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宋史·梁克家傳》 《直齋書錄解題》 《宋史·儒林·陳傅良傳》 明萬曆考訂重刊《三山志》序 明萬曆重刻淳熙《三山志》後跋 《潛研堂集》跋《三山志》 《宋史·朱貔孫傳》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八) 淳熙《三山志·跋》(曝書亭集) 《三山志》程慶馀題記 《竹間十日話》論《三山志》 識《三山志》 後記 ○《宋史·梁克家傳》 (卷三百八十四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晉江人。

    幼聰敏絕人,書過目成誦。

    紹興三十年,廷試第一,授平江簽判。

    時金主亮死,衆皆言可乘機進取。

    克家移書陳俊卿,謂:“敵雖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動,将有後悔。

    ”俊卿歸以白。

    丞相陳康伯歎其遠慮,召為秘書省正字,遷著作佐郎。

     時災異數見。

    克家奏,宜下诏求直言,從之,令侍從、台谏、卿監、郎官、館職疏得失。

    克家條六事:“一正心術,二立紀綱,三救風俗,四謹威柄,五定廟算,六結人心。

    ”其論定廟算,謂今邊議不過三說,曰将、兵、财,語甚切直。

    累遷中書舍人。

     使金,金以中朝進士第一,敬待之,即館宴射,連數十發中的。

    金人來賀慶會節,克家請令金使入朝由南門,百官由北門,從者毋辄至殿門外,以肅朝儀。

    诏定為令。

     郊祀有雷震之變,克家複條六事。

    遷給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執奏無隐。

    嘗奏:“陛下欲用實才,不喜空言。

    空言固無益,然以空言為懲,則谏争之路遂塞,願有以開導之。

    ”上欣納,因命條具風俗之弊,克家列四條,曰欺罔、苟且、循默、奔競。

    上手筆獎谕。

     乾道五年二月,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明年,參知政事。

    又明年,兼知院事。

    初修金好,金索所獲俘,啟釁未已。

    克家請築楚州城,環舟師于外,邊賴以安。

    在政府,與虞允文可否相濟,不苟同。

    皇太子初立,克家請選置官屬,增講讀員,遂以王十朋、陳良翰為詹事,中外稱得人。

    允文主恢複,朝臣多迎合。

    克家密谏,數不合,力丐去。

    上曰:“兵終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财用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将思之。

    ”诘朝,上面谕曰:“朕終夜思卿言,至當,毋庸去。

    ” 八年,诏更定仆射為左、右丞相,拜克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一日,上謂宰執曰:“近過德壽宮,太上頤養愈勝,天顔悅怿,朕退不勝喜。

    ”克家奏:“堯未得舜以為己憂,既得舜,固宜甚樂。

    ”允文奏:“堯獨高五帝之壽以此。

    ”上曰:“然”。

    允文既罷相,克家獨秉政,雖近戚權倖不少假借,而外濟以和。

    張說入樞府,公議不與,寝命,俄複用。

    說怒士夫不附己,謀中傷之。

    克家悉力調護,善類賴之。

     議金使朝見授書儀,時欲移文對境以正其禮,克家議不合,遂求去,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建甯府。

    陛辭,上以治效為問,克家勸上無求奇功。

    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洲,敵不從,遣泛使來,舉朝震駭。

    後二年,湯邦彥坐使事貶,天下益服克家謀國之忠。

     淳熙八〔六〕年,起知福州,在鎮有治績。

    趙雄奏,欲令再往,降旨仍知福州。

    召除醴泉觀使。

    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儀國公。

    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讀,賜第,在所存問不絕。

    逾月而疾。

    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

    手書遺奏,上為之垂涕,贈少師,谥文靖。

     初,唱第時,孝宗由建邸入侍,愛其風度峻整,及登政府,寵眷尤渥。

    為文渾厚明白,自成一家,辭命尤溫雅,多行于世。

     ○《直齋書錄解題》 (卷八·地理類)① 《長樂志》四十卷,府帥清源梁克家叔子撰,淳熙九年《序》。

    時永嘉陳傅良君舉通判州事,大略出其手。

     【注】 ①《直齋書錄解題》,南宋·陳振孫著。

    陳振孫,字伯玉,号直齋,浙江安吉縣人。

    端平中(1234~1236年),任浙西提舉,改知嘉興府,終侍郎。

    嘗仕于福建莆田縣。

    傳錄夾漈鄭氏、方氏、林氏、吳氏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餘卷。

    所著《直齋書錄解題》,極精贍,為南宋著名學者。

     ○《宋史·儒林·陳傅良傳》 (卷四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

    初患科舉程文之弊,思出其說為文章,自成一家,人争傳誦,從者雲合,由是其文擅當世。

    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聞,而伯熊于古人經制治法,讨論尤精,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

    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謙友善。

    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而“主敬集義”之功得于栻為多。

    自是四方受業者愈衆。

     登進士甲科,教授泰州。

    參知政事龔茂良才之,薦于朝,改太學錄,出通判福州。

    丞相梁克家領帥事,委成于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義。

    強禦者不得售其私,陰結言官論罷之。

     後五年,起知桂陽軍。

    光宗立,稍遷提舉常平茶鹽轉運判官。

    湖湘民無後,以異姓以嗣者,官利其赀,辄沒入之。

    傅良曰:“絕人嗣,非政也。

    ”複之幾二千家。

    轉浙西提點刑獄,除吏部員外郎,去朝四十年,至是而歸,須鬓無黑者,都人聚觀嗟歎,号“老陳郎中”。

     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極而後已。

    而于太祖開創本原,尤為潛心。

    及是,因輪對,言曰:“太祖皇帝垂裕後人,以愛惜民力為本。

    熙甯以來,用事者始取太祖約束,一切紛更之。

    諸路上供歲額,增于祥符一倍;崇甯重修上供格,頒之天下,率增至十數倍。

    其它雜斂,則熙甯以常平、寬剩、禁軍缺額之類别項封樁,而無額上供起于元豐,經制起于宣和,總制、月樁起于紹興,皆迄今為額,折帛、和買之類又不與焉。

    茶引盡歸于都茶場,鹽鈔盡歸于榷貨務,秋苗鬥斛十八九歸于綱運,皆不在州、縣。

    州、縣無以供,則豪奪于民,于是取之斛面、折變、科敷、抑配、贓罰,而民困極矣。

    方今之患,何但四夷,蓋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寬不寬耳,豈不甚可畏哉。

    陛下宜以救民窮為己任,推行太祖未泯之澤,以為萬世無疆之休。

    ”且言:“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