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之力,竭于養兵,而莫甚于江上之軍。
都統司謂之禦前軍馬,雖朝廷不得知;總領所謂之大軍錢糧,雖版曹不得與。
于是,中外之勢分,而事權不一,施行不專;雖欲寬民,其道莫由。
誠使都統司之兵與向者在制置司時無異,總領所之财與向者在轉運司時無異,則内外為一體。
内外為一體,則寬民力可得而議矣。
”帝從容嘉納,且勞之曰:“卿昔安在?朕不見久矣。
其以所著書示朕。
”退以《周禮說》十三篇上之,遷秘書少監兼實錄院檢讨官、嘉王府贊讀。
紹熙三年,除起居舍人。
明年,兼權中書舍人。
初,光宗之妃黃氏有寵,李皇後妒而殺之。
光宗既聞之,而複因郊祀大風雨,遂震懼得心疾,自是視章疏不時。
于是,傅良奏曰:“一國之勢猶身也,壅底則緻疾。
今日遷延某事,明日阻節某人,即有奸險乘時為利,則内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其極至于天變不告,邊警不聞,禍且不測矣!”帝悟,會疾亦稍平,過重華宮。
而明年重明節,複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于太學生皆力谏,不聽。
而方召内侍陳源為内侍省押班,傅良不草詞,且上疏曰:“陛下之不過宮者,特誤有所疑而積憂成疾,以至此爾。
臣嘗即陛下之心反覆論之,竊自謂深切,陛下亦既許之矣。
未幾中變,以誤為實,而開無端之釁;以疑為真,而成不療之疾。
是陛下自贻禍也。
”書奏,帝将從之,百官班立以俟。
帝出,至禦屏,皇後挽帝回,傅良遂趨上引裾,後叱之。
傅良哭于庭,後益怒,傅良下殿徑行。
诏改秘閣修撰,仍兼贊讀,不受。
甯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
會诏朱熹與在外宮觀,傅良言:“熹難進易退,内批之下,舉朝驚愕,臣不敢書行。
”熹于是進寶文閣待制,與郡。
禦史中丞謝深甫論傅良言不顧行,出提舉興國宮。
明年,察官交疏,削秩罷。
嘉泰二年複官,起知泉州,辭。
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谟閣待制。
終于家,年六十七。
谥文節。
傅良著述有《詩解诂》、《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于世。
○明萬曆考訂重刊《三山志》序① 閩自晉太康始置郡,迄今且越千年,滄海桑田不翅三變矣。
東晉太守陶夔、唐郡人林谞、宋郡人林世程各有撰記,皆久湮無存。
宋淳熙間,清源梁克家叔子來守是邦,輯《三山志》。
時永嘉陳傅良君舉通判州事,負文名,多所考述。
元緻和又《三山續志》。
明興二百五十年,《志》一修于正德庚辰,再修于萬曆己卯,迨茲壬子,複加修輯。
欲求正德庚辰《志》而參閱之,僅僅得于一、二世家;至萬曆己卯《志》,則陰祈求改,浸失太史之舊,執簡盱衡,為之三歎。
② 夫以近者尚如此,又何意于數百載之上更有魯壁藏經、汲冢斷簡者哉? 一日,謝在杭水部、王永啟武曹持馬恭敏家所抄宋淳熙《三山志》,過道山相示。
③餘喜而作曰:“事核而詞确,彰往昭來,于是乎在。
”遂謀以授諸梓,顧山中菑畲,安獲所羨,以覓梨棗?會有郡乘之役,悉公家庖廪之繼,可數十金,又節縮裘饪以益之。
甫殺青,客有向餘笑曰:“刍狗既夷,蝌蚪是問。
子亦乖于時、違于好矣。
”餘曰:“否,否!昔仲尼學郯子而慨失官,志二代而傷杞、宋。
蓋傳聞罕據,則徵信無從。
此所以文獻缺而夏、殷之禮亡,方策存而文、武之政舉耳。
閩為東南大藩,而晉安襟帶列郡。
長空淡淡,萬古消沉,間嘗眺越王之故墟,溯螺女之遠涘,俯榕城之萬蔭,挹瓯冶之一泓。
而台上鹧鸪,望中煙雨,欲問其事,而故老皆無在者。
今幸睹是編,霸圖若繪,國紀如星。
遠而曆朝之興廢,毂轉波洄;迩而四郭之周遭,陵虛邑改。
辨方啟宇,則嚴太守之茂烈猶存;尊主庇民,則蔡忠惠之流芳未泯。
地靈人傑,戶誦家弦。
此在邦域之中與天壤共敝者也。
輓近以來,匪先民是程,歇馬逢人,孰尋故事?即聚國族而生于斯者,詢以數世枌榆,百年桑梓,流風善政,遺俗故家,率伥伥然莫之能省。
嗚呼!以今天下多類此,叔子之《志》不益荒落哉?”客唯唯而退。
用是,與同修郡乘謝在杭、王永啟、朱君聘、鄧汝實、徐興公、王粹夫諸君子,④兼搜互訂,聿觀厥成,俾千古此都之鑒,不當吾世而失之。
若元緻和《志》,計後是《志》百餘年,而茫然無所考,倘亦有藏之名山者乎?則願以俟他日。
萬曆癸醜長至日晉安九龍山人林材謹任甫書于在我軒中⑤。
【注】 ①此為明萬曆四十一年(癸醜,1613年),據當時福州已故戶部尚書馬森家藏抄本,由纂修萬曆壬子《福州府志》之林材、王宇、謝肇淛等七人校訂重刊後所作之《序》。
成為迄今流傳于閩中的各種《三山志》抄本的依據。
而自明以前流藏于江、浙的抄本,以迄清《四庫全書》等本,皆不收此《序》,抑或未知有此刊本。
②元緻和元年(戊辰,1328年),修成《三山續志》,至明萬曆修志時,已不可見。
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林庭■〈木昂〉纂修《福州府志》,至萬曆七年(己卯,1579年)林燫、潘頤龍再纂《福州府志》。
③謝肇淛(字在杭),當時任工部屯田司員外郎,奉命治河,故稱“水部”。
王宇(字永啟),時任南京兵部武選司主事,故稱“武曹”。
明嘉靖間,閩縣人馬森為戶部尚書,卒于萬曆八年,谥恭敏。
明萬曆四十一年(癸醜,1613年)修《府志》時,設志局于烏石山(亦名道山)。
④朱國珍(字君聘)、鄧原芳(字汝實),時為府學庠生。
徐■〈火勃〉(字興公)、王毓德(字粹夫),皆當時與修萬曆壬子《福州府志》的成員。
徐、王為布衣名士,王毓德,曾繼成其父王應山《閩都記》、《閩大記》等著作。
⑤林材,字謹任,閩縣人。
與父堪、子弘衍,皆以詩文名,當時官工科給事中,與林烴并任萬曆壬子《福州府志》總纂。
但崇抄、賜書樓本、抱山堂本皆有此序,而無此題款,惟近人鄭氏抄本中有之,或亦有據,姑錄于此。
今《全國善本書目》稱: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崇祯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刊本”。
按:崇祯十一年距萬曆刊《三山志》時,僅差二十三年,是否即弘衍家藏
都統司謂之禦前軍馬,雖朝廷不得知;總領所謂之大軍錢糧,雖版曹不得與。
于是,中外之勢分,而事權不一,施行不專;雖欲寬民,其道莫由。
誠使都統司之兵與向者在制置司時無異,總領所之财與向者在轉運司時無異,則内外為一體。
内外為一體,則寬民力可得而議矣。
”帝從容嘉納,且勞之曰:“卿昔安在?朕不見久矣。
其以所著書示朕。
”退以《周禮說》十三篇上之,遷秘書少監兼實錄院檢讨官、嘉王府贊讀。
紹熙三年,除起居舍人。
明年,兼權中書舍人。
初,光宗之妃黃氏有寵,李皇後妒而殺之。
光宗既聞之,而複因郊祀大風雨,遂震懼得心疾,自是視章疏不時。
于是,傅良奏曰:“一國之勢猶身也,壅底則緻疾。
今日遷延某事,明日阻節某人,即有奸險乘時為利,則内外之情不接,威福之柄下移,其極至于天變不告,邊警不聞,禍且不測矣!”帝悟,會疾亦稍平,過重華宮。
而明年重明節,複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于太學生皆力谏,不聽。
而方召内侍陳源為内侍省押班,傅良不草詞,且上疏曰:“陛下之不過宮者,特誤有所疑而積憂成疾,以至此爾。
臣嘗即陛下之心反覆論之,竊自謂深切,陛下亦既許之矣。
未幾中變,以誤為實,而開無端之釁;以疑為真,而成不療之疾。
是陛下自贻禍也。
”書奏,帝将從之,百官班立以俟。
帝出,至禦屏,皇後挽帝回,傅良遂趨上引裾,後叱之。
傅良哭于庭,後益怒,傅良下殿徑行。
诏改秘閣修撰,仍兼贊讀,不受。
甯宗即位,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
會诏朱熹與在外宮觀,傅良言:“熹難進易退,内批之下,舉朝驚愕,臣不敢書行。
”熹于是進寶文閣待制,與郡。
禦史中丞謝深甫論傅良言不顧行,出提舉興國宮。
明年,察官交疏,削秩罷。
嘉泰二年複官,起知泉州,辭。
授集英殿修撰,進寶谟閣待制。
終于家,年六十七。
谥文節。
傅良著述有《詩解诂》、《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于世。
○明萬曆考訂重刊《三山志》序① 閩自晉太康始置郡,迄今且越千年,滄海桑田不翅三變矣。
東晉太守陶夔、唐郡人林谞、宋郡人林世程各有撰記,皆久湮無存。
宋淳熙間,清源梁克家叔子來守是邦,輯《三山志》。
時永嘉陳傅良君舉通判州事,負文名,多所考述。
元緻和又《三山續志》。
明興二百五十年,《志》一修于正德庚辰,再修于萬曆己卯,迨茲壬子,複加修輯。
欲求正德庚辰《志》而參閱之,僅僅得于一、二世家;至萬曆己卯《志》,則陰祈求改,浸失太史之舊,執簡盱衡,為之三歎。
② 夫以近者尚如此,又何意于數百載之上更有魯壁藏經、汲冢斷簡者哉? 一日,謝在杭水部、王永啟武曹持馬恭敏家所抄宋淳熙《三山志》,過道山相示。
③餘喜而作曰:“事核而詞确,彰往昭來,于是乎在。
”遂謀以授諸梓,顧山中菑畲,安獲所羨,以覓梨棗?會有郡乘之役,悉公家庖廪之繼,可數十金,又節縮裘饪以益之。
甫殺青,客有向餘笑曰:“刍狗既夷,蝌蚪是問。
子亦乖于時、違于好矣。
”餘曰:“否,否!昔仲尼學郯子而慨失官,志二代而傷杞、宋。
蓋傳聞罕據,則徵信無從。
此所以文獻缺而夏、殷之禮亡,方策存而文、武之政舉耳。
閩為東南大藩,而晉安襟帶列郡。
長空淡淡,萬古消沉,間嘗眺越王之故墟,溯螺女之遠涘,俯榕城之萬蔭,挹瓯冶之一泓。
而台上鹧鸪,望中煙雨,欲問其事,而故老皆無在者。
今幸睹是編,霸圖若繪,國紀如星。
遠而曆朝之興廢,毂轉波洄;迩而四郭之周遭,陵虛邑改。
辨方啟宇,則嚴太守之茂烈猶存;尊主庇民,則蔡忠惠之流芳未泯。
地靈人傑,戶誦家弦。
此在邦域之中與天壤共敝者也。
輓近以來,匪先民是程,歇馬逢人,孰尋故事?即聚國族而生于斯者,詢以數世枌榆,百年桑梓,流風善政,遺俗故家,率伥伥然莫之能省。
嗚呼!以今天下多類此,叔子之《志》不益荒落哉?”客唯唯而退。
用是,與同修郡乘謝在杭、王永啟、朱君聘、鄧汝實、徐興公、王粹夫諸君子,④兼搜互訂,聿觀厥成,俾千古此都之鑒,不當吾世而失之。
若元緻和《志》,計後是《志》百餘年,而茫然無所考,倘亦有藏之名山者乎?則願以俟他日。
萬曆癸醜長至日晉安九龍山人林材謹任甫書于在我軒中⑤。
【注】 ①此為明萬曆四十一年(癸醜,1613年),據當時福州已故戶部尚書馬森家藏抄本,由纂修萬曆壬子《福州府志》之林材、王宇、謝肇淛等七人校訂重刊後所作之《序》。
成為迄今流傳于閩中的各種《三山志》抄本的依據。
而自明以前流藏于江、浙的抄本,以迄清《四庫全書》等本,皆不收此《序》,抑或未知有此刊本。
②元緻和元年(戊辰,1328年),修成《三山續志》,至明萬曆修志時,已不可見。
明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林庭■〈木昂〉纂修《福州府志》,至萬曆七年(己卯,1579年)林燫、潘頤龍再纂《福州府志》。
③謝肇淛(字在杭),當時任工部屯田司員外郎,奉命治河,故稱“水部”。
王宇(字永啟),時任南京兵部武選司主事,故稱“武曹”。
明嘉靖間,閩縣人馬森為戶部尚書,卒于萬曆八年,谥恭敏。
明萬曆四十一年(癸醜,1613年)修《府志》時,設志局于烏石山(亦名道山)。
④朱國珍(字君聘)、鄧原芳(字汝實),時為府學庠生。
徐■〈火勃〉(字興公)、王毓德(字粹夫),皆當時與修萬曆壬子《福州府志》的成員。
徐、王為布衣名士,王毓德,曾繼成其父王應山《閩都記》、《閩大記》等著作。
⑤林材,字謹任,閩縣人。
與父堪、子弘衍,皆以詩文名,當時官工科給事中,與林烴并任萬曆壬子《福州府志》總纂。
但崇抄、賜書樓本、抱山堂本皆有此序,而無此題款,惟近人鄭氏抄本中有之,或亦有據,姑錄于此。
今《全國善本書目》稱: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崇祯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刊本”。
按:崇祯十一年距萬曆刊《三山志》時,僅差二十三年,是否即弘衍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