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地理類四

關燈
子城 羅城 夾城 外城 城途 子城坊巷 羅、夾城坊巷 内外城壕 ○子城 閩越王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

     晉太康三年,既诏置郡,命嚴高治故城,招撫昔民子孫。

    高顧視險隘不足以聚衆,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圖以咨郭璞。

    璞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

    後五百年大盛。

    ”于是遷焉。

     唐中和中,觀察使鄭镒始修廣其東南隅。

    【先是,開城南河。

    有人得石,記雲:“五百年,城移東南。

    本地合出連帥。

    ”自太康至是,适五百年。

    《閩川名士傳》以為:“陳岩,閩人,為廉帥之應。

    ”《舊記》作“七百年”。

    】文德元年,陳岩複修。

    【《岩傳》雲:“恢其形勢,甃之磚石。

    ”舊有觀察支使林嵩為《重修子城記》,在“作院”内。

    (底本作“觀察支使林嵩”,庫本同,崇抄作“觀察使”,誤。

    時觀察使為陳岩。

    )】 王氏國閩,壁壘翳山,樓橹庇馬,【(底本作“接橹庇馬”,崇抄同,據庫本改。

    )】城益堅緻矣。

    【乾甯四年,王潮築永平城;梁乾化二年,審知築内城,恐即此城。

    】後歸吳越。

     皇朝太平興國三年,錢氏入朝,诏堕其城不用。

    四海混同,人無外虞。

    斷垣荒塹,往往父老徒指故迹以悲。

    【舊子城二百三十三步。

    有小牆,周圍在焉。

    (底本作“周圍在□”,缺一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皇祐之後,始有建請修築外城者。

    尋亦寝議。

    熙甯元年,章大卿岷奏:“竊見州城四十餘裡,自屬天朝,官吏因循,歲歲毀圮,茅牆數尺,霖雨連澍,遄至傾頹,亦有民居冒蓋屋宇者。

    今來相度,欲隻就舊基,修築子城便,願委本路轉運使同共計度。

    若允所請,乞降度牒三、二百道,添助支費。

    ”有旨:“令轉運、提點刑獄,各具相度以聞。

    ”尋複奏:“交趾蠻人,聞自廉、雷将趨廣州。

    本州邊海,萬一乘風奔沖,何以禦捍?乞檢尋前狀,許令修築子城。

    ”從之,仍給度牒一百五十道,【每道許賣一百貫足。

    】是歲六月也。

    會岷移海州,議者猶以子城故狹,而表猶六七裡,費與役廣,恐不能成。

    程大卿師孟謂轉運使曰:“第得錢二千萬,半歲可就。

    ”乃以二年四月始事,益以西南隅。

    周九百五十丈,【舊子城西至宜興門,今又廣至豐樂門。

    】厚五尋而閷其半,崇得五之四,表裡累以甓石。

    上設女牆,其下覆以椽瓦為台,【(底本作“攘瓦”,崇抄作“椽瓦”,下文亦有“椽瓦”之說,據改。

    )名威武。

    】以抗其隅。

    創九樓城上,【時師孟奏:女牆用灰飾,開箭窗,結流道、水溝井、敵樓、角樓。

    《記》言:創樓九。

    見《府治》。

    】下負牆為亭三,一曰雅歌,二曰吏隐,三曰春風。

    浚其隍,為橋十二。

    【見内、外城壕、門。

    】拒以一锸,疏以二門。

    費缗錢一萬九百七十四,用工十一萬七千。

    三百八十九日卒功。

    【時于後圃草中得仆石,乃陳岩《修城記》,歲适三曆己酉矣。

    九年,許門下将為《記》。

    】三年敕“知、通、都監,常務點檢、修葺俾勿壞,轉運、提點刑獄遇巡曆,檢察之。

    八年,元郎中積中以女垣喜壞,乃悉撤其覆。

    【本欲為屋并覆女牆,會交趾叛,曰:(底本作“白”,庫本同,據崇抄改。

    )“禦暴不待屋也。

    ”乃并撤其舊所覆城面椽瓦。

    (底本作“椽尾”,據崇抄、庫本改。

    )】甃以重甓,密置候樓,皆得瞰臨之勢。

    紹興元年,範汝為據建州。

    程待制邁乃發巷石,累虎節、定安、豐樂、康泰為四甕門,設敵樓,閱月乃成。

    三年八月,張參政守毀虎節甕門,複舊門。

    明年正月,複定安。

    十五年四月,莫尚書将複二門。

    其敵樓,各從門毀之。

    今門七: 南虎節門 雙門。

    祥符九年,嚴侍禦辟疆新而名之。

    嘉祐四年,元給事绛重作。

    熙甯二年修。

    政和六年,黃尚書裳重修。

     門外還珠門 雙門。

    舊龜頭門。

    僞閩龍啟元年作,嚴侍禦辟疆改今名。

    寶元二年,範都官亢修。

    政和六年,黃尚書裳修。

    紹興七年,居民火,拆榜以禳之,尋重立。

     東南定安門 閩王審知作,嚴侍禦辟疆更名。

    今梁間有“八月庚戌樹立”六字,乃閩王時題,至是修。

    政和六年,黃尚書裳重修。

     東康泰門 梁乾化二年八月十九日,閩王作,名東康。

    治平元年,元給事绛重作,更今名。

    上有樓,名東山。

     西豐樂門 舊羅城門。

    初,嚴侍禦辟疆更名“樂輸”,以近都倉也。

    至是拓子城,遂為子城門。

    建炎間,建寇攻城,惡“輸”字,更今名。

    淳熙改元,鄭提刑良嗣重修。

     門内宜興門 舊子城門也。

    嘉祐八年,元給事绛作。

    至是拓子城,不撤。

    今仍存。

     西南清泰門 ○羅城 唐天複元年,王審知創築羅城四十裡。

    【《舊記》雲:五十二裡。

    (“四十裡”、“五十二裡”,底本、庫本、崇抄皆同。

    今以民國初舊地圖對照,羅城周長不過6公裡,合十二市裡,頗疑“四十裡”為周十裡之抄誤。

    崇抄于注文作“舊記雲十二裡”,似是。

    參考下文“外城”,蔡襄奏狀雲,外城周圍才“約二十裡”,可知。

    今仍其舊。

    )】設大門及便門十有六,水門三。

    【舊有觀察判官劉潞作《修羅城碑》,在利涉門外。

    】熙甯二年,既增築子城西南,羅城西門缺不複作。

    【豐樂門已為子城西門。

    】政和五年,利涉門災,羅城南門複廢不治。

    二方雉堞,湮沒斷絕,遂與夾城通矣。

    門今存者六: 南利涉門 雙門。

    上有重樓挾閣,前安泰橋。

    政和五年災。

     東南通津門 嚴侍禦辟疆名兼濟。

    康定二年,沈都官邈更今名。

     東海晏門 嚴侍禦辟疆名。

    熙甯六年,丁竦修。

    (海晏門,位于今東街五四路口,舊澳橋所在。

    又按“秩官”:熙甯六年,丁竦再任郡守,各本作“丁聳”。

    鼓山絕頂之《屴崱銘》署名“丁竦”。

    聳與竦音義同,仍應統一作“竦”。

    )淳熙五年,沈樞密複修。

    今俗呼雞鴨門。

     東北延遠門(崇抄作“通遠門”。

    ) 崇甯二年,王秘監祖道重作。

    門外橋欄石刻“通遠”,必舊名也。

     北永安門 熙甯三年,程大卿師孟重作。

    門外,細柳橋。

    西,千騎橋。

     西北安善門 閩王王審知作,上有樓。

    熙甯三年修。

    紹興七年複修廢樓。

    内有鹿項門,(底本此處作“鹿項門”但于别處又雜作“鹿頂”,取其多見者,統作“鹿項”,不另注。

    )今西湖旁。

    熙甯廢其外城。

    距子城數步,正僞閩為複道處。

     西南清遠門 今俗稱鴨門。

    崇甯三年修。

    舊以豐樂為羅城,與清遠城接,故中間又有金鬥門。

    熙甯拓子城,遂自金墉橋以南皆無城,門亦廢。

     ○夾城 梁開平元年,【僞《閩錄》雲二年。

    】王審知初築南、北夾城,【南夾城,今甯越門東、西一帶;北夾城,今嚴勝門、遺愛門一帶。

    】謂之南月城、北月城。

    【黃滔《萬歲記》:“新城似月圓”。

    】南城,大門累磚甓、設懸門外,樓橹七十間,便門六,水門二,浚壕以通潮汐。

    北城,大門二,便門五。

    【“南城大濠百五十步,北城決壕通西湖”,黃滔《記》。

    後漸湮塞。

    今多豪右租占。

    】李仁達時,唐兵攻之不下。

    初,王氏築城,令陶者印磚,悉為錢文。

    及兵退,仁達果歸錢氏。

    今門六。

     南甯越門 雙門。

    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作,名“登庸”,以協郭璞遷城之谶。

    長興二年,延鈞改為閩光。

    嚴侍禦辟疆更今名。

     東南美化門 門内水步門水步門内,西通登瀛坊,有橫門,俗呼上門。

    有土牆南走至美化門西,遂逾九仙之麓抵甯越門。

    宣和四年攝州事俞提刑向修舊臨河務、美化門。

     東北井樓門 北嚴勝門 崇甯四年葉吏部棣修。

     西北遺愛門 舊名升山。

    治平元年元給事绛作。

    明年移尹南京,父老請于府,願以公之政績名之,遂更今名。

     西迎仙門 門外通怡山。

     ○外城 皇朝開寶七年,錢昱築東、南夾城。

    【東夾城,今行春門南北;南夾城,今合沙門東西。

    即今外城也。

    按:錢昱自作記,題作“重築”,雲“晉開運三年丙午,江南舉兵大侵疆境,當矢石之地,最甚東南二城。

    周顯德六年己未,始增土補其缺壞,累石立其欹斜。

    既欲速成,堕頹低下。

    至是,始經度修築。

    ”則是自王氏以來有此城矣。

    】南自光順門而西,【即合沙門。

    】城三百二十九丈。

    其門樓六間,敵樓三十間。

    【《記》不言光順門以東,恐是時不曾築。

    今東邊城具存。

    】東自東武門而北,【即行春門。

    】安邊、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