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公廨類一

關燈
府治 轉運行司 提點刑獄司 提舉行司 西外宗正司 帥屬廨舍 通判廳 職官廳 曹官廳 教授廳 駐泊都監、監押廳 将官廳 監務廨舍 監甲仗庫廨舍 巡檢廳 巡轄馬鋪廳 試院 都倉 鹽倉 安撫司鹽倉 軍資庫 公使庫 安撫司公使庫 安撫司抵當庫 經總制庫 作院 使院 衙院 都稅務 臨河務 樓店務 修造場 抽木場 窯務 船場 灰場 炭場 ○府治 州自嚴高大相茲土,告蔔于晉,乃定宅方位,迄今不移矣。

    遐服列邦,初作郡宇宮室,規制可知也。

    暨為刺史、加都督、進節钺、改廉帥,皆号會府。

    自陳至唐三百餘年間,創立營築,往往易庳陋為高廣,更壞複葺,亡所紀載。

     惟衙門,唐上元;軍門,元和所建;天王堂,鹹通所造;尚有遺迹。

    然是時,衙門止為都督,軍門止為州門也。

    乾甯,錫軍号“威武”,遂作重鎮。

    梁貞明,複升府大都督,勢望雄偉。

    蓋與岐、益、揚、越齊列。

    僞閩僭号,改作逾制。

    通文、永隆之間,宮有寶皇、大明、長春、紫薇、東華、躍龍;殿有文明、文德、九龍、大酺、明威;門有紫宸、啟聖、應天、東清、安泰、全德。

    錢氏内附,廢撤無留者,獨面衙門一殿故址猶在,至今呼為明威。

    國初,守臣避不敢居,以為設廳。

    凡敕設、宴集,乃就焉。

    而即其西建大廳以為視事之所。

    【《舊記》:“節度、觀察使衙在府中近西。

    ”此今呼為常廳。

    】天聖五年,始于其東創都廳。

    【今修令堂、自公堂。

    】九年,以大廳毀敝摧剝,斥而新之。

    景祐四年,又于其西創便坐。

    【今三清堂。

    】有以接僚屬、治政事、臨見吏民矣。

    慶曆八年,乃大新衙門。

    嘉祐中,又更軍門為雙門。

    于是,重谯傑麗,邃宇闳固,翚飛雲矗,望者肅服。

    名公钜人剖符開藩,官崇地重,佥曰惟稱。

    其餘燕室、閑館、虛堂、華閣、巍樓、廣榭、離亭、别圃,自公之暇,據勝臨眺,樂豐餘而壯吟觀,蓋又開寶以來,間有作者;夷荒理廢,感興寓懷,更名易額,不一而足。

    仕四方者,閱曆孔多,獨目此為善部。

    姓名、歲月,于是悉書焉。

     威武軍門本唐元和十年觀察使元錫所建州門也。

    乾甯三年,州升為威武軍,遂為威武軍門,周改為彰武,皇朝太平興國三年,複舊名。

    【呂權書。

    】嘉祐八年,元給事绛更為雙門,上建樓九間。

    【樓上梁題作是年“歲次癸卯五月壬寅朔二十有七日戊辰重建。

    ”】熙甯二年始創滴漏。

    【建州門之歲置,推晝夜刻。

    (底本作“建州門之歲推置晝夜刻”,崇抄作“建州門之歲摧置晝夜刻”,據庫本改。

    )元給事绛改築威武軍台門。

    至熙甯二年,程大卿師孟始作滴漏,推測晝夜。

    蓋祥符中劉承珪之制也。

    今漏室中有程大卿詩牌二。

    一雲《科漏新成,因成二篇,呈監官葉左院》:“台門新漏一聲聞,從此朝昏百刻分。

    他日郡人思太守,也須談及葉參軍。

    ”“風雨雖昏漏不移,百年應未失毫厘。

    須知萬戶千門裡,正得人間兇吉時。

    ”一雲《曉登威武鼓角樓》:“百尺谯門戍萬兵,黃昏初動畫龍聲。

    銅钲猶是閩王點,銀秤才懸漢守更。

    四面僧誇金作界,半年人看玉為城。

    官程稍近千餘裡,不到侬家向此行。

    ”于第四句下,自注雲:“舊無滴漏,予至始創。

    ”建炎二年,江待制常申明約束:“一、守漏人四,分為兩番直日,放漏水,候魚珠落銅盤,乃移秤刻,即告戶外報時者;一、諸衙報牌人九,日通以鼓角匠輪差,于戶外祗應告報;一,直漏人五,夜分直五更,并以撾鼓人輪差。

    其奁具等物五十日一濯。

    ”】有鼓角、【國朝《軍防格》:“節鎮鼓角各十有二。

    ”舊有十二角。

    建炎二年,江待制常約束雲:“昏時,吹角八人,各二十六聲為三疊;撾鼓八人,角聲止,乃各撾鼓千,為三通。

    凡三角、三鼓而畢。

    四更三點及申刻,各吹角三疊為小引。

    ”】更點。

    【說雲:“更以鼓,點以钲。

    ”今钲間款識雲:“梁開平五年歲次辛未七月壬午朔十三日甲辰造,重百二十斤。

    ”所謂閩王點即此。

    】下為亭以翼之,左“宣诏”,右“班春”。

    内府廊三十五楹。

    【時,元給事绛移南都,代者未至間建。

    】 大都督府門唐武德八年,州始升為都督府。

    上元二年,創門。

    梁貞明六年,升為大都督。

    錢氏歸朝,凡僞世門額悉廢毀,惟威武軍與大都督門仍舊。

    慶曆八年,成郎中戬修。

    【有潮陽從事丘濬為《記》雲:“蔡公時方欲新之,俄,诏為本路轉運使。

    成公至。

    以是年六月始事,九月告成。

    ”舊額,蔡正言襄書;紹興七年,南市火,拆以禳之。

    張待制緻遠重書。

    列戟十有四,戟衣長一丈二尺,以朱、白、蒼、黃、玄為次。

    】謂之儀門,亦曰衙門。

     設廳衙門内舊有之。

    慶曆六年,蔡正言襄重建。

    【僞閩時明威殿舊基,國初改為設廳。

    至是頹敝,蔡公始重創。

    今梁間有公自書:“慶曆六年歲次丙戌春正月壬午朔二十有七日戊申新作使廳”二十五字。

    後太守許大夫懋為锓闆牌,立日新堂右。

    】嘉祐八年,元給事绛修。

    宣和五年,俞提刑向權州事,複修。

    【有通判黃琚為記。

    】設廚,【在今自公堂之地,見“熙甯圖”。

    】後移于設廳西南隅,大廳之東廂。

     大廳設廳之西,【“治平圖”題為大廳,自設廳西過都廳是。

    】舊有之。

    天聖九年十一月,鄭職方載重建。

    十年十月,建大廳東門。

    于中庭之東、西,創“禦書”二閣。

     都廳大廳之東,【“治平圖”題為都廳,今所謂簽廳也。

    】天聖五年,章兵部頻創。

    隆興元年,汪侍郎應辰移都廳。

    【見“止戈堂”項内。

    】至乾道二年,王參政之望始立今額。

    前修令堂,後自公堂。

    【王參政有《自公堂》詩:“叢石當軒峙,橫池傍砌深。

    還将修竹繞,半入古榕陰。

    晝賞風瀾皺,宵憐月影侵。

    聊行江海志,寄此小山林。

    ”(底本作“聊行江海志”,庫本、崇抄作“聊纾江海志”。

    )】 小廳大廳之西。

    景祐四年,範都官亢創。

    【“治平圖”題為小廳。

    】熙甯中,更名清和堂。

    【見“熙甯圖”,時以設廳為大廳,以大廳為小廳。

    于是以小廳為清和堂。

    】靖康後,始塑三清像于此,為三清堂,旁有觀音堂。

     日新堂設廳之北。

    慶曆六年,蔡正言襄創。

    【“治平圖”有之。

    熙甯二年,程大卿師孟重題《球場碑》額雲:“辇而置之日新堂西庑。

    ”今碑在堂下之西廊。

    】建炎三年,改钤轄為安撫使,以為安撫廳。

     春野亭日新堂東南。

    慶曆六年,蔡正言襄創。

    元豐四年,劉待制瑾修。

    【“治平圖”有之。

    蔡公留題古風兩篇,首雲:“太守職名治,诏書劭吾農。

    載酒事緬邈,作室當廨中。

    況憑軒牖高,中視田野功。

    淡沱沐新澤,依微生柔風。

    江潮漲晚綠,山麓延朝紅。

    耕鋤時節動,歌語聲意通。

    慚非共理才,幸遇頻年豐。

    未厭畎畝樂,駕言誰相從。

    ”觀此可見命名之意也。

    後有:蘇舜欽、劉瑾、王子京、林顔、李上交、王伯虎、(底本作“字上交生伯虎”,庫本作“字上交王伯虎”,據崇抄改。

    )範伯玉、吳栻、餘授、陳粹詩各一篇。

    若曰:“翰林遺創久欹隤。

    ”又曰:“镂額奇蹤蔡翰林”。

    知亭公所創,額公所書也。

    又曰:“天章餘力起傾隤。

    ”知劉公所修也。

    】前有池亭,淳熙三年陳丞相俊卿創。

     九仙樓樓下東衣錦閣,西五雲閣。

    舊小廳之西南有清風樓、爽心閣,即此也。

    【見“治平圖”,蔡公襄有《登清風樓》詩:“郭外清溪溪外山,溪雲飛上破山顔。

    晴明天氣琉璃色,何處峰頭帶雨還。

    ”】樓,舊有之;閣,嘉祐八年,元給事绛創。

    【州有元給事詩碑,乃元公自題,雲:“嘉祐八年癸卯,建威武軍門,又建遠南門、宜興門、使院、作院、公使七庫;作會稽亭、流觞亭、佚老庵、爽心閣;修轉運司。

    明年,建忠義堂、信美堂、筼筜軒;又修城隍廟、本城八營;作戍兵三營門、怡山門、升山門、康泰門。

    杪冬訖役。

    厚之記。

    ”(“厚之”,為元绛字。

    )又有《移鎮南都留别福唐》詩二首。

    觀此,知爽心閣元公所作;(底本作“卻爽心閣立公所作”,庫本作“知爽心閣為公所作”,據崇抄改。

    )樓,即舊有之。

    】熙甯間,更名九仙樓、賞心閣。

    【見“熙甯圖”,程大卿師孟有《九仙樓觀塔燈》詩。

    】宣和元年,孫龍圖竢于閣西增名五雲。

    【唐李若初嘗登城西望,有五色雲當王霸宅,遂作沖虛宮。

    至此,既樓南對九仙,遂以西對五雲為閣名。

    今五雲閣下,有安撫司印書庫。

    】五年,俞提刑向權州事。

    以餘太宰典鄉郡,于閣東更賞心名衣錦。

    安撫司簽廳,置衣錦閣南,尋移春野亭。

    乾道元年,王參政之望複舊。

    淳熙五年,移自公堂。

    六年,複舊。

     燕堂大廳之北。

    嘉祐四年,燕司封度建安民堂。

    【見“治平圖·序”,燕公所建也。

    安民堂在大廳北。

    又創甲仗庫于安民堂東,亦見“熙甯圖”。

    】熙甯間,又創談笑軒于安民堂北。

    【見“熙甯圖”。

    】後皆更名燕堂。

    堂之西庑有舫齋,元祐四年,林中散積作舣閣其上。

    【閣上有林公詩牌雲:“州宅之東北有燕堂,堂之西庑,舊有舫齋,今又新舣閣,遂作小詩以紀之:‘濟川須用楫,罔水戒行舟。

    四海風波路,安眠是勝遊。

    ’時四月十五日也。

    ”大觀三年,羅殿撰畸跋其後雲:“因登舣閣,視梁間尺闆,見字劃奇勁,語簡思遠,超然有收身甯迹,謝脫世患之意。

    遂呼工理其棟宇,(底本作“遂呼二”,庫本作“遂呼匠”,據崇抄改。

    )而刻其詩于石。

    ”今齋、閣皆廢。

    】六年,柯龍圖述修。

    宣和七年,權州事俞提刑向重修。

    【紹興十三年,葉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