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版籍類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上”,一千戶以上為“中”,以下為“中下”。
又開寶六年敕:“五百戶以下為'下縣'。
自今後,三年一度,取諸道、州、府現管戶口升降。
”景德《農田敕》:“諸州每年申奏丁口文帳,仰旨揮諸縣,差本村三大戶長,(底本作“縣□本”缺一字,據崇抄補。
)就門通抄,每年造帳,本縣據戶數收落,仍春季終聞奏。
”】 大中祥符二年,升降數目: 閩縣:八千三百五十二戶。
侯官:七千五百二十九戶。
懷安:七千七百九十三步。
福清:八千四百七十六戶。
古田:六千八百五十戶。
連江:五千二百二十戶。
以上系“望”縣。
長溪:三千八百四十戶。
永福:三千六十七戶。
長樂:三千六百三十五戶。
以上系“緊”縣。
閩清:一千八百三十一戶。
羅源:一千四百七十一戶。
甯德:一千四百六十戶。
以上系“中”縣。
景祐四年,重行升降等第地望。
閩縣:八千三百五十二戶。
侯官:七千六百四十六戶。
懷安:七千七百九十三戶。
古田:六千九百二十二戶。
連江:五千二百二十二戶。
福清:八千四百七十六戶。
已上原是“望”縣。
不改升降,依舊為“望”縣。
永福:三千六十七戶。
長樂:三千六百三十戶。
長溪:三千八百四十戶。
原是“緊”縣,不該升降,依舊為“緊”縣。
【(底本作“依緊為緊縣”,前一緊字為書誤,據上下文例改。
)】 閩清:一千八百二十一戶。
羅源:一千四百七十一戶。
甯德:一千四百六十戶。
已上是“中”縣,不該升降,依舊為“中”縣。
而官戶,二千四百四十三。
閩縣,二百三十戶;(崇抄作“六百”。
) 侯官,六百八十四戶; 懷安,三百四十七戶; 福清,一百四十四戶; 長溪,三十八戶; 古田,三十二戶;【(崇抄作“三十三”。
)】 連江,八十一戶; 長樂,一百四十戶; 永福,一百三十六戶; 閩清,一百一十一戶;【(崇抄作“一十二”。
)】 羅源,五十三戶; 甯德,三十六戶。
寺觀戶,一千四百七十四。
閩縣:一百七十八戶。
産錢二百三十三貫四百六文。
侯官:一百二戶。
【(崇抄作“二百二”。
)】産錢三百一十四貫四百四十三文。
懷安:一百六十九戶。
産錢二百二十四貫七百□文。
【(底本作“□文”,缺一字,庫本同,崇抄作“二文”,據補。
)】 福清:一百九十四戶。
産錢一百六十三貫五百五十六文。
長溪:一百三十四戶。
産錢七十九貫六百八十一文。
古田:一百六十一戶,産錢一百二貫四百八文。
【(崇抄作“一百三貫”。
)】 連江:九十五戶。
産錢九十貫四百八十六文。
長樂:七十三戶。
産錢五十二貫三百三文。
永福:七十戶。
産錢七十九貫七百八十四文。
閩清:八十八戶。
産錢六十貫八百三十五文。
羅源:六十一戶。
産錢五十六貫二十八文。
甯德:四十九戶。
産錢五十一貫四百四十六文。
已上,共為産錢一千五百九貫七十八文,并系舊産,除無名寺觀外,【(底本作“除無宏寺觀外”,崇抄同,據庫本改。
)】上件。
可謂盛也巳。
○僧道 《舊記》:系帳僧,三萬二千七百九十五人。
童行,一萬八千五百四十八人。
今:系帳僧,一萬一千五百三十人。
童行,二千九百一十五人。
道士,一百七十人。
閩縣 僧,一千八百八人。
童行,四百八十八人。
侯官縣僧,一千九百五十人。
童行,五百七人。
懷安縣僧,八百七十一人。
三縣道士,共一百五十人。
福清縣僧,一千四百人。
道士,七人。
長溪縣僧,一千二百五十七人。
道士,一人。
古田縣僧,一千一百一十三人。
童行,八百七十八人。
連江縣僧,五百八十六人。
長樂縣僧,四百九十四人。
童行,一十二人。
道士,三人。
永福縣僧,五百三十二人。
童行,二百七十八人。
閩清縣僧,五百六十六人。
童行,一百六十七人。
羅源縣僧,四百九十二人。
童行,一百四十八人。
道士,八人。
甯德縣僧,七百六十四人。
童行,三百一十一人。
道士,一人。
《舊記》謂:僧戶與民參半。
以今籍較之,直民田五之一。
今民田若地八萬二千餘頃,食民五十七萬九千,黃中小老不計。
浮屠氏田若地二千餘頃,食僧徒一萬四千餘人。
是民七人共百畝,而僧以二人食之。
民産錢八千缗有奇,僧寺一千五百,不啻當民八之一。
以故,州常賦外,一切取給于僧寺,有以也夫! 《三山志》卷第十終
又開寶六年敕:“五百戶以下為'下縣'。
自今後,三年一度,取諸道、州、府現管戶口升降。
”景德《農田敕》:“諸州每年申奏丁口文帳,仰旨揮諸縣,差本村三大戶長,(底本作“縣□本”缺一字,據崇抄補。
)就門通抄,每年造帳,本縣據戶數收落,仍春季終聞奏。
”】 大中祥符二年,升降數目: 閩縣:八千三百五十二戶。
侯官:七千五百二十九戶。
懷安:七千七百九十三步。
福清:八千四百七十六戶。
古田:六千八百五十戶。
連江:五千二百二十戶。
以上系“望”縣。
長溪:三千八百四十戶。
永福:三千六十七戶。
長樂:三千六百三十五戶。
以上系“緊”縣。
閩清:一千八百三十一戶。
羅源:一千四百七十一戶。
甯德:一千四百六十戶。
以上系“中”縣。
景祐四年,重行升降等第地望。
閩縣:八千三百五十二戶。
侯官:七千六百四十六戶。
懷安:七千七百九十三戶。
古田:六千九百二十二戶。
連江:五千二百二十二戶。
福清:八千四百七十六戶。
已上原是“望”縣。
不改升降,依舊為“望”縣。
永福:三千六十七戶。
長樂:三千六百三十戶。
長溪:三千八百四十戶。
原是“緊”縣,不該升降,依舊為“緊”縣。
【(底本作“依緊為緊縣”,前一緊字為書誤,據上下文例改。
)】 閩清:一千八百二十一戶。
羅源:一千四百七十一戶。
甯德:一千四百六十戶。
已上是“中”縣,不該升降,依舊為“中”縣。
而官戶,二千四百四十三。
閩縣,二百三十戶;(崇抄作“六百”。
) 侯官,六百八十四戶; 懷安,三百四十七戶; 福清,一百四十四戶; 長溪,三十八戶; 古田,三十二戶;【(崇抄作“三十三”。
)】 連江,八十一戶; 長樂,一百四十戶; 永福,一百三十六戶; 閩清,一百一十一戶;【(崇抄作“一十二”。
)】 羅源,五十三戶; 甯德,三十六戶。
寺觀戶,一千四百七十四。
閩縣:一百七十八戶。
産錢二百三十三貫四百六文。
侯官:一百二戶。
【(崇抄作“二百二”。
)】産錢三百一十四貫四百四十三文。
懷安:一百六十九戶。
産錢二百二十四貫七百□文。
【(底本作“□文”,缺一字,庫本同,崇抄作“二文”,據補。
)】 福清:一百九十四戶。
産錢一百六十三貫五百五十六文。
長溪:一百三十四戶。
産錢七十九貫六百八十一文。
古田:一百六十一戶,産錢一百二貫四百八文。
【(崇抄作“一百三貫”。
)】 連江:九十五戶。
産錢九十貫四百八十六文。
長樂:七十三戶。
産錢五十二貫三百三文。
永福:七十戶。
産錢七十九貫七百八十四文。
閩清:八十八戶。
産錢六十貫八百三十五文。
羅源:六十一戶。
産錢五十六貫二十八文。
甯德:四十九戶。
産錢五十一貫四百四十六文。
已上,共為産錢一千五百九貫七十八文,并系舊産,除無名寺觀外,【(底本作“除無宏寺觀外”,崇抄同,據庫本改。
)】上件。
可謂盛也巳。
○僧道 《舊記》:系帳僧,三萬二千七百九十五人。
童行,一萬八千五百四十八人。
今:系帳僧,一萬一千五百三十人。
童行,二千九百一十五人。
道士,一百七十人。
閩縣 僧,一千八百八人。
童行,四百八十八人。
侯官縣僧,一千九百五十人。
童行,五百七人。
懷安縣僧,八百七十一人。
三縣道士,共一百五十人。
福清縣僧,一千四百人。
道士,七人。
長溪縣僧,一千二百五十七人。
道士,一人。
古田縣僧,一千一百一十三人。
童行,八百七十八人。
連江縣僧,五百八十六人。
長樂縣僧,四百九十四人。
童行,一十二人。
道士,三人。
永福縣僧,五百三十二人。
童行,二百七十八人。
閩清縣僧,五百六十六人。
童行,一百六十七人。
羅源縣僧,四百九十二人。
童行,一百四十八人。
道士,八人。
甯德縣僧,七百六十四人。
童行,三百一十一人。
道士,一人。
《舊記》謂:僧戶與民參半。
以今籍較之,直民田五之一。
今民田若地八萬二千餘頃,食民五十七萬九千,黃中小老不計。
浮屠氏田若地二千餘頃,食僧徒一萬四千餘人。
是民七人共百畝,而僧以二人食之。
民産錢八千缗有奇,僧寺一千五百,不啻當民八之一。
以故,州常賦外,一切取給于僧寺,有以也夫! 《三山志》卷第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