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公廨類三

關燈
簿寓重光寺二十三年矣。

    吳庭表為丞,秉彜仍與創複舊治。

    獨簿至今猶寄重光寺西庑。

    若尉治,則無所改易,崇甯三年,尉江信攝縣事所重建也。

     閩清以稅場為縣。

    近起乾化,草創陋狹。

    大中祥符初,史溫為令,上事之月,守嚴辟疆适至,一見而知之。

    于是去宿弊,興滞利,不一歲稱治。

    【《縣記》雲:“征口之耗登,戶輸之損益,金谷之逋負,詞牒之稽留,胥吏之侵漁,兼并之驕僭,寇攘之聚集,巫觋之淫祀,缁流之僞濫,(底本作“巫□之淫祀□流之僞濫”,缺二字,據崇抄補。

    )契券之欺詐,封洫之交争,稱責之倍息。

    (底本作“稱責之□息”,庫本同,崇抄作“稱貸而倍息”,補“倍”字,仍“責”字。

    )俾自陳而改張,責伍保而督察。

    又列為簿領,(底本作“簿□”,缺一字,據崇抄補。

    )制以關防。

    強則抑之,弱則舉之,懲之頑惡,誨之孝悌,戒之遊惰,勸之播種。

    養生送死,節用知方。

    未逾期月,一境鹹格。

    ”(底本作“□格”,缺一字,據崇抄補。

    )】既為之建學立社,設市井,置射場,表分闾巷,界定村落,陸途則布石,水渡則造舟。

    【置越客亭以備迎送。

    又為雙舟,名曰仙槎。

    亭之行,有二小舟從焉。

    】民大悅之矣。

    大姓者四十四人,乃鸠财以“願葺公宇”為請。

    首新令廨,置敕書樓。

    有台曰勵俗、齋曰無惑、閣曰退食、樓曰将歸。

    有亭二:内曰北堂,外曰星徽。

    至于諸僚厘務之所,靡不修蓋。

    其外,則鼓門之右有南昌閣,公圃之内有波心亭。

    廓開公庭,徹視通路,民有訟訴,罔有不達。

    【時,民有訴告,令相追究。

    未嘗遣一吏攝一民,面自窮理,至則遣之,以是囹圄多空。

    招攜疲瘵,給以曠土,寬以祖制(庫本、崇抄皆作“寬以租賦”。

    ),樹以室廬,因其登谷,誨以儲蓄。

    不急之用,無或為者。

    秩滿去官,所有惟琴書,所得惟民謠。

    皆祥符三年,溫自為《記》。

    】時,主簿已廢,壞宇猶在,後複建。

    治平改元,尉廨,以州司戶沈安圃攝邑,乃修複之。

    熙甯元年五月,霖雨薦作,山谷百水争出。

    前去數百步,大江複漲溢,民廬漂沒,官舍亦遂蕩然。

    有僧遠思等餘八十人,【(底本作“餘八十八”,庫本同,複旁改“八”為“人”,崇抄作“百十餘人”,據庫本改。

    )】以住院遺積請任其役。

    閱四月,為屋五十七楹。

    規模始大于前。

    故獄舍在東南隅,遠不可察視,遷創于内。

    時知縣徐绛也。

    【绛自為《記》。

    】淳熙四年十二月,災。

    其明年正月,令朱棨視事,以二月調役,六月告成。

    令、尉、簿廨,以次悉複。

     甯德縣本鹽場。

    令、簿、尉、丞,舊四廳。

    建炎二年,建寇皆焚之。

    紹興改元,令,趙诜之更創;丞,縣西。

    尉,又在其西;簿,二十八年始移治故驿舍地,【今館驿即舊主簿廳。

    】今縣南。

     羅源自慶曆八年移廨宇縣北。

    時,令陳偁也。

    【偁,延平人。

    開渠以膏民田,人号永利渠。

    作亭以來商征,且燕息于是,人号陳公亭。

    新孔廟以勸民學,數年,學優而仕,知名者衆。

    人曰:陳公之門人。

    既去,而人思之。

    元豐中,守溫陵。

    士人、父老越境迎之數十人,争奉酒肴。

    (底本作“争奏”,庫本同,據崇抄改。

    )陳詩雲:“壺漿壓境來迎拜,猶記溪山舊主人。

    ”元祐中,聞其訃。

    邑人相與聚哭者三日。

    元符改元,為立祠堂。

    餘太宰深時為太學正,為《記》。

    】舊令、尉二廳,【尉兼簿。

    】亦坐建寇毀。

    【(底本無“毀”字,據崇抄補。

    )】建炎三年,令吳确始建縣宇。

    尉猶草創,其廳事,淳熙六年,尉施炎乃克為之。

    簿,自紹興四年初置,寓水陸寺。

    淳熙二年災。

    其明年,王葵為簿,始即寺建廳事。

    【(底本作“始印寺”,據崇抄改。

    )】 此其諸縣興造廢革之大概也。

    若縣故各有回車院,縣官率先後秩滿移此以俟代者。

    懷安,天禧初改創;古田,祥符初,以廢簿廳為之;長樂,元祐初,簿廢,尉遷入其廨,以所居立。

    斯見于碑志者。

    他可知矣。

    今皆無之。

     ○諸縣社壇 社稷,宰邑有之,從古然也。

    風伯、雨師附社稷壇左右,雷師之祭寓雨師壇。

    自唐,州、縣同制。

    五代,幹戈蹂躏無禁;潔夷繕飾,取其臨時。

    【(庫本、崇抄皆前句作“蹂踐”、末句作“取具”。

    )】 皇朝景德、祥符以來,申戒嚴饬諸縣,以次修舉。

    至政和,頒降圖式,或乃改創焉。

     閩縣故壇南台尉廳之西。

    紹興二年,始移于西南。

    【(底本作“始□□西南”,缺二字,崇抄作“始移西南”,據庫本補。

    )】今法海寺北。

     侯官烏石山下。

    于縣亦為西南。

    政和元年,始建齋廳。

     懷安在縣東北,舊矣。

    政和二年,吳與為宰,援據禮典,正位西南。

    】見教授張讀《記》。

    】 長樂福清皆去縣西南一裡,如故。

     古田壇今縣西南。

    景德二年,李堪始立壇二于縣東,【《記》雲:“廨垣東址曰縣學,學左顧曰縣社。

    ”】正廳一,祭器房四。

    自初獻至終獻與陪位者,齋宿有所。

    祀事畢,引鄉老、秀民,效“鄉飲酒”、歌豐年。

    時人稱之。

     閩清大中祥符二年,史溫亦始置社稷壇縣西南隅,壇左右,風伯、雨師壇各一,其南植雙表,北為亭以待三獻。

    堪、溫皆自為文記之。

     甯德自有縣以來,建于白鶴岩西。

    政和二年,徙西南置。

     惟連江、長溪、永福各分置壇近縣三所,如郡之制。

     連江社稷壇縣西南,風伯壇縣西,雷、雨師壇縣東北。

     長溪壇社稷縣西南惠海山下,壇風伯縣西明宗山下,壇雷、雨師東北龍泉山下。

    【(此段文中,庫本、崇抄皆置“壇”字于“社稷”、“風伯”、“雷雨師”之後,與底本異。

    )】 永福方位如二縣,皆政和後作也。

     ○諸縣廟學 (底本隻以“諸縣廟”三字為題,按本志目錄,當是“諸縣廟學”,據補。

    又,底本自标題以下脫簡一整頁,即自“唐制……”至侯官條“……治平甲辰重修侯”止,複将前一章“諸縣社壇”之半頁文字竄入。

    今去其竄入之重複内容,并據庫本、崇抄補正所缺。

    ) 唐制:縣學立孔子廟。

    釋奠,以令、丞、主簿若尉為三獻。

    本州,唐以前諸邑故行之矣。

    巢寇之後,毀廢殆盡。

    皇朝始漸建廟。

    景德中,诏定縣令、丞、主簿三獻之禮。

    是時,令之賢有才者,間請于郡自建學,然作者尚寡。

    慶曆四年,诏諸郡置學,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若民力未給,許姑就孔子廟,或系官屋宇。

    于是,建學者始衆,然教養規約,人自為之。

    職事、生員,大率略具耳。

    【(崇抄作“大率略具爾至……”,庫本作“大率略具耳……”,據改。

    )】崇甯初行舍法,乃诏:學置學長一人,學谕一人。

    學長掌一學之事,學谕以經術訓導諸生。

    委州知、通、教授,選老成有行藝、為闾裡所推服者,各給俸祿,縣以不系省雜收錢充。

    諸生在學一年,從學長、學谕考選,以報令、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