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舉太平興國宮,複華文殿學士、知袁州。
至郡,宣布德意,以戢暴、禁貪為先務。
郡倉受租,舊倚斛面取赢,吏加漁取。
貔孫知其敝,悉榜除之,許民自概量。
宿敝頓革,田裡歡聲。
興學校以勸士。
升敷文閣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未幾,卒于袁之郡治。
贈四官,與恩澤二,令所在給喪事。
有《文集》、《奏議》行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八)① 臣等謹案:《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梁克家撰。
克家,字叔子,泉州晉江人。
紹興三十年廷試第一,授平江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
乾道中,累官右丞相,封儀國公,卒谥文靖。
事迹具《宋史》本傳。
史稱其“為文渾厚明白,自成一家。
制命尤溫雅,多行于世。
”今所作已罕流傳,惟此書尚有寫本。
凡分九門:一曰地理,二曰公廨,三曰版籍,四曰田賦,五曰兵防,六曰秩官,七曰人物,八曰寺觀,九曰土俗。
朱彜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議其附“山川”于“寺觀”,未免失倫。
今觀其“人物”惟收“科第”,“土俗”時出“謠谶”,亦皆于義未安。
然其《志》主于紀錄掌故,而不在誇耀鄉賢,侈陳名勝,固亦核實之道,自成志乘之一體,未可以常例繩也。
其所紀十國之事,多有史籍所遺者,亦足資考證。
視後來何喬遠《閩書》之類,門目猥雜,徒溷耳目者,其相去遠矣。
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注 ①(據清乾隆《四庫全書》文淵閣抄本(台灣影印)引錄。
此按語重見于該書《三山志》目錄之末。
僅略去“兩淮馬裕家藏本”夾注七字。
) ○淳熙《三山志·跋》(曝書亭集)① 閩中多藏書家。
康熙壬子過福州,訪梁丞相《三山志》,無有也。
後三十年,睹武進莊氏《書目》,有之,借觀不可得。
又六年,崑山徐學使章仲以白金一镒購之,予遂假歸錄焉。
書凡四十卷,丞相自為之序。
閩《記》者,晉有陶夔,唐有林谞,宋有林世程,諸書均佚,是編亦罕流傳。
以三山士夫未著錄者,一旦有之,足以豪矣。
特其體例,附“山川”于“寺觀”之末,未免失倫。
然十國之事可征信者,多有出于黃氏《八閩通志》、王氏《閩大記》、何氏《閩書》之外,學者所當博稽也。
秀水朱彜尊 【注】 ①按:朱彜尊,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終年八十一歲,為清初詩人、學者。
康熙壬子,為十一年(1672年),朱氏已43歲,“過福州,訪梁丞相《三山志》,無有也”。
是時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林材等校刊《三山志》才六十年,郡之搢紳名士家當皆有藏本。
雕版存于法海寺,六十年亦不至盡失,至清末猶有謝肇淛之《小草齋三山志抄本》在。
何以斷言“無有也”,甚至謂“三山士夫未著錄”。
是時,入閩之南明政權雖滅,鄭經軍事勢力仍據閩台海上,前明士大夫故家抗清意識仍強烈,又值耿精忠欲叛,閩境風雲未定。
朱彜尊以一介書生來尋故家文獻,可能被拒,實非“無有也”。
越七年,朱彜尊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舉博學宏詞,授翰林檢讨,與修《明史》,年已五十,身份貴顯。
又“後三十年”,已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欲“借觀”武進莊氏所藏《三山志》,猶“不可得”,足見訪書之難。
“又六年”,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有緣一見,“假歸錄焉”,覺得“一旦有之,足以豪矣。
”這時,他已到八十耄齡,逾年即逝世。
清乾隆中編纂《四庫全書》,或不知閩中有萬曆《三山志》重刊本,乃采取兩淮抄本,并引朱彜尊跋語。
武進莊氏所藏或是明抄本,後歸崑山徐氏,當将流存于江蘇,而朱氏抄錄者或流傳于浙中。
故江浙與閩中馬森家明抄本,皆應視為珍貴的祖本。
○《三山志》程慶馀題記① 道光屠維作噩之歲,孟陬月,②據劉燕庭方伯所藏明人寫本對勘一過。
③烏程程慶馀記于吳中寓齋。
④ 【注】 ①此題記見于底本目錄頁末,當是底本抄藏本自題。
②所記歲月即清道光己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
③劉燕庭,正名未考,此為其字。
方伯,當是曾任布政使者。
④烏程,浙江湖州吳興縣古名。
程慶馀攜所抄《三山志》,于吳中(蘇州)寓所用劉氏所藏明抄本對勘。
程氏抄本,楷書,秀勁精妙,與此題記筆迹相似,書中凡經勘改處,均以小字注于其旁,字迹亦相類。
此本今取作勘校底本。
○《竹間十日話》論《三山志》① 《三山志》抄本已少,蒼所藏乃謝在杭《小草齋抄本》,徐興公校對。
在杭、興公均有印記,中有嘉定錢大昕《跋》,鄉前輩何歧海又用墨筆改正。
② 是書卷帙既多,而通志、郡志采取殆盡,必無好事者重謀剞劂。
蒼每欲詳錄其文,以備後來之考訂。
王氏父子前後僅四十七年,計本州共增僧寺、尼庵一百零八所,此亦佞佛施僧之一證也。
光緒丙戌七十二叟侯官郭柏蒼識于閩山之柳湄小榭 【注】 ①郭柏蒼,清嘉慶至光緒間(1815~1890年)侯官縣人,舉人,官至員外郎,博學多著述。
收入所著《竹間十日話》的這篇記文,撰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
②郭氏述及所藏明萬曆間謝肇淛小草齋《三山志》抄本,可能即萬曆重刻《三山志》時之勘校稿本,且雲“中有嘉定錢大昕跋”,可能是錢氏親見所題者,十分重要。
今此本流存于台灣。
其書目為《明崇祯謝氏小草齋抄本》,不知是否即郭氏所藏原書,又不明于何時流入台灣,未睹為憾。
○識《三山志》 (抱山堂抄本卷首民國戊寅福州沈祖牟識文)① 《三山志》四十卷,一作《長樂志》,宋淳熙九年梁克家撰,實多出于陳傅良之手。
而今所傳之四十二卷本,其三十一、三十二兩卷,則淳祐八年朱貔孫所補者。
《十國遺事》、唐宋官制多賴此書而傳,固不僅視為鄉邦文獻已也。
以版本言,淳熙原刻本外,或再刻于淳祐,但
至郡,宣布德意,以戢暴、禁貪為先務。
郡倉受租,舊倚斛面取赢,吏加漁取。
貔孫知其敝,悉榜除之,許民自概量。
宿敝頓革,田裡歡聲。
興學校以勸士。
升敷文閣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未幾,卒于袁之郡治。
贈四官,與恩澤二,令所在給喪事。
有《文集》、《奏議》行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八)① 臣等謹案:《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梁克家撰。
克家,字叔子,泉州晉江人。
紹興三十年廷試第一,授平江簽判,召為秘書省正字。
乾道中,累官右丞相,封儀國公,卒谥文靖。
事迹具《宋史》本傳。
史稱其“為文渾厚明白,自成一家。
制命尤溫雅,多行于世。
”今所作已罕流傳,惟此書尚有寫本。
凡分九門:一曰地理,二曰公廨,三曰版籍,四曰田賦,五曰兵防,六曰秩官,七曰人物,八曰寺觀,九曰土俗。
朱彜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議其附“山川”于“寺觀”,未免失倫。
今觀其“人物”惟收“科第”,“土俗”時出“謠谶”,亦皆于義未安。
然其《志》主于紀錄掌故,而不在誇耀鄉賢,侈陳名勝,固亦核實之道,自成志乘之一體,未可以常例繩也。
其所紀十國之事,多有史籍所遺者,亦足資考證。
視後來何喬遠《閩書》之類,門目猥雜,徒溷耳目者,其相去遠矣。
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注 ①(據清乾隆《四庫全書》文淵閣抄本(台灣影印)引錄。
此按語重見于該書《三山志》目錄之末。
僅略去“兩淮馬裕家藏本”夾注七字。
) ○淳熙《三山志·跋》(曝書亭集)① 閩中多藏書家。
康熙壬子過福州,訪梁丞相《三山志》,無有也。
後三十年,睹武進莊氏《書目》,有之,借觀不可得。
又六年,崑山徐學使章仲以白金一镒購之,予遂假歸錄焉。
書凡四十卷,丞相自為之序。
閩《記》者,晉有陶夔,唐有林谞,宋有林世程,諸書均佚,是編亦罕流傳。
以三山士夫未著錄者,一旦有之,足以豪矣。
特其體例,附“山川”于“寺觀”之末,未免失倫。
然十國之事可征信者,多有出于黃氏《八閩通志》、王氏《閩大記》、何氏《閩書》之外,學者所當博稽也。
秀水朱彜尊 【注】 ①按:朱彜尊,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終年八十一歲,為清初詩人、學者。
康熙壬子,為十一年(1672年),朱氏已43歲,“過福州,訪梁丞相《三山志》,無有也”。
是時距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林材等校刊《三山志》才六十年,郡之搢紳名士家當皆有藏本。
雕版存于法海寺,六十年亦不至盡失,至清末猶有謝肇淛之《小草齋三山志抄本》在。
何以斷言“無有也”,甚至謂“三山士夫未著錄”。
是時,入閩之南明政權雖滅,鄭經軍事勢力仍據閩台海上,前明士大夫故家抗清意識仍強烈,又值耿精忠欲叛,閩境風雲未定。
朱彜尊以一介書生來尋故家文獻,可能被拒,實非“無有也”。
越七年,朱彜尊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舉博學宏詞,授翰林檢讨,與修《明史》,年已五十,身份貴顯。
又“後三十年”,已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欲“借觀”武進莊氏所藏《三山志》,猶“不可得”,足見訪書之難。
“又六年”,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有緣一見,“假歸錄焉”,覺得“一旦有之,足以豪矣。
”這時,他已到八十耄齡,逾年即逝世。
清乾隆中編纂《四庫全書》,或不知閩中有萬曆《三山志》重刊本,乃采取兩淮抄本,并引朱彜尊跋語。
武進莊氏所藏或是明抄本,後歸崑山徐氏,當将流存于江蘇,而朱氏抄錄者或流傳于浙中。
故江浙與閩中馬森家明抄本,皆應視為珍貴的祖本。
○《三山志》程慶馀題記① 道光屠維作噩之歲,孟陬月,②據劉燕庭方伯所藏明人寫本對勘一過。
③烏程程慶馀記于吳中寓齋。
④ 【注】 ①此題記見于底本目錄頁末,當是底本抄藏本自題。
②所記歲月即清道光己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
③劉燕庭,正名未考,此為其字。
方伯,當是曾任布政使者。
④烏程,浙江湖州吳興縣古名。
程慶馀攜所抄《三山志》,于吳中(蘇州)寓所用劉氏所藏明抄本對勘。
程氏抄本,楷書,秀勁精妙,與此題記筆迹相似,書中凡經勘改處,均以小字注于其旁,字迹亦相類。
此本今取作勘校底本。
○《竹間十日話》論《三山志》① 《三山志》抄本已少,蒼所藏乃謝在杭《小草齋抄本》,徐興公校對。
在杭、興公均有印記,中有嘉定錢大昕《跋》,鄉前輩何歧海又用墨筆改正。
② 是書卷帙既多,而通志、郡志采取殆盡,必無好事者重謀剞劂。
蒼每欲詳錄其文,以備後來之考訂。
王氏父子前後僅四十七年,計本州共增僧寺、尼庵一百零八所,此亦佞佛施僧之一證也。
光緒丙戌七十二叟侯官郭柏蒼識于閩山之柳湄小榭 【注】 ①郭柏蒼,清嘉慶至光緒間(1815~1890年)侯官縣人,舉人,官至員外郎,博學多著述。
收入所著《竹間十日話》的這篇記文,撰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
②郭氏述及所藏明萬曆間謝肇淛小草齋《三山志》抄本,可能即萬曆重刻《三山志》時之勘校稿本,且雲“中有嘉定錢大昕跋”,可能是錢氏親見所題者,十分重要。
今此本流存于台灣。
其書目為《明崇祯謝氏小草齋抄本》,不知是否即郭氏所藏原書,又不明于何時流入台灣,未睹為憾。
○識《三山志》 (抱山堂抄本卷首民國戊寅福州沈祖牟識文)① 《三山志》四十卷,一作《長樂志》,宋淳熙九年梁克家撰,實多出于陳傅良之手。
而今所傳之四十二卷本,其三十一、三十二兩卷,則淳祐八年朱貔孫所補者。
《十國遺事》、唐宋官制多賴此書而傳,固不僅視為鄉邦文獻已也。
以版本言,淳熙原刻本外,或再刻于淳祐,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