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三 寺觀類一

關燈
産錢四貫一百九十二文。

     侯官延祥院州西南,烏石山之陰。

    天福五年置。

    本閩之郵館,王延羲以為永隆院,名以其年号也。

    皇朝祥符四年,賜今額。

    紹興五年,屯駐水軍,因為延祥寨。

     舊産錢四貫七百七十二文。

     閩縣法海寺州東南,舊名羅山,本司空孟公之第。

    初,寺在城南,【(底本、庫本作“在泉南”,據崇抄改。

    )】僞閩徙之于城西欽德裡。

    開運二年,李仁達時,唐兵壓境,遂遷居于此,為興福院。

    皇朝祥符中改今名。

    政和七年,改為神霄宮。

    宣和元年,改為女真觀。

    建炎元年仍為寺。

    有放生池。

     舊産錢十三貫九百八十五文。

    【縣申:一十三貫九百六十二文。

    】 懷安法性院州東,忠懿王廟之左。

    開運三年置。

    初,閩王作東、西二宅為諸子居,此其東宅也。

    其子延鈞僭僞,建為宮。

    其後,南唐兵攻城,李仁達指天自誓:兵退,願以宮為院。

    初,院在南台,至是,遂遷其額于此。

    仍号“千佛南禅院”。

    【與東、西、北禅,時号為四禅。

    】 舊産錢一貫五百四十文。

     懷安北法雲院周顯德四年置。

    唐楞伽寺也,号白龍,有藏曰萬善。

    淮兵夷蕩,僧道堅蔔居之,易名萬善。

    【《舊記》又雲:“本乾元寺地。

    謝仁謙造萬善。

    ”】皇朝祥符八年,賜今額。

    有銀字經一藏。

    因亡宋間,【(底本、崇抄皆作“因亡宋間”。

    宋人撰書,不當稱“亡宋”,疑是元人所補。

    庫本無自“因亡宋……”以下文字。

    )】被宗子占管,寺宇廢壞無存,田土荒蕪。

    原院基起蓋軍營。

    歸附後,僧法聚别置基址,創建于乾元寺之東除外。

     現有産錢一貫七百五十文。

     閩縣圓明院九仙山之南。

    顯德二年,僞臣李廷谔所造,名觀音。

    皇朝天禧三年,改圓通禅寺。

    天聖二年,避彭城郡王名,改通為明。

    【有鄧甫雹詩墨迹。

    (底本、庫本作“鄧□雹詩”,缺一字,據崇抄補。

    )】 小華山【舊石上镌三字。

    太守程師孟、運使劉彜、湛俞、侍郎陳賜〔旸〕、(底本、庫本、崇抄皆作“陳賜”。

    考本志“府治”、“科名”等卷,當是“陳旸”,郡人,官禮部侍郎,正之。

    )提刑陳建有《圓明小華峰》詩。

    熙甯後,通諸寺便門。

    由“嘉福”亦可到。

    】 野意亭【有孟參政庾、(底本作“孟泰敝庾”,庫本作“孟泰廠庾”,據崇抄改。

    )韓少師世忠畫像。

    建炎四年,範汝為叛。

    韓副宣撫使(底本作“範汝為忠将宣撫使”,崇抄作“範汝為反忠将宣撫使”,據庫本改。

    )自永嘉浮海至福州,不整陣,串巢穴而出,直抵建城,造樓車以登,俘其渠以獻。

    閩人德之,立像于其亭。

    孟朝服,韓戎服。

    】 廓然台 清輝閣 舊産錢三貫九十六文。

     侯官法祥院州西南。

    皇朝初置。

    舊号閩山保福寺。

    其山鏟削殆盡。

    所存者,巨石巋然。

    有: 石镌觀音像【建隆三年造。

    有記刻石雲:“寺雖新号,山則故名。

    ”蓋古閩山也。

    】 镌光祿吟台四字。

    【熙甯二年,程大卿師孟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

    無詩可比顔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

    ”(底本作“元詩河比顔先祿每憶登臨卻自□”,據庫本、崇抄改、補。

    )】 舊産錢一貫三百六十文。

    “曾記”:一貫一百七十四文。

     懷安越山吉祥禅院乾元寺之東北。

     無諸舊城處也。

    晉太康三年,既遷新城,其地遂虛。

    隋、唐間,以越王故,禁樵采。

    錢氏十八年,其臣鮑修讓為郡守,遂誅穢夷巇為佛廟,乾德二年也。

     禦書【紹興六年,張丞相浚奉安禦書《裴度傳》。

    】 環峰亭【古山嶺,舊名四見。

    有太守劉瑾、羅畸詩。

    後更名倚雲。

    王繼先寓居是寺。

    乾道丁亥,太上皇帝賜名“環峰”,仍灑宸翰以贲之,并“越山”四字刻石于寺。

    】 絕學寮【張丞相為之名。

    】 勝會亭【有太守李上交詩。

    (底本作“有太守甯上□詩”,據庫本、崇抄改、補。

    李上交,皇祐間郡守。

    )】 舊産錢三貫四十三文。

     懷安保壽院州北。

    乾德五年置。

     舊産錢六百七十三文。

     侯官祖堂院州西南。

    開寶四年置。

     舊無産錢。

    【“曾記”:樓店務稅錢二百六十八文。

    】 侯官龍山院州西。

    端拱二年置。

     舊産錢七十七文。

    【“曾記”:一百四文。

    縣申:一百九文。

    】 懷安越峰羅漢院城北。

    太平興國二年置。

     舊無産錢。

    【“曾記”:越峰庵産錢四十有奇。

    】 閩縣報慈崇因經院州東。

    六年置。

    《寺記》作:“太平興國始号”。

    《舊記》作“六年”。

    本潮州刺史李彥晖之故宅。

    【有男乙,年九十歲,嘉祐二年作記雲:“彥晖從王氏起光山,以功出鎮越、台,分符潮郡,遂賞茲宅。

    及太平興國,歸款。

    乃曰:‘幻質無常,終歸壞滅’。

    因舍為寺。

    ”】 舊産錢七百九十二文。

    【《縣申》:七百九十六文。

    】 閩縣崇慶尼院州東南。

    雍熙元年置。

     舊産錢一百三十六文。

     閩縣嘉福院州東南。

    大中祥符四年置。

    初為“衆香院”,後改今額。

     鳌頂峰【陳狀元誠之肄業之所。

    】 舊産錢五百六十一文。

     閩縣妙嚴院州東南。

    天禧四年置。

     熙春亭【有太守溫益、王祖道詩。

    】 舊産錢一貫三百四十三文。

     懷安薦福院州城。

    【“曾記”:水陸寺。

    】天聖四年置。

     舊産錢一百六十八文。

     侯官釋迦院州西南。

    同年置。

     幽幽亭【見前。

    】 舊産錢六百七十九文。

     閩縣九仙天王院州東南。

    元年置。

    崇甯三年為崇甯觀廚宮。

    建炎元年仍舊。

     無産錢。

     侯官開化院縣西。

    景祐四年置。

     舊産錢一文。

     懷安靈山天王院州東北。

    皇祐三年置。

     舊産錢五百三十文。

     閩縣内湯院州東。

    嘉祐以前置。

    有: 湯泉【碑雲:“嘉祐七年,元給事閱郡圖,圖有佛寺曰内湯”。

    】元給事绛閱《郡圖》,得其名,往觀之。

    乃浚其源,砻石為井,揭宇環之,疏其餘于垣外。

    宣和六年,陸侍郎藻命謝令重修溫室四,中有振衣亭,浣日一啟,非衣冠不許遊也。

     舊産錢四百一十文。

    【“曾記”:除落江七分外,二百五十文。

    】 閩縣九仙育王院州東南。

    嘉祐二年置。

     海月堂【有太守程師孟詩。

    】 舊産錢四百二十七文。

     閩縣九仙資福尼院州城南。

    元祐五年置。

     舊産錢五百三十一文。

    【“曾記”:五百五十三文。

    】 侯官西法林尼院州西南。

    崇甯二年置。

    舊産錢一文。

     懷安隆慶院州東北。

     舊産錢六百六十八文。

    【今皆擗截為宗子鎖屋。

    】 侯官彌勒寺釋迦寺之東。

    紹興二十九年,為洪水漂流,後重建。

    乾道元年火。

     舊産錢三百七十八文。

     【已上二所,無起置年代。

    】 閩縣安福院州東南丁戊山。

    唐鹹通十三年置。

    山居阛阓,磅礴隐隆,占形勢之中。

    梁乾化二年,忠懿王始建木塔七層于其上,号新塔。

    元豐間,以主僧不謹,廢。

    田入學。

    後寺亦災,官籍其地售民以居,猶存上、下庵。

    今《州籍》無。

     閩縣 【一百七十三所并在城十四所,共一百八十七所。

    (底本、崇抄皆作“一百一十七所”,據庫本改。

    )慶曆《舊記》:二百一十九所。

    内二十六所有寺額,又倚郭九寺有起置年代。

    曾師建“記”:“除在城外,一百一十六所”。

    鐘世明根括寬剩:【(底本“□□寬創”,庫本“根括寬創”,據崇抄改“根括寬剩”。

    此四字卷中頻見。

    )除道觀一所外,計一百八十六所。

    今《州籍》數同。

    除十四所在城外,一百四十二所會到起置年代,三十所未詳,一所續申。

    】 法林尼寺易俗裡。

    梁大通元年,武帝舍身同泰寺,【(底本、崇抄作“武帝舍同泰寺”,據庫本“舍”字下補“身”字。

    )】因改元,遂置園居、尼寺于建康。

    閩中尼寺自此始。

     舊産錢一百八十五文。

     靈山院仁惠裡。

    大同元年置。

     舊産錢三十七文。

     祥光龍華寺鼓山裡。

    三年置。

     舊産錢六百七十三文。

     東禅院易俗裡。

    五年,州人鄭昭勇捐宅為之,在白馬山上,舊名淨土。

    唐武宗廢為白馬廟。

    鹹通十年,【(底本、庫本作“鹹通十年”,崇抄作“鹹通十三年”。

    )】郡人迎僧惠筏居之,及夜禅定,有戎服若拜而辭者。

    是夕,或見白驷東之。

    觀察使李景溫因撤祠為寺,号東禅淨土。

    錢氏号東禅應聖。

    皇朝大中祥符八年,賜号東禅等覺。

    崇甯二年,因進《藏經》,加号崇甯萬歲。

    紹興十年,改崇甯萬歲為報恩廣孝。

    【為徽宗焚修。

    張丞相浚為請,仍移漏澤園。

    寺有生祠。

    】十七年,改“廣”為“光”。

     《大藏》【(“大藏”,即北宋時福州東禅等覺院所刻《崇甯萬壽大藏》,今僅日本國圖書館尚存其完帙。

    )米芾書額。

    有《大藏》經版。

    侍郎陳賜〔旸〕勸造,(各本皆誤作“賜”,實是“陳旸”,該藏經各卷首多刻其姓名,可證。

    )有畫像。

    】 《禦書》【徽宗賜僧達杲。

    】 東野亭【蔡公襄書額,有比部郎劉照以下詩十一首。

    】 清陰亭【有太守劉瑾以下詩十首。

    (底本作“劉□”,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 芙蓉閣【有鄧正言肅詩。

    】 放生池【增置。

    】 舊産錢九貫六百七十七文。

    【“曾記”:九貫七百八十五文。

    縣申:九貫七百九十五文。

    】 大乘、愛同寺在東山瑞聖裡。

    六年置大乘,十二年置愛同,皆律寺。

    異居而同食,故曰愛同。

    唐神龍中,律師懷道、懷一相繼居之。

    會昌,例廢。

    大中十一年複之,合為一,尚異居。

    【(底本、崇抄皆作“尚星居”,據庫本改。

    )】皇朝天聖元年,主僧戒華始改禅刹。

    元祐中,門下侍郎許将請為功德院。

    有: 《西院大律師碑》【劉太真撰,于頔書。

    】 《羅漢堂記》【記見書。

    】 虞公庵【《南史》:虞寄為鄭正劫,(底本作“南安虞寄為陳正卻”,庫本作“南安虞寄為鄭玮劫”,據崇抄改。

    )奔晉安。

    陳寶應刺閩中,得之甚喜。

    寶應謀不軌,屢谏不聽。

    遂隐于茲山。

    自稱本山居士。

    (底本、崇抄皆作“自祠本山居士”,據庫本改。

    )寶應屢召不出,命焚其廬。

    放火者自救之。

    】 榴花洞【唐永泰中,樵者藍超遇白鹿,逐之,渡水,入石門,始極窄,忽豁然,有雞、犬、人家。

    主翁謂之曰:“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超雲:“欲與親舊訣,乃來。

    ”遂與榴花一枝而出,恍若夢中,撫而尋之,不知所在。

    蔡公襄詩:“洞裡花開無定期,落紅曾見逐泉飛。

    仙人應向青山口,管卻春風不與歸。

    ”富沙魏萬詩:“江山巧秀入禅扃,四望仙源畫未真。

    萬疊好峰侵碧落,一條流水隔紅塵。

    澗邊鹿迹知何代,洞口榴花鎮似春。

    自恨聲名尚牽鎖,(底本作“吞鎖”,庫本作“卑瑣”,據崇抄改。

    )無因長對社中人。

    ”】 龍首澗【許狀元将肄業之所。

    治平丁未,知縣陳清刻石,(底本、庫本皆作“知縣陳情刻石”,崇抄作“陳清”。

    按,陳清名見《八閩通志》,據改。

    )大書曰:“龍首澗”。

    惟有讀書堂。

    】 神移泉【開元中,僧守正以居高汲遠,方患之。

    (底本先作“皆怠之”,旁校注為“皆患之”,庫本作“心念之”,據崇抄改。

    )一夕,泉迸于居側,旦視舊井,則已涸矣,若神移然。

    僧惟嶽詩:“岩頭瀑布瀉寒煙,井底澄清浸月圓。

    性水真空周法界,神從何處更移泉?”】 文殊岩【岩有古像,歲久塵敗。

    夜忽現光林樾,因塑飾之。

    (底本作“夜忽現光林越聞翔飾之”,崇抄作“夜忽現光林越間師飾之”,據庫本改。

    )】 獅子峰【象其形也。

    許門下和程大卿詩:“東山十裡覆溪流,遠客時時一望愁。

    泉近榴花深洞口,亭開師子舊峰頭。

    八州旗色天邊出,三館芸香海上留。

    南國共歌公所憩,獨嗟無計奉英遊。

    ”熙甯二年,程大卿師孟于峰之西澗建亭。

    建炎三年,嗣濮王仲湜書。

    】 涵虛沼【僧惟嶽詩:“碧虛涵沼沼涵虛,虛沼圓同絕欠餘。

    夜月麗虛知是影,更誰臨沼照蟾蜍”。

    】 松【(底本誤将“松”字拆開,成“木”、“公”二字,冠于以下兩行注文之首,又與前條雙行注相接,遂不可讀。

    庫本為“有松極高大”,崇抄作“松至極高大”,皆與前條注文相接。

    當以“松”另立一條為是。

    )至極高大。

    國初已有之。

    上有錢昱留題:“景緻逼神仙,心幽道亦玄。

    僧閑來出世,松老不知年。

    放馬眠岩草,移杯酌澗泉。

    浮名如脫得,終住此雲邊”。

    】 天台井 靈芝塢 夜光台 蟄龍淵 神僧室 鑒淨軒 清音亭 山輝堂【張勸詩:“蕭蕭松竹蔭華扉,更有虛堂隐翠微。

    雲露峰巒橫秀色,月低岩壑弄清輝。

    分開遠碧鳴泉落,點破寒光白鳥飛。

    還似山陰秋霁後,照人懷抱欲忘歸。

    ”(此詩各本之字略有出入,底本、庫本作“更亮虛堂……”,“月低岩下……”,今據崇抄改。

    )】 碧岩亭【許門下詩:“舊室曾留古岸迹,新亭同賞碧岩前。

    日生師子峰頭木,煙伴榴花洞口泉。

    黃葉入秋山出地,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