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版籍類五

關燈
玉據場。

    【同裡,鐵沙場,乾道元年發。

    佃戶歲納九十千三百省。

    淳熙七年退佃,未有承者。

    】 南匿場。

    【臨江裡,鐵沙場,地名“高海魚台”。

    乾道五年發。

    佃戶歲納五十六千二百省。

    】 練木場嶼,【安夷南裡。

    】高遠。

    【南匿裡。

    并鐵沙場。

    淳熙二年發。

    歲總輸二十一千省。

    】 古田縣,爐戶四。

    【歲輸同福清。

    】 寶興場。

    【移風裡。

    天禧二年發。

    明道元年,歲收銀九百二十五兩。

    以天聖四年閏五月所收九十五兩為閏月租額。

    紹聖二年罷。

    建中靖國元年,銅發。

    歲課錢六十一千五百省。

    後歇。

    累減分數,竟無佃者。

    】 龍溪坑。

    【邵南裡。

    崇甯三年,歲輸二千八百省,鉛百八十斤。

    】 鄭洋場。

    【崇甯元年發,歲課錢二十千,後歇。

    】 遊老坑。

    【保安裡。

    崇甯二年發,歲課錢九千省,後歇。

    】 溫洋場。

    【新俗裡。

    宣和元年發。

    建炎中,建寇焚蕩,因廢。

    】 錐彎場。

    【新俗裡。

    大觀中發,再逾時而閉。

    】 猿溪等處。

    【移風裡。

    淳熙元年,佃戶季輸鉛二十斤,豐國監納。

    】 莒溪坑。

    【淳熙三年,佃戶借工料錢二百千省,烹煉得銅一百一十六斤,準錢五十八千二百三十四省。

    今未有佃者。

    】 保東鐵坑。

    【崇禮裡。

    淳熙三年,佃戶歲輸六十千省。

    】 五羊峰銀坑。

    【淳熙五年,委官烹煉,(崇抄作“煎煉”。

    )作十五斛,得銀五星。

    未有佃者。

    】 永福縣 保德場。

    【慶曆二年發。

    佃戶歲輸銀二十六兩。

    元豐三年罷。

    紹聖為銅場。

    建中靖國元年廢。

    】 黃洋場。

    【嘉祐四年發。

    熙甯四年,收銀八百二十六兩,銅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五斤,以使臣監。

    五年,增置監官。

    七年,收銅四萬斤。

    豐國監納。

    元豐三年罷。

    】 五龍場。

    【紹聖四年發。

    歲輸銀八兩,今歇。

    】 銀斜坑。

    【政和五年發。

    歲輸銀八兩,今歇。

    】 龍場。

    【政和元年發。

    歲輸銀十五兩,今歇。

    】 甯德縣,爐戶七。

    【歲輸二千二貫省。

    】 寶豐場。

    【東陽裡。

    取玉林場七十裡,車盂場百五十裡。

    元祐二年發。

    宣和中歇。

    惟西南山一、二條坑戶歲輸銀五十二兩。

    紹興二年罷。

    十二年,運司措置興複。

    十五年,通寶瑞場,輸銀百五十兩,後歇。

    乾道二年,輸銀七兩。

    淳熙五年,輸銀六兩。

    】 寶瑞場。

    【地名郭洋。

    元祐中發。

    紹聖元年以官監。

    盛時,歲收銀四十四萬兩。

    商稅五百餘缗。

    紹聖四年,名寶瑞。

    靖康中,寶山十八所停廢,惟西山六坑,歲猶收千二百六十七兩,商稅錢四十缗。

    紹興六年罷。

    十二年,措置興複,通寶豐場收銀,後歇。

    乾道三年,佃戶歲輸銀六兩。

    七年,輸四兩。

    】 車盂場。

    【元豐初發。

    四年,置巡探。

    八年,令銅赴豐國監納,後歇。

    】 新興坑。

    【安樂裡。

    政和六年發。

    月收銀百六十兩六錢;銅四千七百七十四斤;鉛一千五百九十四斤。

    (底本作“一千五百九十四斤”,庫本、崇抄皆作“一千五百九十三斤”。

    )銀赴州常平庫納,鉛赴州豐國監納。

    (底本作“鉛赴州豐國監納”,庫本、崇抄皆作“銅鉛建州豐國監納”。

    )後月收銀四十兩。

    銅、鉛無。

    淳熙中,佃者歲納銅三十斤。

    】 寶豐場、八坊、後洋坑。

    【佃戶歲輸鉛六十斤。

    後減為四十斤。

    淳熙五年,增為七十斤,豐國監納。

    】 林家、地龍、按嶺等處銅坑。

    【淳熙五年,佃戶歲輸銅二十斤,豐國監納。

    】 陽陵山鐵坑。

    【縣東。

    政和五年發,佃戶歲輸一千三百斤。

    】 羅源縣,爐戶八。

    【歲輸四十千省。

    】 懷安縣, 高務坑。

    【微細。

    歲輸錢二千省,今歇。

    】 坑冶。

    自國初至祥符間,惟建、劍、汀、邵有之。

    【見景德《會計錄》。

    】天禧中,州始興發。

    至皇祐,銀才兩場爾。

    鐵獨古田莒溪僅有也。

    【見皇祐《會計錄》。

    時莒溪附汀州見。

    】嘉祐之後,銀冶益增。

    熙甯間,銅、鉛乃盛。

    崇甯,用事者仰地寶為國計。

    檢踏開采,所至散漫。

    政和以來,鐵坑特多。

    【如長溪,至四十一所,今三十七所,歇惟四所。

    舊坑餘複新發之類。

    】至于今,礦脈不絕。

    抽收、拘買立數之外,民得烹煉。

    于是,諸縣爐戶籍于官者始衆雲。

     《三山志》卷第十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