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二 土俗類四

關燈
,狀如蜈蚣,能食蝦。

    見《開元遺事》。

     蟹八足二螯,大者箝角兩出,足節屈曲,行則旁橫,故曰旁蟹。

     蝤蛑俗呼為蟳,扁而大,後兩足薄闊,謂之撥棹。

    飽膏者曰赤蟹。

     蠘殼銳而膏黃,螯铦利,斷截如剪。

     彭螖音滑,似蟹而小。

    吳人語,訛呼為彭越。

    今海畔有“盧禽”,似之。

     彭蜞似蟹而小,似彭螖而大。

     揭哺子似彭蜞,一螯甚大,一螯細。

    一名擁劍,亦名桀步。

     千人擘狀如小蟹。

    壯者擘之不能開,故名。

     車螯大者如盤,小者如拳。

    沈括雲:“即《本草》所謂魁蛤也。

    ” 蛤蜊止消渴,開胃氣,解酒毒。

    以萊菔煮之,則其柱易脫。

     蚌頭錢有珠胎。

    (底本、崇抄皆作“頭錢有珠胎”,存疑。

    )《江賦》曰:“瓊蚌晞曜而瑩珠”。

     蚬方言謂之蟟。

     蛏生海泥中,長可二三寸,大如指而頭開。

     淡菜亦謂之殼菜。

     烏粘狀似淡菜而絕小,生石上,叢剷取之,故名。

     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蛎鏡。

    土人刮磨其表,以通明者鱗次以蓋天窗。

     石華方言謂之石雹。

    《選》曰:“挂席拾海月,揚帆采石華。

    ” 石榼形圓,色紫,有刺,見人則刺動搖。

     沙蛤出長樂,殼黑而薄,中有沙焉,故名。

    俗呼西施舌。

     石決明即鳆魚也。

    (底本、庫本作“即□魚也”,據崇抄補。

    )狀如蛤,(底本作“狀如□”,缺一字,據崇抄補。

    )惟一殼,無對。

    大如掌,(底本作“大如□”,缺一字,據崇抄補。

    )小者如兩三指。

    海人啖其肉,取其殼,清水洗之。

    七孔者良。

    (底本作“清水洗□□孔者□”,缺三字,據崇抄補。

    ) 瓦屋子《嶺表錄異》記:蛤類,南中呼為蚶子,亦名瓦屋子,以其殼上有棱如瓦垅,故名。

     文蛤有文理者,唐時常充歲貢,(底本作“常充□貢”,缺一字,據崇抄補。

    )亦名海蛤。

    其殼為風濤所洗,(底本作“□殼□風濤所洗”,缺二字,據崇抄補。

    )則自然圓淨。

     龜腳以形名,坳中肉美,大者如掌。

     螺有數種。

    狀若鹦鹉、堪作酒杯者,為鹦鹉螺。

    色紫而斑點者,為紫背螺,俗謂之砑螺。

    大如拇指、有刺而味辛如蓼者,為蓼螺。

    生海中而色紅,可為神杯,肉可作醬者,為紅螺,磨令尖平,可以酌水。

    其肉可作鲊者,為香螺。

     牡蛎近海皆有之。

    (底本作“□□皆有之”,缺二字,據崇抄補。

    )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蛎房。

    (底本作“故□□房”,缺二字,據崇抄補。

    )韓退之詩:“蠔相粘為山”,謂此。

    晉安人呼為蛎莆。

    (底本作“晉安□□為□”,缺三字,據崇抄補。

    )州多出萩蘆、東沙、關嶺。

    一種名黃蛎,(底本作“一種□□蛎”,缺二字,據崇抄補。

    )生海中,大如杯。

    漁者為繩系腰,跏足屏息,入海中取之。

    (底本作“跏□□息入水中取□”,缺三字,據崇抄補。

    )少間,振繩乃舉。

    (底本作“□間振繩”,缺一字,據崇抄補。

    ) ·蟲 蛇有數種。

    (底本作“蛇□□□”,缺三字,據崇抄補。

    )蝮蛇,胎化,腹裂子生,最毒。

    青竹蛇,與竹同色,(底本作“與□□色”,缺二字,據崇抄補。

    )小而不可犯。

    花蛇,好入人家捕鼠食之。

    惟烏蛇不螫人,醫家用之。

    絕大者曰蚺蛇,膽可和藥。

    它又有白花、白頸、黃領之類。

     蛙背青綠色。

    方言謂之青蠼,其聲■〈口矍〉■〈口矍〉然。

    亦有背作黃文者,名金線蛙。

     黾名蝦蟆。

    《爾雅》曰:“在水為黾”。

    腹大脊青,俗名土鴨,其鳴甚壯。

    色黑者,呼為蛤子,亦名水雞。

     蟾蜍《爾雅》雲:“似蝦蟆,居陸地下濕處。

    ”身大,背黑,行遲。

    其腹下有丹書“八”字者,真蟾蜍也。

    《抱樸子》雲:“蟾蜍萬歲生角,劃地流水”。

     蜜蜂在岩石間作房,色黑;在人家窠檻中作房,甚小而微黃;内必有大者,身稍長,呼為蜂王。

    外有黃蜂、土蜂之類,其種不一,皆有螫毒。

     寒螀二月鳴者,名■〈蟲甯〉女,音甯,似寒螀而小。

    七月鳴者,名炤蟟,音凋寮,色青。

    九月、十月中鳴甚凄急者,乃寒螀也。

    《舊記》:“入秋鳴者,名促織。

    ”曾師建雲:“有數種,通名蟋蟀。

    有尾者為雌,無尾者為雄,雄者能鳴。

    北地寒,惟秋始鳴,冬則蟄;南地暖,往往鳴聲不絕。

    ” 蜩《詩》:“五月鳴蜩”。

    本生土中,至夏則登木而蛻。

    秋鳴者為蟬。

    有象鼻蟬,紅翠相間,好登荔支木而不能鳴。

    又有碧玉蟬,翠色可愛,韻如軋筝。

    或曰,閏年蟬多。

     蝸郭璞謂:“頭小有角”。

    《莊子》所謂“戰于蝸角”是也。

    南方積雨,蝸涎書畫屋壁,悉成銀迹。

     蜥蜴似蛇而四足,尾青碧。

    以五色者為雄,而不備者為雌。

    一種,喜延籬壁,形小而黑,名蝘蜓,亦名蛇師。

    以其常在屋壁,故名守宮。

    一種形小尾長,見人不動,名龍子,在草澤。

    大者,名蝾螈。

     虻數種。

    皆能啗牛、馬血。

    木虻,形大而綠色,(底本作“木虻□大”,缺一字,據庫本補。

    )幾若蜩蟬。

    飛虻,如同蜜蜂,黃色。

    鹿虻,(底本作“□虻”,缺一字,據崇抄補。

    )大如蠅,大抵能治血。

    五月,采腹有血者。

     蜈蚣能制蛇。

    《莊子》稱“螂蛆”是也。

    (底本作“螂蛆□□”,缺二字,崇抄作“螂蛆甘帶”,據庫本補。

    )《淮南子》雲:“騰蛇殆于螂蛆”,即此。

     蝙蝠一曰飛鼠,能啖荔支。

    五百歲變白,體重。

     螟蛉桑蟲。

     蜻蜓一曰绛驺,一曰赤衣使者,又曰赤弁丈人,俗呼青鴉娘。

     蛷螋似促織,隐牆壁,口溺人影,令生瘡。

     蜘蛛空中結網,取蚊虻食之。

    小者,南人呼為蟢子。

     螳螂青色,長臂。

     蚯蚓《淮南子》曰:“食土者,無心,不慧。

    ” 蜚方言謂之石蜚。

    《爾雅》曰:“■〈蟲盧〉蜰”。

    (底本作“示推白廬蜰”,據庫本、崇抄改。

    ) 蝴蝶有黃色、白色。

    一名野職。

     蒼蠅蒼色。

    首赤者,呼為景迹。

    歐陽公《賦》雲。

     白蟻《禮》謂之“蚍蜉”。

    (底本作“禮謂之世蜉”,據崇抄改。

    )梅雨時化為飛蛾。

    又有黃蟻,出入有序。

     《三山志》卷第四十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