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地理類四

關燈
舊名兼濟。

     坦履坊西通朱紫坊沿河一帶,地名新河。

     中狀元坊紹興十二年因陳狀元誠之立。

     全勝坊地名羅山寺角,今法海寺也,以舊營名。

     由豐樂門至迎仙門。

     中亮功坊餘太宰深府第。

    政和中,賜“賢弼亮功”問名,因□以名坊。

    (底本作“賜賢弼亮功問名因□以名坊”,庫本作“賜賢弼亮功扁郡人因以名坊”,崇抄作“賜賢弼亮功問名因以名坊”。

    疑“問名”為“闾名”之誤。

    ) 南永和坊地名小排營。

     北西湖坊舊有贊城坊,以城裡為名。

    今無。

     由豐樂城而北,西逾宜秋橋。

     宜秋坊通西湖坊。

     不逾橋而北,出安善抵遺愛。

     拱辰坊州北。

     熙然坊政和中,黃尚書裳再任日立,亦志時也。

     由清泰門出清遠門外地名後街,東通大街。

     中豐盈坊舊楊橋坊。

     西大水流坑 小水流坑并通浦尾。

     棣錦坊舊通潮巷,以二陸皆知鄉郡,改今名。

     文儒坊舊山陰巷,後改儒林。

    以鄭祭酒穆之居,改為文儒。

     甘液坊地名方井,即蘇公井也。

     中光祿坊舊曰閩山。

    光祿卿程公師孟遊法祥寺,置光祿吟台,因以名之。

     西風憲坊清遠門外。

    餘太宰之兄待制清之居,擢為禦史,俄改今名。

    (崇抄先作“俄”,複旁改為“遂”字。

    ) 由康泰門東行,折而南,出井樓之西。

     北麗景坊地名東渎。

     由麗景坊北行,出延遠門,抵嚴勝門。

     昭利坊 祐正坊俱以昭利王祠故名。

    (底本作“故□”,缺一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 ○内外城壕 橋梁附 《舊記》:“州,東帶滄溟,百川叢會,控清引濁,随潮去來。

    ”《吳都賦》所謂“潮汐為池”,【(底本作“朝夕池”,崇抄作“朝夕為他”,庫本作“潮汐為池”。

    按:左思《吳都賦》原是“潮汐為池”,據改。

    )】幾是也。

    今城東南地勢卑平,潮上,大江自南台城南有越王釣龍台,故名。

    東北入河口津,經通仙門、【舊樂郊門,後以土人嫌“樂”、“落”音同,改。

    】美化門之東,至臨河務,入南鎖港,【水門。

    】北過德政橋,【古渡也。

    紹興十四年,僧覺漸作。

    闊九丈,為三門,号曰新橋。

    曩時大義、白田諸渡至河津,及城南有東适者,皆出澳橋。

    欲徑者,此渡焉。

    或曰:自橋立,東走者免百步之迂。

    然北山七十裡之水,會于澳橋之北,駐而後進行,未百步,複逡巡于是橋之下,時潦暴至,尾洩不逮,東湖數十裡田畝莽為水病,由此故也。

    今考《舊記》則不然。

    東湖,自晉開鑿,正欲受北山之水,民自湮塞而為田。

    豈橋之罪哉?乾道二年,創亭。

    】至去思橋為羅城大壕。

    【即澳橋也。

    南從江岸開河口通潮,(崇抄作“至河口通潮”。

    )北流至澳橋浦,遂通東湖,直如溝渎,号直渎浦。

    相傳:無諸時,四面皆江水,此如屋奧,舟楫所赴。

    北會山原,東達行路。

    其時已有橋,惟木性喜腐,更革莫得詳。

    閩王時,始以“澳”名橋。

    皇朝開寶中,錢昱修。

    景德元年,謝郎中泌,謀易以石。

    州民陳祐等奔走營集。

    泌去三年而橋始成。

    後泌死,州民相與缟素。

    嚴侍禦辟疆問之曰:“皇朝刺史十四人,而爾猶拳拳于茲何?”于是,嚴尚嚴。

    (底本、崇抄及庫本皆作“于是嚴尚嚴”,疑“于是”為“于時”之誤。

    )故祐等皆曰:“侯于吾民,天地也。

    不張權,不恃威。

    兄弟而争者,訓之;頑梗者,責之。

    訟幾乎息矣。

    ”嚴聞其言,刑亦為寬。

    祥符七年,改曰通津。

    崔轲《記》:“熙甯八年,元郎中積中慕謝之政。

    于是舉何武故事,改曰去思,大書于橋左。

    後五十年,陸侍郎藻守鄉郡,始措民居而亭之。

    朱欄雁齒,缥碧淩空,亦一時壯觀也。

    俞提刑向《記》,(底本作“俞提刑句記”,崇抄作“俞提刑有記”,據庫本改。

    )植于橋右。

    】過橋,北出鎖港,【非水路,但設水門。

    】散入東湖。

    【《舊記》:“在州東北,周回二十三裡。

    晉嚴高築城日,與西湖同時開鑿。

    今漸堙塞為民田。

    ”慶曆中作《記》隻曰“漸湮塞”,是猶有湖也。

    】其西,分為三:一自通仙門之南入通仙橋,【乾通三年始創亭。

    】西行經洗馬橋,【合沙門外。

    時洗省馬于此橋之東,别分一支,南橫通韭菜橋,又東西分為兩支而南,名曰“玉筋水”。

    】而西會于夾城壕之西南隅;一自美化門之西,入教場南,過甯越門外九仙橋,【有景德四年林洪範為《閩光門合沙新石橋記》,大略言:"南城之濠,實要津焉。

    先是,濠梁造以官籍之木,(底本作“官籍之□”,缺一字,庫本作“官籍之數”,據崇抄改。

    )歲理日葺。

    軍什即役,相顧共咨。

    (底本作“相顧其咨”,庫本同,據崇抄改。

    )虞部袁公召缁流、士人好善者,(底本作“缁流亡人”,庫本作“缁流地民”,據崇抄改。

    )示以石梁之議。

    人樂其便,逾時告成。

    “或曰:”梁開平二年,閩王作,名合沙。

    “按開平四年,翁承贊冊閩王,(底本作“門閩王”,庫本作“同閩王”,據崇抄改。

    )有《登水閣詩》:“軋軋朱輪下九霄,登庸門内駐星轺。

    他時若問今時事,隻有南邊是舊橋。

    注:橋名合沙。

    ”然則,二年,蓋修之也。

    皇朝元符二年,顔象環亭其上,更今名。

    橋東有湖,(查對舊地圖,參照下文《舊記》"南蓮池"方位,南湖當在南門外之西。

    又“橋東有湖”,疑為“橋西有湖”之誤。

    )閩王築南月城,因設大壕百五十步,後為蓮池。

    宣和五年,榜曰“南湖”,今多湮為田矣。

    旁薰風亭、禊遊亭、秉蘭堂。

    】西逾宿猿洞趾,過西門迎仙橋,乃北通西湖,至遺愛門池橋;【《舊記》:“西湖在州西三裡,蓄水成湖可蔭民田。

    僞閩又益廣之。

    迤逦南流,接城西大濠,直通南蓮池。

    ”父老相傳:閩時湖周回十數裡,築室其上,号“水晶宮”,時攜後庭遊,不出莊陌,乃由子城複道跨羅城而下,不數十步,至其所。

    今宮迹猶存,民田其上,而湖盡為民田及菱池矣。

    異時,太守出西湖觀競渡,則知與南湖通也。

    《舊記》雲:“無諸時,湖中山一夕飛往臨海。

    ”其說誕。

    】一自德政橋之西,南至河西橋以西,【大中祥符二年作。

    紹興二十六年,鄉人更名“使君”,以閘名之也。

    】置閘,【舊名清水堰,今名“使君閘”。

    (河西橋又名使君橋,水閘名使君閘,即今之古仙橋閘。

    )】吸大河水貫城而西,經通津門橋,【舊名“兼濟”。

    《舊記》:“從清水堰開河通澳橋浦。

    拔潮貫城,橫度兼濟門。

    ”蓋僞閩築羅城時所鑿也。

    鹹平中,陳象輿重浚之,并門改名。

    俗号“新河”。

    通大船往來。

    】次安泰橋,【利涉門外。

    舊有《重修津渠記》在利涉門下,掌書記陶嶽文。

    宣和七年,陸侯藻創亭。

    】次清遠門橋,次闆橋,次金鬥門橋,直抵浦尾,【羅城壕在金鬥門東,橋近之,故名。

    若橫出金鬥門以西,乃是外城壕,壕通迎仙門外橋,至西湖。

    觀《治平圖》:水從外濠入城,(底本作“水後外濠入城”,崇抄同,據庫本改。

    )至金鬥門,西入至浦尾,通澳橋潮水。

    相傳:自晉時有堰,今湮塞。

    】折而東,經金墉橋,【五雲樓下,保一營門南。

    】與甘棠閘潮相遇。

    其東,别為一自通仙門之東,北行至臨河務水門分支壕,繞外城而北,過行春門外樂遊橋,【元祐中,顔象環作。

    】又繞而西,至湯井門,接去思橋、河尾,其北又分為二;一自去思橋北,西入甘棠閘。

    【《舊記》:“晉嚴高築城日,從今迎仙館前開水口,通澳橋浦。

    ”觀《治平圖》:館在甘棠閘側,今轉運東行衙是也。

    閘舊有之。

    政和中,黃裳修。

    紹興二年夏旱。

    程邁命知閩縣王陔重修。

    (底本作“知閘縣”,據庫本、崇抄改。

    )陔曰:“凡閘,必設二,以疊為啟閉。

    今但修其一,其洩必利;或遇啟放,馳駛易涸。

    宜增一,以節其勢,啟前閉後,于水無損。

    此真法也。

    ”乃從之。

    “使君閘”,六月二十四日興,十有八日成。

    “甘棠”,八月十三日興,十日成。

    今法海、慶成二寺管之,以潮大小為啟閉之節。

    淳熙元年,史丞相浩複修。

    】又西行過延慶橋,【慶成寺前。

    】次師橋,【壽甯坊前。

    】次經院前橋,次長利橋,【由三山樓下,(底本作“由三山樓下”,庫本同,崇抄作“舊泰山樓下”。

    )橋之北又有一橋,旁有閘基猶存。

    前通仁愛橋。

    】通阛橋,【(底本作“癏樓”,庫本、崇抄皆作“阛橋”,據改。

    )左院後、後河,新瓦路。

    】次虎節門大橋,【《舊記》雲:“前大橋河,晉嚴高開,舟楫往來,因名大航。

    相承,去航字,直曰大橋。

    後五百年,當唐元和中,觀察使薛謇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