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地理類四
關燈
小
中
大
江門樓皆五間,便門二,【一湯井,一船場。
】敵樓九間,城二百七十四丈,開沿城河二千九百尺。
自東武門而南,門樓三間,敵樓二十四間,城三百一十丈,開沿城河三千六百尺。
凡城高丈有六尺,而厚半之。
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
二年乃畢,【《記》雲:“凸則為基,坳則為洫”。
今兩城東、南皆遇水而止。
又雲:“東臨大江,西接平陸。
”見當時沙洲未合,城猶近江也。
】三年而堕之,因其址,茨小垣以周焉。
王氏自忠懿在位既久,遭五季兵革,為其國深慮,重壁累塹至于三四,周回缭繞。
外城西、北遂與羅、夾樓堞相屬,益完固矣。
一經毀廢,迄未能複。
皇祐四年,诏曹侍制穎叔以漸開修。
乃自嚴勝門始甓百五十丈。
【時,蔡襄作《穎叔知福州诰詞》有“爾其繕除兵械,補完城堞”之語。
今所甓尚存。
】嘉祐元年,蔡密學襄奏:“本路建、劍、汀、邵,地連兩浙。
江南乘舟下水至州城,不過三二日。
東南邊海,溫、莆、泉、漳諸郡,船皆可至,今城牆高止數尺。
頃,侬賊之變,【(“侬賊之變”,指交趾侬智高之叛。
)】嘗诏本路修葺城壘。
近曹穎叔複隻築數十丈。
願計度卒城之。
”時重惜民力,有旨:“沿海分界,有盜賊可窺伺之處,令擘劃防備【(底本“壁畫防備”,據庫本改。
)。
”見《端明文集》,有《知福州自乞相度開修城池奏狀》雲:"福州外城周圍約二十裡,工料極大。
若行修築,須至科點丁夫,配約物料,收拾備足,一兩月間便要了當。
若候兵士功役,空延歲月。
乞降旨揮檢計。
如重惜民力,亦系朝旨。
】“熙甯九年,交趾叛。
提刑司奏:”福州以土垣為羅城,緩急無以守禦。
“乃下本路相度,仍令兵馬都監郝永德提舉修之。
轉運使徐億奏:”本司歲入所積,支用殆盡。
【時诏沿海州、軍修築城壁,令轉運、钤轄司,同共檢計人工物料已有、見缺以聞。
億奏:“泉州添修外城已約八萬餘貫外,福、漳州、興化軍,并系創新開築。
細計須五十餘萬貫。
本司逐年所收雜納等錢隻及八十萬貫,粗了年計。
惟常平苗役,歲寬剩十五萬貫,已應副安南軍興支遣。
”】修城之役,本為保民。
今城三千四百餘丈,用物料二十萬二千九百餘缗,【十九萬九千二百餘貫,磚、石、灰、竹、木價錢;三千七百餘貫,系樓橹用鋸木匠雇工錢。
】兵夫三百三十七萬三千四百餘工,【十一萬三千四十工,本州軍工自備;三百二十六萬三百七十一工,缺。
每工日支米二升,計六萬五千二百七石四鬥二升;鹽菜錢十文,計三萬二千六百三貫七百十文足。
】願借民力以成之。
"尋以歲未豐稔,遂罷。
宣化三年,方臘反,州鄉老李全等複以外城為請。
廉訪司奏:“本路有封樁鈔旁定貼錢十五萬缗,望行取撥與。
居民願出備錢物,并力完築。
”有旨:“令壯城廂軍以漸開修。
”時,餘太宰深複奏:“乞依元豐法制,建創外城”。
乃下轉運、提點刑獄、钤轄司審度。
【諸司以元豐法,邊城高二丈,廣加四之一,閷其半為上之廣。
濠三重。
又有甕城、羊馬城、釣橋之屬。
今打量,外城長三千三百七丈,高二丈,底闊二丈五尺,上收一丈。
共用人匠八十一萬三千一百餘工,物料十五萬三千四百餘貫。
】既而,以賊平複罷。
建炎二年诏:“諸路城壁,令守令勸誘官民戶助修,不足,申省給降錢物。
“本州計度,當用缗錢二十萬。
民貧産薄,助者實鮮。
乞給度牒一千三百道,尋降五十道,遂止。
紹興二年十一月,臣寮建言:”閩在今日,實作屏翰。
泉、福皆号巨鎮,泉城稍固。
望特诏福唐,度修城池,仰寬南顧之憂。
“有旨:“令帥臣相度。
”張參政守奏:”城周六千八百餘步,頹基廢址,占佃者衆。
重以地多沙礫,所費不赀。
略行細計,缗錢約七十萬,米六萬斛。
軍興以來,公私困竭,夏、秋大旱,米鬥千錢。
乞候豐歲為之。
"乃寝。
今隍濠湮塞,半為民田矣。
外城門六: 南合沙門 嘉祐八年元給事绛作,名遠南。
政和二年張殿撰劢修,更今名。
宣和三年攝郡事俞提刑向修。
自南台渡江十裡合沙門,次甯越門,次利涉門,次還珠門,次虎節門,次威武軍門,次都督府門,麗谯凡七。
程大卿詩:“七重樓向青霄動”。
王尚書詩:“七樓遙直釣龍台”。
政和五年利涉災。
今六谯矣。
東南通仙門 美化門之南。
嚴侍禦辟疆名樂郊,後更今名。
東行春門 嚴侍禦辟疆更名。
景祐二年,梁比部逸修。
東北湯井門 外湯路,即安邊樓門也。
船場門 恐即臨江樓門也。
西怡山門 治平元年,元給事绛作。
○城途 (底本“城塗”,以下文中,或作“塗”,或作“塗”,其他各本同。
今盡改作"途"。
) 州城,九軌之途四,【州至甯越門,鳳池坊至行春門,依仁坊至開元寺,(底本作“開元”下無“寺”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遵義坊至豐樂門。
】六軌之途三,【行春門至天慶觀,甯越門至合沙門,(底本作“合沙江”,據庫本、崇抄改。
)興賢坊至羅山寺東。
】四軌之途八,【清泰門至儒宗坊,拱星坊至羅山寺西,侯官坊至延祥前,豐樂門至迎仙門,籌帥坊至旌隐坊,(底本作“壽帥坊”,庫本同,崇抄作“籌帥坊”。
參閱本志羅、夾城、坊巷名,改為“籌”字。
)登瀛坊至水步門,慶成寺前至乾元寺前。
(底本、庫本凡述及慶成寺處,皆作“成”字,崇抄則多于“成”字旁改書“城”字。
疑“慶成寺”為原名,今之地名皆作“慶城寺”矣。
)】三軌之途七,【美政坊至通仙門,聚英坊至登俊坊,忠順坊至閩縣棣華坊,安善門至鹿項門。
】其他率增減于二軌之間,雖窮僻,側足皆石也。
僞閩以來,途多凹敝,石亦未遍。
康定元年,鄉民黃浩然等砌東渎。
熙甯以後,道士顔象環勸募,周更營幹,凡三十一年,至夷康山、鐵塔二嶺。
道左刻施者姓名與其歲月。
【東門刻:“元豐八年陳奕砌”。
東路刻“熙甯十年衆砌。
”河西刻!“蔡宗與衆砌。
“南門刻:”何日華、男亮成砌。
”陳植《贈象環》詩:“銷整新階繞郡城,知師才智善經營。
為憐世路多傾側,故使行人盡坦平。
一府輪蹄還往便,千門箕帚掃除清。
樂遊橋上紅塵接,未免區區事送迎。
”】政和二年,林瑤與衆砌永安門。
州産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
【陳繹《贈元給事》詩:“榕葉堂前坐晝陰。
”】治平四年,張郎中伯玉令通衢編戶浚溝六尺,外植榕為樾,歲莫不凋。
熙甯以來,綠陰滿城,行者自不張蓋。
【程大卿詩:“蒼煙巷陌青榕木。
”】政和中黃尚書裳莳補其缺。
今定安、宜興、新河尚無恙,東南數裡僅存數株矣。
○子城坊巷 由儀門而東,入東康門,抵康泰門。
【州便門路也。
】 由儀門而西,入西園門,折出威武營。
【宜興門内。
】 由儀門而南,威武軍門;又南,虎節門。
】舊街東民居于溝外設店鋪,中為廊,以便行者往來。
乾道四年災。
吳憲龜年攝郡,以街南北與谯門相望,不宜褊狹,令拆入近裡架造。
廊路遂塞。
】 東,依仁坊。
【子城廂。
《治平記》:“東,定安坊;西,宜興坊。
各以其方之門名之。
”】 西,遵義坊。
【後更今名。
仁、義,表東、西也。
慶曆中,蘇提刑舜元開井,号蘇公井,锓之石欄,子城九,外城五。
今随方具之:由豐樂至定安,其井三;由台門至虎節門,其井六。
台門第一井,以銅為底。
(底本作“砥”,庫本作“■〈石底〉”,據崇抄改。
)水用之漏壺,輕重适平,歲久多湮。
建炎四年,程待制邁悉浚之。
】 由依仁抵定安,循城出虎節之東,曰“東衙”。
【舊官廨所在也。
其南有東總門,今皆為民居。
小巷經緯二。
】 由遵義抵宜興,循城出虎節之西,曰“西衙”。
【舊有西總門,出其南,小巷經緯三。
蔡公襄于西總門之東創醫學,東總門之西揭示《聖惠方》。
見《治平圖》。
】 由宜興抵豐樂,即都倉前。
熙甯二年,築子城,環城下内外,甃甓為途。
【《登新城》詩雲:“白晝兔探湯。
”(底本作“白晝兔探湯”,庫本同,崇抄作“日畫兔探湯”,皆不可解。
疑“兔”為“免”之誤。
)】宜興坊南,并渠抵清泰門。
西大中寺。
【(底本注文“西□中□”,庫本隻有“西中”二字,據崇抄補。
)】 ○羅、夾城坊巷 (底本脫此題目,庫本、崇抄有之,目錄亦有,據補。
) 由虎節門南至合沙門,又南至江。
東鳳池坊地名十字街頭,舊号左通街。
(底本、庫本及
】敵樓九間,城二百七十四丈,開沿城河二千九百尺。
自東武門而南,門樓三間,敵樓二十四間,城三百一十丈,開沿城河三千六百尺。
凡城高丈有六尺,而厚半之。
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
二年乃畢,【《記》雲:“凸則為基,坳則為洫”。
今兩城東、南皆遇水而止。
又雲:“東臨大江,西接平陸。
”見當時沙洲未合,城猶近江也。
】三年而堕之,因其址,茨小垣以周焉。
王氏自忠懿在位既久,遭五季兵革,為其國深慮,重壁累塹至于三四,周回缭繞。
外城西、北遂與羅、夾樓堞相屬,益完固矣。
一經毀廢,迄未能複。
皇祐四年,诏曹侍制穎叔以漸開修。
乃自嚴勝門始甓百五十丈。
【時,蔡襄作《穎叔知福州诰詞》有“爾其繕除兵械,補完城堞”之語。
今所甓尚存。
】嘉祐元年,蔡密學襄奏:“本路建、劍、汀、邵,地連兩浙。
江南乘舟下水至州城,不過三二日。
東南邊海,溫、莆、泉、漳諸郡,船皆可至,今城牆高止數尺。
頃,侬賊之變,【(“侬賊之變”,指交趾侬智高之叛。
)】嘗诏本路修葺城壘。
近曹穎叔複隻築數十丈。
願計度卒城之。
”時重惜民力,有旨:“沿海分界,有盜賊可窺伺之處,令擘劃防備【(底本“壁畫防備”,據庫本改。
)。
”見《端明文集》,有《知福州自乞相度開修城池奏狀》雲:"福州外城周圍約二十裡,工料極大。
若行修築,須至科點丁夫,配約物料,收拾備足,一兩月間便要了當。
若候兵士功役,空延歲月。
乞降旨揮檢計。
如重惜民力,亦系朝旨。
】“熙甯九年,交趾叛。
提刑司奏:”福州以土垣為羅城,緩急無以守禦。
“乃下本路相度,仍令兵馬都監郝永德提舉修之。
轉運使徐億奏:”本司歲入所積,支用殆盡。
【時诏沿海州、軍修築城壁,令轉運、钤轄司,同共檢計人工物料已有、見缺以聞。
億奏:“泉州添修外城已約八萬餘貫外,福、漳州、興化軍,并系創新開築。
細計須五十餘萬貫。
本司逐年所收雜納等錢隻及八十萬貫,粗了年計。
惟常平苗役,歲寬剩十五萬貫,已應副安南軍興支遣。
”】修城之役,本為保民。
今城三千四百餘丈,用物料二十萬二千九百餘缗,【十九萬九千二百餘貫,磚、石、灰、竹、木價錢;三千七百餘貫,系樓橹用鋸木匠雇工錢。
】兵夫三百三十七萬三千四百餘工,【十一萬三千四十工,本州軍工自備;三百二十六萬三百七十一工,缺。
每工日支米二升,計六萬五千二百七石四鬥二升;鹽菜錢十文,計三萬二千六百三貫七百十文足。
】願借民力以成之。
"尋以歲未豐稔,遂罷。
宣化三年,方臘反,州鄉老李全等複以外城為請。
廉訪司奏:“本路有封樁鈔旁定貼錢十五萬缗,望行取撥與。
居民願出備錢物,并力完築。
”有旨:“令壯城廂軍以漸開修。
”時,餘太宰深複奏:“乞依元豐法制,建創外城”。
乃下轉運、提點刑獄、钤轄司審度。
【諸司以元豐法,邊城高二丈,廣加四之一,閷其半為上之廣。
濠三重。
又有甕城、羊馬城、釣橋之屬。
今打量,外城長三千三百七丈,高二丈,底闊二丈五尺,上收一丈。
共用人匠八十一萬三千一百餘工,物料十五萬三千四百餘貫。
】既而,以賊平複罷。
建炎二年诏:“諸路城壁,令守令勸誘官民戶助修,不足,申省給降錢物。
“本州計度,當用缗錢二十萬。
民貧産薄,助者實鮮。
乞給度牒一千三百道,尋降五十道,遂止。
紹興二年十一月,臣寮建言:”閩在今日,實作屏翰。
泉、福皆号巨鎮,泉城稍固。
望特诏福唐,度修城池,仰寬南顧之憂。
“有旨:“令帥臣相度。
”張參政守奏:”城周六千八百餘步,頹基廢址,占佃者衆。
重以地多沙礫,所費不赀。
略行細計,缗錢約七十萬,米六萬斛。
軍興以來,公私困竭,夏、秋大旱,米鬥千錢。
乞候豐歲為之。
"乃寝。
今隍濠湮塞,半為民田矣。
外城門六: 南合沙門 嘉祐八年元給事绛作,名遠南。
政和二年張殿撰劢修,更今名。
宣和三年攝郡事俞提刑向修。
自南台渡江十裡合沙門,次甯越門,次利涉門,次還珠門,次虎節門,次威武軍門,次都督府門,麗谯凡七。
程大卿詩:“七重樓向青霄動”。
王尚書詩:“七樓遙直釣龍台”。
政和五年利涉災。
今六谯矣。
東南通仙門 美化門之南。
嚴侍禦辟疆名樂郊,後更今名。
東行春門 嚴侍禦辟疆更名。
景祐二年,梁比部逸修。
東北湯井門 外湯路,即安邊樓門也。
船場門 恐即臨江樓門也。
西怡山門 治平元年,元給事绛作。
○城途 (底本“城塗”,以下文中,或作“塗”,或作“塗”,其他各本同。
今盡改作"途"。
) 州城,九軌之途四,【州至甯越門,鳳池坊至行春門,依仁坊至開元寺,(底本作“開元”下無“寺”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遵義坊至豐樂門。
】六軌之途三,【行春門至天慶觀,甯越門至合沙門,(底本作“合沙江”,據庫本、崇抄改。
)興賢坊至羅山寺東。
】四軌之途八,【清泰門至儒宗坊,拱星坊至羅山寺西,侯官坊至延祥前,豐樂門至迎仙門,籌帥坊至旌隐坊,(底本作“壽帥坊”,庫本同,崇抄作“籌帥坊”。
參閱本志羅、夾城、坊巷名,改為“籌”字。
)登瀛坊至水步門,慶成寺前至乾元寺前。
(底本、庫本凡述及慶成寺處,皆作“成”字,崇抄則多于“成”字旁改書“城”字。
疑“慶成寺”為原名,今之地名皆作“慶城寺”矣。
)】三軌之途七,【美政坊至通仙門,聚英坊至登俊坊,忠順坊至閩縣棣華坊,安善門至鹿項門。
】其他率增減于二軌之間,雖窮僻,側足皆石也。
僞閩以來,途多凹敝,石亦未遍。
康定元年,鄉民黃浩然等砌東渎。
熙甯以後,道士顔象環勸募,周更營幹,凡三十一年,至夷康山、鐵塔二嶺。
道左刻施者姓名與其歲月。
【東門刻:“元豐八年陳奕砌”。
東路刻“熙甯十年衆砌。
”河西刻!“蔡宗與衆砌。
“南門刻:”何日華、男亮成砌。
”陳植《贈象環》詩:“銷整新階繞郡城,知師才智善經營。
為憐世路多傾側,故使行人盡坦平。
一府輪蹄還往便,千門箕帚掃除清。
樂遊橋上紅塵接,未免區區事送迎。
”】政和二年,林瑤與衆砌永安門。
州産榕木,河堤、官廨多植之。
【陳繹《贈元給事》詩:“榕葉堂前坐晝陰。
”】治平四年,張郎中伯玉令通衢編戶浚溝六尺,外植榕為樾,歲莫不凋。
熙甯以來,綠陰滿城,行者自不張蓋。
【程大卿詩:“蒼煙巷陌青榕木。
”】政和中黃尚書裳莳補其缺。
今定安、宜興、新河尚無恙,東南數裡僅存數株矣。
○子城坊巷 由儀門而東,入東康門,抵康泰門。
【州便門路也。
】 由儀門而西,入西園門,折出威武營。
【宜興門内。
】 由儀門而南,威武軍門;又南,虎節門。
】舊街東民居于溝外設店鋪,中為廊,以便行者往來。
乾道四年災。
吳憲龜年攝郡,以街南北與谯門相望,不宜褊狹,令拆入近裡架造。
廊路遂塞。
】 東,依仁坊。
【子城廂。
《治平記》:“東,定安坊;西,宜興坊。
各以其方之門名之。
”】 西,遵義坊。
【後更今名。
仁、義,表東、西也。
慶曆中,蘇提刑舜元開井,号蘇公井,锓之石欄,子城九,外城五。
今随方具之:由豐樂至定安,其井三;由台門至虎節門,其井六。
台門第一井,以銅為底。
(底本作“砥”,庫本作“■〈石底〉”,據崇抄改。
)水用之漏壺,輕重适平,歲久多湮。
建炎四年,程待制邁悉浚之。
】 由依仁抵定安,循城出虎節之東,曰“東衙”。
【舊官廨所在也。
其南有東總門,今皆為民居。
小巷經緯二。
】 由遵義抵宜興,循城出虎節之西,曰“西衙”。
【舊有西總門,出其南,小巷經緯三。
蔡公襄于西總門之東創醫學,東總門之西揭示《聖惠方》。
見《治平圖》。
】 由宜興抵豐樂,即都倉前。
熙甯二年,築子城,環城下内外,甃甓為途。
【《登新城》詩雲:“白晝兔探湯。
”(底本作“白晝兔探湯”,庫本同,崇抄作“日畫兔探湯”,皆不可解。
疑“兔”為“免”之誤。
)】宜興坊南,并渠抵清泰門。
西大中寺。
【(底本注文“西□中□”,庫本隻有“西中”二字,據崇抄補。
)】 ○羅、夾城坊巷 (底本脫此題目,庫本、崇抄有之,目錄亦有,據補。
) 由虎節門南至合沙門,又南至江。
東鳳池坊地名十字街頭,舊号左通街。
(底本、庫本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