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地理類六
關燈
小
中
大
可夕置勿收。
”乃如其言。
血流而絕,通水成峽。
】蛤沙、萬海小港、赤琦、連江港。
【源出古田葺洋界,(底本作“古田□洋界”,缺一字,庫本作“古田林洋界”,崇抄則作“古田葺洋界”。
按,今連江縣之鳌江上遊霍口溪,源至古田縣境水流多歧,其地名有卓洋、吉洋等,皆與“葺洋”音相近,因據崇抄改。
)至七猴渡之北,合小溪南流至潘渡橋。
一出羅源界,号曰岩溪,南至朱令橋,合寶山院前丹陽溪,西南流至興甯廟前,與潘渡溪合,西南流,合參溪水,至峽口鎮入海。
】 東:鄭崎、官嶼、雙髻焦、土花鹽場。
【今廢。
】 〔十潮〕轉北交,【聚石為灘,連接海岸,比南交差易。
(底本作“北南交差易”,崇抄作“南北交差易”,庫本作“比南交差易”,據改。
)】泊東、西洛。
西:羅源港。
【源自蔣山溪,經白塔院,至四明橋,合龍潭溪,過務前,合古弄溪,至欄頭鋪入江。
又下倪南北溪,經觀前橋,至欄頭鋪前,與蔣山溪合,入松崎江,入海。
潮過四明觀】。
廉灣【、俗呼“林”為“廉”,中多林姓。
】南灣寨。
東:黃土山。
〔十一潮〕至水澳。
【(底本作“水澳”,庫本同,崇抄作“水灣”。
)】 西:官井洋港。
西源出處州龍泉界,【首溪。
】東流百裡至斜灘,過載首,合松潭溪,白沙鎮、【紹興初廢。
】至廉首村;一出政和縣界,經麻嶺至缪洋三十裡,至廉村,會龍泉溪,南流為江,過甘棠港,【舊有巨石屹立波間,舟多溺覆。
唐天祐元年,(底本作“唐寶祐元年”,庫本同,下文稱“昭宗诏褒之”。
按,唐昭宗天複四年四月改元天祐,因據崇抄正作“天祐元年”。
)琅琊王審知具太牢禮禱于神,将刊之。
其夕雷雨暴作,石皆碎解。
(底本作“石皆柿解”,庫本同,據崇抄改作“石皆碎解”。
)遲明,安流如砥。
昭宗诏褒之,賜号甘棠。
神曰顯靈侯。
三年,賜德政碑。
《五代史》謂:“閩人私号”,誤。
】黃崎嶺。
【潮,東至白沙,西至廉首,各距四十裡。
舟行一潮至由鎮,陸行各百裡。
白沙溪船至斜灘。
廉首溪船至缪洋。
】北源出政和界,至外渺程家渡,南合甘露溪、磁溪,經深浦渡,至長境、平水,分為二。
【(各本皆作“分為二”,審下文疑為“分為三”,待質。
)潮至金垂。
】一出古田山谷,合周仙湖東流為穹窿溪,又東為晡溪,又東為澱尾,經赤鑒門;一出古田至遊溪,合羅源山溪至溪口村,出于三嶼寨之左;一出羅源飛泉渡,出于三嶼之右,彙于官井洋,【風濤險惡,号三港口。
】東入于海。
東:浮鷹山。
【(底本先書作“浮膺山”,複旁校改“膺”為“鷹”字,庫本、崇抄仍作“膺”字。
今閩東海上尚标名“浮鷹島”,故仍從底本所改。
)】 〔十二潮〕轉驢頭山,泊鬥米。
近有大小金澳、鹽埕。
【甯德縣納。
】 〔十三潮〕泊桃門筋竹山。
西:松山港。
【古谶:“松山沙徑合,朱紫出其間。
”】西源,号長汀溪。
自白岩十五裡,經建善寺至沙塘。
北源,自赤岸澳村龍潭至大橋,經鹽埕、合沙塘而東入海。
潮北行者至大橋,西行者至鬥門。
次西烏崎港,源出西鄉蔗洋,八十裡至七溪,南流七十裡至飯溪,出烏崎,向峰火入海。
【小船至飯溪,大船至楊門潭。
】 東:三沙峰火寨。
〔十四潮〕泊圓塘。
西:斂港,出吉坑十裡入海。
怯港,【俗謂“惡”為“怯”。
】合小溪水至上洋,五裡靈峰,十裡圓塘,入海。
【船至圓塘止。
】 東:榆山。
〔十五潮〕至錢夯頭,【諺雲:“錢夯頭,無風自球流。
”言蕩漾也。
】白露門,【或曰:即白水江也。
白水郎停船之處。
】泊莆門寨前。
西南:沙埕港。
源出溫州界,至桐山東入海。
【船至桐山。
】白水江。
【《舊記》:縣東北百七十裡。
《寰宇記》:“白水郎,夷戶也,亦曰遊艇子。
或曰盧循餘種散居海上。
唐武德中,王義童招其首領周造、麥細陵等,授騎都尉。
以船為居,寓廬海旁。
船首尾尖高,中平闊,沖波逆浪,略無懼怛,名了鳥”。
乾符間,有陳蓬者,駕舟從海來,家于後崎,号白水仙。
有詩雲:“水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
”又雲:“石頭荦确高低踏,竹戶彭亨左右聞。
”嘗留谶曰:“東去無邊海,西來萬頃田。
松山沙徑合,朱紫出其間。
”蔡學士《雜記》:“福唐水居船,舉家聚止一舟,(底本作“楊止一舟”,崇抄同,據庫本改。
)寒暑、食飲、疾病、昏娅,(底本作“昏娅”,庫本同,崇抄作“婚娶”。
)未始去。
所謂白水郎者,其斯人之徒欤?”】 《三山志》卷第六終
”乃如其言。
血流而絕,通水成峽。
】蛤沙、萬海小港、赤琦、連江港。
【源出古田葺洋界,(底本作“古田□洋界”,缺一字,庫本作“古田林洋界”,崇抄則作“古田葺洋界”。
按,今連江縣之鳌江上遊霍口溪,源至古田縣境水流多歧,其地名有卓洋、吉洋等,皆與“葺洋”音相近,因據崇抄改。
)至七猴渡之北,合小溪南流至潘渡橋。
一出羅源界,号曰岩溪,南至朱令橋,合寶山院前丹陽溪,西南流至興甯廟前,與潘渡溪合,西南流,合參溪水,至峽口鎮入海。
】 東:鄭崎、官嶼、雙髻焦、土花鹽場。
【今廢。
】 〔十潮〕轉北交,【聚石為灘,連接海岸,比南交差易。
(底本作“北南交差易”,崇抄作“南北交差易”,庫本作“比南交差易”,據改。
)】泊東、西洛。
西:羅源港。
【源自蔣山溪,經白塔院,至四明橋,合龍潭溪,過務前,合古弄溪,至欄頭鋪入江。
又下倪南北溪,經觀前橋,至欄頭鋪前,與蔣山溪合,入松崎江,入海。
潮過四明觀】。
廉灣【、俗呼“林”為“廉”,中多林姓。
】南灣寨。
東:黃土山。
〔十一潮〕至水澳。
【(底本作“水澳”,庫本同,崇抄作“水灣”。
)】 西:官井洋港。
西源出處州龍泉界,【首溪。
】東流百裡至斜灘,過載首,合松潭溪,白沙鎮、【紹興初廢。
】至廉首村;一出政和縣界,經麻嶺至缪洋三十裡,至廉村,會龍泉溪,南流為江,過甘棠港,【舊有巨石屹立波間,舟多溺覆。
唐天祐元年,(底本作“唐寶祐元年”,庫本同,下文稱“昭宗诏褒之”。
按,唐昭宗天複四年四月改元天祐,因據崇抄正作“天祐元年”。
)琅琊王審知具太牢禮禱于神,将刊之。
其夕雷雨暴作,石皆碎解。
(底本作“石皆柿解”,庫本同,據崇抄改作“石皆碎解”。
)遲明,安流如砥。
昭宗诏褒之,賜号甘棠。
神曰顯靈侯。
三年,賜德政碑。
《五代史》謂:“閩人私号”,誤。
】黃崎嶺。
【潮,東至白沙,西至廉首,各距四十裡。
舟行一潮至由鎮,陸行各百裡。
白沙溪船至斜灘。
廉首溪船至缪洋。
】北源出政和界,至外渺程家渡,南合甘露溪、磁溪,經深浦渡,至長境、平水,分為二。
【(各本皆作“分為二”,審下文疑為“分為三”,待質。
)潮至金垂。
】一出古田山谷,合周仙湖東流為穹窿溪,又東為晡溪,又東為澱尾,經赤鑒門;一出古田至遊溪,合羅源山溪至溪口村,出于三嶼寨之左;一出羅源飛泉渡,出于三嶼之右,彙于官井洋,【風濤險惡,号三港口。
】東入于海。
東:浮鷹山。
【(底本先書作“浮膺山”,複旁校改“膺”為“鷹”字,庫本、崇抄仍作“膺”字。
今閩東海上尚标名“浮鷹島”,故仍從底本所改。
)】 〔十二潮〕轉驢頭山,泊鬥米。
近有大小金澳、鹽埕。
【甯德縣納。
】 〔十三潮〕泊桃門筋竹山。
西:松山港。
【古谶:“松山沙徑合,朱紫出其間。
”】西源,号長汀溪。
自白岩十五裡,經建善寺至沙塘。
北源,自赤岸澳村龍潭至大橋,經鹽埕、合沙塘而東入海。
潮北行者至大橋,西行者至鬥門。
次西烏崎港,源出西鄉蔗洋,八十裡至七溪,南流七十裡至飯溪,出烏崎,向峰火入海。
【小船至飯溪,大船至楊門潭。
】 東:三沙峰火寨。
〔十四潮〕泊圓塘。
西:斂港,出吉坑十裡入海。
怯港,【俗謂“惡”為“怯”。
】合小溪水至上洋,五裡靈峰,十裡圓塘,入海。
【船至圓塘止。
】 東:榆山。
〔十五潮〕至錢夯頭,【諺雲:“錢夯頭,無風自球流。
”言蕩漾也。
】白露門,【或曰:即白水江也。
白水郎停船之處。
】泊莆門寨前。
西南:沙埕港。
源出溫州界,至桐山東入海。
【船至桐山。
】白水江。
【《舊記》:縣東北百七十裡。
《寰宇記》:“白水郎,夷戶也,亦曰遊艇子。
或曰盧循餘種散居海上。
唐武德中,王義童招其首領周造、麥細陵等,授騎都尉。
以船為居,寓廬海旁。
船首尾尖高,中平闊,沖波逆浪,略無懼怛,名了鳥”。
乾符間,有陳蓬者,駕舟從海來,家于後崎,号白水仙。
有詩雲:“水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
”又雲:“石頭荦确高低踏,竹戶彭亨左右聞。
”嘗留谶曰:“東去無邊海,西來萬頃田。
松山沙徑合,朱紫出其間。
”蔡學士《雜記》:“福唐水居船,舉家聚止一舟,(底本作“楊止一舟”,崇抄同,據庫本改。
)寒暑、食飲、疾病、昏娅,(底本作“昏娅”,庫本同,崇抄作“婚娶”。
)未始去。
所謂白水郎者,其斯人之徒欤?”】 《三山志》卷第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