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地理類五
關燈
小
中
大
驿鋪
城中
西路
南路
北西取建甯後路
北取溫州路
渡
○驿鋪
驿鋪,古亭郵也。
州,南出莆田,北抵永嘉,西達延平。
車旌之所宿會,文檄之所往來,求其安便迅駛,而無阻絕沉滞之憂。
故更易廢置,迄今始定。
由南以往,凡五驿、十鋪。
舊由方山渡。
宣和六年,乃出西峽。
由北以往,經十一驿。
紹興元年,以建寇故,道路梗絕,亦嘗命置鋪。
由西以往,驿四、鋪十三。
崇甯初,以嶺峻狹,廢西門路,從北門鋪,曆雪峰,直抵富沙;又從古田谷口,剌出南劍。
五年,複西門路。
【西路,舊無車道抵中國。
緣江乘舟,奡蕩而溯,凡四百六十二裡,始接郵道。
唐元和中,歲歉,憲宗納李播言,發使赈濟。
觀察使陸庶為州二年,而江吏籍淪溺者百數。
乃鏟峰湮谷,停舟續流,跨木引繩,抵延平、富沙,以通京師。
有洪文館秘書李叔夏為《記》,蓋謂此路也。
其古田路,亦自開元二十八年,洞豪劉彊等納土,始漸有之。
】 今冠蓋旁午,負戴四達,三方驿館,聽所投足。
獨傳緻期會,取西南二十三所,設立鋪兵。
國初,猶役遞,未曾疊命諸卒。
【(底本作“未尋疊命諸卒”,庫本作“未曾疊命諸卒”,崇抄作“木尋疊命諸卒”。
揣文意,據庫本改。
)】已,乃許就置營房,然猶未立額。
元豐六年,鄭居簡始添定人數,仍創急遞。
【居簡時催刷本路軍器,奏:“福、建遞鋪,未曾興置急腳兵士,文字違滞。
乞每鋪以十五人為額,内二名充急腳。
”轉運司申:“本路除偏僻遞鋪四十三所不消添置外,有一百六十二所,乞添急遞一名。
”兵部看詳:“各添急遞二名”。
元祐元年,減罷急腳兵士,改作馬鋪。
剩數撥填廂軍。
崇甯二年十二月,複依《元豐法》施行。
】崇甯三年,以行北門十四鋪,各增廂軍二人。
罷橫山,惟二十二鋪。
北鋪率三,南鋪五,置将校一名。
初,給印曆,考其稽慢者。
【時有旨:“近來遞鋪稽留盜匿,緩急報應,有失事機。
”本路下州,遣司戶窦參祖相度。
尋施行。
】五年,行西門,複橫山,罷土■〈土區〉。
大觀元年,土■〈土區〉複置,自橫山至營頂十四鋪。
複塘急遞二人。
【(底本、庫本及崇抄皆作“複塘急遞二人”,疑“塘”為“增”字之誤。
)】門,許置曹司。
政和元年更議存減。
【時有旨,以大觀添置兵馬未便,再行相度。
州委簽判杜思、巡鋪曹晐措置存減。
除橫山急遞不減,餘悉損其半。
】軍興之後,警報益急,增額浸多,以至于今。
舊有鋪馬,【(崇抄作“驿馬”。
)】至和二年,章柬之奏罷。
【柬之時知漳州,以山徑險僻,遞送轉見遲回,乞抽收官馬,差急腳兵士。
時本州有馬四十五匹,并罷。
】嘉祐二年,薛綸請複之。
【綸時知建州,奏:“急腳兵士,止傳送遞角。
使命經過州縣,臨時借馬于人戶,不無騷擾。
乞每鋪量置馬兩匹。
”複罷急腳。
】隆興三年,乃盡罷。
其詳具見于後雲。
城中 使星館海晏門内街北。
舊為“使星驿”。
州差衙前支官員驿料。
(底本作“州差衙前官員驿料”,庫本作“州著衙前主官員驿料”,多一“主”字,可讀。
崇抄作“州差衙前支官員驿料”,似更明白,據改。
)紹興中火,因為宅子店,俄複為館。
閩、侯官典押更主之。
今批給驿券,猶以“驿”名。
迎仙館南禅寺東。
景祐中,範都官亢所造,“治平圖”有之。
其後為轉運行衙。
崇轺驿南門内西,舊置。
翁承贊冊閩王,館于登庸門内。
是時已有驿。
“治平圖”為路分廳。
元豐中,為東南第十将公廨。
如歸館威武軍門外西。
“治平圖”修造務:自迎仙館廢,始為如歸館。
後嘗為醋庫,今司戶廳。
皇華館還珠門外,舊春風樓地。
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逵創建。
(底本作“賈□”,缺一字,庫本、崇抄皆作“賈選”。
查本志“秩官”,淳熙十三年知州,各本皆作“賈逵”,據改。
按:皇華館建于梁克家去職之後五年,此條當是後人所補。
)侯官縣丞歐陽光祖為《記》。
西路 迎恩館舊迎仙門内,北有送客亭。
淳熙元年,史丞相浩始置館于門外之南,為迓禦香及恩賜之所。
西門鋪國初置。
東取州城半裡,西取土■〈土區〉十八裡。
舊本州及南路遞角,并從西門至劍、建,及官員驿料經水口嵩溪驿支給,久以為便。
崇甯元年,因本州申請:以古田不當驿路;及西門一去水口,中間有号倒羊、豬猔嶺、和尚盂一帶路,不通轎乘;及小若、安仁兩溪,置渡子三人,古田置解子三人,歲支雇錢七十八貫;以為費多,乃廢西門路。
遂從北門鋪、雪峰路以去,不由南劍,直抵建州。
又從古田縣西南,刺從谷口出南劍。
五年,複以北門路支費不赀,仍舊行西門、葛崎、陳湖等,至芋洋十一鋪,(底本作“芊洋”,庫本為“芉洋”,崇抄作“芋洋”。
參對下文有“芋洋鋪”,此去恰十一鋪,據崇抄改。
)通接營頂,至南劍。
元豐中,馬遞四人,步遞六人,急遞二人。
大觀元年添馬遞三人,步遞三人,急遞二人,曹司一人。
政
州,南出莆田,北抵永嘉,西達延平。
車旌之所宿會,文檄之所往來,求其安便迅駛,而無阻絕沉滞之憂。
故更易廢置,迄今始定。
由南以往,凡五驿、十鋪。
舊由方山渡。
宣和六年,乃出西峽。
由北以往,經十一驿。
紹興元年,以建寇故,道路梗絕,亦嘗命置鋪。
由西以往,驿四、鋪十三。
崇甯初,以嶺峻狹,廢西門路,從北門鋪,曆雪峰,直抵富沙;又從古田谷口,剌出南劍。
五年,複西門路。
【西路,舊無車道抵中國。
緣江乘舟,奡蕩而溯,凡四百六十二裡,始接郵道。
唐元和中,歲歉,憲宗納李播言,發使赈濟。
觀察使陸庶為州二年,而江吏籍淪溺者百數。
乃鏟峰湮谷,停舟續流,跨木引繩,抵延平、富沙,以通京師。
有洪文館秘書李叔夏為《記》,蓋謂此路也。
其古田路,亦自開元二十八年,洞豪劉彊等納土,始漸有之。
】 今冠蓋旁午,負戴四達,三方驿館,聽所投足。
獨傳緻期會,取西南二十三所,設立鋪兵。
國初,猶役遞,未曾疊命諸卒。
【(底本作“未尋疊命諸卒”,庫本作“未曾疊命諸卒”,崇抄作“木尋疊命諸卒”。
揣文意,據庫本改。
)】已,乃許就置營房,然猶未立額。
元豐六年,鄭居簡始添定人數,仍創急遞。
【居簡時催刷本路軍器,奏:“福、建遞鋪,未曾興置急腳兵士,文字違滞。
乞每鋪以十五人為額,内二名充急腳。
”轉運司申:“本路除偏僻遞鋪四十三所不消添置外,有一百六十二所,乞添急遞一名。
”兵部看詳:“各添急遞二名”。
元祐元年,減罷急腳兵士,改作馬鋪。
剩數撥填廂軍。
崇甯二年十二月,複依《元豐法》施行。
】崇甯三年,以行北門十四鋪,各增廂軍二人。
罷橫山,惟二十二鋪。
北鋪率三,南鋪五,置将校一名。
初,給印曆,考其稽慢者。
【時有旨:“近來遞鋪稽留盜匿,緩急報應,有失事機。
”本路下州,遣司戶窦參祖相度。
尋施行。
】五年,行西門,複橫山,罷土■〈土區〉。
大觀元年,土■〈土區〉複置,自橫山至營頂十四鋪。
複塘急遞二人。
【(底本、庫本及崇抄皆作“複塘急遞二人”,疑“塘”為“增”字之誤。
)】門,許置曹司。
政和元年更議存減。
【時有旨,以大觀添置兵馬未便,再行相度。
州委簽判杜思、巡鋪曹晐措置存減。
除橫山急遞不減,餘悉損其半。
】軍興之後,警報益急,增額浸多,以至于今。
舊有鋪馬,【(崇抄作“驿馬”。
)】至和二年,章柬之奏罷。
【柬之時知漳州,以山徑險僻,遞送轉見遲回,乞抽收官馬,差急腳兵士。
時本州有馬四十五匹,并罷。
】嘉祐二年,薛綸請複之。
【綸時知建州,奏:“急腳兵士,止傳送遞角。
使命經過州縣,臨時借馬于人戶,不無騷擾。
乞每鋪量置馬兩匹。
”複罷急腳。
】隆興三年,乃盡罷。
其詳具見于後雲。
城中 使星館海晏門内街北。
舊為“使星驿”。
州差衙前支官員驿料。
(底本作“州差衙前官員驿料”,庫本作“州著衙前主官員驿料”,多一“主”字,可讀。
崇抄作“州差衙前支官員驿料”,似更明白,據改。
)紹興中火,因為宅子店,俄複為館。
閩、侯官典押更主之。
今批給驿券,猶以“驿”名。
迎仙館南禅寺東。
景祐中,範都官亢所造,“治平圖”有之。
其後為轉運行衙。
崇轺驿南門内西,舊置。
翁承贊冊閩王,館于登庸門内。
是時已有驿。
“治平圖”為路分廳。
元豐中,為東南第十将公廨。
如歸館威武軍門外西。
“治平圖”修造務:自迎仙館廢,始為如歸館。
後嘗為醋庫,今司戶廳。
皇華館還珠門外,舊春風樓地。
淳熙十四年,安撫賈逵創建。
(底本作“賈□”,缺一字,庫本、崇抄皆作“賈選”。
查本志“秩官”,淳熙十三年知州,各本皆作“賈逵”,據改。
按:皇華館建于梁克家去職之後五年,此條當是後人所補。
)侯官縣丞歐陽光祖為《記》。
西路 迎恩館舊迎仙門内,北有送客亭。
淳熙元年,史丞相浩始置館于門外之南,為迓禦香及恩賜之所。
西門鋪國初置。
東取州城半裡,西取土■〈土區〉十八裡。
舊本州及南路遞角,并從西門至劍、建,及官員驿料經水口嵩溪驿支給,久以為便。
崇甯元年,因本州申請:以古田不當驿路;及西門一去水口,中間有号倒羊、豬猔嶺、和尚盂一帶路,不通轎乘;及小若、安仁兩溪,置渡子三人,古田置解子三人,歲支雇錢七十八貫;以為費多,乃廢西門路。
遂從北門鋪、雪峰路以去,不由南劍,直抵建州。
又從古田縣西南,刺從谷口出南劍。
五年,複以北門路支費不赀,仍舊行西門、葛崎、陳湖等,至芋洋十一鋪,(底本作“芊洋”,庫本為“芉洋”,崇抄作“芋洋”。
參對下文有“芋洋鋪”,此去恰十一鋪,據崇抄改。
)通接營頂,至南劍。
元豐中,馬遞四人,步遞六人,急遞二人。
大觀元年添馬遞三人,步遞三人,急遞二人,曹司一人。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