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地理類四

關燈
崇抄等本皆作“左通街”。

    按,下文“西登俊坊,地名楊橋,舊曰右通衢”,此或是“左通衢”之誤。

    )許公将遷右丞,郡守葉吏部棣易今名以期之。

    鳳池,亦鄉名也。

     大隐坊舊号都市,韓通直召之祖居。

    崇甯間,舉“八行”。

    黃尚書裳易今名。

     使旌坊地名大石井,李大夫浼嘗任漳守,(底本于“使旌坊”注下作“李大夫浼”,又于“嘉榮坊”注下作“李大夫俯”。

    崇抄、庫本亦同。

    “浼”疑為“俛”之誤書“俛”即“俯”字之别體。

    今仍其舊,待考。

    )鄉人因名雲。

     嘉榮坊地名南營,政和間,李大夫俯知婺州,後其子提舉衙東,鄉人榮之,故名。

    内“蘇公井”一。

     旌隐坊地名館前。

    湛郎中俞五十緻政還鄉,(底本作“沈郎中舍”,庫本同,崇抄作“湛郎中俞”。

    按:本志“科名”有景祐五年進士“湛俞,于治平中召以屯田郎中為本路轉運判官,後遂休緻,隐居宿猿洞”。

    湛俞隐居宿猿洞事,本志多處有記述。

    知底本、庫本誤“湛俞”為“沈舍”,正之。

    )隐于城南宿猿洞。

    三召不起,以為轉運判官。

    元給事因名其坊。

     内北發政坊舊内有居養院、安濟坊,元符元年置,以處不能自存者。

    月以丐者之半給之。

     骁騎坊駐泊營名。

     漣漪坊臨河。

     朱紫坊地名新河,舊号“三橋”,朱通奉敏功之居。

    昆仲四人皆登仕版,通奉享年九十餘,子孫繁盛,朱紫盈門。

    鄉人因以為名。

     内南鄉行坊陳祖武,政和二年特恩,轉運使欲舉其行實,力辭之。

    乃名其坊為鄉行,仍手劄以旌之。

     興賢坊内州學,舊名進德。

    政和行舍法,改今名。

    學之東有閩時太妃宅,今猶呼。

    “蘇公井”一。

    ?西登俊坊地名楊橋,舊曰右通衢,宣和間改名。

    春風樓前有“蘇公井”一。

     郎官坊以劉濤子、孫皆為郎,故名。

    陳先生烈之居。

     興文坊(底本作“興交坊”,據崇抄改。

    )地名塔巷,舊曰修文。

    其中舉人數不利,陳知縣肅改“修”為“興”。

    其年登科。

     新美坊(底本脫“美”字,據崇抄補。

    )舊黃巷。

    永嘉南渡,黃氏已居此。

    乾符六年,黃巢儳路圍福州,觀察使韋岫敗而遁,遂爇城中。

    (底本作“遂暑爇城中”,庫本同,“暑”字疑衍,或為“著”字。

    據崇抄删。

    )至崇文館校書郎黃璞之居,曰:“此儒者,(底本作“此儒者”,崇抄同,庫本“者”作“也”。

    )滅炬弗焚。

    ”惟此一巷以璞免。

    黃巷名因此益著。

    崔大夫及第,因改今名。

     元台育德坊舊安民巷。

    劉中奉藻以孝聞,郡上其事。

    诏賜粟帛以旌之,因号其坊曰錫類。

    餘太宰深登庸,以其舊居,改今名。

     聚英坊内紫極宮,故名仙居。

    後崔、李二姓鹹顯貴,因改名。

     利涉坊利涉門之旁。

     桂枝坊以鄉名。

    安泰橋下,“蘇公井”一,萬壽寺前一。

     侯官坊内侯官縣。

    近,裡人以候缺日久,改為“官賢”。

    (底本作“宮賢”,庫本同,據崇抄改。

    )将官衙前“蘇公井”一。

     内南道山坊以道山亭名之。

    内有道士井。

    初,晉時,林氏入閩,有華陽道士謂之曰:“可鑿井于南山下,遇磐石則止。

    ”乃如其言。

    俄有白豕躍入其中,泉遂湧,至今旱不涸。

     西儒宗坊地名山兜,鄭司業南所居。

    舊名延平。

     由鳳池東抵行春門外。

     北介福坊内元明王祠,鄉人祈禱之所。

     振名坊并地名後河。

    陳太丞以方醫名京師,既而彭文嗣登第。

    因名。

     太平公輔坊地名坊門,舊以通太平寺名坊。

    紹興末,朱公倬拜右相,王尚書師心加公輔二字以名之。

    坊尾舊有開元坊,今無。

    開元寺前“蘇公井”一。

     高行坊地名鄉習營,以“骁勇”名坊,蓋内有駐泊營也。

    後趙伯尚舉“八行”,改今名。

     秀實坊舊曰升秀,士人有累舉不第者。

    後有登科,故名。

     内壽甯坊通井樓門。

     忠順坊舊名延慶,以慶城寺寺前延慶橋名。

    陳奉議景參,三世登科,郡守欲号“顯裔”,以其私諱,乃詢其字。

    或曰“字子孝”。

    守曰:“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故名之。

    慶成寺東,舊有南禅坊,今無。

    寺前“蘇公井”一。

     閩都坊舊曰閩會,縣治在焉。

     海晏坊海晏門之旁。

     喜壽坊卓推官之居。

    其母,陸侍郎藻之姐也,侍郎治郡日,年八十餘尚甯健。

    因以為名。

     棣華坊地名湯巷。

    鄭氏兄弟三人中武舉,杜廷試為第一。

    (底本作“杜廷試為第一”,庫本同,崇抄作“社廷試為第一”。

    按:本志紹興二十四年,武舉第一人為“鄭矼”。

    其弟“鄭磁”于二十一年中武舉。

    “杜”、“社”疑為“矼”之誤。

    “兄弟三人”者疑為“二人”之誤。

    )因為名。

     溫泉坊地名内湯。

     南思義坊舊曰阜财,交易所也,通大隐坊。

    地名廠下。

     連桂坊地名梳行,黃給事唐傳之居。

    兄弟相繼登科,劉延康名之。

    (底本作“兄弟繼登科,□延康名之”脫一字,缺一字,庫本同,按:宣和五年,劉鞈以延康殿學士知福州,據崇抄補“相”字、“劉”字。

    ) 清泰坊地名石井。

    大觀中羅殿撰畸立,(底本作“學殿撰畸”,庫本作“李殿撰畸”,崇抄作“羅殿撰畸”。

    本志“郡守”有“大觀中,羅畸以集英殿修撰知福州”之記載。

    據崇抄改。

    )識時也。

     朝士坊地名小石井。

    以朱大夫敏元之居名。

     仁慶坊舊曰捉生,僞閩營。

    黃尚書裳以其非雅,改之。

     拱星坊閩王時,号新路口。

     華萼坊閩王時,号新市。

     美政坊舊名施政。

    地名河西。

     出通仙門外。

     冠賢坊黃國錄倫兩優釋褐。

    故立。

     罾浦坊地名河東。

    天聖中李屯田正登第,子述繼之。

    葉吏部名其坊曰世顯。

    初,郡人有詩雲:“疑是分開渾沌初,奔奇走秀兩相於。

    等閑開圃多栽竹,到處人家盡讀書。

    宴飲直嘗千戶酒,盤飨惟候兩潮魚。

    九華峰頂真仙宅,罾浦坊中出輔車。

    ”鄉人以久無第進士者,乃剽詩以更其名。

    今又為罾浦。

     狀元坊舊曰團練坊。

    嘉祐八年,因許将狀元,改。

     尊儒坊蔡伯俙之居,(底本作“蔡伯稀之□”,庫本作“蔡伯稀字景蕃”,崇抄作“蔡伯俙之居”,按本志“科名”是“俙”字,據崇抄改。

    )祥符九年應童子科。

    真宗賜詩:“八閩山水多奇峻,(底本作“八閩”,庫本、崇抄皆作“七閩”。

    )四歲兒童出盛時。

    (底本、庫本皆作“四歲”,本志“科名”亦作“四歲”,崇抄作“三歲”。

    )家世舊傳清白訓,(底本“清白”下缺“訓”字,據崇抄補。

    )嬰孩自得老成姿。

    才方學步來朝谒,未及能言便賦詩。

    更勵孜孜圖進益,青雲千裡有前期。

    ”授東宮伴讀。

    (底本作“□讀”,庫本作“侍講”。

    按:本志“科名”記作“除東宮伴讀”,當以“伴讀”為是,據補。

    )暇日畫村民以嬉。

    鬚而蒿,且有菜色。

    (底本作“暇日畫□□以嬉鬚而□且有菜色”,庫本作“暇日畫村民以嬉目而蒿且有菜色”,崇抄同。

    據補“村民”、“蒿”三字,“鬚”改為“目”字。

    )帝适見而詢焉。

    對曰:“臣所居州,蓋瘴鄉也。

    故其人皆然”。

    帝歎久之。

     東嶽行宮坊行春門外,地名舶塔頭,通天慶觀。

     繼韋坊高縣尉介卿與子安世同年登科,故立。

     南入拱星坊,直抵通津門,至羅山寺角,西出興賢坊。

     東舉廉坊地名黃兼倉,黃、鄭初入閩所居。

    後陳尹舉“八行”,改名。

     潤澤坊閩“橫沖營”,内義井二,葉吏部棣名。

    (底本作“葉吏部□”缺一字,崇抄作“葉吏部棣”,葉棣見本志“郡守”條。

    據補。

    ) 高節坊舊名嚴師,因林提學徽之名。

    後楊通判幹引年緻仕,更其名。

     至喜坊胡氏兄弟文炳、文炜同時登科,因名。

     濯纓坊通使君閘。

    (底本皆隻有“通使君”三字,庫本同,崇抄作“通使君閘”。

    按:本志“内外城壕”條所記,當是“使君閘”。

    據補。

    ) 化成坊舊鐵冶坊,冶鑄之所。

     登瀛坊舊九仙坊,地名仙迹,水步門大路。

     仙迹坊亦通九仙山。

     西積貨坊近市,黃尚書裳名,内過捉生營。

     連榮坊通小石井。

    舊曰既富,以樊氏兄弟仁達、仁遠登科,改名。

     嶽臨坊内嵩嶽行宮,丁戊山之巅,南舊有安福寺、崇慶塔,号新塔。

     籌帥坊王端明祖道之居。

    端明兩知鄉郡,(底本“鄉□”缺一字,據崇抄、庫本補。

    )移知桂府,故名。

    西通旌隐坊,地名館前,蓋閩時五州諸侯館所,至今猶呼雲。

     兼濟坊通津門之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