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地理類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叙縣
福清縣
古田縣
永福縣
閩清縣
甯德縣
羅源縣
懷安縣
○福清縣
〔望〕
州東南百二十裡。
【《舊記》百七十七裡。
】唐聖曆二年,析長樂南八鄉置萬安縣。
【因鄉為名。
】天寶元年,改為福唐。
梁開平二年,改為永昌。
唐同光元年,複為福唐。
僞閩龍啟元年,改為福清。
【或曰:“晉天福初改為南台縣”。
考,未見。
】 東——西百二十裡。
南——北百四十七裡。
東大海,五十裡。
西興化軍百丈嶺分水為界,六十裡。
南大海,百二十裡。
北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二十五裡。
東南海。
西南莆田縣縣嶺分水為界,六十裡。
東北長樂縣薛田嶺分水為界,五十裡。
西北閩縣常思嶺分水為界,六十五裡。
七鄉舊十鄉三十六裡 太平鄉縣東五裡。
舊有龍興、崇賓裡,後入永東、永西、海壇三裡。
永東裡通海橋(俗名河頭,舟楫所萃。
天聖五年,以木為之。
元祐中,增十三間,名坦履。
紹興中,知縣黃童以橋南勢卑,增築八梁)。
永西裡 修仁裡(舊屬永樂鄉) 海壇裡(海中間,八百裡,戶三千) 萬安鄉縣西南,四十裡。
舊有文秀鄉,以翁谏議承贊得名;嘉祐省,隸萬安。
萬安裡 新豐裡(舊屬太平鄉) 靈德裡 蘇田裡(舊屬文秀鄉,有裡、外,今并。
)萬安橋、鐵場橋。
光賢裡(舊屬文秀鄉。
翁承贊之居) 安香裡(舊屬文秀鄉。
相傳雪峰真覺僧歸莆中,囊山僧妙應迓之,舉香問訊) 崇德鄉縣東南五十裡。
山亭鄉,舊有遵義、遵教、靈瑞、時和裡,今并附近諸鄉。
欽唐裡 惇和南裡(舊有惇和北裡,今并) 歸化北裡 南夷北裡(舊屬山亭鄉) 拜井裡(閩王審知築占計洋,鑿井無水,拜而得之) 安夷南裡(舊屬山亭鄉。
) 孝義鄉縣南二十五裡。
舊有萬壽、桑裡。
後并。
栖仁裡 江陰裡(舊屬崇德鄉) 臨江裡徑江、蹑雲橋(元豐初作。
名鳌江橋。
政和五年為亭。
淳熙初,改今名)。
(底本于“臨江裡”下有此注文,庫本同,崇抄所無。
) 南匿裡(舊屬萬安鄉) 歸化南裡(舊屬崇德鄉) 長東鄉縣西四十裡(舊有長樂西鄉,此為東鄉。
後并西鄉。
此遂去“樂”字)。
文興裡(舊無) 清元裡(舊半屬西鄉) 永壽裡 新甯裡(舊屬西鄉,有裡、外裡,今并) 方興裡 感德鄉縣東二十五裡(舊有鳣庭裡。
今并)。
仁壽裡 浔洋裡(舊屬孝義鄉) 新安裡 方成裡 永賓裡 方樂南裡(舊有北裡,今無)龍江橋(闊五裡,中浮六丈。
政和中,增四十二間。
林舍人遹《記》,以“連滄巨浸”名。
劉提刑峤改名“永平”。
紹興中,林少卿栗改今名)。
永樂鄉縣西十二裡。
舊有常樂、元福、立德裡。
後并。
永福裡 清遠裡(舊屬萬安鄉) 善福裡(舊屬長樂東鄉)士林橋(水陸院之左。
開寶五年創,治平元年修)、無患橋(近林真君煉丹之地。
相傳:飲其水者無疾患。
今改為“龍津”。
林樞密希《記》)、交溪橋(宣和四年作)。
遵義裡(舊屬山亭鄉) ○古田縣 〔望〕 州北二百八十裡。
唐開元二十八年,洞豪劉彊【(本志多處述及古田洞豪歸唐之事,但其名或作“劉彊”或作“劉疆”不一。
因從底本中多數,統一為“彊”。
)等三人以土地、人民歸于都督李亞丘。
乃遣楊參軍招緻林镕《記》作“溢”。
】等千餘戶,鹹曰:“祖父鹹亨中來此潛焉。
因古昔田畝墾辟而居。
”以聞于朝。
明年,立縣雙溪之彙、屏山之南。
平陸三十五裡。
【《新唐書》謂:“永泰二年,析侯官、尤溪置”,誤。
】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從轉運使楊克讓之請,乃遷治于水口。
【今嵩溪驿乃縣庭。
】端拱元年,仍舊。
【轉運使崔策請,即從之也。
(底本作“即□□也”,缺二字,庫本作“即從之”,據崇抄補。
)】 東——西八十三裡。
南——北二百五十裡。
東連江縣界,百四十裡。
界首至縣二百裡。
西南劍州界,百四十裡。
界首至縣二百裡。
南水口鎮,八十裡。
北建甯府界,百四十五裡。
界首至府二百裡。
東南侯官縣界,百七十裡。
界首至縣百九十裡。
西南閩清縣界,八十裡。
界首至縣六十裡。
東北羅源縣界,三百裡。
界首至縣六十裡。
西北建甯府界,(底本作“建甯府□”,缺
【《舊記》百七十七裡。
】唐聖曆二年,析長樂南八鄉置萬安縣。
【因鄉為名。
】天寶元年,改為福唐。
梁開平二年,改為永昌。
唐同光元年,複為福唐。
僞閩龍啟元年,改為福清。
【或曰:“晉天福初改為南台縣”。
考,未見。
】 東——西百二十裡。
南——北百四十七裡。
東大海,五十裡。
西興化軍百丈嶺分水為界,六十裡。
南大海,百二十裡。
北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二十五裡。
東南海。
西南莆田縣縣嶺分水為界,六十裡。
東北長樂縣薛田嶺分水為界,五十裡。
西北閩縣常思嶺分水為界,六十五裡。
七鄉舊十鄉三十六裡 太平鄉縣東五裡。
舊有龍興、崇賓裡,後入永東、永西、海壇三裡。
永東裡通海橋(俗名河頭,舟楫所萃。
天聖五年,以木為之。
元祐中,增十三間,名坦履。
紹興中,知縣黃童以橋南勢卑,增築八梁)。
永西裡 修仁裡(舊屬永樂鄉) 海壇裡(海中間,八百裡,戶三千) 萬安鄉縣西南,四十裡。
舊有文秀鄉,以翁谏議承贊得名;嘉祐省,隸萬安。
萬安裡 新豐裡(舊屬太平鄉) 靈德裡 蘇田裡(舊屬文秀鄉,有裡、外,今并。
)萬安橋、鐵場橋。
光賢裡(舊屬文秀鄉。
翁承贊之居) 安香裡(舊屬文秀鄉。
相傳雪峰真覺僧歸莆中,囊山僧妙應迓之,舉香問訊) 崇德鄉縣東南五十裡。
山亭鄉,舊有遵義、遵教、靈瑞、時和裡,今并附近諸鄉。
欽唐裡 惇和南裡(舊有惇和北裡,今并) 歸化北裡 南夷北裡(舊屬山亭鄉) 拜井裡(閩王審知築占計洋,鑿井無水,拜而得之) 安夷南裡(舊屬山亭鄉。
) 孝義鄉縣南二十五裡。
舊有萬壽、桑裡。
後并。
栖仁裡 江陰裡(舊屬崇德鄉) 臨江裡徑江、蹑雲橋(元豐初作。
名鳌江橋。
政和五年為亭。
淳熙初,改今名)。
(底本于“臨江裡”下有此注文,庫本同,崇抄所無。
) 南匿裡(舊屬萬安鄉) 歸化南裡(舊屬崇德鄉) 長東鄉縣西四十裡(舊有長樂西鄉,此為東鄉。
後并西鄉。
此遂去“樂”字)。
文興裡(舊無) 清元裡(舊半屬西鄉) 永壽裡 新甯裡(舊屬西鄉,有裡、外裡,今并) 方興裡 感德鄉縣東二十五裡(舊有鳣庭裡。
今并)。
仁壽裡 浔洋裡(舊屬孝義鄉) 新安裡 方成裡 永賓裡 方樂南裡(舊有北裡,今無)龍江橋(闊五裡,中浮六丈。
政和中,增四十二間。
林舍人遹《記》,以“連滄巨浸”名。
劉提刑峤改名“永平”。
紹興中,林少卿栗改今名)。
永樂鄉縣西十二裡。
舊有常樂、元福、立德裡。
後并。
永福裡 清遠裡(舊屬萬安鄉) 善福裡(舊屬長樂東鄉)士林橋(水陸院之左。
開寶五年創,治平元年修)、無患橋(近林真君煉丹之地。
相傳:飲其水者無疾患。
今改為“龍津”。
林樞密希《記》)、交溪橋(宣和四年作)。
遵義裡(舊屬山亭鄉) ○古田縣 〔望〕 州北二百八十裡。
唐開元二十八年,洞豪劉彊【(本志多處述及古田洞豪歸唐之事,但其名或作“劉彊”或作“劉疆”不一。
因從底本中多數,統一為“彊”。
)等三人以土地、人民歸于都督李亞丘。
乃遣楊參軍招緻林镕《記》作“溢”。
】等千餘戶,鹹曰:“祖父鹹亨中來此潛焉。
因古昔田畝墾辟而居。
”以聞于朝。
明年,立縣雙溪之彙、屏山之南。
平陸三十五裡。
【《新唐書》謂:“永泰二年,析侯官、尤溪置”,誤。
】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從轉運使楊克讓之請,乃遷治于水口。
【今嵩溪驿乃縣庭。
】端拱元年,仍舊。
【轉運使崔策請,即從之也。
(底本作“即□□也”,缺二字,庫本作“即從之”,據崇抄補。
)】 東——西八十三裡。
南——北二百五十裡。
東連江縣界,百四十裡。
界首至縣二百裡。
西南劍州界,百四十裡。
界首至縣二百裡。
南水口鎮,八十裡。
北建甯府界,百四十五裡。
界首至府二百裡。
東南侯官縣界,百七十裡。
界首至縣百九十裡。
西南閩清縣界,八十裡。
界首至縣六十裡。
東北羅源縣界,三百裡。
界首至縣六十裡。
西北建甯府界,(底本作“建甯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