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地理類四

關燈
底本、庫本及崇抄皆作“薛蹇”。

    本志“秩官”,元和中郡守“薛謇”。

    不應前後異名,改作“謇”。

    )以油杉作堤限。

    熙甯三年程大卿師孟改為“樂土”。

    】次清泰門雅俗橋。

    【清泰門外。

    門東,迫子城有小橋,名衆樂。

    下有水門。

    】至子城西南隅發苗橋,【髢也。

    俗呼“苗”為“堯”。

    昔有妪于此賣發髢,因名。

    今普明庵旁舊橋側有水庫,基石猶存。

    (底本作“基石猶有”,庫本同,據崇抄改。

    )後又創為橋。

    】與清水堰潮相遇,北行至豐樂門義和橋,【(底本作“北行主豐樂門”,庫本同,據崇抄改。

    )今俗呼定遠橋,恐舊名。

    】次宜秋橋,至鹿項門牆止;【相傳:僞閩時,鑿渠引西湖清水貫城而入,沿豐樂門城隅與浦尾潮接,為浴馬之所,且以滌滓穢。

    今無清水,潮尾或時至。

    (底本作"潮尾或時至",庫本同,崇抄作“潮水時至”。

    )先時尚容小舟,今不複有。

    猶名西湖。

    】一自去思橋北北行,稍不附城,至嚴勝門,并石泉而北,乃東折至安國之左。

    【《舊記》雲:“舊渠一支,自嚴勝門通潮。

    西至遺愛門,四面設壕塹通潮。

    憑高望之,如小蓬瀛。

    ”是亦言其大概耳,未必實抵遺愛門也。

    僞閩時,嘗穿龍腰。

    術家以為主山蜂腰之脈,竟不敢而罷。

    所謂至遺愛門者,諒第抵龍腰而止。

    今自石泉西折至龍腰之東,皆為民田。

    】若其子城之東南,自長利橋北走,經定安門仁愛橋,并開元而北,逾康泰門樂遊橋,趨将軍山之南。

    【自長利橋至定安門渠旁,民多侵為浮舍。

    熙甯二年,程大卿築城,始撤之,尋其源而複浚焉,乃北趨将軍山之麓。

    】西南,自清泰門東衆樂橋水門入子城,【舊以宜興為子城,是渠沿城而北。

    熙甯拓子城,遂為水閘。

    】經開通橋,【與衆樂橋隔牆。

    】次便民橋,】大中寺東。

    】次宜興門橋,【橋東,退木場西,(退木場,疑即“官廨”中所稱“抽木場”。

    “退”、“抽”,于方言亦一音之轉耳。

    )舊宜惠坊磨務,治平猶有之。

    今為安撫司客邸。

    】沿都倉至威武堂西澄瀾閣,【閣臨水,今廢。

    】通西園池,【園在府治之西,左高而右庳。

    (底本作“左高而右庳”,崇抄作“左高而右卑”,庫本作“左亭而右庫”。

    )忠義堂前池,舊通潮。

    凡府右諸窦之水皆歸焉。

    已上,嘉祐二年,蔡密學襄開河,有《記》立于左院之碑亭:“自清水堰口至兼濟門橋,南岸百五丈九尺五寸,北岸百五丈七尺,泥面三丈六尺,底二丈四尺,深三尺。

    兼濟至利涉門橋,南岸百七十六丈,北岸加一丈八尺。

    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四尺。

    利涉至清遠門橋,南岸百四丈一尺,北岸加八尺,泥面三丈三尺,底二丈二尺,深三尺;清遠門至發苗橋,南岸四百八十一丈六尺,北岸四百六十八丈二尺,泥面三丈,底二丈,深六尺。

    發苗橋至清泰門橋,南岸四十八丈五尺五寸,北岸四十二丈六尺,泥面二丈,底一丈四尺,深六尺。

    清泰門至後河口開元寺前小石橋,南岸九十二丈九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九丈二尺,泥面二丈,底減六尺,深五尺。

    小石橋至經院前橋,十八丈八尺,泥面三丈,底二丈,深五尺。

    經院橋至南禅寺鬥門,南岸百七十六丈二尺五寸,北岸百八十七丈七尺,泥面三丈,深四尺。

    發苗橋至樂輸門橋,百六丈五尺五寸,泥面二丈,底丈有四尺,深六尺。

    樂輸門至鹿項門牆,九十八丈四尺,泥面二丈,底丈有四尺。

    深六尺。

    清泰門至宜興門橋,東岸九十五丈八尺,西岸加五寸,泥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

    宜興門至州衙牆,七十八丈。

    泥面丈有五尺,底丈,深六尺。

    小石橋至定安門,六十三丈六尺,泥面八尺,底六尺,深六尺。

    定安門至東康門橋,百九丈六尺,泥面丈有五尺,底減三尺,深六尺。

    ”】又自西北繞郡城之後,東入瓯冶池。

    【今将軍山之北,昔冶山之麓也。

    亦名“東冶”及俗呼“瓯冶”,皆以東越故耳。

    程大卿師孟創瓯冶亭作詩,又為後序雲:“予至州之明年,新子城。

    城之東北隅,灌木陰翳。

    因為開通,始問此水。

    或對曰:瓯冶池。

    予竊喜其迹最古,且愛其平闊清泚。

    又池之南隴阜盤迂,喬林古木,滄洲野色,郁然城堞之下。

    于是亭閣其上,而浮以畫舫。

    可燕可遊。

    亭之北跨濠而梁,以通新道。

    既而,州人士女,朝夕不絕。

    遂為勝概。

    ”程以為“迹最古”者,謂瓯冶子善為劍者,事載《越絕書》頗詳。

    此池乃瓯冶子鑄劍之地。

    然無所稽考。

    (底本作“然元所稽者”,庫本、崇抄皆作“然無所稽考”,據改。

    )州雖有劍池寺,唐元和中,僧惟幹浚之,得銅刀、劍環數枚,猶有冶竈在竹林間,又隔在将軍山之南,南去尚數百餘步。

    非此池也。

    或恐鑄劍者因此以自号,則有之矣。

    然池非以鑄劍者得名。

    僞閩時,州北無渠,從州西北西湖廟南十五步,羅城開渠,外吸西湖水源東入,沿子城以通此池,長三百步。

    上立木橋四:西湖樓下悅濟橋直通安善門,次玉壘橋,次永安橋,(正北天王堂下,蓋主山之經脈,初開遇石,恐傷其氣,故不甚深。

    )次龍泉橋,入瓯冶池。

    政和中,廉訪以其地植花修貢。

    宣和五年,俞提刑向攝郡事,移瓯冶亭木植于禊遊堂之東,為秉蘭堂。

    紹興四年,複亭于故址,又有喜雨堂、城陰館。

    】 西湖【(西湖一章,記淳熙十年趙汝愚知福州重浚西湖,事在《三山志》成書之次年。

    或為陳傅良所足成者。

    )】《舊記》:“在州西三裡,僞閩時,湖周回十數裡,築室其上,号'水晶宮'。

    其後,盡為民田。

    ”淳熙十年,待制趙公汝愚奏請興複開浚,朝廷從之。

    今盡複舊制。

    【公奏曰:“契勘本州元有西湖,在城西三裡。

    迤逦并城南流,接大濠,通南湖。

    潴滀水澤,灌溉民田。

    事載《閩中記》甚詳。

    父老相傳:舊時湖周回十數裡。

    天時旱暵,則發其所聚,高田無幹涸之憂;時雨泛漲,則洩而歸浦,卑田無淹浸之患。

    (底本作“渰”。

    崇抄及庫本作“弇”。

    “渰”即“淹”字,徑改之。

    )民不知旱澇,而享豐年之利。

    後來,人戶夤緣請射,歲納些小課利,謂之池戶。

    官中但見其絲毫之入,而不知其為民戶永遠之害。

    歲月浸久,填淤殆盡。

    各立封畛,以為己物。

    或塞為魚塘,或築成園囿,甚至于違法立券相售,如祖業然。

    (底本作“租業”,崇抄同,據庫本改。

    )西湖、南湖不複相通,而古人積水利民之地,盡為豪民猾戶所有。

    雖潮水不住往來,而上下阻隔,無由通濟。

    臣照得本州地狹民貧,全仰歲事豐登,田疇廣殖,小有荒歉,難以枝梧。

    況田并湖,彌望盡是負郭良田,自從水源障塞之後,稍遇旱幹,則西北一帶高田,凡數萬畝皆無從得水。

    至春夏之交,積雨霖淫,則東南一帶低田,發洩遲滞,皆成巨浸。

    緻使一方人戶白納稅租,而所謂池戶者,公然坐享重利。

    第以圭撮稍入。

    (底本作“圭撮□□”缺二字,庫本作“圭撮之入”,崇抄作“圭撮稍入”,據補。

    )其為利害,大不相侔矣。

    今來,若不申明,則誠恐向後轉見湮廢,(底本作“申明□□□誠恐”,缺三字,庫本同,崇抄于“申明”下僅加“則”字,據補。

    )難以興複。

    ”】 并湖三閘,(底本作“并湖三□□尺”,缺二字,庫本、崇抄作“并湖三閘高六尺”,據補。

    )高六尺,長二丈四尺。

    闆二重,各五片,高五尺,長一丈一尺五寸。

    開元寺看管。

     第四閘,高六尺,長二丈三尺,闆二重,各五片,高四尺五寸,長九尺。

    安國寺看管。

     第五閘,高六尺五寸,長三丈五尺。

    闆二重,各四片,高四尺,長一丈七尺。

    東禅寺看管。

     右五閘,各以闆數為準。

    滀水灌溉,常宜扃鎖,不可妄啟。

    惟大潮候日,初三、十八,遇有小舟乘載往來,聽啟閘一次。

     一、鳳池橋堰一座。

    高五尺,長二丈四尺。

    遇上鬥池涸竭,聽民戶從便車湖水入池,以助灌溉。

     一、西湖巡鋪屋三所:鳳池橋、鼋潭、三橋。

    每所差延祥寨兵士四人守宿。

    十日一替。

    近湖居民以農為業,并不許置捕魚網具。

     一、《西湖新買官地、砧基簿》十本,内四本藏之本州及三縣架閣庫;六本藏之雪峰、鼓山、南禅、西禅、支提寺、紫極宮常住,永遠照用。

     一、三縣承食水利民田,總計一萬四千四百五畝。

     西湖:閩縣三千五百九十八畝; 侯官縣一千六百八十三畝; 懷安縣二千三十畝; 東湖:懷安縣七千九十四畝。

     一、浦三道: 鳳池橋浦:闊一丈五尺; 道士洋官亭下浦:闊五尺; 道士洋房廊屋後浦:闊一丈七尺。

     右系引水灌田之處,各有水窗,禁魚出入。

     《三山志》卷第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