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公廨類一

關燈
夢得以校書黃伯思摹索靖《急就章》千四百五十字,镂闆于堂之壁。

    】 使宅【“治平圖”、“熙甯圖”皆題為使宅。

    】燕堂之西南,今眉壽堂、雅歌堂、和樂堂之地也。

    紹興十年,張丞相浚為其母秦國太夫人名其南為眉壽堂。

    【堂中有辛待制次膺留題雲:“多病相如故倦遊,四年纡緩到三州。

    君恩乞與歸岩壑,何啻将軍得罷休。

    ”時丐祠得請也。

    】乾道間,王參政之望名眉壽之北為雅歌堂。

    【額,簽判吳璂書。

    (底本作“答判吳■〈土墓〉稽”,庫本作“簽判吳■〈土墓〉稽”,據崇抄改。

    )】淳熙五年,又重創雅歌之北為和樂堂。

    舊眉壽之西庑,嘉祐八年,元給事绛建信美堂,【堂西南為筼筜軒,通忠義堂東庑。

    并見“熙甯圖”。

    】後廢。

    紹興十五年,莫尚書将于其北為堂,曰慶雨。

    【以禱雨獲應名。

    】二十六年,李待制如岡于其南為堂,曰愛山。

     萬象亭燕堂之北。

    紹興十四年,葉觀文夢得創。

    十六年,薛殿撰弼修,立名。

    【富樞密直柔作《詩·序》雲:“燕堂後,本登覽勝處,窘于短垣叢薄中,未見識拔。

    觀文葉公政成之暇,命鑿垣築台,建亭其上,遂為一府面勢殊特之觀。

    落成有日,謹賦拙詩,少見欣快之意:‘堂後山川面面通,向來奇觀窘蒿蓬。

    元戎小試經綸手,萬象都歸指顧中。

    雨罷卷簾憑爽氣,酒酣極目送飛鴻。

    明年鳳閣鸾台上,好寄新詩下北風。

    ’”葉公欲以萬象名之,未果而去。

    尋為風雨所壞。

    薛複葺之,遂名以萬象。

    令機宜喬民瞻隸額。

    (底本作“杭宜”,據崇抄改。

    )李侍郎彌遜留題:“斷取方壺壯郡壕,鈎連野色上亭臯。

    星移日轉天容麗,江靜山明地軸高。

    下榻延賓供嘯詠,凝香罷寝助風騷。

    使君八九吞雲夢,小展風煙遺我曹。

    ”(以上注文,底本、崇抄皆有之,庫本則整段無之。

    )】 止戈堂今安撫廳後架閣庫之北。

    舊甲仗庫置大廳東廂。

    【見“治平圖”,上有凝翠樓。

    慶曆初,王祠部逵有詩。

    (底本作“王祠部達”,庫本同。

    按:王逵于慶曆二年以祠部員外郎,自知池州移知福州,見本志“郡守”篇,正之。

    )今樓存。

    】嘉祐四年,燕司封度增置甲仗庫于安民堂東。

    【見“熙甯圖”,今燕堂東。

    】自慶曆後,設廳之北惟日新堂而止。

    元豐四年十一月,劉待制瑾始創架閣庫于堂北,【舊架閣庫在使院之東。

    見“熙甯圖”。

    】前作大門,謹啟冾閤之時。

    【紹興間,以門東西兩間為安撫司錢庫。

    】複辟庫後為堂,曰武備,東、西、北列甲仗庫。

    又為大門其南,而旁為便門二,扃鐍嚴固,于是,舊甲仗二庫皆廢。

    【大廳東廂庫,今樓下便路,燕堂東庫今為廊屋矣。

    】建炎四年,建寇猖獗。

    程待制邁乞師于朝,乃出禁旅,命孟參政庾、韓少師世忠讨之。

    紹興二年,賊平。

    遂更名堂曰止戈。

    【有秦桧、李綱、孫近、汪藻、許份、張緻遠、李彌遜、辛炳、張觷、洪炎、鄧肅、李芘、朱松等詩,詠程公之功。

    今為《止戈堂集》。

    】初,州簽廳建長官廳側。

    隆興元年,汪侍郎應辰命移使院。

    趙侍郎子潚繼之,以不便,遂移今所,蓋用架閣庫及通止戈堂門也。

    【今簽廳即止戈堂門南。

    東為直司,即架閣庫東庑;西為職官直舍,即架閣庫西庑。

    (底本作“西庫”,庫本同,據崇抄改。

    )】 甘棠院今忠義堂之西。

    【按“熙甯圖”,在忠義堂西,會稽亭南。

    後廢。

    其額隻寄于流觞亭西屋檐間。

    】開寶九年,錢昱創。

    昱之《記》曰:“予自下車數月。

    适因巡城,觀隙地高下景趣,俯迩郡齋。

    乃命芟去荒蕪,開辟基址。

    至是,車書既同,戈甲皆罷。

    乃蔔築:處花心者曰夢蝶亭,瞰水際者曰枕流亭,迎爽氣者曰臨風亭,眺夕陽者曰绮霞亭。

    【嘉祐八年,元給事绛建會稽亭。

    時簽判喬孝本作詩雲:“元侯選勝重經營,地取園心正且平。

    揆日募工逾再浃,創亭合樂落初成。

    面開西向緣忠孝,榜揭新封紀寵榮。

    隐隐湖田藏故國,(底本作“湖田”,庫本作“湖丘”,崇抄作“湖山”,各異。

    )漫漫煙水隔都城。

    低迷疊嶂回峰抱,缭繞芳叢列豔迎。

    台上臨風共潇灑,花間夢蝶助凄清。

    枕流小檻欹前沼,散绮幽軒接後甍。

    舊景周環如有待,夕陽偏照似多情。

    萦纡碧沚通潮浦,左右修篁拂畫楹。

    自昔甘棠雖足愛,會稽從此擅佳名。

    ”則斯時四亭皆在也。

    “治平圖”有夢蝶亭在會稽亭西,臨風亭在夢蝶亭西,枕流亭在夢蝶亭北;又有绮霞亭在威武堂西南,臨風亭南,绮霞亭北,又有望京樓。

    至“熙甯圖”,則臨風、绮霞亭、望京樓皆廢矣。

    】而又别創小齋,甲于四亭,不獨用于待賓,亦可處茲為政,乃目之曰甘棠院。

    ”【程大卿師孟有《甘棠院招通判小飲》詩。

    通判和雲:“甘棠深院百花香。

    ”後,院始廢。

    今甘棠院額挂檐間者,徐兢篆,程邁立,蓋存古也。

    】其南為門,榜曰甘棠。

    【“治平圖”尚有甘棠門,今春台館門是也。

    】天聖中,陳郎中绛重修。

    【男說之為《記》。

    】皇祐四年,劉待制夔于其東建逍遙堂。

    【大觀三年,羅殿撰畸修。

    紹興二年,程待制邁重修。

    額,徐兢篆。

    】嘉祐八年,元給事绛于逍遙堂西作流觞亭,【元公《流觞亭》詩:“春風流水出岩扉,載酒輕舟飏彩旗。

    把得玉杯還自笑,老翁真個似童兒。

    ”舊有流觞木槽。

    後,汪樞密澈移雙松亭,作石槽。

    【亭西北作佚老庵,【初名佚老,後改為隐幾。

    見“治平圖”。

    元公《隐幾庵》詩:“分得藩符近海濱,溪山清處養天真。

    幅巾隐幾春庵靜,直是羲皇已上人。

    ”後又改為淨名庵,見“熙甯圖”,今廢。

    】庵西南作會稽亭。

    【以元公開國會稽,名公出守,龐公籍、王公珪、範公鎮、王公安石、司馬公光等五十三人賦詩五十七章,以寵其行。

    刻其顯者置壁間,公亦自有詩。

    】治平元年,建忠義堂于逍遙堂南。

    【堂東、西壁繪像凡四十七:聖人一人,周公;社稷忠臣十六人,張良以下;節義忠臣十九人,申包胥以下;谏诤忠臣十一人,樊哙以下。

    】庭間有池,作亭其上,曰熙熙。

    【“治平圖”見。

    政和元年,黃尚書裳更名得象,自為《記》。

    後廢,池存。

    】熙甯八年,元郎中積中更甘棠門名為春台館。

    其後,錢公四亭摧壞。

    紹興十年,張丞相浚理夢蝶故址為偃蓋亭。

    二十三年,張侍郎宗元改創為秀野亭。

    【取東坡《獨樂園》詩:“花木秀而野”之句,有教授徐士龍《記》。

    】又創清風亭于秀野亭之南。

     雙松亭秀野亭之東北。

    有蔡公襄隸書額,【後刻石立日新堂左。

    】公為守時所創也。

    宣和七年,餘提刑向修。

    紹興二年,程待制邁重修。

    【“治平圖”、“熙甯圖”,亭西有火箭庫,後廢。

    】 威武堂忠義堂之西。

    有蔡公襄所書額,公為守時所創也。

    紹興二年,程待制邁修。

    【前有教場,西有敦教侯廟。

    “熙甯圖”作永安王廟。

    今永安王廟在逍遙堂東。

    】 坐嘯台逍遙堂之北。

    舊養和亭也。

    【見“治平圖”。

    】熙甯二年,程大卿師孟築為台,初名玩月。

    【見“熙甯圖”。

    】宣和五年,俞提刑向以得象亭材創,更名月榭。

    紹興二年,程待制邁重修,改今名,有劉峤所書額。

     威武台城隍廟東。

    【今興福庵之東。

    】熙甯二年,程大卿師孟築城日,封其址為之,今基猶存。

    【時又負城為三亭:春風亭在東山樓之北,吏隐亭在城隍廟西北,雅歌亭在城隍西南,各有詩。

    今皆廢。

    】 蕃宣樓城西北隅。

    舊碧峰亭也。

    【見“治平圖”。

    】熙甯二年,築子城,改創,城上凡九樓,【西湖樓,蕃宣西;五雲樓,城西南,下金墉橋;三山樓,城東南,下長利橋;清微樓,清泰門上;東山樓,康泰門上;堆玉樓,城東北隅,今觀風亭;緩帶樓,城北,今超覽亭;望雲樓,城西,今怡山閣。

    并見“熙甯圖”。

    】今惟清微、東山與此存。

    【樓東有亭曰野雲,淳熙五年創。

    】 怡山閣坐嘯堂之東。

    舊望雲樓、閱射亭、荔枝樓之地也。

    【“治平圖”隻有閱射亭在其東。

    “熙甯圖”增荔枝樓于亭西。

    而中為望雲樓。

    】元祐五年,柯龍圖述創。

    紹興二年,程待制邁修。

     懷隐庵和樂堂之後,州宅牆之南。

    紹興十四年,葉觀文夢得創。

    【沈括有《懷隐集》,載居山之式,後歸休于夢溪。

    葉公慕之,以名庵。

    自題雲:“春風的的為誰來,繞舍閑花亦漫栽。

    庵内不知庵外事,夜來微雨小桃開。

    ”】庵東小亭曰歸意,【亭之東有元明王廟,相傳閩王時竈神。

    】西小亭曰柏悅。

     清閟亭自九仙樓下涉石橋而南,為南園。

    紹興十六年,薛殿撰弼創亭,曰清閟;【今廢。

    】又創亭于其東,曰與春。

    【後改名清虛。

    】 觀風亭城東北隅,舊堆玉樓地,紹興十年創。

    【額,張丞相兄滉書。

    】十六年,薛殿撰弼修。

     超覽亭天王堂西,舊緩帶樓地,淳熙五年創。

    【亭西有亭曰流憩,同時之作。

    】 澄瀾閣舊西湖樓基。

    待制趙公汝愚創建。

    【公題于柱曰:“按“熙甯圖”,西湖樓在州治直西,鹿項門之南,久廢不存矣。

    澄瀾閣在子城之西,跨古渠南向,(底本作“跨古渠南向”,庫本同,崇抄作“跨右渠南向”。

    )秋風亭下有敗屋數椽猶在,或是其處也。

    湖事既興,俯視衆役,乃即樓之故基,為屋十楹,将因樓之名,則太質,而閣顧不可緩營也。

    (底本作“顧不可複營也”,崇抄同,據庫本改。

    )遂以澄瀾易之,亦存古之義雲。

    ”】 天王堂城北,舊有門。

    唐貞元中,軍悖,南甸師乘而入,閻濟美塞之。

    (唐貞元四年四月,福建軍亂,逐其觀察使吳诜(見《新唐書》)。

    而閻濟美于貞元二十年始自婺州刺史來任福建觀察使,塞北門事疑為此。

    )後,鹹通七年,李瓒乃版築其上作天王堂。

    【有館驿巡官鄉貢進士盧标作《修築城北門及創天王樓記》,今存。

    僧史略雲:“天寶元年,西蕃寇安西,明皇诏不空三藏誦經。

    不空因言北方毗沙天王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