卽建昌郡也,以陶侃鎮之。

    後省入長沙。

    至宋文帝,又分其地置巴陵郡。

    齊武帝永明二年,封子子倫為巴陵王,遂為巴陵王國。

    子倫為明帝所害,梁武帝封齊明帝子保義為巴陵王。

    奉後以繼三恪,元帝都荊州,立巴陵郡。

    武帝末,湘東王遣陸法和等據赤亭湖,卽其地因以名之。

    後平陳,廢郡改為巴陵縣。

    煬帝元年改為玉州,又改為羅州,三年又改為巴陵縣。

    唐武德四年,蕭銑置巴陵郡、華容、沅江及汨羅、湘隂五縣。

    六年改為嶽州省羅縣,天寶元載改為巴陵縣,乾元元年復為嶽州。

    至南唐遂為周行逢所有,隷武平軍節度。

    武平,舊朗州,今鼎州是也。

    是時猶屬湖南,皇朝下荊南,始隷湖北。

     巴陵,荊湖二流之合。

    昭烈既定蜀,孫權往求荊州不得,使魯肅以萬人屯之。

    輿地誌雲:巴丘有大屯戍,魯肅守之,今郡城乃魯公所築也。

    酈道元水經注雲:巴陵山有湖水,岸上有巴陵,本呉之邸閣城也;城郭殊隘迫,所容不過數萬人,而官舍民居在其内。

     州地客山髙,主山隠伏。

    不甚利土人,而僑居多興,葺者俗謂之扁擔州。

     皇朝,嶽州領巴陵、華容、臨湘、平江、沅江五縣。

    元豐末,鄂州通城縣,隷嶽州,其後又以沅江隔湖,割隷鼎州,而通城復鄂,今領四縣。

     嶽州常賦之外,與他州名額不同者茶籠、竹箭簳、翎毛、魚麴、蘆蒢、鐵葉、窯竈。

     巴陵,本下雋縣之丘。

    漢書地理誌:下雋縣屬長沙郡。

    按今在鄂州蒲圻縣界,此其地耳。

    水經所謂本呉之巴丘邸閣城也。

    晉平康元年,立巴陵縣於此,後置建昌郡。

    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岡嶺,濵阻三江。

    葢巴陵對長洲,其洲南分湖浦,東北屆大江,故曰三江也。

    三水所會,亦或謂之三江口;夾洲列闗,亦謂之巴陵闗。

    江記言:羿屠巴蛇於洞庭,積其骨為陵淮。

    南子曰:斬蛇於洞庭。

    今巴蛇塚在州院,廰側巍然而髙,草朩叢翳。

    張燕公有登巴丘望墨山之詩,兼有巴蛇廟在嶽陽門内。

    太守歐頴廢之。

     嶽陽樓城,西門樓也。

    下瞰洞庭,景物寛闊。

    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説除守此州,毎與才士登樓賦詩,自爾名著。

    其後,太守於樓北百步復創樓,名曰燕公樓。

     山海經言:洞庭,沅澧之交瀟湘之淵,是為九江之門。

    按澧鼎沅湘,合諸蠻黔南之水,匯為洞庭,至巴陵與荊江合,而東州據其上。

    水經雲:湘水右會小青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

    右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

    東到微湖,世謂之糜湖。

    西流注為江,謂之糜湖口。

    左則澧水,謂之武陵江。

    凡此五水,注為洞庭,北會為大江,名曰五瀦。

    戰國策曰:秦與荊戰,大破之;襲郢,取洞庭五瀦。

    楚辭:帝子降兮北瀦。

    皆其地也。

     寰宇記雲:郡有青草、洞庭、巴丘三湖。

    青草湖中有青草山,冬春水退,皆青草也。

    洞庭,洞府之庭,上有洞庭真君廟堂。

    巴丘之名,今不著。

    青草湖在壘石山,與洞庭相通。

    其南羅水出焉,故羅縣在其上。

    其東汨水出焉,下有潭,謂之屈原潭,屈原懷沙自溺之所,忠潔侯三閭大夫廟在其上。

     樂史言:大江在巴陵,東北流入洞庭。

    今洞庭水會于江,非江流入洞庭也。

    荊江出巴蜀,自髙注下,濁流洶湧。

    夏秋暴漲,則逆泛洞庭,瀟湘清流,頓皆混濁,嶽人謂之飜流水。

    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乃還,俗雲水神朝君山。

     嶽陽井邑舊皆瀕江。

    郡城西數百步,屢年湖水潄齧,今去城數十步。

    卽江岸父老相傳,今江心舊闤闠也。

    瀕江沙磧地尚有稅絹甚重雲。

    祖來宅稅,今不曾除改。

    北津,舊去城角數百步,今逼近石觜。

    葢荊江日漱而南,湘江日漱而東也。

     江西沙洲,舊長洲,今名鱘魚觜。

    昔傳有異人雲:觜生過嶽陽樓,卽出狀元。

    嶽陽樓舊岸有港名駝鶴港,商人泊船於此地,勝千石載,今巳湮沒如平陸,不復通舟。

    尾通君山後湖。

    丁晉公南遷,還嶽陽,見江西新生洲雲:此洲生,當有真人臨此。

    皇祐二年,英宗以團練使鎮嶽州,及登寶位,果符其説。

     嶽陽樓上有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