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三 寺觀類一
關燈
小
中
大
度僧雲。
】 舊産錢一十一貫九百七十八文。
懷安景星尼院州東北。
陳太建二年置。
【《舊記》作“閩縣”,恐因林谞所載。
】元豐二年,尼在淳建,【恐重建。
】仍立戒壇。
【建炎四年,新尼受戒至三百九十八人。
】 舊産錢一貫三百三十九文。
侯官神光寺州西南。
唐大曆三年,析南澗為金光明院。
七年,改為大雲。
會昌例廢。
大中三年,監軍孟彪,亭池其間,号南莊,明年,舍為寺。
又明年,觀察使崔幹請名于朝。
宣宗夜夢神人發光殿庭,遲明覽奏,異之,遂與今名。
烏石山三十六奇: 盤陀塔【山頂古磚塔。
一日,塔門忽裂,有一真身。
郡人陳公雲:“為兒時,見石橋上有曰《盤陀和尚真身塔記》,末雲:“大足元年建于此”。
】 石龜【烏石山,一名烏龜。
父老恐千年後或輕舉。
乃于左脅鑿一竅。
(底本、庫本作“左脅鑿一竅”,崇抄作“左脅之端鑿一竅”。
)】 放鶴亭【寺東峰。
崔幹創亭,曰四向。
因得青田鶴,置于此,忽沖天而去。
遂名放鶴亭。
熙甯中,程師孟改為“沖天”。
】 觀稼亭【唐,閻濟美守是郡。
陛辭之日,德宗谕以農事,且言南方山水之富。
到官,首創是亭以茂帝寵。
】 薛老峰【烏石山頃。
突起三字曰:向陽峰。
鹹通中,侯官令薛逢與神光僧靈觀遊,創亭其側,乃倒書“薛老峰”字。
周樸詩曰:“薛老峰頭三箇字,(底本作“山簡字”,據庫本改。
)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見《閩中實錄》。
】 坐禅石【寺東峰,勁直若筍,峙于盤石。
以一指觸之,即動搖。
又号降睡石。
】 天台橋【東峰岩側有巨石梁,如天台石橋之狀。
】 仙井【寺西峰。
仙人任放煉丹于此,鑿石得泉。
(底本、庫本作“靈石得泉”,據崇抄改。
)今不知所在。
】 宿猿洞【怪石森聳,藤蘿蓊翳。
昔隐者畜一猿。
俗因以名之。
景福三年,大築城,隔于牆外。
湛侍郎俞有二十五詠。
羅源林迥留題:“幾年形勝晦南州,一且聲名藹湛侯。
夜色并來三島月,水光分破五湖秋。
荔支影裡安吟榻,紅藕香中系釣舟。
金印解還天子後,诏書重起不回頭。
”】 金剛迹【峰頂上石有巨迹。
】 般若台【沙門持《般若經》于此不釋手,因名。
今為金粟庵。
】 初陽頂【閻公暇日,酷愛此峰,謂從事曰:“每旦,群山猶暝,獨此峰太陽先升。
”因題石上雲。
】 落景平【即“初陽”之西。
】 百道階【王氏時造。
】 鴉浴池【《古記》雲:“雷震石壇,成一穴丈餘,不知泉脈所出。
夕陽蕭疏,群鴉亂浴,故名。
”】 道山亭【程大卿師孟作。
前際海門,回覽城市,宜比道家蓬萊山。
元豐二年曾鞏《記》、林希書。
】 華嚴岩【寺西北峰。
大足中,有僧持《華嚴經》于此。
一夕,雷雨大震,擘石為巨室。
僧遂晏坐其間。
】 李陽冰篆【《般若台記》刻于華嚴岩頂。
與《處州新驿記》、《缙雲縣城隍記》、鏡水《忘歸台銘》,(底本、庫本皆作“缙雲縣城隍記”,崇抄作“缙雲縣城隍廟碑”。
又底本、庫本皆作“鏡水忘歸台銘”,崇抄初作“麗水”,複改注為“鏡水”。
)世寶之,為四絕。
】 五台山【王氏始創文殊台并東、中、南、北四台,仿佛真定府雲】。
王氏像設【景福二年,王氏開國。
至乾甯四年,大建院宇、設像鑄,以植福田。
】 迦毗羅神【釋氏護法之神。
】 尊勝真堂【知州孟彪、崔幹祠像。
】 崔公井【尊勝堂前。
崔公賞其甘美。
】 石觀音【僧廣惠于尊勝堂後得異石,因琢為之。
】 慈氏閣【巡官鐘杲建,後棄官出家,以身餧虎。
】 射烏山【一雲九日山。
相傳:九日登高,引弓落烏于雲際,故号。
】 謝公浴堂【鑿井引泉為之。
】 高僧行道處【相傳:有僧創一磚室于西峰,白日晏坐,清宵徑行。
一日,端坐而逝。
其夕人聞爆裂之聲,诘旦見一石塞行道之處。
】 ■〈揑,氵代扌〉槃佛【卧佛也。
】 大悲院【有僧常止廬嶽三十年,誦《大悲神咒》。
空中言曰:“功已成,出去救人。
”乃歸鄉創此。
】 四聖院【梁武帝、志公和尚、婁約法師、傅大士。
】 神光寺額 左神策鐘【鹹通五年賜。
】 【(已上,僧神解所記)】 不危亭【在山絕頂。
】 淩霄台【初創,其四面材、瓦、土、垩,皆秤而後用。
約曰:“損則勿修,修必壞。
”于是屹立震堎之中。
(底本作“震堎之中”,崇抄作“震靈之中”,庫本作“震淩之中”。
)後人不悟創法,遽修之,不逾時而壞。
】 蟠桃塢【疑轉“盤陀”為名。
】 石像【雷所震者。
】 銅像【王氏用銅六萬斤、黃金三百兩鑄彌勒像。
方三丈六尺。
】 向陽峰【舊附薛老峰,今析焉。
】 幽幽亭【明道初,沈邈為侯官縣,得釋迦院東北隅地作台,曰峻青。
後十年,為太守。
寺僧并台作亭。
館閣勘校蔡公襄至其下,名之曰幽幽。
】 跨鳌亭【即木雁亭。
孫覺有詩。
】 三賢堂【侯官令薛逢、四明詩人周樸、僧鑒空,或以為靈觀。
觀,唐末人,茅居扃戶,人罕識其面,惟山下一居士,齋時薦供,即開,複雜嗤詈之。
一日,雪峰伺隙扣門,推出閉之。
後有碎石子時往還。
】 箋香台 白塔 宿雲庵【即瑞雲也。
雲,道人名。
】 擊壤亭 【橫山閣】 金蟒穴【宿猿洞之東。
後唐天成間,大石穴中有巨蟒,鱗甲如黃金,蟠屈六、七丈。
王氏命運土塞之,因建大殿以奉佛。
今葫蘆城是也。
】 剛顯祠【事見《祠廟》。
】 【(已上,乃後人以神解所記三十三奇,未盡善。
如般若台,以李陽冰篆得名,而兩出之,失之贅。
于是以不危亭以下,易李陽冰以下十六名。
)】 放生池 舊産錢一十六貫九百二十四文。
侯官石塔寺州西南。
貞元十五年,德宗誕節。
觀察使柳冕以石造塔。
【庚承宣為《記》。
】賜名“貞元無垢淨光”。
《舊記》亦以淨光名寺。
【“熙甯圖”作“石塔寺、淨光庵”。
今石塔十層,(按,今存塔僅七層,塔中每層皆有王氏官眷等姓名,第七層所志名錄已盡,實無十層,恐“十”為“七”之誤。
)】晉天福六年,【乃僞閩永隆三年。
】王延羲重建。
舊産錢一貫八百二十九文。
懷安劍池院州子城東。
元和十四年置。
劍池【相傳越王無諸淬劍處。
唐元和中,僧惟幹浚之,得銅刀、劍環數枚,送武庫。
當時,冶竈猶有在竹林間者。
】 舊産錢四百八十一文。
侯官上生院州西南,烏石山。
大中六年置,刺史李贻孫為《記》。
有放生池。
舊産錢八百八十三文。
侯官南報恩院南澗寺南。
大中十一年,觀察使楊發以“隙遊亭”地,命僧鑒空創寺及塔七層。
鹹通九年,敕号神光之塔,院曰報恩塔院。
【唐,周樸有詩:“風雲會處千尋直,日月中時八面明。
”】閩之浮屠,始于蕭梁,高者三百尺,至有倍之者,铦峻相望。
乾符五年,巢寇焚殄無遺。
開元中,閩王審知複其二,大中、定慧是也。
【是時,複創:萬歲“定光”、安福“崇慶”及太平“開元”塔。
延羲又作石塔。
謝郎中泌詩:“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寺。
明道中,始為禅刹。
舊産錢七貫一百四十五文。
【“曾記”:“五貫四十八文”。
】 懷安莊嚴寺子城之東。
中和三年置。
後王氏據閩,于三寺創閣,開元、東報國與此。
莊嚴之閣獨雄麗,遂以名其寺。
天禧三年火。
熙甯二年,程大卿師孟鸠衆重建。
舊産錢二貫三百二十四文。
閩縣九仙文殊院州東南。
景福二年,王潮建。
舊産錢九百三十文。
閩縣萬歲寺九仙山西南。
天祐元年,琅琊王審知所造,明年賜名。
梁開平中,表請其寺祝天子壽,蓋取其名也。
至今誕節前一月,太守率僚屬及倚郭令、佐若寓居文武官,下至軍員、父老等,班拜于庭,以佛法啟祝。
及是日,拜祝如初。
熙甯八年,始創千秋堂候班。
乾道九年,史丞相浩改為“華封”。
定光塔七層。
【梁開平元年,忠懿王所造。
】 三山閣【在平遠台東。
許敦仁詩:“蓬萊方丈與瀛洲,東引長江欲盡頭。
幾處壇場渾得道,萬家樓閣半封侯。
名園荔子嘗三熟,負郭潮田插兩收。
七百年來遺谶事,(底本、庫本皆作“□□荔子”、“□谶事”,缺三字,據崇抄補。
)釣台沙合瑞煙浮。
”】 平遠台【東有小橋,橋旁有巨石,刻平遠峰三字。
】 金粟台【程師孟以塔中王氏時所塑】金粟像名。
石上金粟台三字,元少卿篆。
後,侄積中為守,繪金粟像于台側,作小堂安奉之。
一華亭【郡人朱敏功詩:“自聞達磨西來意,五葉敷榮祗一華。
從此祖風傳不泯,靈枝到處有奇葩”。
陳瑩中亦有詩。
】 祈雨僧【僧義收,後梁時人。
貞明三年春不雨,至五月。
義收以膏■指,不雨;積薪通衢,期七日自焚,炬舉而後雨。
後遊洪州,将歸。
俗遮留。
乃截左臂付之,曰:“吾去後,不雨出以禱,必應。
”衆塑其像,以臂附之。
今,真身在寺。
】 舊産錢五貫七百八十文。
“曾記”:八貫九百五十六文。
侯官道清天王院州西南。
梁乾化二年置。
舊産錢二百六十二文。
侯官千福院州西南。
乾化三年置。
長樂台【曹穎叔詩:“藍姿冰骨與秋輝,疑作危棱磴翠微。
向晚山僧苦留我,層層寒有亂雲歸。
”(底本、崇抄詩中字句如此。
庫本首句為“藍綏水谷與秋輝”,末句為“層層寒牖亂雲歸”。
)程師孟以台名刻石。
見通判馬益詩。
】 飛燕亭【程師孟有詩。
】 舊産錢一貫七百四文。
侯官五百羅漢寺烏石山之麓。
本雪峰廨院。
貞明五年,閩王審知夢梵僧數百,奕奕有光。
光所至處,有雙桧并池而秀。
一僧擎跪而前曰:“王能飯吾于此乎?”及旦,圖而訪之,得今寺地百步,池、桧皆如夢中。
乃為堂環之,命池曰浴聖、桧曰息聖。
改今名。
有放生池。
舊産錢二貫八百四十九文。
閩縣淨業尼院州東秀實坊。
貞明六年置。
舊産錢二貫五百三十九文。
懷安太平寺州東。
本開元寺地。
後唐同光元年,閩忠懿王析建。
【寺碑雲:“地據靈山、巨山之麓”。
(各本皆作“巨山之麓”,疑“巨山”為“芝山”之誤。
)】忠懿于城西南張爐冶十三所,備銅、镴三萬斤,鑄釋迦彌勒像。
莊宗題為“金身報恩之寺”,又泥金、銀萬餘兩,作金、銀字四《藏經》,各五千四十八卷,旃檀為軸,玉飾諸末,寶函朱架,納龍腦其中,【(底本作“寶幽宋架内龍腦其中”,崇抄作“寶幽朱架内龍腦其中”,據庫本改。
)】以滅蠹蟫。
唐翁承贊碑而銘之。
又造木塔七層,天禧中盡焚,慶曆中修完,元豐中複災。
後太守程公命僧守恩新之,及大觀乃成。
政和六年,更為神霄宮。
建炎元年,複為太平寺。
三年,敕奉安濮安懿王神主,遂以其寺之半為嗣王行府。
紹興五年,因以為西外宗正司。
舊産錢七貫三百四十三文。
【“曾記”:七貫三百五十七文。
】 侯官育王塔院興文坊北。
閩王時有之。
【佛殿題:“琅琊安遠使募緣架造。
”】康定二年重建。
舊産錢二百八十三文。
懷安薦福光嚴藏院州北乾元寺之左。
同光三年置。
本僞閩閩興長公主與其夫餘廷芳所建。
舊有門出乾元寺之東庑,相傳以為乾元藏院,實别席也。
舊産錢一貫八百一文。
閩縣南法雲院州東南。
清泰元年置,龍啟二年也。
初号地藏通文寺。
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
舊産錢三貫七百一十文。
侯官萬壽院州南。
晉天福元年置,閩通文元年也。
王繼鵬以太平宮為之。
舊産錢九百七十七文。
【“曾記”:九百九十五文。
】 侯官仁王寺州西南。
天福三年,閩連重遇所造。
國朝,僧歸贊始修葺之。
雨花閣【王逵、範亢有詩。
】 橫山樓【張勸有詩。
】 舊産錢六貫二百四十六文。
懷安天宮院州北。
天福四年置。
藏翠軒【太守元積中有詩。
】 今為西外敦宗院。
舊産錢四貫九百一十一文。
懷安慶成寺【(底本、庫本及崇抄皆作“慶成寺”,志中他卷涉及者皆同。
今俗稱慶城寺矣。
)】州東。
本王延羲之第。
既即僞位,天福七年,乃施為永隆金身羅漢禅寺。
皇朝祥符三年三月,東封、西祀畢,賜今額。
高麗銅像【銅佛三,一為人所攘,後木刻代之;胡僧八,狀膜者;(各本皆作“狀膜者”,“膜”下疑脫“拜”字。
)羅漢十八,侍立;胡奴及僧各一。
】 石碑【徑二尺,高丈餘。
上刻無量壽、文殊、普賢像及樓閣之狀。
東小殿,深沙神一,旁立僧一,童一。
(崇抄“童”前多一“及”字。
)】 石筍【高五尺,東西植于庭。
西廊有闆記。
】 小木塔【藏于西殿。
僞閩王時,高麗所獻。
】 舊
】 舊産錢一十一貫九百七十八文。
懷安景星尼院州東北。
陳太建二年置。
【《舊記》作“閩縣”,恐因林谞所載。
】元豐二年,尼在淳建,【恐重建。
】仍立戒壇。
【建炎四年,新尼受戒至三百九十八人。
】 舊産錢一貫三百三十九文。
侯官神光寺州西南。
唐大曆三年,析南澗為金光明院。
七年,改為大雲。
會昌例廢。
大中三年,監軍孟彪,亭池其間,号南莊,明年,舍為寺。
又明年,觀察使崔幹請名于朝。
宣宗夜夢神人發光殿庭,遲明覽奏,異之,遂與今名。
烏石山三十六奇: 盤陀塔【山頂古磚塔。
一日,塔門忽裂,有一真身。
郡人陳公雲:“為兒時,見石橋上有曰《盤陀和尚真身塔記》,末雲:“大足元年建于此”。
】 石龜【烏石山,一名烏龜。
父老恐千年後或輕舉。
乃于左脅鑿一竅。
(底本、庫本作“左脅鑿一竅”,崇抄作“左脅之端鑿一竅”。
)】 放鶴亭【寺東峰。
崔幹創亭,曰四向。
因得青田鶴,置于此,忽沖天而去。
遂名放鶴亭。
熙甯中,程師孟改為“沖天”。
】 觀稼亭【唐,閻濟美守是郡。
陛辭之日,德宗谕以農事,且言南方山水之富。
到官,首創是亭以茂帝寵。
】 薛老峰【烏石山頃。
突起三字曰:向陽峰。
鹹通中,侯官令薛逢與神光僧靈觀遊,創亭其側,乃倒書“薛老峰”字。
周樸詩曰:“薛老峰頭三箇字,(底本作“山簡字”,據庫本改。
)須知此與石齊生。
直教截斷蒼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
”見《閩中實錄》。
】 坐禅石【寺東峰,勁直若筍,峙于盤石。
以一指觸之,即動搖。
又号降睡石。
】 天台橋【東峰岩側有巨石梁,如天台石橋之狀。
】 仙井【寺西峰。
仙人任放煉丹于此,鑿石得泉。
(底本、庫本作“靈石得泉”,據崇抄改。
)今不知所在。
】 宿猿洞【怪石森聳,藤蘿蓊翳。
昔隐者畜一猿。
俗因以名之。
景福三年,大築城,隔于牆外。
湛侍郎俞有二十五詠。
羅源林迥留題:“幾年形勝晦南州,一且聲名藹湛侯。
夜色并來三島月,水光分破五湖秋。
荔支影裡安吟榻,紅藕香中系釣舟。
金印解還天子後,诏書重起不回頭。
”】 金剛迹【峰頂上石有巨迹。
】 般若台【沙門持《般若經》于此不釋手,因名。
今為金粟庵。
】 初陽頂【閻公暇日,酷愛此峰,謂從事曰:“每旦,群山猶暝,獨此峰太陽先升。
”因題石上雲。
】 落景平【即“初陽”之西。
】 百道階【王氏時造。
】 鴉浴池【《古記》雲:“雷震石壇,成一穴丈餘,不知泉脈所出。
夕陽蕭疏,群鴉亂浴,故名。
”】 道山亭【程大卿師孟作。
前際海門,回覽城市,宜比道家蓬萊山。
元豐二年曾鞏《記》、林希書。
】 華嚴岩【寺西北峰。
大足中,有僧持《華嚴經》于此。
一夕,雷雨大震,擘石為巨室。
僧遂晏坐其間。
】 李陽冰篆【《般若台記》刻于華嚴岩頂。
與《處州新驿記》、《缙雲縣城隍記》、鏡水《忘歸台銘》,(底本、庫本皆作“缙雲縣城隍記”,崇抄作“缙雲縣城隍廟碑”。
又底本、庫本皆作“鏡水忘歸台銘”,崇抄初作“麗水”,複改注為“鏡水”。
)世寶之,為四絕。
】 五台山【王氏始創文殊台并東、中、南、北四台,仿佛真定府雲】。
王氏像設【景福二年,王氏開國。
至乾甯四年,大建院宇、設像鑄,以植福田。
】 迦毗羅神【釋氏護法之神。
】 尊勝真堂【知州孟彪、崔幹祠像。
】 崔公井【尊勝堂前。
崔公賞其甘美。
】 石觀音【僧廣惠于尊勝堂後得異石,因琢為之。
】 慈氏閣【巡官鐘杲建,後棄官出家,以身餧虎。
】 射烏山【一雲九日山。
相傳:九日登高,引弓落烏于雲際,故号。
】 謝公浴堂【鑿井引泉為之。
】 高僧行道處【相傳:有僧創一磚室于西峰,白日晏坐,清宵徑行。
一日,端坐而逝。
其夕人聞爆裂之聲,诘旦見一石塞行道之處。
】 ■〈揑,氵代扌〉槃佛【卧佛也。
】 大悲院【有僧常止廬嶽三十年,誦《大悲神咒》。
空中言曰:“功已成,出去救人。
”乃歸鄉創此。
】 四聖院【梁武帝、志公和尚、婁約法師、傅大士。
】 神光寺額 左神策鐘【鹹通五年賜。
】 【(已上,僧神解所記)】 不危亭【在山絕頂。
】 淩霄台【初創,其四面材、瓦、土、垩,皆秤而後用。
約曰:“損則勿修,修必壞。
”于是屹立震堎之中。
(底本作“震堎之中”,崇抄作“震靈之中”,庫本作“震淩之中”。
)後人不悟創法,遽修之,不逾時而壞。
】 蟠桃塢【疑轉“盤陀”為名。
】 石像【雷所震者。
】 銅像【王氏用銅六萬斤、黃金三百兩鑄彌勒像。
方三丈六尺。
】 向陽峰【舊附薛老峰,今析焉。
】 幽幽亭【明道初,沈邈為侯官縣,得釋迦院東北隅地作台,曰峻青。
後十年,為太守。
寺僧并台作亭。
館閣勘校蔡公襄至其下,名之曰幽幽。
】 跨鳌亭【即木雁亭。
孫覺有詩。
】 三賢堂【侯官令薛逢、四明詩人周樸、僧鑒空,或以為靈觀。
觀,唐末人,茅居扃戶,人罕識其面,惟山下一居士,齋時薦供,即開,複雜嗤詈之。
一日,雪峰伺隙扣門,推出閉之。
後有碎石子時往還。
】 箋香台 白塔 宿雲庵【即瑞雲也。
雲,道人名。
】 擊壤亭 【橫山閣】 金蟒穴【宿猿洞之東。
後唐天成間,大石穴中有巨蟒,鱗甲如黃金,蟠屈六、七丈。
王氏命運土塞之,因建大殿以奉佛。
今葫蘆城是也。
】 剛顯祠【事見《祠廟》。
】 【(已上,乃後人以神解所記三十三奇,未盡善。
如般若台,以李陽冰篆得名,而兩出之,失之贅。
于是以不危亭以下,易李陽冰以下十六名。
)】 放生池 舊産錢一十六貫九百二十四文。
侯官石塔寺州西南。
貞元十五年,德宗誕節。
觀察使柳冕以石造塔。
【庚承宣為《記》。
】賜名“貞元無垢淨光”。
《舊記》亦以淨光名寺。
【“熙甯圖”作“石塔寺、淨光庵”。
今石塔十層,(按,今存塔僅七層,塔中每層皆有王氏官眷等姓名,第七層所志名錄已盡,實無十層,恐“十”為“七”之誤。
)】晉天福六年,【乃僞閩永隆三年。
】王延羲重建。
舊産錢一貫八百二十九文。
懷安劍池院州子城東。
元和十四年置。
劍池【相傳越王無諸淬劍處。
唐元和中,僧惟幹浚之,得銅刀、劍環數枚,送武庫。
當時,冶竈猶有在竹林間者。
】 舊産錢四百八十一文。
侯官上生院州西南,烏石山。
大中六年置,刺史李贻孫為《記》。
有放生池。
舊産錢八百八十三文。
侯官南報恩院南澗寺南。
大中十一年,觀察使楊發以“隙遊亭”地,命僧鑒空創寺及塔七層。
鹹通九年,敕号神光之塔,院曰報恩塔院。
【唐,周樸有詩:“風雲會處千尋直,日月中時八面明。
”】閩之浮屠,始于蕭梁,高者三百尺,至有倍之者,铦峻相望。
乾符五年,巢寇焚殄無遺。
開元中,閩王審知複其二,大中、定慧是也。
【是時,複創:萬歲“定光”、安福“崇慶”及太平“開元”塔。
延羲又作石塔。
謝郎中泌詩:“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寺。
明道中,始為禅刹。
舊産錢七貫一百四十五文。
【“曾記”:“五貫四十八文”。
】 懷安莊嚴寺子城之東。
中和三年置。
後王氏據閩,于三寺創閣,開元、東報國與此。
莊嚴之閣獨雄麗,遂以名其寺。
天禧三年火。
熙甯二年,程大卿師孟鸠衆重建。
舊産錢二貫三百二十四文。
閩縣九仙文殊院州東南。
景福二年,王潮建。
舊産錢九百三十文。
閩縣萬歲寺九仙山西南。
天祐元年,琅琊王審知所造,明年賜名。
梁開平中,表請其寺祝天子壽,蓋取其名也。
至今誕節前一月,太守率僚屬及倚郭令、佐若寓居文武官,下至軍員、父老等,班拜于庭,以佛法啟祝。
及是日,拜祝如初。
熙甯八年,始創千秋堂候班。
乾道九年,史丞相浩改為“華封”。
定光塔七層。
【梁開平元年,忠懿王所造。
】 三山閣【在平遠台東。
許敦仁詩:“蓬萊方丈與瀛洲,東引長江欲盡頭。
幾處壇場渾得道,萬家樓閣半封侯。
名園荔子嘗三熟,負郭潮田插兩收。
七百年來遺谶事,(底本、庫本皆作“□□荔子”、“□谶事”,缺三字,據崇抄補。
)釣台沙合瑞煙浮。
”】 平遠台【東有小橋,橋旁有巨石,刻平遠峰三字。
】 金粟台【程師孟以塔中王氏時所塑】金粟像名。
石上金粟台三字,元少卿篆。
後,侄積中為守,繪金粟像于台側,作小堂安奉之。
一華亭【郡人朱敏功詩:“自聞達磨西來意,五葉敷榮祗一華。
從此祖風傳不泯,靈枝到處有奇葩”。
陳瑩中亦有詩。
】 祈雨僧【僧義收,後梁時人。
貞明三年春不雨,至五月。
義收以膏■指,不雨;積薪通衢,期七日自焚,炬舉而後雨。
後遊洪州,将歸。
俗遮留。
乃截左臂付之,曰:“吾去後,不雨出以禱,必應。
”衆塑其像,以臂附之。
今,真身在寺。
】 舊産錢五貫七百八十文。
“曾記”:八貫九百五十六文。
侯官道清天王院州西南。
梁乾化二年置。
舊産錢二百六十二文。
侯官千福院州西南。
乾化三年置。
長樂台【曹穎叔詩:“藍姿冰骨與秋輝,疑作危棱磴翠微。
向晚山僧苦留我,層層寒有亂雲歸。
”(底本、崇抄詩中字句如此。
庫本首句為“藍綏水谷與秋輝”,末句為“層層寒牖亂雲歸”。
)程師孟以台名刻石。
見通判馬益詩。
】 飛燕亭【程師孟有詩。
】 舊産錢一貫七百四文。
侯官五百羅漢寺烏石山之麓。
本雪峰廨院。
貞明五年,閩王審知夢梵僧數百,奕奕有光。
光所至處,有雙桧并池而秀。
一僧擎跪而前曰:“王能飯吾于此乎?”及旦,圖而訪之,得今寺地百步,池、桧皆如夢中。
乃為堂環之,命池曰浴聖、桧曰息聖。
改今名。
有放生池。
舊産錢二貫八百四十九文。
閩縣淨業尼院州東秀實坊。
貞明六年置。
舊産錢二貫五百三十九文。
懷安太平寺州東。
本開元寺地。
後唐同光元年,閩忠懿王析建。
【寺碑雲:“地據靈山、巨山之麓”。
(各本皆作“巨山之麓”,疑“巨山”為“芝山”之誤。
)】忠懿于城西南張爐冶十三所,備銅、镴三萬斤,鑄釋迦彌勒像。
莊宗題為“金身報恩之寺”,又泥金、銀萬餘兩,作金、銀字四《藏經》,各五千四十八卷,旃檀為軸,玉飾諸末,寶函朱架,納龍腦其中,【(底本作“寶幽宋架内龍腦其中”,崇抄作“寶幽朱架内龍腦其中”,據庫本改。
)】以滅蠹蟫。
唐翁承贊碑而銘之。
又造木塔七層,天禧中盡焚,慶曆中修完,元豐中複災。
後太守程公命僧守恩新之,及大觀乃成。
政和六年,更為神霄宮。
建炎元年,複為太平寺。
三年,敕奉安濮安懿王神主,遂以其寺之半為嗣王行府。
紹興五年,因以為西外宗正司。
舊産錢七貫三百四十三文。
【“曾記”:七貫三百五十七文。
】 侯官育王塔院興文坊北。
閩王時有之。
【佛殿題:“琅琊安遠使募緣架造。
”】康定二年重建。
舊産錢二百八十三文。
懷安薦福光嚴藏院州北乾元寺之左。
同光三年置。
本僞閩閩興長公主與其夫餘廷芳所建。
舊有門出乾元寺之東庑,相傳以為乾元藏院,實别席也。
舊産錢一貫八百一文。
閩縣南法雲院州東南。
清泰元年置,龍啟二年也。
初号地藏通文寺。
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
舊産錢三貫七百一十文。
侯官萬壽院州南。
晉天福元年置,閩通文元年也。
王繼鵬以太平宮為之。
舊産錢九百七十七文。
【“曾記”:九百九十五文。
】 侯官仁王寺州西南。
天福三年,閩連重遇所造。
國朝,僧歸贊始修葺之。
雨花閣【王逵、範亢有詩。
】 橫山樓【張勸有詩。
】 舊産錢六貫二百四十六文。
懷安天宮院州北。
天福四年置。
藏翠軒【太守元積中有詩。
】 今為西外敦宗院。
舊産錢四貫九百一十一文。
懷安慶成寺【(底本、庫本及崇抄皆作“慶成寺”,志中他卷涉及者皆同。
今俗稱慶城寺矣。
)】州東。
本王延羲之第。
既即僞位,天福七年,乃施為永隆金身羅漢禅寺。
皇朝祥符三年三月,東封、西祀畢,賜今額。
高麗銅像【銅佛三,一為人所攘,後木刻代之;胡僧八,狀膜者;(各本皆作“狀膜者”,“膜”下疑脫“拜”字。
)羅漢十八,侍立;胡奴及僧各一。
】 石碑【徑二尺,高丈餘。
上刻無量壽、文殊、普賢像及樓閣之狀。
東小殿,深沙神一,旁立僧一,童一。
(崇抄“童”前多一“及”字。
)】 石筍【高五尺,東西植于庭。
西廊有闆記。
】 小木塔【藏于西殿。
僞閩王時,高麗所獻。
】 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