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之萬曆本,或崇祯時又重刊,容後查考。
今隻得其抄本,以供參校。
○明萬曆重刻淳熙《三山志》後跋① 宋《三山志》四十二卷。
林都谏先生捐赀授梓,②閱歲告成。
數百年不絕如線,一旦翻摹,傳之來祀,甚盛心也。
又恐秘之家塾,傳勿能廣,乃徙置法海禅寺,令主僧守之,以便好事者印行。
昔白樂天以生平所著散布東林、香山、善聖、南禅諸寺,與僧為約:“不出寺門,不借外客”。
以叢林中善保守也。
今都谏既置版于寺,且能公諸人,其視白公,廣狹又何如哉? 萬曆癸醜臘月,徐■〈火勃〉題 【注】 ①此《跋》見于崇祯十一年刊本之抄本。
②“林都谏”,即前序作者、官給事中(谏官)之林材。
○《潛研堂集》跋《三山志》 梁克家《三山志》四十卷,《宋史·藝文志》謂之《長樂志》,其實一書也。
今本作四十二卷,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兩卷“進士題名”,乃淳祐中福州教授朱貔孫續入。
考《目錄》,本附于第三十之後,但雲“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嘗辄更舊《志》卷第。
後人析為四十二者,又非貔孫之舊矣。
①《志》成于淳熙九年五月,而“知府題名”增至嘉定十五年;它卷中有闌入淳祐中事者,皆後人随時攙入也。
《宋史》本傳于乾道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建康〔甯〕府之後,②即雲“淳熙八年,起知福州。
”據《志》:克家于“六年三月,以資政殿大學士、宣奉大夫知福州。
”則《傳》稱“八年”者誤。
《志》又書:“八年五月,複觀文殿學士”,此即《史》所載“趙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事。
是時,克家莅任已滿二年,故有“再任”之旨,因複其職名。
《史》誤以再任之年為初任之年,則甫經到任,不當雲“再任”矣。
且克家于罷相時,已“除觀文殿大學士”。
越數年,“起知福州”,止帶“資政殿大學士”;又二年,始“複觀文殿學士”,仍無“大”字。
③則知建康〔甯〕以後,④必有落職奉祠之事,而《傳》皆缺之。
世人讀《宋史》者,多病其繁蕪,予獨病其缺略。
缺略之患,甚于繁蕪,即有範蔚宗、歐陽永叔其人,繁者可省,缺者不能補也。
因讀此《志》,為之喟然。
嘉定錢大昕。
⑤ 【注】 ①本志卷三十一,底本、崇抄皆弁有朱貔孫短序,備道續增二卷原由。
庫本删去朱氏短序,且于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兩卷首皆署作“梁克家撰”,非是。
今附《宋史·朱貔孫傳》,供讀者參閱。
②④錢氏文據《宋史·梁克家傳》,皆照錄“知建康”之誤。
據《宋史·孝宗紀》及《宰輔表》所載,當是“知建甯府”。
③按:《宋史·孝宗紀》載:“淳熙二年春正月癸巳,前宰相梁克家、曾懷,坐擅改堂除,克家落觀文殿學士,懷降為觀文殿學士。
”據此,則克家于乾道間罷相、出知建甯府時,原為“觀文殿大學士”。
至淳熙二年正月已落職。
據本《志》至淳熙六年,複以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至八年,才又“複觀文殿學士”,無“大”字,其間起落尚有不明者。
⑤錢大昕,字曉征,清嘉定人。
精研經史,富著作,《潛研堂詩文集》為其所著之一種,此《跋》收入其中,曾題其所見《三山志》抄本之後,不明作于何年。
清光緒間,郭柏蒼于所著《竹間十日話》,自稱所藏有謝在杭《小草齋抄本》之《三山志》,徐興公校對,在杭、興公均有印記,中有嘉定錢大昕《跋》。
惟不知錢氏始跋于何本,今閩中各抄本多收此《跋》,崇抄亦有之。
○《宋史·朱貔孫傳》 (卷四百一十一列傳第一百七十) 朱貔孫,字興甫,浮梁人。
淳祐四年進士,授臨江軍學教授。
丞相史嵩之聞貔孫名,欲緻之館下,以祿未及親辭。
喪父,服除,授福州學教授,差充江東安撫司幹辦公事。
制置使王埜、丘嶽、馬光祖、趙與陋皆薦之。
丁大全在台,勢焰薰灼。
天久陰雨,貔孫贻書政府,言回積陰之道,去奸邪,罷手實,蠲米稅。
奸邪,指大全也。
丞相董槐得書嘉歎。
主管尚書刑、工部架閣文字。
宦者董宋臣寵幸用事,貔孫發策試胄子,極論宦寺專權之患,宋臣諷言者論罷之。
光祖辟添差江東安撫司機宜文字,擢史館校勘。
時大全執政,使其黨許以驟用,貔孫力拒之,且谒告歸省,遷太學博士,屬帝親擢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首疏論大全權奸誤國之罪,倡言學校六士之冤。
又以翕聚人才,凝固人心,精擇人言;增禁旅以壯帝畿,擇良守以牧内郡,選全才以守江面,嚴舟師以防海道,因地募兵以應突至之敵,并力合勢以援必守之地。
時有建議遷都四明者,貔孫亟上疏言:“銮輿若動,則三邊之将士瓦解,而四方之盜賊蜂起,必不可。
”遂止。
貔孫在講筵,言及宋臣撓政事,忤旨。
遷大理少卿,又遷司農少卿兼太子右谕德,诏許乘馬赴講。
貔孫谕導得體,衍說經義,有關于君道者,必委曲敷暢,陰寓警戒,太子每為之改容。
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兼權直舍人院。
時大禮成,封命叢委,吏持詞頭下,每夕無慮數十,貔孫運筆如飛,夜未中已就,皆溫潤典雅。
遷宗正少卿。
丁母憂,服除,授秘書監兼太子左谕德,改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姓名已付外矣,尋複改命浙西行公田。
吏并緣為奸,貔孫疏其敝。
推《春秋》尊王绌霸之旨,勸帝崇仁政,用吉士,崇正論,賜赉甚渥。
擢殿中侍禦史兼侍講,請嚴京師淫聲奇服之禁。
他所論苗耗役害及經理川蜀,皆當世急務。
宋臣複出,朝論紛然,貔孫因召對,力斥其奸,卒奪祠,升侍禦史兼侍講。
長星出東方,貔孫力诋外戚内臣及進奉羨餘失人心者,且曰:“回天心自回人心始。
”辭旨懇切,帝為之感動,升侍讀。
貔孫之再入台,屬疆場多事,屢陳備禦之策。
理宗春秋高,倚成賈似道。
似道擅命,貔孫随時進谏,不肯阿附。
至若行公田之政,屢于經筵密以告帝,似道自是深忌之。
貔孫累疏求去。
理宗崩,度宗即位,擢右谏議大夫,賜紫金魚袋兼賜章服、犀帶,以疾乞辭言職,遷吏部尚書,不拜。
帝以舊學故雅欲留貔孫,使者旁午于道,而貔孫辭益力,以華文閣學士知甯國府,似道諷言者論罷。
久之,提
今隻得其抄本,以供參校。
○明萬曆重刻淳熙《三山志》後跋① 宋《三山志》四十二卷。
林都谏先生捐赀授梓,②閱歲告成。
數百年不絕如線,一旦翻摹,傳之來祀,甚盛心也。
又恐秘之家塾,傳勿能廣,乃徙置法海禅寺,令主僧守之,以便好事者印行。
昔白樂天以生平所著散布東林、香山、善聖、南禅諸寺,與僧為約:“不出寺門,不借外客”。
以叢林中善保守也。
今都谏既置版于寺,且能公諸人,其視白公,廣狹又何如哉? 萬曆癸醜臘月,徐■〈火勃〉題 【注】 ①此《跋》見于崇祯十一年刊本之抄本。
②“林都谏”,即前序作者、官給事中(谏官)之林材。
○《潛研堂集》跋《三山志》 梁克家《三山志》四十卷,《宋史·藝文志》謂之《長樂志》,其實一書也。
今本作四十二卷,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兩卷“進士題名”,乃淳祐中福州教授朱貔孫續入。
考《目錄》,本附于第三十之後,但雲“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嘗辄更舊《志》卷第。
後人析為四十二者,又非貔孫之舊矣。
①《志》成于淳熙九年五月,而“知府題名”增至嘉定十五年;它卷中有闌入淳祐中事者,皆後人随時攙入也。
《宋史》本傳于乾道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建康〔甯〕府之後,②即雲“淳熙八年,起知福州。
”據《志》:克家于“六年三月,以資政殿大學士、宣奉大夫知福州。
”則《傳》稱“八年”者誤。
《志》又書:“八年五月,複觀文殿學士”,此即《史》所載“趙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事。
是時,克家莅任已滿二年,故有“再任”之旨,因複其職名。
《史》誤以再任之年為初任之年,則甫經到任,不當雲“再任”矣。
且克家于罷相時,已“除觀文殿大學士”。
越數年,“起知福州”,止帶“資政殿大學士”;又二年,始“複觀文殿學士”,仍無“大”字。
③則知建康〔甯〕以後,④必有落職奉祠之事,而《傳》皆缺之。
世人讀《宋史》者,多病其繁蕪,予獨病其缺略。
缺略之患,甚于繁蕪,即有範蔚宗、歐陽永叔其人,繁者可省,缺者不能補也。
因讀此《志》,為之喟然。
嘉定錢大昕。
⑤ 【注】 ①本志卷三十一,底本、崇抄皆弁有朱貔孫短序,備道續增二卷原由。
庫本删去朱氏短序,且于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兩卷首皆署作“梁克家撰”,非是。
今附《宋史·朱貔孫傳》,供讀者參閱。
②④錢氏文據《宋史·梁克家傳》,皆照錄“知建康”之誤。
據《宋史·孝宗紀》及《宰輔表》所載,當是“知建甯府”。
③按:《宋史·孝宗紀》載:“淳熙二年春正月癸巳,前宰相梁克家、曾懷,坐擅改堂除,克家落觀文殿學士,懷降為觀文殿學士。
”據此,則克家于乾道間罷相、出知建甯府時,原為“觀文殿大學士”。
至淳熙二年正月已落職。
據本《志》至淳熙六年,複以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至八年,才又“複觀文殿學士”,無“大”字,其間起落尚有不明者。
⑤錢大昕,字曉征,清嘉定人。
精研經史,富著作,《潛研堂詩文集》為其所著之一種,此《跋》收入其中,曾題其所見《三山志》抄本之後,不明作于何年。
清光緒間,郭柏蒼于所著《竹間十日話》,自稱所藏有謝在杭《小草齋抄本》之《三山志》,徐興公校對,在杭、興公均有印記,中有嘉定錢大昕《跋》。
惟不知錢氏始跋于何本,今閩中各抄本多收此《跋》,崇抄亦有之。
○《宋史·朱貔孫傳》 (卷四百一十一列傳第一百七十) 朱貔孫,字興甫,浮梁人。
淳祐四年進士,授臨江軍學教授。
丞相史嵩之聞貔孫名,欲緻之館下,以祿未及親辭。
喪父,服除,授福州學教授,差充江東安撫司幹辦公事。
制置使王埜、丘嶽、馬光祖、趙與陋皆薦之。
丁大全在台,勢焰薰灼。
天久陰雨,貔孫贻書政府,言回積陰之道,去奸邪,罷手實,蠲米稅。
奸邪,指大全也。
丞相董槐得書嘉歎。
主管尚書刑、工部架閣文字。
宦者董宋臣寵幸用事,貔孫發策試胄子,極論宦寺專權之患,宋臣諷言者論罷之。
光祖辟添差江東安撫司機宜文字,擢史館校勘。
時大全執政,使其黨許以驟用,貔孫力拒之,且谒告歸省,遷太學博士,屬帝親擢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首疏論大全權奸誤國之罪,倡言學校六士之冤。
又以翕聚人才,凝固人心,精擇人言;增禁旅以壯帝畿,擇良守以牧内郡,選全才以守江面,嚴舟師以防海道,因地募兵以應突至之敵,并力合勢以援必守之地。
時有建議遷都四明者,貔孫亟上疏言:“銮輿若動,則三邊之将士瓦解,而四方之盜賊蜂起,必不可。
”遂止。
貔孫在講筵,言及宋臣撓政事,忤旨。
遷大理少卿,又遷司農少卿兼太子右谕德,诏許乘馬赴講。
貔孫谕導得體,衍說經義,有關于君道者,必委曲敷暢,陰寓警戒,太子每為之改容。
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兼權直舍人院。
時大禮成,封命叢委,吏持詞頭下,每夕無慮數十,貔孫運筆如飛,夜未中已就,皆溫潤典雅。
遷宗正少卿。
丁母憂,服除,授秘書監兼太子左谕德,改監察禦史兼崇政殿說書,姓名已付外矣,尋複改命浙西行公田。
吏并緣為奸,貔孫疏其敝。
推《春秋》尊王绌霸之旨,勸帝崇仁政,用吉士,崇正論,賜赉甚渥。
擢殿中侍禦史兼侍講,請嚴京師淫聲奇服之禁。
他所論苗耗役害及經理川蜀,皆當世急務。
宋臣複出,朝論紛然,貔孫因召對,力斥其奸,卒奪祠,升侍禦史兼侍講。
長星出東方,貔孫力诋外戚内臣及進奉羨餘失人心者,且曰:“回天心自回人心始。
”辭旨懇切,帝為之感動,升侍讀。
貔孫之再入台,屬疆場多事,屢陳備禦之策。
理宗春秋高,倚成賈似道。
似道擅命,貔孫随時進谏,不肯阿附。
至若行公田之政,屢于經筵密以告帝,似道自是深忌之。
貔孫累疏求去。
理宗崩,度宗即位,擢右谏議大夫,賜紫金魚袋兼賜章服、犀帶,以疾乞辭言職,遷吏部尚書,不拜。
帝以舊學故雅欲留貔孫,使者旁午于道,而貔孫辭益力,以華文閣學士知甯國府,似道諷言者論罷。
久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