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此已無可考。

    即萬曆間,吾鄉藏書家極盛,而林都谏于壬子授梓時,所據僅為馬恭敏家抄本四十二卷本,已非梁叔子、朱貔孫之舊矣。

    最可怪者,既刻之後,版本置諸禅寺,任人傳印,宜其流布尚多,而事實适得其反。

    考朱竹垞于康熙壬子過福州時,已訪書無有,相去僅六十年。

    雖明刻本之滅裂脫落為不足重,抑亦何傳之不廣耶?迨《四庫》修書時,所據入錄者,為兩淮馬裕家藏寫本,是館臣且未知有明刻矣,清代藏書家書目亦鮮有著錄明刻本者。

     惟福州陳氏《小嫏館藏書目·史部》有《明刻淳熙三山志》十冊,下注“八元”二字,殆即當時書價。

    ② 餘竊疑陸存齋所稱“楊雪滄藏明萬曆刻本”,即左海舊物。

    以左海身後,藏書盡散,楊氏所得必多。

    證以餘所藏《明刻鳳洲筆記》上有“陳恭甫藏、楊雪滄得”朱文長印,可知已。

     清嘉、道間,鄉前輩馮笏軿拟重刊,梨棗已具,以無力而辍,惜哉!今此書刻本已不可見。

     此抱山堂鈔本四十二卷,每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

    餘得之裡中林氏平治樓。

    林氏嘗預纂修《福建新通志》之役,訪書大江南北,以鈔胥自随,殆當時依據諸家寫本抄藏。

    惜未得精抄舊本躬校一過。

     今歲省立圖書館曾假去錄副,納諸書庫。

     戊寅七月,沈祖牟識于倉山之寶相樓 【注】 ①沈祖牟,号帚齋,為清末沈葆桢後人,多藏書。

    所稱抱山堂《三山志》抄本,得于林氏平治樓。

    林氏曾預民國初《福建通志》(陳衍主纂)之役,是本乃此時訪抄于江南北者。

    雲“惜未得精抄舊本躬校一過”,是彼已知此本疏陋不精矣。

    今原抄本終為省圖書館收藏,且上報列為《全國善本書目》之一。

    筆者曾取以勘校,發現訛脫極多。

    但沈氏此文,述及明萬曆刻本曾為清道光間學者陳壽祺(字恭甫,号左海)所藏,且疑此本轉為楊浚(字雪滄)所收藏。

    足證明刻本至清末尚見于閩中藏書家之手,而清初朱彜尊“無有”及“三山士夫未著錄”之斷語不實。

    今列為《全國善本三山志》之首的華東師大《明崇祯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刊本三山志》,疑是萬曆刻本的校補重刊本。

     ②按:陳壽祺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倘為彼生前購藏之書,何有“八元”書價,疑是清末民國時,他人轉售所注者。

     ○後記 宋淳熙《三山志》以其周詳精确、足資徵信的内容,曆八百二十年,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且仍然見重于當代,可證其質量的生命力。

    現在全國完整保存的古善志中,其成書早于《三山志》者,也隻有一部《吳郡志》。

    而省内晚出的宋志,僅存寶祐《仙溪志》和開慶《臨汀志》,但都已非完帙了。

     本志作者梁克家,當時以狀元出身的右丞相來知福州,陳傅良以名儒、太學官來任州通判,二人皆負時望,協力主持修志,參與者尚有多人。

    淳熙九年書成,為四十卷(宋末學者陳振孫則稱為“《長樂志》四十卷”)。

    越六十六年,州學教授朱貔孫續補淳熙以後的“科名”兩卷。

    據清代史學家錢大昕考據雲:“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兩卷進士題名,乃淳祐中續入。

    ”又雲:“考目錄,本附于第三十之後,但雲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嘗辄改卷第。

    後人析為四十二卷者,又非貔孫之舊矣。

    ”又雲:“知府題名增至嘉定十五年,它卷間有闌入淳祐中事者,皆後人随時儳入也。

    ”元代所撰《宋史》于《藝文志·地理類》尚稱“《長樂志》四十卷”,可見今所稱四十二卷本,乃元以後出現。

    現在,志中“科名”更下延至寶祐四年文天祥榜。

    說明原志成書之後七十年間,不斷有人穿插增續其内容。

    估計原志成書後,當有刻本,宋末至元朝尚可能重新刊刻,今皆無考。

     《三山志》搜羅資料廣博豐贍。

    誠如梁《序》所雲:“讨尋斷簡,援據公牍,采諸父老所傳,得之裡闾所記。

    上窮千載建創之始,中閱累朝因革之由,而益之今日之所聞見。

    ”該志凡收入正文的内容,必定随以夾注,引據資料,說明出處。

    有的出處,現在尚有典籍可稽者,如《周禮》、《史記》等。

    還有數十種已佚文獻僅藉此志得以知傳,諸如唐代之林谞《閩中記》、元和《球場山亭記》、林嵩《重修子城記》、陳傅《瓯冶遺事》等。

    此外更有難以計數的诏敕、劄牒、狀奏、文移、碑銘、詩文之類。

    舉證精核,不憚繁赜。

    其功用不僅在于保存鄉邦文獻,還将永遠具備曆史研究和考古認證的科學價值。

     宋淳熙《三山志》原刻版本,元代之後已不見著錄,全賴明代人寫本的流傳而得以保存。

    清至近代省内外出于多手的抄本紛見疊出,多源于明代分流于閩中和江浙等地的故家藏本。

    其中抄工精謹,經名家考訂,傳藏有據,可以蹤迹到宋代原刻面目者,已極珍罕。

    現存明萬曆和崇祯的重刊本,源于嘉靖馬森家藏抄本,是經林材、謝肇淛、徐■〈火勃〉等人共同考訂過的,閩中後世各種抄本皆由此而傳。

    清《四庫全書》抄本,源于“兩淮馬裕家藏本”,是經館閣文臣删補過的。

    清康熙間朱彜尊從昆山徐家借到武進(今常州市)莊氏原藏本,得以抄錄,攜歸秀水(今嘉興市),于是流傳于浙江。

    清道光間湖州程氏又攜所抄本到蘇州用劉家所藏明人寫本對勘。

    湖州密迩嘉興,其間或有淵源。

    今所見江浙傳本存在的疑缺處多相似,而閩中傳本的疑缺處則多迥異于江浙本,往往此有彼無,此無彼有,今以遠源于異地的抄本彙校缺失,擇善而從,将大有利于恢複原作的真實。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重視全省古舊方志的整理工作,對《三山志》的校注印行,關注尤多。

    由于校勘者時間和地域條件所限,難以外出獲取更多善本以供參校,實亦憾事。

    筆者叨承省地方志編委會委信之重,隻有敬謹從事,知難勉任,曆時年馀,完成是稿。

    其間始終得到省方志委副主任盧美松等領導的關心支持,得到省人民出版社李瑞良同志的指正,得到省圖書特藏部和福建師大圖書館同志的協助,省方志委管旬輝精心設計編排,劉曉敏反複打印修改,又承北京方志出版社認真審閱,謹此深表感謝。

     由于個人學識才力所限,尚存的疏漏失誤之處,敬希學界先進與廣大讀者指教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