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公廨類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令,遂世為固始人。
黃巢之亂,王與兄潮從王緒入閩。
景福初,攻福州兵馬使範晖殺之。
诏授潮廉帥。
乾甯三年,拜威武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明年,潮卒,王代立。
天複初,敕列十二戟于私門。
天祐元年,封琅琊王。
三年閏十二月,敕立王《德政碑銘》。
【禮部侍郎于兢之文也,碑今立廟中。
】梁開平二年,加封琅琊王。
尋進封閩王。
後唐同光三年薨,年六十四。
冊贈尚書令,谥忠懿王。
奉身儉約,至蹑敝屦。
聚書建學,以養閩士之秀者。
屬諸邦僭竊,獨遣使出海道奉朝貢,民不見兵革殆三十年。
晉開運三年,地入吳越。
錢氏始命即王舊第立廟。
【(底本作“即正舊第立廟”,據崇抄改。
)】開寶七年,刺史錢昱複繕新之,塑故都押衙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飨。
【自為《記》。
】政和元年,羅殿撰畸命雪峰、太平主僧重修。
【畸自為《記》雲:“過忠懿王祠,歎其陋甚。
竊自惟曰:浮屠氏好談因果以動世,而忠懿喜營塔廟,其功德在佛之徒為多。
若使反其所施,以治其廟像,是使浮屠氏之說益信也。
聞雪峰、太平主僧足以任事,乃谕之。
未閱月而成。
”】紹興二年,州官吏以廟摧圮宜緻嚴饬,請于郡。
張參政守乃出公帑,令知閩縣李公彥董其役。
暨訖功,率官吏祗谒祠下。
【四年,何大圭《記》。
】自唐以來碑記銘,今存。
東嶽行宮僞閩所建東華宮之太山廟也。
【見淳化四年,節度掌書記、承直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禦史裴詢所作《福州東華宮太山廟記》,首雲:“四時代謝,東方立生殺之權;五嶽辨方,太山掌生死之籍。
”蓋本宮中之廟也。
】錢氏時,廟祀始盛。
【《記》雲:“王氏既滅,斯師治民。
(各本皆作“斯師治民”,疑有訛字。
)斯廟也,玉宇恢廓,金殿峥嵘。
乞福人多,紙錢飛雪;祭神客衆,竹葉成池。
陰司之部從克全,地府之曹寮畢備。
”】大中祥符中,既以東華宮為天慶觀,廟乃獨為東嶽行宮。
自是祈獻愈多,屋宇浸廣。
城隍廟府治之東。
古有之。
【元祐戊辰,長樂人林通作本縣《圖經》,内“縣東北城隍廟”曰:“廟之神,西漢禦史大夫周苛也。
守荥陽,為項羽所烹。
高祖休兵,思苛忠烈,乃令天下州縣附城而立之廟,以時祀之。
”】晉太康遷城,即建今所。
紹興二十七年,沈待制調增創廳宇。
尋置興福庵其東。
淳熙五年,前作更衣亭、肅儀亭。
今十二邑皆舊附縣治置。
(末句,崇抄無“縣”字。
) 五通廟通津門之外河南岸。
《舊記》亦名龍官廟。
相傳王氏入閩。
州邑闾井許民鹹得立祠。
斯廟之址,昔懷遠驿之地也,景德中,葉扆、陳熙等所建。
康定元年,陳紹濟、僧懷轸與其徒複創屋七間,有進士方■〈日高〉為《記》。
【記雲:“占筆峰之上遊,宅石渠之左界,(底本作“古筆峰之上遊宅□渠之左界”,崇抄作“占筆峰”、“宅清渠”,據庫本補。
)厥地廣袤,周回十尋。
”】時,所至廟祀,郡大姓鹹世事之,今不衰。
惠安明應王廟烏石山之西。
王,姓陳氏,舊隐是山,【廟碑雲:“心遊典墳,性愛山水,遊憩乎宿猿之洞,窺臨乎落景之平。
”注:“山下舊有古迹,結石垂藤,号宿猿洞。
山号朝陽頂、落景平。
”】沒而顯靈。
唐元和後始立廟,凡水旱疾疫必禱焉。
大中時,羅中丞祈雨霰,立應。
鹹通間,李大夫運饷湖湘亦獲陰祐。
至閩王忠懿,乃表其事,曰甯遠将軍,封武甯侯,增至顯應王。
後唐長興三年,改服遠昌運王。
後五年,改振義保成王。
又十年,改貞閩安吉王。
後歸吳越,封宣威感應王。
先是石人娘舊廟于城西,忠懿王移以配享,【(底本前作“元是”,後作“務以配享”,崇抄同,據庫本改。
)】别創閨閣。
永隆庚子,骁衛長史彭城文遇,又于堂東北隅為寝室。
屬檢校太傅陳郯撰碑銘,猶存。
皇朝熙甯八年,改封今号。
剛顯廟烏石山之巅。
公姓周氏,諱樸,本吳人,唐末隐居于此,與僧靈觀、薛長官逢友善,【(底本作“薛長吉逢”,據崇抄改。
)】雙峰寺法主大沩寺懶安更為禅悅之交。
黃巢之亂,求公,得之。
曰:“能從我乎?”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從賊。
”遂遇害。
後人即其山立三賢祠。
【觀、逢與公為三。
雙峰寺亦有三賢堂,法主、李中丞瓒及公也。
】紹興初,張丞相浚谪福州,将遊雙峰,夜夢一僧與一金紫人及白袍士來谒。
翌日,登山堂,見三公容貌如夢中,異之。
及為帥,遊烏石,至公祠,歎公死節三百年,未有扁額,何以激厲當世,【(底本作“可以激厲”,據庫本、崇抄改。
)】乃奏之。
诏賜号剛顯。
郡人鄭昂記而序之曰:“東漢之衰,陳蕃、李固、孔融之徒相與标榜,以節義名世。
故雖以曹公之陰賊,終身睥睨漢室不敢取。
唐末,名節掃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朱溫以鬥筲、穿窬之才,談笑而攘神器,士大夫亦欣然與之,莫敢正議。
使公得志,其肯以國與人乎?乃為詩以贻來者,俾歌以祀公。
詩曰:‘公昔隐居烏石崗,老觀禅師同道場。
法主懶安共倘佯,李、薛咨參互擊揚。
【(崇抄作“系揚”。
)】擺脫利欲心清涼,是以能全此至剛。
黃巢兵亂來福唐,公力抗之不肯降。
欣然引頸齒劍芒,白乳上湧如雪霜。
老賊自謂暴無傷,才殺半人于南方。
【巢斬公,白乳高一尺五寸。
時懶安聞巢至,坐蛻去,已入塔。
以劍斫塔,白乳高三尺。
巢與人言:“自入閩,才殺一人半而已。
”】公無爵位在周行,史臣不書名不彰。
後三百年丞相張,夜夢三賢與迎将。
翌日遊山登公堂,宛如夢中貌昂藏。
再來為州剡奏章,賜名剛顯烈有光。
葺祠為廟飾棟梁,【(底本作“葺嗣”,據庫本、崇抄改。
)】普與州人奉肴觞。
于薦荔丹與蕉黃,歲時來享以為常。
我作銘詩刻其旁,千萬億載死不亡。
’” 北廟遺愛門之外,去州十裡。
王姓劉氏,諱行全。
唐末,事其妻兄王緒為将。
緒為秦宗權所逼,拔其軍南徙,以王為兵鋒。
至漳州,緒忌而殺之。
忠懿有國,悼其死非罪,為立廟州北。
【時烏石廟号南山廟,故指此為北廟。
】乾甯四年,奏封武甯侯。
梁初累封昭感王。
凡出師捍敵,陰助顯著。
貞明五年,備以聞于朝,追封崇順王。
棟宇宏麗,有果園、稻田,歲殖其利,祀事以給。
時移事變,廟宇圮壞。
皇朝政和二年,知懷安縣吳與始召祠旁寺僧谕之。
乃築高寝其後,設重扉于前,周垣修庑,爨濯皆具。
舊有從祀三人,亡其名氏,始遷于外,示有别也。
既成,與自為之《記》。
時帥張殿撰劢為書其額。
石頭廟嚴勝門之東北。
《舊記》:“無諸王時,民轉漕往浮倉,于此祈福。
因有磐石,故名之。
”今東湖地形是。
【浮倉,近蓮華山下,閩粵轉漕以備東瓯之地。
或者遂以為舊嘗建府治于此,非也。
】 昭利廟東渎,越王山之麓。
故唐福建觀察使陳岩之長子。
乾符中,黃巢陷閩。
公觀唐衰微,憤己力弱,莫能興複。
慨然為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濟朝廷之急,死當廟食以慰生人之望。
”暨沒,果獲祀連江演嶼。
本朝宣和二年始降于州,民遂置祠今所。
五年,路允迪使三韓,涉海遇風,禱而獲濟。
歸以聞。
诏賜廟額“昭利”。
建炎初,建寇犯西,吏民奔走,乞救于神。
俄頃,雨雹交下,盛夏如冬時,平地水尺,賊惶怖而遁,道連江,欲掠之,見士馬雲布,而去。
四年,封褒應王,子侄九人皆賜列侯。
知西外宗正嗣濮王仲■〈宀上一下〉為《記》。
锺山肅安王廟子城西。
梁普通二年,袁士俊舍宅為鐘山寺。
王其寺之土地也。
後唐長興三年,閩惠宗始崇建廟宇。
龍啟初,封感化将軍,永隆二年改玄應将軍。
明年進封洪音侯,塑立夫人像。
晉開運三年,江南兵至攻城。
王有神助李仁達,升拜武靈王,夫人封号昭德。
漢天福十二年,改肅安王。
建堂三間,亭一間。
周廣順二年,林嗣宗為《記》。
皇朝以來,寺遭爇者再,火及廟辄滅。
元豐五年,裡人複修之。
龍迹山廣施廟懷安縣興城裡。
唐林谞《記》:“廣德中,一日,清晝雲雷騰震,有飛龍自地出,驟雨,石上遺迹可數寸。
歲為大豐。
遂名其地為龍迹山。
”太平興國之後,遇水旱,有懇辄應。
民立廟祠之,竹椽茅屋,蓋草創也。
嘉祐四年春,不雨。
知縣樊紀初禱祠下還,未五裡,甘澤傾澍。
于是,撤屋為堂,易茅以瓦,修廊崇宇,廟貌俨肅。
紹聖元年,知縣洪子著禱之,複然,而所潤不過邑境。
洪以白,帥王祖道谒之,即日大雨。
乃創亭其右為駐節之地。
三年
黃巢之亂,王與兄潮從王緒入閩。
景福初,攻福州兵馬使範晖殺之。
诏授潮廉帥。
乾甯三年,拜威武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明年,潮卒,王代立。
天複初,敕列十二戟于私門。
天祐元年,封琅琊王。
三年閏十二月,敕立王《德政碑銘》。
【禮部侍郎于兢之文也,碑今立廟中。
】梁開平二年,加封琅琊王。
尋進封閩王。
後唐同光三年薨,年六十四。
冊贈尚書令,谥忠懿王。
奉身儉約,至蹑敝屦。
聚書建學,以養閩士之秀者。
屬諸邦僭竊,獨遣使出海道奉朝貢,民不見兵革殆三十年。
晉開運三年,地入吳越。
錢氏始命即王舊第立廟。
【(底本作“即正舊第立廟”,據崇抄改。
)】開寶七年,刺史錢昱複繕新之,塑故都押衙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飨。
【自為《記》。
】政和元年,羅殿撰畸命雪峰、太平主僧重修。
【畸自為《記》雲:“過忠懿王祠,歎其陋甚。
竊自惟曰:浮屠氏好談因果以動世,而忠懿喜營塔廟,其功德在佛之徒為多。
若使反其所施,以治其廟像,是使浮屠氏之說益信也。
聞雪峰、太平主僧足以任事,乃谕之。
未閱月而成。
”】紹興二年,州官吏以廟摧圮宜緻嚴饬,請于郡。
張參政守乃出公帑,令知閩縣李公彥董其役。
暨訖功,率官吏祗谒祠下。
【四年,何大圭《記》。
】自唐以來碑記銘,今存。
東嶽行宮僞閩所建東華宮之太山廟也。
【見淳化四年,節度掌書記、承直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禦史裴詢所作《福州東華宮太山廟記》,首雲:“四時代謝,東方立生殺之權;五嶽辨方,太山掌生死之籍。
”蓋本宮中之廟也。
】錢氏時,廟祀始盛。
【《記》雲:“王氏既滅,斯師治民。
(各本皆作“斯師治民”,疑有訛字。
)斯廟也,玉宇恢廓,金殿峥嵘。
乞福人多,紙錢飛雪;祭神客衆,竹葉成池。
陰司之部從克全,地府之曹寮畢備。
”】大中祥符中,既以東華宮為天慶觀,廟乃獨為東嶽行宮。
自是祈獻愈多,屋宇浸廣。
城隍廟府治之東。
古有之。
【元祐戊辰,長樂人林通作本縣《圖經》,内“縣東北城隍廟”曰:“廟之神,西漢禦史大夫周苛也。
守荥陽,為項羽所烹。
高祖休兵,思苛忠烈,乃令天下州縣附城而立之廟,以時祀之。
”】晉太康遷城,即建今所。
紹興二十七年,沈待制調增創廳宇。
尋置興福庵其東。
淳熙五年,前作更衣亭、肅儀亭。
今十二邑皆舊附縣治置。
(末句,崇抄無“縣”字。
) 五通廟通津門之外河南岸。
《舊記》亦名龍官廟。
相傳王氏入閩。
州邑闾井許民鹹得立祠。
斯廟之址,昔懷遠驿之地也,景德中,葉扆、陳熙等所建。
康定元年,陳紹濟、僧懷轸與其徒複創屋七間,有進士方■〈日高〉為《記》。
【記雲:“占筆峰之上遊,宅石渠之左界,(底本作“古筆峰之上遊宅□渠之左界”,崇抄作“占筆峰”、“宅清渠”,據庫本補。
)厥地廣袤,周回十尋。
”】時,所至廟祀,郡大姓鹹世事之,今不衰。
惠安明應王廟烏石山之西。
王,姓陳氏,舊隐是山,【廟碑雲:“心遊典墳,性愛山水,遊憩乎宿猿之洞,窺臨乎落景之平。
”注:“山下舊有古迹,結石垂藤,号宿猿洞。
山号朝陽頂、落景平。
”】沒而顯靈。
唐元和後始立廟,凡水旱疾疫必禱焉。
大中時,羅中丞祈雨霰,立應。
鹹通間,李大夫運饷湖湘亦獲陰祐。
至閩王忠懿,乃表其事,曰甯遠将軍,封武甯侯,增至顯應王。
後唐長興三年,改服遠昌運王。
後五年,改振義保成王。
又十年,改貞閩安吉王。
後歸吳越,封宣威感應王。
先是石人娘舊廟于城西,忠懿王移以配享,【(底本前作“元是”,後作“務以配享”,崇抄同,據庫本改。
)】别創閨閣。
永隆庚子,骁衛長史彭城文遇,又于堂東北隅為寝室。
屬檢校太傅陳郯撰碑銘,猶存。
皇朝熙甯八年,改封今号。
剛顯廟烏石山之巅。
公姓周氏,諱樸,本吳人,唐末隐居于此,與僧靈觀、薛長官逢友善,【(底本作“薛長吉逢”,據崇抄改。
)】雙峰寺法主大沩寺懶安更為禅悅之交。
黃巢之亂,求公,得之。
曰:“能從我乎?”曰:“我尚不仕天子,安能從賊。
”遂遇害。
後人即其山立三賢祠。
【觀、逢與公為三。
雙峰寺亦有三賢堂,法主、李中丞瓒及公也。
】紹興初,張丞相浚谪福州,将遊雙峰,夜夢一僧與一金紫人及白袍士來谒。
翌日,登山堂,見三公容貌如夢中,異之。
及為帥,遊烏石,至公祠,歎公死節三百年,未有扁額,何以激厲當世,【(底本作“可以激厲”,據庫本、崇抄改。
)】乃奏之。
诏賜号剛顯。
郡人鄭昂記而序之曰:“東漢之衰,陳蕃、李固、孔融之徒相與标榜,以節義名世。
故雖以曹公之陰賊,終身睥睨漢室不敢取。
唐末,名節掃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朱溫以鬥筲、穿窬之才,談笑而攘神器,士大夫亦欣然與之,莫敢正議。
使公得志,其肯以國與人乎?乃為詩以贻來者,俾歌以祀公。
詩曰:‘公昔隐居烏石崗,老觀禅師同道場。
法主懶安共倘佯,李、薛咨參互擊揚。
【(崇抄作“系揚”。
)】擺脫利欲心清涼,是以能全此至剛。
黃巢兵亂來福唐,公力抗之不肯降。
欣然引頸齒劍芒,白乳上湧如雪霜。
老賊自謂暴無傷,才殺半人于南方。
【巢斬公,白乳高一尺五寸。
時懶安聞巢至,坐蛻去,已入塔。
以劍斫塔,白乳高三尺。
巢與人言:“自入閩,才殺一人半而已。
”】公無爵位在周行,史臣不書名不彰。
後三百年丞相張,夜夢三賢與迎将。
翌日遊山登公堂,宛如夢中貌昂藏。
再來為州剡奏章,賜名剛顯烈有光。
葺祠為廟飾棟梁,【(底本作“葺嗣”,據庫本、崇抄改。
)】普與州人奉肴觞。
于薦荔丹與蕉黃,歲時來享以為常。
我作銘詩刻其旁,千萬億載死不亡。
’” 北廟遺愛門之外,去州十裡。
王姓劉氏,諱行全。
唐末,事其妻兄王緒為将。
緒為秦宗權所逼,拔其軍南徙,以王為兵鋒。
至漳州,緒忌而殺之。
忠懿有國,悼其死非罪,為立廟州北。
【時烏石廟号南山廟,故指此為北廟。
】乾甯四年,奏封武甯侯。
梁初累封昭感王。
凡出師捍敵,陰助顯著。
貞明五年,備以聞于朝,追封崇順王。
棟宇宏麗,有果園、稻田,歲殖其利,祀事以給。
時移事變,廟宇圮壞。
皇朝政和二年,知懷安縣吳與始召祠旁寺僧谕之。
乃築高寝其後,設重扉于前,周垣修庑,爨濯皆具。
舊有從祀三人,亡其名氏,始遷于外,示有别也。
既成,與自為之《記》。
時帥張殿撰劢為書其額。
石頭廟嚴勝門之東北。
《舊記》:“無諸王時,民轉漕往浮倉,于此祈福。
因有磐石,故名之。
”今東湖地形是。
【浮倉,近蓮華山下,閩粵轉漕以備東瓯之地。
或者遂以為舊嘗建府治于此,非也。
】 昭利廟東渎,越王山之麓。
故唐福建觀察使陳岩之長子。
乾符中,黃巢陷閩。
公觀唐衰微,憤己力弱,莫能興複。
慨然為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濟朝廷之急,死當廟食以慰生人之望。
”暨沒,果獲祀連江演嶼。
本朝宣和二年始降于州,民遂置祠今所。
五年,路允迪使三韓,涉海遇風,禱而獲濟。
歸以聞。
诏賜廟額“昭利”。
建炎初,建寇犯西,吏民奔走,乞救于神。
俄頃,雨雹交下,盛夏如冬時,平地水尺,賊惶怖而遁,道連江,欲掠之,見士馬雲布,而去。
四年,封褒應王,子侄九人皆賜列侯。
知西外宗正嗣濮王仲■〈宀上一下〉為《記》。
锺山肅安王廟子城西。
梁普通二年,袁士俊舍宅為鐘山寺。
王其寺之土地也。
後唐長興三年,閩惠宗始崇建廟宇。
龍啟初,封感化将軍,永隆二年改玄應将軍。
明年進封洪音侯,塑立夫人像。
晉開運三年,江南兵至攻城。
王有神助李仁達,升拜武靈王,夫人封号昭德。
漢天福十二年,改肅安王。
建堂三間,亭一間。
周廣順二年,林嗣宗為《記》。
皇朝以來,寺遭爇者再,火及廟辄滅。
元豐五年,裡人複修之。
龍迹山廣施廟懷安縣興城裡。
唐林谞《記》:“廣德中,一日,清晝雲雷騰震,有飛龍自地出,驟雨,石上遺迹可數寸。
歲為大豐。
遂名其地為龍迹山。
”太平興國之後,遇水旱,有懇辄應。
民立廟祠之,竹椽茅屋,蓋草創也。
嘉祐四年春,不雨。
知縣樊紀初禱祠下還,未五裡,甘澤傾澍。
于是,撤屋為堂,易茅以瓦,修廊崇宇,廟貌俨肅。
紹聖元年,知縣洪子著禱之,複然,而所潤不過邑境。
洪以白,帥王祖道谒之,即日大雨。
乃創亭其右為駐節之地。
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