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二 土俗類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腮兩邊有皮,形似戴帽。
又有小鲨、大鲨之類。
鲻魚似鯉,身圓,口小,骨軟。
生江海淺澤中。
吳王論魚,以鲻為上。
鲈魚似鲻,而有黑子,肉白,斫脍不腥。
隋炀帝謂:“金齑玉脍,東南之佳味”。
鳜魚口、目大而鱗細,有黑子,味美。
亦名鳜豚、水豚,惟狸腳鳜最佳。
鳊魚闆身,口銳,項縮。
孟浩然:“果得縮項鳊”,謂此魚也。
白魚生江中。
大者六七寸,色白,頭昂。
可脍。
石首魚頭中有石如碁子。
《遁齋閑覽》:“南海有石首,蓋魚之極美者。
治以為器,載飲食,如遇蠱毒,器必爆裂。
土人以制作尤精,明瑩如琥珀。
人但愛玩其色,鮮能識其用。
” 比目魚《嶺表錄異》記:“南人謂之泥鞋魚,江淮謂之拖沙魚。
鱗細,色紫,一眼。
兩相比,乃行。
” 鲫魚(底本、庫本作“鲥魚”,與下頁“時魚”似重複,崇抄作“鲫魚”。
按《爾雅翼》雲:“鲋,鰿也,今作鲫”,據改。
)一名鲋魚。
鱗如淡墨傅金,骨軟、子飽者佳。
鳉魚闆身而銳,狀若锵刀,肥腴極佳,其子有■〈魚規〉毒。
有金點而差厚者,謂之黃蠟樟。
鲽沙魚形扁,性溫。
浙人呼為箬魚,淮泗謂之鞋底魚。
以江中者為美。
海燕魚黑色肉翅,飛走泥上。
鳗魚似蛇而無鱗,口齒尤铦利,色青黃。
海出者比江鳗差大,一名慈鳗,亦名■〈蝸,犭代蟲〉狗魚。
鱓魚似鳗而細長,生水岸泥窟中。
人雲,是荇芩根所化,又以為人發所化。
今腹中有子,未必盡是化生也。
鳢魚陶隐居謂:“公蛎蛇所變,至難死,頗有蛇性。
(底本作“□有蛇性”,缺一字,崇抄作“舊有蛇性”,據庫本補。
)諸魚膽苦,惟此膽味甘可食為異。
”即俗所謂黑鯉魚者,夜必北向望鬥。
烏魚色黑,江海皆有之。
鯯魚闆身多鲠。
鮆魚身狹長有須,一名刀魚。
時魚月長一寸,至十月盈尺者佳,此魚以不腥為異。
子魚身圓鬣小。
冬深,盈腹皆子者佳,皆作鲊。
(底本作“皆作鹹”,崇抄作“醃作酢”,據庫本改。
)肥美,可充方物。
黃梅魚似金鱗魚而小,骨少而口朱,長可七八寸。
銀魚口尖身銳,如銀條。
作鲊尤美。
章鮌魚色青斑,無鱗。
亦名為馬鲛。
詶制魚《爾雅》謂之“當魱”。
肥美而多鲠。
黃賴魚一名■〈魚央〉■〈魚乙〉。
無鱗,似鲇而小,腮邊有刺,能螫人,其聲■〈魚央〉■〈魚乙〉然。
鲇魚《爾雅》謂之鳀。
大者,長尺餘。
無鱗。
方言呼為池魚。
(以上“詶制魚”、“黃賴魚”、“鲇魚”三條,庫本無。
) 鯏魚池塘有之,亦名甜魚。
■〈魚戋〉魚長可尺餘。
骨柔而無鱗。
唐李柔入閩,謂為“銀羹”,謂水母為“玉脍”。
■〈魚規〉魚(底本作“鲵魚”,據庫本、崇抄改。
)肝及子有毒。
一名鹕夷,河鲀,或謂之鯸鲐、(底本作“鲐鲐”,崇抄作“鲘鲐”,據庫本改。
按《玉篇》,當以“鯸鮧”為正。
)魚芼。
以藍煮,令過熟,則可以無毒。
鳙魚色青,無鱗。
鲂鲆魚大如拇指,(底本作“大如母□”,缺一字,庫本作“大如指”,據崇抄改。
)有五色。
海鰌魚(底本作“■〈魚口〉魚”,首字缺半,庫本作“鰌魚”,據崇抄改。
)大如船。
舟人遇之,則鳴金鼓以怖之,布米以餍之,則倏然而沒;不然,則害舟。
間有斃者,必梯而脔之。
(底本作“必□而脔之”,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刳其脂以為油,可灰船。
魟魚團扇形,色紫,尾長于身,能刺人。
泥鳅魚(底本作“□□魚”,缺二字,庫本作“彈塗魚”,據崇抄補。
)大如拇指,須鬣青斑,生泥沼中。
(底本作“泥□中”,崇抄作“泥中”,據庫本補。
) 水母方言謂之■〈蟲宅〉,(底本作“水□□□謂之■〈蟲宅〉”,缺三字,據崇抄、庫本補。
)亦謂之乍魚。
言其随年乍有乍無也。
大如覆帽,小者如碗,下如垂絮,□然凝結,瑩若水精,有足無目,憑蝦而行。
(注文中底本作“小者如碗下如垂絮□然凝結”;庫本自“□然”起至注文之末内容别立一條,冠以“石鏡”二字為目;崇抄則作“小如圓碗,腹下如垂絮然”。
又底本作“有足無□憑蝦而行”,庫本作“無目憑蝦而行”,崇抄作“焉有足無目以蝦為目憑蝦而行”,據補“目”字。
)《本草》目為樗蒲魚。
龜闊大者可食。
□□□□□□□。
□而影伏。
或六眸,或六甲或似□□□□其甲精光為■〈蟲員〉蛦。
亦曰白濯。
(此條底本注文四行上下皆殘失,中所存剩,并崇抄、庫本之若幹出入者,仍不足半數,所缺約三十餘字,今仍錄存待質,缺數不可确計。
) 鼈魚(底本作“□□”,缺二字,據崇抄補。
)□軟骨,(底本作“□軟骨”,缺一字,崇抄、庫本同,無從校補。
)謂之醜,食當去之,不可與苋菜同食。
□魚池中多蓄之,(底本作“□魚”,缺一字,崇抄、庫本同,無從校補。
)令魚不随霧起。
故陶朱公謂之神守。
(底本作“謂之□□”,缺二字,據崇抄補。
) 石拒(底本作“石□”,缺一字,據崇抄補。
)似章魚而極美,居石穴中。
(底本作“□□□□則居石穴中”,缺四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人或取之,能以腳粘石拒人,(底本作“人或□□□以腳粘石拒人”,缺三字,據崇抄補。
)故名。
章魚似石拒而極小。
連江、羅源、甯德、福清諸邑俱有。
章舉似章魚而差大,腳短。
烏賊寒鳥所化,能噴墨溷水以自衛。
性嗜烏,每浮水上,伺烏啄其腹,卷取而食之。
故名。
柔魚似烏賊而小,色紫。
俗呼為鎖管。
鲎足十有二,殼厚掩身,尾長有刺,子如綠豆。
韓退之詩:“鲎實如惠文,雌雄常相附。
”雖風濤不解,謂之媚鲎。
海人用葦索兩兩編為一甲,以鬻焉。
蝦有數種。
梅蝦,梅雨中有之。
白蝦,生江浦,城南有白蝦浦,是也。
其大者為蝦魁,頭殼攢刺,可為杯,亦名蝦須杯。
須長一二尺,大如指,上有細芒,肉雪白,出福清。
其甜者為蘆蝦。
或傳蘆葦所化,閩縣、長樂近江有之。
又有蝦蛄
)腮兩邊有皮,形似戴帽。
又有小鲨、大鲨之類。
鲻魚似鯉,身圓,口小,骨軟。
生江海淺澤中。
吳王論魚,以鲻為上。
鲈魚似鲻,而有黑子,肉白,斫脍不腥。
隋炀帝謂:“金齑玉脍,東南之佳味”。
鳜魚口、目大而鱗細,有黑子,味美。
亦名鳜豚、水豚,惟狸腳鳜最佳。
鳊魚闆身,口銳,項縮。
孟浩然:“果得縮項鳊”,謂此魚也。
白魚生江中。
大者六七寸,色白,頭昂。
可脍。
石首魚頭中有石如碁子。
《遁齋閑覽》:“南海有石首,蓋魚之極美者。
治以為器,載飲食,如遇蠱毒,器必爆裂。
土人以制作尤精,明瑩如琥珀。
人但愛玩其色,鮮能識其用。
” 比目魚《嶺表錄異》記:“南人謂之泥鞋魚,江淮謂之拖沙魚。
鱗細,色紫,一眼。
兩相比,乃行。
” 鲫魚(底本、庫本作“鲥魚”,與下頁“時魚”似重複,崇抄作“鲫魚”。
按《爾雅翼》雲:“鲋,鰿也,今作鲫”,據改。
)一名鲋魚。
鱗如淡墨傅金,骨軟、子飽者佳。
鳉魚闆身而銳,狀若锵刀,肥腴極佳,其子有■〈魚規〉毒。
有金點而差厚者,謂之黃蠟樟。
鲽沙魚形扁,性溫。
浙人呼為箬魚,淮泗謂之鞋底魚。
以江中者為美。
海燕魚黑色肉翅,飛走泥上。
鳗魚似蛇而無鱗,口齒尤铦利,色青黃。
海出者比江鳗差大,一名慈鳗,亦名■〈蝸,犭代蟲〉狗魚。
鱓魚似鳗而細長,生水岸泥窟中。
人雲,是荇芩根所化,又以為人發所化。
今腹中有子,未必盡是化生也。
鳢魚陶隐居謂:“公蛎蛇所變,至難死,頗有蛇性。
(底本作“□有蛇性”,缺一字,崇抄作“舊有蛇性”,據庫本補。
)諸魚膽苦,惟此膽味甘可食為異。
”即俗所謂黑鯉魚者,夜必北向望鬥。
烏魚色黑,江海皆有之。
鯯魚闆身多鲠。
鮆魚身狹長有須,一名刀魚。
時魚月長一寸,至十月盈尺者佳,此魚以不腥為異。
子魚身圓鬣小。
冬深,盈腹皆子者佳,皆作鲊。
(底本作“皆作鹹”,崇抄作“醃作酢”,據庫本改。
)肥美,可充方物。
黃梅魚似金鱗魚而小,骨少而口朱,長可七八寸。
銀魚口尖身銳,如銀條。
作鲊尤美。
章鮌魚色青斑,無鱗。
亦名為馬鲛。
詶制魚《爾雅》謂之“當魱”。
肥美而多鲠。
黃賴魚一名■〈魚央〉■〈魚乙〉。
無鱗,似鲇而小,腮邊有刺,能螫人,其聲■〈魚央〉■〈魚乙〉然。
鲇魚《爾雅》謂之鳀。
大者,長尺餘。
無鱗。
方言呼為池魚。
(以上“詶制魚”、“黃賴魚”、“鲇魚”三條,庫本無。
) 鯏魚池塘有之,亦名甜魚。
■〈魚戋〉魚長可尺餘。
骨柔而無鱗。
唐李柔入閩,謂為“銀羹”,謂水母為“玉脍”。
■〈魚規〉魚(底本作“鲵魚”,據庫本、崇抄改。
)肝及子有毒。
一名鹕夷,河鲀,或謂之鯸鲐、(底本作“鲐鲐”,崇抄作“鲘鲐”,據庫本改。
按《玉篇》,當以“鯸鮧”為正。
)魚芼。
以藍煮,令過熟,則可以無毒。
鳙魚色青,無鱗。
鲂鲆魚大如拇指,(底本作“大如母□”,缺一字,庫本作“大如指”,據崇抄改。
)有五色。
海鰌魚(底本作“■〈魚口〉魚”,首字缺半,庫本作“鰌魚”,據崇抄改。
)大如船。
舟人遇之,則鳴金鼓以怖之,布米以餍之,則倏然而沒;不然,則害舟。
間有斃者,必梯而脔之。
(底本作“必□而脔之”,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刳其脂以為油,可灰船。
魟魚團扇形,色紫,尾長于身,能刺人。
泥鳅魚(底本作“□□魚”,缺二字,庫本作“彈塗魚”,據崇抄補。
)大如拇指,須鬣青斑,生泥沼中。
(底本作“泥□中”,崇抄作“泥中”,據庫本補。
) 水母方言謂之■〈蟲宅〉,(底本作“水□□□謂之■〈蟲宅〉”,缺三字,據崇抄、庫本補。
)亦謂之乍魚。
言其随年乍有乍無也。
大如覆帽,小者如碗,下如垂絮,□然凝結,瑩若水精,有足無目,憑蝦而行。
(注文中底本作“小者如碗下如垂絮□然凝結”;庫本自“□然”起至注文之末内容别立一條,冠以“石鏡”二字為目;崇抄則作“小如圓碗,腹下如垂絮然”。
又底本作“有足無□憑蝦而行”,庫本作“無目憑蝦而行”,崇抄作“焉有足無目以蝦為目憑蝦而行”,據補“目”字。
)《本草》目為樗蒲魚。
龜闊大者可食。
□□□□□□□。
□而影伏。
或六眸,或六甲或似□□□□其甲精光為■〈蟲員〉蛦。
亦曰白濯。
(此條底本注文四行上下皆殘失,中所存剩,并崇抄、庫本之若幹出入者,仍不足半數,所缺約三十餘字,今仍錄存待質,缺數不可确計。
) 鼈魚(底本作“□□”,缺二字,據崇抄補。
)□軟骨,(底本作“□軟骨”,缺一字,崇抄、庫本同,無從校補。
)謂之醜,食當去之,不可與苋菜同食。
□魚池中多蓄之,(底本作“□魚”,缺一字,崇抄、庫本同,無從校補。
)令魚不随霧起。
故陶朱公謂之神守。
(底本作“謂之□□”,缺二字,據崇抄補。
) 石拒(底本作“石□”,缺一字,據崇抄補。
)似章魚而極美,居石穴中。
(底本作“□□□□則居石穴中”,缺四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人或取之,能以腳粘石拒人,(底本作“人或□□□以腳粘石拒人”,缺三字,據崇抄補。
)故名。
章魚似石拒而極小。
連江、羅源、甯德、福清諸邑俱有。
章舉似章魚而差大,腳短。
烏賊寒鳥所化,能噴墨溷水以自衛。
性嗜烏,每浮水上,伺烏啄其腹,卷取而食之。
故名。
柔魚似烏賊而小,色紫。
俗呼為鎖管。
鲎足十有二,殼厚掩身,尾長有刺,子如綠豆。
韓退之詩:“鲎實如惠文,雌雄常相附。
”雖風濤不解,謂之媚鲎。
海人用葦索兩兩編為一甲,以鬻焉。
蝦有數種。
梅蝦,梅雨中有之。
白蝦,生江浦,城南有白蝦浦,是也。
其大者為蝦魁,頭殼攢刺,可為杯,亦名蝦須杯。
須長一二尺,大如指,上有細芒,肉雪白,出福清。
其甜者為蘆蝦。
或傳蘆葦所化,閩縣、長樂近江有之。
又有蝦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