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版籍類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口,四萬四千二百五十五。
客戶,七千五百四十五。
【(底本作“客戶七千五百四十戶”,崇抄同,據庫本改。
)】 口,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五。
懷安縣: 主戶,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三。
口,四萬九千八百六。
客戶,六千九百三十七。
口,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五。
福清縣: 主戶,三萬七千八百九十一。
口,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七。
客戶,一萬六百二十一。
口,一萬四千四十七。
長溪縣: 主戶,一萬九千九百八十九。
口,六萬一千七百一十九。
客戶,二萬六千三百三十五。
口,三萬四千七百七十四。
古田縣: 主戶,□萬四千一百四十三。
【(底本“主戶”下缺一字,崇抄、庫本同。
)】 口,六萬二千七百六十三。
客戶,九千四百八十二。
口,二萬一千八百二十八。
連江縣: 主戶,一萬三千八百八十四。
【(底本隻作“八四”,崇抄作“八十四”,據補。
)】 口,萬九千四百一十四。
客戶,四千八百三十。
口,一萬二千二百三十九。
長樂縣: 主戶,九千一百五十六。
口,四萬七千二百一十九。
客戶,四千一百八。
口,一萬八百三十八。
永福縣: 主戶,九千五百八十一。
口,一萬一千二百七十六。
【(底本于“七十六”後有“口”字,當為衍文,他本無,據删。
)】 客戶,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六。
口,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八。
閩清縣: 主戶,七千八百四十六。
口,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七。
客戶,六千七百□十二。
【(底本缺一格,崇抄有“一”字。
)】 口,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七。
羅源縣: 主戶,九千一百三十三。
口,一萬三千二百五十六。
【(底本“六”字後有“戶”字,他本無,據删。
)】 客戶,三千二百五十六。
口,五千五百四十四。
甯德縣: 主戶,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九。
口,二萬三千六百四十三。
客戶,七千四百。
口,一萬五千五百三十二。
七閩人民,自周職方氏已有其數矣。
經秦,曆漢,徙置江淮,遁亡岩谷,其存有幾?【(底本作“道亡岩谷其□有幾”,據崇抄、庫本補正。
)】 吳永安三年,始屬建安郡。
【(底本作“二年”、“建安都”,據庫本、崇抄改。
)】是時,戶□□千四十二,【(底本“戶”下缺二字,崇抄作“戶總一千……”,庫本作“戶僅二千……”,存注。
)】口一萬七千六百八。
暨晉太康,分置晉安郡。
【(底本作“分□晉安州”,庫本同;崇抄作“分置晉安郡”,據補。
)】戶始三千八百四十三;口一萬九千八百三十五。
林世程《記》。
【(底本“三十”下缺二字,注文隻“書志”二字;崇抄作“三十八”,注亦“書志”;據庫本補。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時,如閩者八族。
益增複四千三百。
【(底本作“益□複四千三百”,據崇抄、庫本補。
)】 至隋,一萬二千四百二十。
【并□史。
】 唐開元,三萬一千六十七。
【《元和郡國志》。
】富庶蓋至是矣。
【(底本作“富庶蓋□是矣”,缺一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以上永嘉、隋、唐開元三處數字,不明是戶數還是人口數。
)】建中之世,戶十二萬九千五百二十二,口二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七。
【《通典》。
】元和,戶更消減至一萬九千四百九十四。
【(以上底本行末均缺損一字,從庫本、崇抄于“五百二十”下補“二”字,“元和戶”下補“更”字。
)《元和郡國志》。
】百□謂:【(底本作“百□謂”,缺一字,庫本同,崇抄作“百史謂”,仍從缺。
)】元和中供歲賦者,浙西、東、福建八道。
戶較建中才四之一。
【(底本作“戶□天寶繩四之一”,崇抄作“戶比天寶繩四之一”,庫本作“戶較建中才四之一”。
按,上文無天寶年間之數,隻有建中戶口,下注戶數又恰為建中戶數之四分之一,因據庫本改。
)《志》書:戶三萬四千九十四,口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六。
往□又開元以後盛時之數也。
】豈藩鎮擾亂,吾閩雖無與,其還定安集亦不能如往時耶?【(底本“其”字下缺一字,崇抄作“其數定安集……”,據庫本補。
)】皇朝德澤深渥,【(底本作“深□”,庫本作“深厚”,據崇抄補。
)】邦人皓首不識兵革,以故生齒繁毓。
國初,主客戶凡九萬四千五百一十。
景德,一十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二。
“九域圖”。
【(底本作“九域圖”,崇抄作“九域志”。
)】治平,一十九萬七千一百七十六。
【治平“圖志”。
】元豐,二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六。
【《九域志》。
】建炎以來,戶至二十七萬二百有一,口四十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建炎“圖志”。
以今較之,戶加建炎五之一,口加三之一。
【按:《吏部格式》:建隆元年,敕應天下縣,據現管主戶,重升降地望。
取四千戶以上為“望”;三千戶以上為“緊”;二千戶以上為“
客戶,七千五百四十五。
【(底本作“客戶七千五百四十戶”,崇抄同,據庫本改。
)】 口,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五。
懷安縣: 主戶,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三。
口,四萬九千八百六。
客戶,六千九百三十七。
口,一萬六千五百七十五。
福清縣: 主戶,三萬七千八百九十一。
口,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七。
客戶,一萬六百二十一。
口,一萬四千四十七。
長溪縣: 主戶,一萬九千九百八十九。
口,六萬一千七百一十九。
客戶,二萬六千三百三十五。
口,三萬四千七百七十四。
古田縣: 主戶,□萬四千一百四十三。
【(底本“主戶”下缺一字,崇抄、庫本同。
)】 口,六萬二千七百六十三。
客戶,九千四百八十二。
口,二萬一千八百二十八。
連江縣: 主戶,一萬三千八百八十四。
【(底本隻作“八四”,崇抄作“八十四”,據補。
)】 口,萬九千四百一十四。
客戶,四千八百三十。
口,一萬二千二百三十九。
長樂縣: 主戶,九千一百五十六。
口,四萬七千二百一十九。
客戶,四千一百八。
口,一萬八百三十八。
永福縣: 主戶,九千五百八十一。
口,一萬一千二百七十六。
【(底本于“七十六”後有“口”字,當為衍文,他本無,據删。
)】 客戶,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六。
口,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八。
閩清縣: 主戶,七千八百四十六。
口,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七。
客戶,六千七百□十二。
【(底本缺一格,崇抄有“一”字。
)】 口,一萬一千一百九十七。
羅源縣: 主戶,九千一百三十三。
口,一萬三千二百五十六。
【(底本“六”字後有“戶”字,他本無,據删。
)】 客戶,三千二百五十六。
口,五千五百四十四。
甯德縣: 主戶,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九。
口,二萬三千六百四十三。
客戶,七千四百。
口,一萬五千五百三十二。
七閩人民,自周職方氏已有其數矣。
經秦,曆漢,徙置江淮,遁亡岩谷,其存有幾?【(底本作“道亡岩谷其□有幾”,據崇抄、庫本補正。
)】 吳永安三年,始屬建安郡。
【(底本作“二年”、“建安都”,據庫本、崇抄改。
)】是時,戶□□千四十二,【(底本“戶”下缺二字,崇抄作“戶總一千……”,庫本作“戶僅二千……”,存注。
)】口一萬七千六百八。
暨晉太康,分置晉安郡。
【(底本作“分□晉安州”,庫本同;崇抄作“分置晉安郡”,據補。
)】戶始三千八百四十三;口一萬九千八百三十五。
林世程《記》。
【(底本“三十”下缺二字,注文隻“書志”二字;崇抄作“三十八”,注亦“書志”;據庫本補。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時,如閩者八族。
益增複四千三百。
【(底本作“益□複四千三百”,據崇抄、庫本補。
)】 至隋,一萬二千四百二十。
【并□史。
】 唐開元,三萬一千六十七。
【《元和郡國志》。
】富庶蓋至是矣。
【(底本作“富庶蓋□是矣”,缺一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以上永嘉、隋、唐開元三處數字,不明是戶數還是人口數。
)】建中之世,戶十二萬九千五百二十二,口二十一萬七千八百七十七。
【《通典》。
】元和,戶更消減至一萬九千四百九十四。
【(以上底本行末均缺損一字,從庫本、崇抄于“五百二十”下補“二”字,“元和戶”下補“更”字。
)《元和郡國志》。
】百□謂:【(底本作“百□謂”,缺一字,庫本同,崇抄作“百史謂”,仍從缺。
)】元和中供歲賦者,浙西、東、福建八道。
戶較建中才四之一。
【(底本作“戶□天寶繩四之一”,崇抄作“戶比天寶繩四之一”,庫本作“戶較建中才四之一”。
按,上文無天寶年間之數,隻有建中戶口,下注戶數又恰為建中戶數之四分之一,因據庫本改。
)《志》書:戶三萬四千九十四,口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六。
往□又開元以後盛時之數也。
】豈藩鎮擾亂,吾閩雖無與,其還定安集亦不能如往時耶?【(底本“其”字下缺一字,崇抄作“其數定安集……”,據庫本補。
)】皇朝德澤深渥,【(底本作“深□”,庫本作“深厚”,據崇抄補。
)】邦人皓首不識兵革,以故生齒繁毓。
國初,主客戶凡九萬四千五百一十。
景德,一十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二。
“九域圖”。
【(底本作“九域圖”,崇抄作“九域志”。
)】治平,一十九萬七千一百七十六。
【治平“圖志”。
】元豐,二十一萬一千五百四十六。
【《九域志》。
】建炎以來,戶至二十七萬二百有一,口四十萬七千三百四十四。
建炎“圖志”。
以今較之,戶加建炎五之一,口加三之一。
【按:《吏部格式》:建隆元年,敕應天下縣,據現管主戶,重升降地望。
取四千戶以上為“望”;三千戶以上為“緊”;二千戶以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