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公廨類一

關燈
職官廳之東。

    “熙甯圖”:門出府東廊,在簽判廳之東南。

    】政和中,以為廉訪治所,移還珠門外。

    【今春風樓地。

    見紹興甲寅曾師建《記》。

    】紹興七年火,遂僦居。

    後治雄略指揮校場官廳。

    【(“校場”,底本先書“教”複旁校改作“校”字,庫本、崇抄作“教場”。

    )】都監廳,舊甯越門内之東。

    監押廳,舊利涉門内之東。

    【見“治平圖”、“熙甯圖”。

    】元豐間,以都監廳為東南第十将公廨。

    紹興九年,移副将建州,正将始遷其西,因以為犒軍庫。

    監押廳不知何時圮廢,【今旌隐坊内橋東。

    】紹興間,已為士大夫居宅。

    今都監、監押,增四員,皆僦居。

     ○将官廳 今甯越門内之西,舊崇轺驿。

    慶曆四年,以為路分廳。

    【見“治平圖”、“熙甯圖”。

    】元豐間,改副将廨。

    紹興九年,始為正将廳。

     ○監務廨舍 初,監務兩員:都務官廨舍,舊旌隐北;臨河務官廨舍,舊法海寺北。

    【見“治平圖”、“熙甯圖”。

    】建炎以來,旌隐坊北疊為機宜、通判、參議廳。

    法海北,嘗為登瀛館,近亦添差、簽判所寓。

    監務後增三員,皆僦居。

     ○監甲仗庫廨舍 舊康泰門内之南。

    乾道元年,以展拓試院,移瓯冶池南庵舍。

    淳熙八年,複為庵舍,始僦居。

     ○巡檢廳 舊在城巡檢,以都監、監押兼。

    天禧中,嘗令南台鹽倉兼管四城門外巡檢公事。

    故巡檢廳在鹽倉之西,今閩縣尉廳是也。

    【見“治平圖”、“熙甯圖”。

    】後移置辜嶺。

     ○巡轄馬鋪廳 舊在南台橫山之西。

    【見“治平圖”、“熙甯圖”。

    】天聖九年,移白田渡。

    景祐二年,移水口,尋仍舊。

     ○試院 長樂大府,祥、禧以來,【(底本作“祥禧”,合“大中祥符”、“天禧”而言,崇抄作“祥符”。

    )】文物歲盛。

    自景祐建學,大比,例為集試所,生員逡巡邸宿于外,先聖釋奠,亦移他所。

    元祐五年,柯龍圖述謀所以易之,會朝廷下“學及孔子廟不得試進士”之制。

    五月,乃擇州治之東南公廨及隙地,【“治平圖”有察推廳及作院。

    (底本作“察推倚”,崇抄作“察推衙”,庫本作“察推廳”。

    據前“曹官廳”條所記,應作“廳”,據改。

    )】廣二百三十尺有奇,而深倍之。

    乃增築厥址,崇其舊三尺。

    穹堂延庑,中辟曠除,後敞公堂,缭以重屋,以為考校之舍。

    外門之内,監門、巡鋪、封彌、謄錄之所皆具,旬五十而成,凡為正屋百有二十區。

    是時,舉士才三千,峨冠鹄袖,雍容而入。

    其後浸增至于五倍,側肩争門,坐不容膝。

    紹興十七年,乃假漕司行台,以殺其溢,然猶病其隘也。

    【三十二年,王尚書師心以就試人益來,奏請增考試官三員為十員。

    】乾道元年,郡學諸生、鄉士林丙相率以請于王參政之望。

    乃相其西北隅官舍易之,【如監甲仗庫廨舍之類。

    】得其地,東西二十有八丈,南北四之三。

    增為屋百二十有七楹。

    【是歲秋試。

    王參政有《戒谕文》雲:(底本作“在戒谕文雲”,崇抄同,據庫本改。

    )“福唐今年秋試,(底本作“秋賦”,崇抄同,據庫本改。

    )投《家狀》于有司者,幾一萬七千人。

    鄉舉之衆,天下莫比,亦閩中昔日之所未有也,可謂盛哉。

    前榜自大魁而下,聯甲科者五人,與胪唱者六十七人。

    國家于此邦人士,誠無負矣。

    本州仰體朝廷之意,以賓興為重事,開斥貢院,編排坐次,增添内外執事等人,種種如法。

    州郡于此邦舉子,亦不苟矣。

    諸君盍修身厲行,(底本作“修身屬行”,崇抄同,據庫本改。

    )思所以稱副者?父兄戒其子弟,長上訓其後生,朋友之間更相勸約,鹹趨禮義,盡革嚣浮。

    毋怙衆以作非,毋黨惡以長亂。

    絕博塞之戲,息錐刀之争。

    出為裡巷之遊,必有矜持之色。

    衆庶歸重,儒服自尊,凡所觀瞻,誰敢幹侮。

    (底本作“于侮”,崇抄同,據庫本改。

    )士風如此,顧不美哉。

    或有敗群不靖之徒,(底本作“敗郡”,據崇抄、庫本改。

    )多士共疾之。

    蓋歲曆三更,科诏一下,賢才皆待時藏器,指日奮身。

    豈容一夫猖狂,以緻衆人颠沛。

    且大開選舉,精考藝能,乃功名富貴所由之途,非兇暴強豪興争之地。

    正使捷如慶忌,(“正”,疑為“縱”或“即”之誤。

    )勇若孟贲,何取于翰墨之場乎?一犯嚴科,自有公法,三木被體,二物加威,屏于遠方,編之罪籍;與夫鹿鳴開宴,黃堂享勸駕之儀,豹變還鄉,綠袂耀觀光之寵者;榮華、僇辱,烏可同日道哉?又況闊步既騰,亨衢甚坦,稽古所獲,不止于此而已。

    夫以萬七千人,群考于此,其間瑣碎,甯無短長?在于寬通,所宜闊略,三日借路,豈責其全;(底本作“豈貴其全”,崇抄同,據庫本改。

    )一忿亡身,雖悔何及。

    至如,(底本作“至如”,庫本同,崇抄作“至此”。

    )将來引試,切忌攙先。

    蓋緣題目出頒,必俟舉人盡入。

    何須競進,以冒隘途;雖少遷延,未逾晷刻。

    (底本作“未曉晷刻”,據崇抄改。

    )遠于踐蹂,方免憂危。

    宅心既甯,下筆孰禦?又按設既定,(底本皆作“按設”,庫本同,崇抄作“按試”。

    )尺寸有分,移徙亂行,擾動實深。

    (底本作“擾動實采”,崇抄同,據庫本改。

    )我欲自便,人将謂何?若其有知,必不為此。

    嗚呼!在醜不争,先聖之格言;畏威如疾,前賢之明戒。

    凡我應書之衆,勿屑細故,以遠大自期。

    鴻鹄秋天,一飛萬裡,安可量也。

    惟諸君勉之。

    ”】 淳熙元年,應诏者二萬人。

    史丞相浩講求累舉之弊,乃複假簽判、察推、知錄、司法四廳以益之。

    以大廳兩廊坐負城兩縣舉人;【舊坐三縣人,以添四廳故,隻坐兩縣。

    】而懷安、福清、羅源于行衙,長溪、永福、古田于舊展試院,【乾道元年所增屋宇。

    】連江、長樂、閩清、甯德于新展四廳就試。

    試之日,四其門以入之,而出以二。

    【時,曉示閩縣、侯官士人并于定安門入試院門,晚出中門,納卷畢出試院大門;懷安、福清、羅源并于依仁坊門入行衙、興賢堂、桂堂外;長溪、永福、古田從東康門入舊展試院,入訖關閉,不許出入;連江、長樂、閩清、甯德從鼓門内東廊入新展四廳,(底本當脫落“閩清”二字,據庫本補。

    )入訖關閉,不許出入。

    凡十縣并出行衙中門,納卷畢出行衙大門。

    先是,行下諸縣:士人有訟在官,除事幹人命外,其他并與結絕,或召壯保。

    許試,遂約束結保,投納《家狀》。

    以七月十五為限,以憑類保排定試按,(各本皆作“試按”,疑為“桉”,即“案”字。

    )限滿射保,或改姓名,不許收受。

    尋有在外遊學方歸續射保者,别就他處排坐:(底本作“别就□處排坐”,缺一字,崇抄同,據庫本補。

    )内閩、侯官士人,從鼓門裡東廊棘門入司法廳;甯德、長溪、古田、永福士人,從東康門入舊展試院就試。

    晚出,并由行衙大門。

    異時,試院街南一帶人戶,各安泊舉人入試。

    每候開門,率争先突入。

    至是,帖廂官刷具姓名禁止。

    有後門者亦權截斷,(底本作“亦權織斷”,庫本同,據崇抄改。

    )不許通東衙巷。

    】初,令監門官公服立門左右,肅揖而後入。

    巡按者唱坐已定,不許徙案。

    【隻許保頭起身取卷。

    】始罷卒名遍攔号為祗應,【(此句各本同,疑“罷”為“置”之誤。

    )】逐間揭姓名以待需喚。

    猝有疾患,批曆至府,不移時給藥,以時警其怠慢者。

    【時以為禮闱當如此。

    置巡按官,抄附“祗應功過曆”一道,“取藥曆”一道。

    (底本作“祗應功過曆入道取藥曆入道”,崇抄同,據庫本改。

    )應兵級供應從早至夜分,(底本作“夜合”,庫本同,據崇抄改。

    )不住火,常将沸湯頓貯令溫,以備呼喚。

    有不到,巡按官行遣畢,上“曆”候開院勘斷。

    不違慢者,犒賞。

    】凡外門有所傳入,常切機察。

    【(各本皆作“機察”,疑是“譏察”或“稽察”之訛。

    )先是告示:官、私屋賃士人就試及賣試桉人,并不許長價。

    納卷吏貼,不得邀覓錢物。

    其試院諸官廳祗應人及雜職、獄子并使府諸官廳虞候、當直人等,不得循習更就吏貼乞取常例及其他各已優待舉人。

    又自作《勸谕文》以戒争門先入、毀棄卷按、鼓噪場屋者。

    至是,又關防上件。

    】逮晚,設燎門道,列十四幕為納卷所。

    【閩、侯官分六幕,新、舊展拓試院分四幕,(底本先書“士幕”,複旁校改為“四”字;崇抄亦作“士幕”,複于“士”字旁點誤,未改;庫本作“七幕”。

    )其續射保人别置一幕。

    】是歲策問,始命工鋸闆分雕,防漏洩也;逐篇目,限以一紙,期趣辦也。

    【舊,策題并連粘三篇,方卷入試卷分俵,多是臨期不辦。

    今隻将紙作樣造闆。

    如問目稍長,計會試官細字書寫,隻以一幅為限,疊三紙卷入,不須連粘。

    】凡納卷,有号簿,封彌官手自封押。

    【逐場封彌畢,即以号簿入匣封押,永不得開。

    其單号簿逐夜繳入監試簏,(底本作“監試簏”,庫本作“監試處”,崇抄作“監試簾”。

    )不得漏洩。

    如将來在行先報姓名并根究。

    (此句疑有訛脫,暫無從校。

    )】增謄錄為三百人。

    【十人為甲。

    置“交卷曆”一道,“功過曆”一道。

    有節去文理、添注雜一、折換卷頭,或别行抄上白卷者,悉許人告;其同甲能自舉首,與免。

    謄錄或課寫不辦,依旨揮牒院,展日考校。

    】初,禁兩司官人來往,【舊,封彌、謄錄兩處官吏,不禁往來。

    】别差對讀官。

    【舊就委謄錄官。

    】始選楷書十名,分諸考官位,以備抄寫。

    【每位,楷書一名,送紙五百張,欲再謄錄以歸者,自令抄寫。

    】遇再謄卷,獨許關監試躬點簿,混以五号批下,從封彌官措置,貼号、監寫封入,【前已謄錄卻以正卷發過封彌所,今隻委封彌官封貼字号,監臨謄錄,拘收正卷。

    】纖悉嚴密,訖試無違犯者,至今行之。

    【州自國初,舉子尚少。

    錢氏歸朝,解額未有定法。

    天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