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一 土俗類三

關燈
物産 谷 貨 絲麻 果實 菜蓏 花 藥 ○物産 地均有所産,然各有所宜。

    宜非偏得于此,則亦獨盛于他郡。

    馬益《福州》詩:“兩熟潮田世獨無”。

    陳傅《瓯冶遺事》:“果有荔支,花有末麗,天下所未嘗有。

    ”此其所偏得者。

    而傅又雲:“長樂地産,魚蟹多于牛羊,葛枲溢于絲纩。

    ”是其所獨盛也欤?然求之十二邑,又有不能盡宜者:潮田不出倚郭三縣,荔支、末麗不能及陀驿以北、湯背以西,魚、蟹濱海,而葛、枲利于平陸。

    如是之類,不可以無紀。

     ·谷 稻《周禮·職方氏》:“揚州谷宜稻。

    ”州,古揚州南境也,故稻之名亦不一。

    今州倚郭三縣兩熟:早種曰獻台,曰金州,曰秫(底本作“秫”,庫本為“林”。

    );晚種曰占城,曰白香,曰白芒;通謂之稻。

    至外縣,名色尤多。

    按《閩清圖經》:(底本作“閩青圖經”,據庫本、崇抄改。

    )“早稻之種有六:曰早占城、烏羊、赤城、聖林、清甜、半冬,而烏羊最佳;晚稻之種有十:曰晚占城、白茭、金黍、冷水香、栉倉、奈肥、黃矮、銀城、黃香、銀朱。

    而白茭、冷水香最甘香;奈肥,獨宜卑濕最腴之地。

    糯米之種十有一:曰金城、白秫、黃秫、魁秫、黃秫、馬尾秫、寸秫、臘秫、牛頭秫、胭脂秫,而寸秫顆粒最長,蓋諸邑亦或通有之。

    占城,相傳其種自占城國來。

    大中祥符五年,淮浙微旱,遣使福建,取種三萬斛分給,令種莳之。

    今土俗謂之“百日黃”是也。

    已上名色雖多,不過有二:秫曰糯稻,餘皆秔稻。

    《爾雅》所謂“粘”與“不粘”之異。

    秔,古名稌;糯,古名黍。

     麥有大麥、小麥。

    蘇恭雲:“今南北之人皆能種莳。

    ”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谷之貴。

    又有一種,秋花、冬收,名荞麥。

     麻有胡麻,有大麻。

    胡麻即油麻也,有白、黑二種,相傳其種得之大宛,故名胡麻;以其壓油,以油麻名之。

    今長溪者佳。

    大麻,牝麻之子也,諸邑皆有之。

    (底本、庫本作“諸色”,據崇抄改。

    ) 豆有黑者、紫者、白者、綠者、紅者、羊角者、虎爪者、如錢片者。

    又有扁豆,種于籬落間。

    有蠶豆,蠶熟時有之。

     粟粒細者香美。

    南地以稻灰種之,不必鋤治。

    江東呼粟為粢。

    粢,稷也,即此。

     穄《瓯冶遺事》:“穄米,與黍米相似而粒大。

    ”《呂氏春秋》:“飯之美者有陽山之穄。

    ” 薏苡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作穗,五、六月結實,形如珠子而稍長。

    故名薏珠。

    (底本作“薏苡”,據庫本、崇抄改。

    ) ·貨 鹽《福清鹽埕經》其略曰:“海水有鹹鹵,潮長而過埕地,則鹵歸土中;潮退,日曝至生白花,取以淋鹵。

    方潮未至,先耕埕地使土虛,而受信既過,刮起堆聚,用車及擔,辇緻墩頭。

    穴土為窟,名為漏丘,以杵築實,用茅襯底,滿貯土信,取鹹水淋之惟實,則取鹵必鹹。

    旁用蘆管引入鹵楻。

    楻在漏丘之下,掘土為窟以受鹵,茅草覆之。

    取雞子或桃仁置鹵中以候,浮則鹵鹹可煎。

    築土為斛畎在宮竈旁,以竹管接入鹽盤,如畎浍之流。

    盤以竹篾織,用蛎灰塗,複織釜牆以圍繞,亦塗以蛎灰,(底本作“亦□以蛎灰”,缺一字,崇抄作“亦堅以蛎灰”,據庫本補。

    )蓋益以受鹵也。

    大盤一日夜煎二百斤。

    小盤一百五十斤。

    今福清、長樂縣現有鹽戶。

    連江、羅源、甯德、長溪邊海,舊亦各有鹽額。

     鐵甯德、永福等縣有之。

    其品有三:初煉去礦,用以鑄冶器物者(底本作“鑄□器”,缺一字,崇抄作“鑄錫器”,據庫本補。

    )為生鐵;再三銷拍,又以作■〈钅某〉者為■〈钅需〉鐵,亦謂之熟鐵;以生柔相雜和,用以作刀劍鋒刃者為剛鐵。

    商賈通販于浙間,皆生鐵□也。

    (底本作“皆生鐵□也”,缺一字,庫本、崇抄皆不示缺,仍存之。

    )慶曆三年,發運使楊告乞下福建嚴行禁法,(底本作“嚴□禁法”,缺一字,庫本作“嚴禁法”,據崇抄補。

    )除民間打造農器、鍋釜等外,不許私販下海。

    (底本作“不許□販”,缺一字,庫本作“不許販”,據崇抄補。

    )兩浙運司奏:“當路州、軍自來不産鐵。

    (底本作“州□□來”,缺二字,庫本作“州處自來”,據崇抄補。

    )并是泉、福等州轉海興販。

    逐年商稅課利不少,及官中抽納、折稅收買,打造軍器。

    乞下福建運司曉示,許令有物力客人興販。

    仍令召保,出給長引,隻得詣浙路去處販賣。

    ”本州今出給公據。

     糖取竹蔗搗蒸。

    侯官甘蔗洲最盛。

    (底本作“暑盛”,據庫本、崇抄改。

    ) 紅花閩縣、懷安、福清、長樂等縣皆有之。

    花如刺結。

    (底本作“剩結”,據庫本、崇抄改。

    )秋末種,春末采,可染绛。

     紫草八月末種,二月采根,用密籠收。

    見海風則爛黑矣。

    與紅花同所出。

     藍澱諸邑有之,閩縣洞江上下尤多,(底本、庫本作“桐江”,據崇抄改。

    )故地有名青布或藍布者,(底本、庫本作“青藍或青布”,據崇抄改。

    )為盛出于此。

     草席閩縣江南沙洲草熟,織作尤盛,陸販上四郡,舟運至淮、浙。

    其至粗者,舊淮、浙鹽袋用之。

     木筏羅源、甯德、連江多取木為筏,出南、北洋。

     白梅懷安、侯官鄉戶園林,種至千萬株。

    鹽者為白梅,焙幹者為烏梅。

    販至江浙。

    (底本作“□至江浙”,缺一字,庫本作“行至江浙”,據崇抄改。

    ) 蜜有石蜜,岩石間作,色青赤;有木蜜,木枝間作,色青白;及人家窠檻中作者,蜜濃味美。

     紙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韌者皆可以造紙。

    竹紙出古田、甯德、羅源村落間。

    黃魯直有《次韻惠玉闆詩》(底本作“廣魯直有□韻”,缺一字,庫本作“黃魯直有次韻”,崇抄作“魯直有次韻”,無“黃”字。

    ):“古田小箋惠我百,應知溪翁能解玉。

    ”(底本作“知知溪□能解玉”,缺一字,據庫本、崇抄改補。

    )楮紙出連江西鄉,薄藤紙出侯官赤岸,(底本作“出侯□”,缺一字,據崇抄補。

    )厚藤紙出永福辜嶺。

    (底本作“出□福”,缺一字,據崇抄補。

    ) 茶《舊記》:“舊閩縣尉廳名茶山館”。

    又縣東十五裡,有茶園山,亦雲石鼈山,出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