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地理類六
關燈
小
中
大
江潮
海道
○江潮
水路,視潮次停泊,猶驿鋪也。
循州境東出,漲海萬裡,潮随月長,晝夜至如符契。
道閩安而上,江面澄闊,别為西峽,逾于南台,皆會于懷安,進而至湯背止,以與溪流接。
白愛湋東下,【(底本作“白愛湋東下”,崇抄同,庫本作“自愛津東下”。
疑各有所據,待質。
)】萦纡數百裡,危徑狹道,【(底本作“危徑狹過”,崇抄同,據庫本改。
)】行者繭足。
輕舟朝發,乃一夕可至。
南望交廣,北睨淮浙,渺若一塵。
【(底本作“南望交塵……渺在之塵”,庫本作“南望交廣……渺渺之塵”,今據崇抄改為“南望交廣……渺若一塵”。
)】乘風轉舵,顧不過三數日。
僞閩時,蠻那放椿,【(底本作“顧不過三數自僞閩時蠻那放椿”,崇抄同,據庫本改“自”為“日”字。
但“蠻那放椿”不可解,疑“蠻那”為“蠻舶”之誤,下文“海道”中即有“僞閩時蠻舶”句。
又“放椿”疑為“放樁(樁)”之誤,待考。
)】且次江岸。
國初,六縣鹽舸,徑輸州倉,以達于上四郡。
今福清、長樂、涵頭,歲運未嘗停。
民無酤其米釀作。
【(底本作“民無酤其來釀作”,庫本同,暫據崇抄改作“民無酤其米釀作”,其間疑猶有訛奪。
)】兩溪糯粒,舳舻相銜。
歲小儉,谷價海湧。
南北艦囷載,歘至城外。
其諸貨寶回往,不可名計。
浮于海、達于江以入于河,莫不有潮次雲。
初一、十六(午) 初二、十七(午) 初三、十八(未) 初四、十九(未) 初五、二十(申) 初六、廿一(申) 初七、廿二(酉) 初八、廿三(酉) 初九、廿四(卯) 初十、廿五(卯) 十一、廿六(辰) 十二、廿七(辰) 十三、廿八(巳) 十四、廿九(巳) 十五、三十(巳末、午初) 此潮入州城内河之候也。
江潮常緩海潮三刻,至入河,則又少遲耳。
(按潮一晝夜當兩至,各本皆隻舉日間自晨至暮(卯、酉刻)所至之潮候。
蓋夜間舟不出入城關,故不記乎?) ○海道 自迎仙至莆門平行用退潮十有五:【海不計裡。
】 〔一潮〕迎仙港乘半退,裡碧頭。
迎仙港源自興化三百裡,合桃源水為大溪,過迎仙市,為子魚潭。
【三百步。
】曆福清黃茅墩,【墩南江上三千餘家屬興化,人煙如海口鎮。
其墩,溪漲、海湧,皆不能沒。
】合蒜溪東流,過浮山三裡,合徑江入海。
【潮至子魚潭。
】徑港,源出興化縣界金支大澤,至裡洋合黃蘗山南水十裡,名漁溪,過應天院;一源出黃蘗山,北過鐵場邊,北流東折,合漁溪,入徑港。
南至綿亭,東出烏嶼門。
又南至雙嶼頭為二,東出白嶼,西出後嶼,合于昭靈廟前,會迎仙港入海。
【潮至應天院前。
】 東:南匿、草嶼、塘嶼。
【昭靈廟下,光風霁日,窮目力而東,有碧拳然,乃琉求國也。
每風暴作,釣船多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
其水東流而不返,莎蔓錯織,不容轉柁,漂者必至而後已。
其國人得之,以藤串其踵,令作山間。
蓋其國刳木為盂,乃能周旋莎蔓間。
今海中大姨山,夜忌舉火,慮其國望之而至也。
】 〔二潮〕過洛化洋、牛頭門,泊寄沙。
【多水劫。
】 〔三潮〕至燕錫,泊婆弄澳。
【一名暴露,聲相近。
】 東:草嶼。
〔四潮〕半退至銀盞舷,乘半漲,取錢藏,出止馬門。
【為過淺,溯潮不克,所以必待半漲也。
元豐二年嘗移海口巡檢于此。
】 西:海口鎮。
海口源出興化縣界,流為百丈溪,二百餘裡,至假面,為橫路溪。
【即無患溪也。
】東流二十裡,合石堘溪,至水陸院,合東溪,經福清縣河頭,潴為琵琶洋,十八裡至海口入海。
【潮至水陸院西。
】 鹽埕歲管納海口倉七百萬斤。
經南交輸懷安倉。
【葉庭珪《記》:埕有三等:沙埕為上,夾沙次之,泥埕為下。
沙埕喜受潮信,退則易乾,實漏丘則易淋,故為上。
半沙半泥,故為次。
泥濕拒潮,且難乾淋,故為下。
大埕一、二畝,小者半畝。
大水取信,小水暴乾。
蓋海水鹹鹵過埕,則鹵歸土中,日曝則鹹,乃凝白花。
取海水淋之,煉為鹽。
亦猶膽水浸鐵,水中自有銅性,遇鐵澀住,故烹鐵而得銅也。
一月之間,大水六日,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
晴明則土信可收;雨濯則土信敗矣。
一年之間,惟五、六、七、八月,土信特厚,蓋烈日之功也。
故舊法:六月起火,八月住火。
】 東:鹽嶼、蘇嶼、鐘門。
【昔人沒鐘于此。
潮退,蒲牢微現。
】 〔五潮〕半退,過石帆洋
循州境東出,漲海萬裡,潮随月長,晝夜至如符契。
道閩安而上,江面澄闊,别為西峽,逾于南台,皆會于懷安,進而至湯背止,以與溪流接。
白愛湋東下,【(底本作“白愛湋東下”,崇抄同,庫本作“自愛津東下”。
疑各有所據,待質。
)】萦纡數百裡,危徑狹道,【(底本作“危徑狹過”,崇抄同,據庫本改。
)】行者繭足。
輕舟朝發,乃一夕可至。
南望交廣,北睨淮浙,渺若一塵。
【(底本作“南望交塵……渺在之塵”,庫本作“南望交廣……渺渺之塵”,今據崇抄改為“南望交廣……渺若一塵”。
)】乘風轉舵,顧不過三數日。
僞閩時,蠻那放椿,【(底本作“顧不過三數自僞閩時蠻那放椿”,崇抄同,據庫本改“自”為“日”字。
但“蠻那放椿”不可解,疑“蠻那”為“蠻舶”之誤,下文“海道”中即有“僞閩時蠻舶”句。
又“放椿”疑為“放樁(樁)”之誤,待考。
)】且次江岸。
國初,六縣鹽舸,徑輸州倉,以達于上四郡。
今福清、長樂、涵頭,歲運未嘗停。
民無酤其米釀作。
【(底本作“民無酤其來釀作”,庫本同,暫據崇抄改作“民無酤其米釀作”,其間疑猶有訛奪。
)】兩溪糯粒,舳舻相銜。
歲小儉,谷價海湧。
南北艦囷載,歘至城外。
其諸貨寶回往,不可名計。
浮于海、達于江以入于河,莫不有潮次雲。
初一、十六(午) 初二、十七(午) 初三、十八(未) 初四、十九(未) 初五、二十(申) 初六、廿一(申) 初七、廿二(酉) 初八、廿三(酉) 初九、廿四(卯) 初十、廿五(卯) 十一、廿六(辰) 十二、廿七(辰) 十三、廿八(巳) 十四、廿九(巳) 十五、三十(巳末、午初) 此潮入州城内河之候也。
江潮常緩海潮三刻,至入河,則又少遲耳。
(按潮一晝夜當兩至,各本皆隻舉日間自晨至暮(卯、酉刻)所至之潮候。
蓋夜間舟不出入城關,故不記乎?) ○海道 自迎仙至莆門平行用退潮十有五:【海不計裡。
】 〔一潮〕迎仙港乘半退,裡碧頭。
迎仙港源自興化三百裡,合桃源水為大溪,過迎仙市,為子魚潭。
【三百步。
】曆福清黃茅墩,【墩南江上三千餘家屬興化,人煙如海口鎮。
其墩,溪漲、海湧,皆不能沒。
】合蒜溪東流,過浮山三裡,合徑江入海。
【潮至子魚潭。
】徑港,源出興化縣界金支大澤,至裡洋合黃蘗山南水十裡,名漁溪,過應天院;一源出黃蘗山,北過鐵場邊,北流東折,合漁溪,入徑港。
南至綿亭,東出烏嶼門。
又南至雙嶼頭為二,東出白嶼,西出後嶼,合于昭靈廟前,會迎仙港入海。
【潮至應天院前。
】 東:南匿、草嶼、塘嶼。
【昭靈廟下,光風霁日,窮目力而東,有碧拳然,乃琉求國也。
每風暴作,釣船多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
其水東流而不返,莎蔓錯織,不容轉柁,漂者必至而後已。
其國人得之,以藤串其踵,令作山間。
蓋其國刳木為盂,乃能周旋莎蔓間。
今海中大姨山,夜忌舉火,慮其國望之而至也。
】 〔二潮〕過洛化洋、牛頭門,泊寄沙。
【多水劫。
】 〔三潮〕至燕錫,泊婆弄澳。
【一名暴露,聲相近。
】 東:草嶼。
〔四潮〕半退至銀盞舷,乘半漲,取錢藏,出止馬門。
【為過淺,溯潮不克,所以必待半漲也。
元豐二年嘗移海口巡檢于此。
】 西:海口鎮。
海口源出興化縣界,流為百丈溪,二百餘裡,至假面,為橫路溪。
【即無患溪也。
】東流二十裡,合石堘溪,至水陸院,合東溪,經福清縣河頭,潴為琵琶洋,十八裡至海口入海。
【潮至水陸院西。
】 鹽埕歲管納海口倉七百萬斤。
經南交輸懷安倉。
【葉庭珪《記》:埕有三等:沙埕為上,夾沙次之,泥埕為下。
沙埕喜受潮信,退則易乾,實漏丘則易淋,故為上。
半沙半泥,故為次。
泥濕拒潮,且難乾淋,故為下。
大埕一、二畝,小者半畝。
大水取信,小水暴乾。
蓋海水鹹鹵過埕,則鹵歸土中,日曝則鹹,乃凝白花。
取海水淋之,煉為鹽。
亦猶膽水浸鐵,水中自有銅性,遇鐵澀住,故烹鐵而得銅也。
一月之間,大水六日,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
晴明則土信可收;雨濯則土信敗矣。
一年之間,惟五、六、七、八月,土信特厚,蓋烈日之功也。
故舊法:六月起火,八月住火。
】 東:鹽嶼、蘇嶼、鐘門。
【昔人沒鐘于此。
潮退,蒲牢微現。
】 〔五潮〕半退,過石帆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