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公廨類二
關燈
小
中
大
,複旱,又以白,帥葉伸請與簽判偕行。
是日,于炎烈之中倏然變為滂沱者繼日。
大觀三年,知縣吳與以祠迫通衢,屬有禱,亟得,乃命僧營葺,【(崇抄作“命增營葺”。
)】基山為殿。
即亭之背,列齋室、設庖廚。
前臨大溪,又建亭其上,曰沛然。
自為文記之。
【又有西湖陳文伯為《記》。
】政和五年,以轉運司奏,賜額廣施。
武勝王廟今南台教場之北。
【見“治平圖”、“熙甯圖”。
《舊記》:“南台館後。
”(底本作“南台節後”,庫本同,崇抄作“南台館後”,與下文合,據改。
)知此舊别有館也。
今猶呼“館前廟”。
】舊傳,陳九郎神。
僞閩通文二年,封甯應侯。
永隆五年,改昭義侯。
尋升武勝王。
熙甯中,丁少卿竦重建。
【見曾師建“記”。
】宣和二年,既大新武濟廟釣龍台西,複遷左右二侯像于武勝王廟,以便民祠祭。
七年,俞提刑向乃新廟宇。
靖康初,江待制常立額為武勝王左右二侯廟。
靈澤廟通仙門外。
廟舊号五龍順化王,塑位五方,配以方色。
相傳,僞閩王氏所建。
本朝因之,載在祀典。
皇祐中久旱,邑人祭于廟,雲霧晝暝,暴雨大霪。
即殿中視之,北位黑龍,鱗甲猶帶池萍,如乍出水,靈迹顯異。
紹聖四年,溫公益命知縣葉默,因其舊增葺之。
重堂夾庑,輪奂一新;元符改元,廟告成,有神光發于殿屋;是冬大旱,麥苗将枯,井泉幾涸,率僚屬禱祠下,讀祝未畢,陰雲四合,飛灑随至,命侯官尉王壽刻石書之。
【大觀三年敕應天下有五龍會應廟處,合依已封王爵稱呼: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黃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乾道二年夏不雨。
王公之望一禱而應,歲則大稔。
邦人曰:“廟未有額,無以彰神之靈。
”乃為請于朝。
诏賜号靈澤。
知閩縣丁長卿為《記》。
廟旁有田及蓮塘二十餘畝,州許蠲租,以僧掌之。
【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逵奏以舊制改作會應廟,事見後。
(底本作“安撫賈□舊制改作會應廟事□”,庫本作“安撫賈選奏以舊制改作會應廟事見後”,崇抄作“安撫賈選因舊制改作會應廟”。
查本志,淳熙十四年當是“賈逵”,因據改。
注末則據庫本補。
)】 九仙安境侯廟光孝觀之北。
僞閩永隆元年,封光威振遠将軍。
【是年十一月牒:“九仙龜七郎可封上件。
”或雲本龜靈也。
原有青白石二片,盛貯木座,現在。
】會同十年,【年号史缺。
(“年号史缺”,不确。
會同年号實有之,乃遼太宗耶律德光所用。
十年(947年)即閩王曦之永隆元年,并非史缺,遼亦為五代諸國之一。
閩王延羲奪位之時,或曾勾通遼國,用其正朔乎?)】封安境侯。
【制詞雲:“閩府苦于多難,近緻承平。
得非神福其善,而善者興;禍其淫,而淫者敗。
九仙山光威振遠将軍,夙嚴祠宇,久尊是邦。
幽贊伊人,炳然慕義。
是緻封疆大肅,黍稷長馨。
苟虛褒美之恩,曷報感通之惠。
”】《告牒》今存。
【時廟祝皆命官。
先是,龍啟二年敕:太祝院祝生陳興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禦史、上柱國。
制詞雲:“敕祝生陳仁遇等,每修祝典,常睹正辭,告天地以誠虔,緻神祗之響應。
宜行獎擢,豈吝官榮。
可依前件。
”至永隆元年牒:“兼殿中侍禦史,餘如故。
”三年牒:“兼侍禦史,餘如故。
”《告牒》今并存,可以見當時之政矣。
】 效節護君侯廟南澗寺。
開運二年,卓岩明所封《告》今存。
【制詞雲:“奉宣旨當國。
(底本作“奉宣昔國”,庫本作“奉宣昔當國”,據崇抄改。
)山名烏石,地布黃金。
乃西乾釋子之居,曰南澗天王之寺。
(底本作“南澗去三之寺”,庫本作“南澗去山之寺”,據崇抄改。
)寺有龍神善護,神于像代最靈。
從他社鼠稷蜂,應難托附;任爾心猿意馬,終被區分。
但于隐憾之時,往還斯境。
受五通之加備,緻萬姓之推援。
亦嘗許與封崇,報于昭感;今則因追舊諾,爰沛新恩。
(底本作“爰□新恩”,缺一字,據崇抄補。
)俾陰德之為侯,處名藍而作聖。
所宜初、中、後夜,冥扶三寶以勤拳;過、現、未來,無怠雙林之付囑。
前件,天王寺土地,可封效節護君侯。
開運二年,五月日。
”】 利澤廟瓯冶池之南。
【(底本作“瓯冶之南”,據崇抄補。
)】紹興四年,有龍晝現于池,郡為立祠。
乾道二年,王參政之望以禱雨獲應,為請于朝,賜是額。
威勝侯廟【館前。
“治平圖”、“熙甯圖”有南殿廟。
(底本作“南殿庑”,據崇抄改。
)】 河伯保勝侯廟【湯巷。
】 資利成寶靈應侯廟【錢作前。
僞閩鑄錢監所。
】 姑娘廟【西湖。
見治平、熙甯圖。
】 應聖侯廟【河口。
】 惠民侯廟【河口。
】 鎮甯侯廟【怡山門内。
】 鎮武侯廟【浦尾。
】 保安王廟【河東。
】 竹林通應廟【仁慶坊。
丁戊山之麓,竹林之墟。
神興于此,立祠。
】 廣瞻侯廟【閩縣前。
】 會應廟通仙門外。
舊号靈澤。
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逵祈求屢有感應,乃新廟宇。
【教授許衍為《記》。
】是歲九月,奏改今額。
【淳熙十四年十二月二日禮部狀,“準都省批下福建安撫使賈逵《狀》,照得:福州去歲自入冬以來,亢旱日久,麥不入種。
遍走群祀,寂無感應。
按之圖籍,本州通仙門外舊有五龍廟,塑位五方,配以方色,靈迹顯異,遂具辭緻禱,一念方啟,雨勢頓作;奠祭未徹,大雨随至;連夕滂滂,四郊沾足。
又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并今年正月二十日,以大小麥垂熟,陰雨不解,遣官緻祭,皆一禱而晴,二麥悉獲收刈。
逵緣是時拘于近制,不敢陳乞恩典,止給錢委官新其廟貌。
自是,節次祈禱,無不響答。
又今年六月初三日,本州以早禾已熟,晚田缺水,亦一禱而雨至。
六月二十日,逵赍捧禦香,躬詣祈雨,感應稍遲。
逵詳思其由,再以圖籍考之。
見得大觀三年,禮部符備坐敕命:天下應有五龍會應廟處,自合依已封王爵稱呼: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黃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今福州五龍廟亦是五方龍神,其廟貌封爵自合遵用大觀三年指揮。
而今來廟額,乃因乾道二年守臣禱雨有應,失于檢點,遂請于朝以靈澤名額。
而邦人又止以僞世舊号呼為五龍順化王。
度神之意,恐或在是。
乃于二十六日具此意默禱,且約如獲感通,當為奏請,乞正大觀廟号封爵。
是夕大雨,傾注累日,高下之田悉賴以濟。
兼福州諸縣,所在多是高仰山田,水澤易涸,逾旬不雨,即以旱告。
前月二十九日,逵又因缺雨,遣官祈禱,方書祝文,雨勢大至,日夜不止。
今月初二日,告謝甫畢,即漸開霁,次日晴明。
越十日又雨,兩日而止。
非獨晚禾賴以成熟,而一歲再插之田,皆有剩水,悉得秀茂,豐登可望。
委是有功于民,一邦之人倚以為命。
欲望特賜敷奏,照大觀三年指揮,正其廟号、封爵,給降《诰命》并舊額、敕、牒,以彰靈異,以慰邦人之願。
伏候指揮後,批送部勘當。
由尚書省、本部,尋行下太常寺檢照到《國朝會要》:‘東京會應廟、春明坊五龍祠,元祐四年七月賜額。
先是,熙甯十年八月,信州言:州有五龍廟,禱雨有應,賜廟額曰會應。
自是,五龍廟皆以此為名額。
大觀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龍神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黃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本寺今勘當,欲乞将福州五龍廟從《國朝會要》;大觀二年已封王爵、廟額,一體稱呼。
本部勘會:‘今來本官奏,照得:福州去歲入冬以來,亢旱日久,麥不入種,遂具緻禱。
一念方啟,雨勢頓作,奠祭未徹,大雨随至,又今年六月内,晚田缺水,一禱而雨。
及今年七月内,又缺雨,遣官禱祈,雨勢大至。
委是有功于民。
欲望特降眷旨,照大觀三年指揮,正其廟号、封爵,給賜诰命,并舊額、敕、牒。
本部照得:今來本官奏到前項事理,應得《國朝會要》,合行一體稱呼。
其本官奏陳,乞給降诰命、敕、牒,于本部雖無似此條法指揮,今來本官奏:福州諸縣高仰山田,悉得雨秀茂,豐登可望,委是有功于民,一邦之人倚以為命。
本部今勘當,欲乞朝廷特降旨揮:從大觀二年已封王爵、廟額,指揮給降敕劄,下本州照會施行申聞事。
”十一月三十日,奉聖旨:“依禮部勘當到事理施行”。
】 《三山志》卷第八終
是日,于炎烈之中倏然變為滂沱者繼日。
大觀三年,知縣吳與以祠迫通衢,屬有禱,亟得,乃命僧營葺,【(崇抄作“命增營葺”。
)】基山為殿。
即亭之背,列齋室、設庖廚。
前臨大溪,又建亭其上,曰沛然。
自為文記之。
【又有西湖陳文伯為《記》。
】政和五年,以轉運司奏,賜額廣施。
武勝王廟今南台教場之北。
【見“治平圖”、“熙甯圖”。
《舊記》:“南台館後。
”(底本作“南台節後”,庫本同,崇抄作“南台館後”,與下文合,據改。
)知此舊别有館也。
今猶呼“館前廟”。
】舊傳,陳九郎神。
僞閩通文二年,封甯應侯。
永隆五年,改昭義侯。
尋升武勝王。
熙甯中,丁少卿竦重建。
【見曾師建“記”。
】宣和二年,既大新武濟廟釣龍台西,複遷左右二侯像于武勝王廟,以便民祠祭。
七年,俞提刑向乃新廟宇。
靖康初,江待制常立額為武勝王左右二侯廟。
靈澤廟通仙門外。
廟舊号五龍順化王,塑位五方,配以方色。
相傳,僞閩王氏所建。
本朝因之,載在祀典。
皇祐中久旱,邑人祭于廟,雲霧晝暝,暴雨大霪。
即殿中視之,北位黑龍,鱗甲猶帶池萍,如乍出水,靈迹顯異。
紹聖四年,溫公益命知縣葉默,因其舊增葺之。
重堂夾庑,輪奂一新;元符改元,廟告成,有神光發于殿屋;是冬大旱,麥苗将枯,井泉幾涸,率僚屬禱祠下,讀祝未畢,陰雲四合,飛灑随至,命侯官尉王壽刻石書之。
【大觀三年敕應天下有五龍會應廟處,合依已封王爵稱呼: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黃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乾道二年夏不雨。
王公之望一禱而應,歲則大稔。
邦人曰:“廟未有額,無以彰神之靈。
”乃為請于朝。
诏賜号靈澤。
知閩縣丁長卿為《記》。
廟旁有田及蓮塘二十餘畝,州許蠲租,以僧掌之。
【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逵奏以舊制改作會應廟,事見後。
(底本作“安撫賈□舊制改作會應廟事□”,庫本作“安撫賈選奏以舊制改作會應廟事見後”,崇抄作“安撫賈選因舊制改作會應廟”。
查本志,淳熙十四年當是“賈逵”,因據改。
注末則據庫本補。
)】 九仙安境侯廟光孝觀之北。
僞閩永隆元年,封光威振遠将軍。
【是年十一月牒:“九仙龜七郎可封上件。
”或雲本龜靈也。
原有青白石二片,盛貯木座,現在。
】會同十年,【年号史缺。
(“年号史缺”,不确。
會同年号實有之,乃遼太宗耶律德光所用。
十年(947年)即閩王曦之永隆元年,并非史缺,遼亦為五代諸國之一。
閩王延羲奪位之時,或曾勾通遼國,用其正朔乎?)】封安境侯。
【制詞雲:“閩府苦于多難,近緻承平。
得非神福其善,而善者興;禍其淫,而淫者敗。
九仙山光威振遠将軍,夙嚴祠宇,久尊是邦。
幽贊伊人,炳然慕義。
是緻封疆大肅,黍稷長馨。
苟虛褒美之恩,曷報感通之惠。
”】《告牒》今存。
【時廟祝皆命官。
先是,龍啟二年敕:太祝院祝生陳興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監察禦史、上柱國。
制詞雲:“敕祝生陳仁遇等,每修祝典,常睹正辭,告天地以誠虔,緻神祗之響應。
宜行獎擢,豈吝官榮。
可依前件。
”至永隆元年牒:“兼殿中侍禦史,餘如故。
”三年牒:“兼侍禦史,餘如故。
”《告牒》今并存,可以見當時之政矣。
】 效節護君侯廟南澗寺。
開運二年,卓岩明所封《告》今存。
【制詞雲:“奉宣旨當國。
(底本作“奉宣昔國”,庫本作“奉宣昔當國”,據崇抄改。
)山名烏石,地布黃金。
乃西乾釋子之居,曰南澗天王之寺。
(底本作“南澗去三之寺”,庫本作“南澗去山之寺”,據崇抄改。
)寺有龍神善護,神于像代最靈。
從他社鼠稷蜂,應難托附;任爾心猿意馬,終被區分。
但于隐憾之時,往還斯境。
受五通之加備,緻萬姓之推援。
亦嘗許與封崇,報于昭感;今則因追舊諾,爰沛新恩。
(底本作“爰□新恩”,缺一字,據崇抄補。
)俾陰德之為侯,處名藍而作聖。
所宜初、中、後夜,冥扶三寶以勤拳;過、現、未來,無怠雙林之付囑。
前件,天王寺土地,可封效節護君侯。
開運二年,五月日。
”】 利澤廟瓯冶池之南。
【(底本作“瓯冶之南”,據崇抄補。
)】紹興四年,有龍晝現于池,郡為立祠。
乾道二年,王參政之望以禱雨獲應,為請于朝,賜是額。
威勝侯廟【館前。
“治平圖”、“熙甯圖”有南殿廟。
(底本作“南殿庑”,據崇抄改。
)】 河伯保勝侯廟【湯巷。
】 資利成寶靈應侯廟【錢作前。
僞閩鑄錢監所。
】 姑娘廟【西湖。
見治平、熙甯圖。
】 應聖侯廟【河口。
】 惠民侯廟【河口。
】 鎮甯侯廟【怡山門内。
】 鎮武侯廟【浦尾。
】 保安王廟【河東。
】 竹林通應廟【仁慶坊。
丁戊山之麓,竹林之墟。
神興于此,立祠。
】 廣瞻侯廟【閩縣前。
】 會應廟通仙門外。
舊号靈澤。
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逵祈求屢有感應,乃新廟宇。
【教授許衍為《記》。
】是歲九月,奏改今額。
【淳熙十四年十二月二日禮部狀,“準都省批下福建安撫使賈逵《狀》,照得:福州去歲自入冬以來,亢旱日久,麥不入種。
遍走群祀,寂無感應。
按之圖籍,本州通仙門外舊有五龍廟,塑位五方,配以方色,靈迹顯異,遂具辭緻禱,一念方啟,雨勢頓作;奠祭未徹,大雨随至;連夕滂滂,四郊沾足。
又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并今年正月二十日,以大小麥垂熟,陰雨不解,遣官緻祭,皆一禱而晴,二麥悉獲收刈。
逵緣是時拘于近制,不敢陳乞恩典,止給錢委官新其廟貌。
自是,節次祈禱,無不響答。
又今年六月初三日,本州以早禾已熟,晚田缺水,亦一禱而雨至。
六月二十日,逵赍捧禦香,躬詣祈雨,感應稍遲。
逵詳思其由,再以圖籍考之。
見得大觀三年,禮部符備坐敕命:天下應有五龍會應廟處,自合依已封王爵稱呼: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黃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今福州五龍廟亦是五方龍神,其廟貌封爵自合遵用大觀三年指揮。
而今來廟額,乃因乾道二年守臣禱雨有應,失于檢點,遂請于朝以靈澤名額。
而邦人又止以僞世舊号呼為五龍順化王。
度神之意,恐或在是。
乃于二十六日具此意默禱,且約如獲感通,當為奏請,乞正大觀廟号封爵。
是夕大雨,傾注累日,高下之田悉賴以濟。
兼福州諸縣,所在多是高仰山田,水澤易涸,逾旬不雨,即以旱告。
前月二十九日,逵又因缺雨,遣官祈禱,方書祝文,雨勢大至,日夜不止。
今月初二日,告謝甫畢,即漸開霁,次日晴明。
越十日又雨,兩日而止。
非獨晚禾賴以成熟,而一歲再插之田,皆有剩水,悉得秀茂,豐登可望。
委是有功于民,一邦之人倚以為命。
欲望特賜敷奏,照大觀三年指揮,正其廟号、封爵,給降《诰命》并舊額、敕、牒,以彰靈異,以慰邦人之願。
伏候指揮後,批送部勘當。
由尚書省、本部,尋行下太常寺檢照到《國朝會要》:‘東京會應廟、春明坊五龍祠,元祐四年七月賜額。
先是,熙甯十年八月,信州言:州有五龍廟,禱雨有應,賜廟額曰會應。
自是,五龍廟皆以此為名額。
大觀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龍神皆封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應王,黃龍神封孚惠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本寺今勘當,欲乞将福州五龍廟從《國朝會要》;大觀二年已封王爵、廟額,一體稱呼。
本部勘會:‘今來本官奏,照得:福州去歲入冬以來,亢旱日久,麥不入種,遂具緻禱。
一念方啟,雨勢頓作,奠祭未徹,大雨随至,又今年六月内,晚田缺水,一禱而雨。
及今年七月内,又缺雨,遣官禱祈,雨勢大至。
委是有功于民。
欲望特降眷旨,照大觀三年指揮,正其廟号、封爵,給賜诰命,并舊額、敕、牒。
本部照得:今來本官奏到前項事理,應得《國朝會要》,合行一體稱呼。
其本官奏陳,乞給降诰命、敕、牒,于本部雖無似此條法指揮,今來本官奏:福州諸縣高仰山田,悉得雨秀茂,豐登可望,委是有功于民,一邦之人倚以為命。
本部今勘當,欲乞朝廷特降旨揮:從大觀二年已封王爵、廟額,指揮給降敕劄,下本州照會施行申聞事。
”十一月三十日,奉聖旨:“依禮部勘當到事理施行”。
】 《三山志》卷第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