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公廨類二

關燈
啟運宮奉迎神禦所 社稷壇 廟學 祠廟 ○啟運宮奉迎神禦所 神禦七殿。

    今州東開元寺。

     始,景德四年,真宗诏西京建院,藝祖誕生之地,迎奉神禦。

    祥符中,賜名應天。

    天禧以後,至建中靖國,六聖神禦相繼為前後殿,前曰繼明,後曰會真。

    政和七年,诏三門外立額,曰應天啟運宮。

    建炎元年十二月,遷東京景靈宮。

    四年二月,令幹辦官李啟迎自溫州,權奉安福州。

    三月,至自溫州。

    七殿神禦、四殿禦容,遂奉安開元寺大殿。

    紹興三年九月,敕以啟運宮奉迎所為名。

     ○社稷壇 風師,雷、雨師壇附 舊社稷壇,州南七裡。

    并城以西地污濕,遇祭報,趣戒閩、侯官縣吏辦治。

    唐大中十年,觀察使楊發始遷于其西,今南澗寺之東,為社、稷及風、雨師壇四。

    【天寶四載诏:“風伯壇置社之東,雨師壇置社之西,各稍北三數十步,卑小于社壇。

    ”五載诏:“遇祭雨師,宜以雷師同壇,共牲,别置祭器。

    ”時蓋用此制也。

    】廣狹高下有制度,齋廬皆具,周回三十有九丈七尺,缭以崇墉,為門東向,其外辟二室,南立雙表。

    既成,命攝巡官濮陽■〈宀上一下〉為之《記》,以防改易。

    【《閩遷新社記》:“攝館驿巡官、前鄉貢進士濮陽■〈宀上一下〉撰:大中十年夏六月,公命遷社于州坤。

    凡築四壇:壇社稷,其廣倍丈有五尺,其高倍尺有五寸,主以石;壇風師,其廣丈有五尺,其高尺有五寸;壇雨師,廣丈而高尺。

    自初獻訖終獻,專一室,有廈。

    橫附二室,皆南向,備犧币。

    西向之楹,凡二室。

    龜磚脊道,凡十有三條,其萦折則三百九十有七尺。

    缭垣凡百堵,其高疊尋,苞巨榕凡二十本。

    南北行,延崇甍、展階,揭雙扉以東向,具扃鑰焉。

    其外,北、東辟二室,有廈。

    其南立雙表及逵功。

    (底本作“及□功”,缺一字,據崇抄、庫本補。

    )以十七日戊子起,冬十一月庚子畢。

    謹按:閩故壇坫南邪;西隙蛙、蟹洿辏,負蒲葦之壕;(底本作“豪”字,崇抄同,據庫本改作“壕”。

    )家禽野牧,觸踐無禁。

    至祈報時,率戒閩、侯官責辦與胥嘩無權事。

    (底本作“胥譁無權事”,崇抄作“胥嘩亢權事”,庫本作“胥嘩庀權事”。

    皆疑誤,待質。

    )其晴也,雖重菅不免于濡舄;其雨也,必撐篷以護緌。

    渎神勞人,未嘗有寤者。

    元侯關西公既莅閩。

    其春,具郡儀即社。

    (底本作“山郡儀”,崇抄作“由郡儀”,據庫本改。

    )喟然顧曰:‘吾向理蘇,厥壇惟更,仍歲穰穰,蘇人宜之。

    今閩饒訛期将不革(底本作“今閩饒訛期将不革”,崇抄作“今閩饒訛期将丕革”,庫本作“今閩澆訛期将不革”。

    皆疑誤,待質。

    )首在茲乎?’由是擇謹事者行故壇西,躬取其地,授之節饩、嚴帑。

    非隐者除,鸠工以掉畚,鑿材以陶坯,肩有歡讴,杵無怨築。

    故擘錢垂十萬,不徭一丁,不斂一戶,而爽潔開拓,四壇镂焉。

    夫遷社于州坤,右位也;不書稷、風、雨,尊社也。

    《禮》稱:‘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

    ’而烈山氏之農、棄辄隆焉,共工氏之後土、句龍兼飨焉。

    風秩,雨班,光昭舊典。

    蓋先聖王尊以示本,均以行政,未之改也。

    惟我元侯敬恭于上,撫臨于下。

    戢苛薙慢,顯晦鹹甯。

    繁條陰森,如肅其享。

    自然克靈克序,德緻元侯,而施于一方也。

    是月,牙将翁行全牍其績歸成于公。

    公曰:‘壇迩浮屠,祠争出眉睫。

    吾患将來有醉浮屠者,或易于遷徙焉。

    (各本皆作“祠争”,疑是“詞”字。

    底本于“浮屠”上空缺一字,庫本、崇抄皆作“醉浮屠”,據補。

    )苟非镌琢,則本末無所彰。

    ’遂以《記》徵百僚■〈宀上一下〉,■〈宀上一下〉不得辭,且拜命之辱。

    謹用二十九日戊辰獻記雲。

    ”其碑隸書,今存。

    】僞閩時,以其地為佛祠,而遷壇于烏石山之陰。

    【今道清寺之側。

    】 皇朝元祐六年,柯龍圖述辟而新之,建齋廳。

    中門外之西,為祭器庫。

    政和元年,诏立州縣社稷風雨雷師壇之式。

    頒圖于天下。

    【是歲四月,江東提舉沈延嗣奏:“天下州、縣社稷壇壝,大率皆不如法。

    乞按式作圖,镂闆頒下。

    仍于壇壝之外,别為大牆圍之,外建一門,常加封鎖。

    于齋廳立石刊刻,增立法制。

    守、令上之三日,(各本皆作“守令上之三日”,“上”字下疑脫“任”字。

    )躬詣壇所,按圖修治。

    ”從之。

    九月,孫龍圖琦立碑社壇,今存。

    】于是,移風師壇西門外龍山寺之西,為雨師、雷師壇北門外法雲寺之東,惟社稷壇仍舊。

    【《政和五禮新儀》:“州、縣社壇,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

    稷壇如社壇之制,四門同,一壝二十五步。

    風師、雨師、雷師壇,皆卑小于社,四出陛,四門,皆一壝二十五步。

    燎壇于神壇之左、壝之外,(各本皆作“療壇”,當為“燎壇”,古燎柴以祭天。

    )稍高于神壇。

    瘗坎于壇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

    】 ○廟學 廟學,舊州西北一裡。

    唐大曆七年,觀察使李锜移城南,【(李锜,見《唐書·宗室世系表》。

    《福建通志》又作“李椅”,有傳。

    卒後谥為“成”,以下注文故稱“成公”。

    )始補生徒三十。

    獨孤及《記》:“成公始至,禮先聖先師,歎其湫隘,乃易其地而大之。

    ”(底本作“助其地而大之”,庫本同,據崇抄改。

    )】貞元、元和間,學者益盛。

    乾甯元年,王□于州四門置義學。

    【(底本于“王”字下虛缺一格,庫本、崇抄皆作“王鴻”,疑是“王潮”之誤。

    )】梁龍德元年,忠懿置四門學,以招徕四方之秀。

    吳越時作新宮,号使學。

    逮屬皇朝,學制廢壞。

    太平興國中,轉運使楊克讓始作孔子廟。

    景祐四年,權州事謝微表請于廟,【(各本皆作“表請于廟”,“廟”疑為“朝”字之誤書。

    )】立為府學。

    從之。

    【是年八月二十九日敕:“福州奏,據試助教黃洵武及進士鄭洙等一百一十三人狀:‘伏見節鎮舊規,許将宣聖廟立為府學,頒國監之墳史,給官籍之田疇。

    雖廟貌攸存,尚虧工葺。

    乞修門、宇,陳請監書。

    ’許從建立。

    當州體量:所管一十二縣,僅二十萬餘戶。

    文物彌盛,仕進實繁。

    雖嚴宣聖之學堂,未興府學之制度。

    伏望特頒芝檢,許複杏壇,建立儒宮,恢張聖域。

    候敕旨牒。

    ”奉敕:“許将文宣王廟立為府學,所乞經書,仰依近降旨揮,備錢于國子監贖置。

    ”五年二月一日,敕:令本州勘會,于遠年系官荒、閑、逃田内量撥五頃,充州學支用。

    】诏下,微适罷去,範都官亢、許駕部宗壽踵其事,曆五載乃成,麋公帑錢千萬,植宇六十楹,中設孔子與其徒高弟者十人像,又繪六十子及先儒以業傳世者于壁。

    有九經閣、三禮堂、黉舍、齋廬、旁翼兩序、庖次、井飲,百用皆給。

    康定二年,沈都官邈增賜田,延舊儒敷講經術。

    乃立課程、要束,以示學者。

    【是年,朝奉郎、秘書省著作佐郎、充館閣勘校蔡公襄撰《廟學記》并書。

    “治平圖”:進德坊内之北,有文宣王殿,今興賢坊是也。

    熙甯二年“圖”:進德坊之北,又二州學坊,(各本皆作“又二州學坊”,“二”字疑誤。

    )坊内之北為文宣王廟。

    是時廟學皆從西出也。

    元祐,外門自中門之南,于是南出。

    】熙甯三年災。

    郡人韓昌國、劉康夫等二百人以狀言于府,請自創蓋,無費縣官一錢。

    程大卿師孟許之。

    既而,十二縣之士各以狀請于令,如昌國等。

    不一月,集錢三百萬,為門、為殿、為公堂,環列十齋以居學者,如其舊。

    公堂之後,又别為室以藏書,為堂以講議,為齋以處師長,蓋合百有三十間。

    自孔子以下至十哲塑像冕服,更請制度自朝廷頒降。

    【熙甯四年五月,中書批送下提點福建刑獄沈郎中狀:“福州文宣王廟、州學,為火延燒淨盡,及百姓人家一百三十七間。

    州司現将本學官物收買材植蓋造。

    次伏見至聖文宣王及亞聖十哲從祀之人,諸州塑像、冕服之制,多有不同,蓋是朝廷未曾頒降制度,乞明降旨揮。

    ”後批送太常禮院檢坐牒報。

    學成之數年,(崇抄于“數”字下多一“是”字。

    )編修林希為《記》。

    】然自是以前,養士歲才十數人。

    元豐初,始增至數十。

    【時,孫公覺奏增安福寺籍沒田。

    範擴為《記》。

    】元祐八年,王秘監祖道始至,顧視狹隘不足以處多士。

    乃斥東西序之北二百四十尺,增為齋十。

    合舊齋十。

    而小學在中門外之左,客次在中門外之右。

    外門直中門之南。

    歲補生員五百。

    【紹聖改元,王公祖道自為《記》。

    】崇甯元年,舍法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