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地理類五

關燈
明驿南取飛泉驿四十裡。

    (各本皆作“南取飛泉驿”。

    按:此為北去之驿路,南取則逆行,疑為“北取”之誤。

    )建炎三年置。

    淳熙三年重作。

     飛泉驿有渡。

    熙甯七年置。

    過官井洋百八十裡,達長溪鹽田。

    元祐八年,移置焦門頰。

    紹興三十年,以風海險惡,禁渡。

    驿今佃為民居。

    陸行出甯德縣。

     白鶴嶺【嶺頭有白鶴亭,半有憩亭,泉眼清澈可飲,亭多留題。

    (底本作“清澈可處多留題”,庫本同,據崇抄改。

    )下,即縣也。

    】 甯川驿甯德驿南。

    紹興二十八年,以主簿廨置。

    (底本作“主簿□”,缺一字,庫本作“主簿王”。

    崇抄作“主簿廨”,據改。

    )乾道八年重作。

     深浦渡元豐三年置。

    渡頭有康濟亭。

    十裡至雙岩。

     雙岩嶺五裡至黃崎。

     黃崎鎮灘頭渡元豐三年置。

    陸路徑絕,經環塢村秦家山,路如馬齒,旁無逆旅。

    行者多過渡至下杯。

     下杯驿長溪縣西出七十裡。

    有渡,一潮至鹽田,準陸二十五裡。

     鹽田驿縣西三十五裡。

    有渡。

    元祐八年移于析棣置。

     溫麻驿縣海晏門内。

    今廢。

     倒流溪驿 飯溪驿縣東五十裡。

    有渡。

     白林驿縣東北百裡,(崇抄于“白林”下無“驿”字;底本作“縣東北首裡”,據崇抄改作“縣東北百裡”。

    )去桐山五十裡,今廢。

    隻憩天王院。

     牌嶺。

     桐山驿去泗洲驿二十五裡,今廢。

    隻憩栖林院。

     駱駝嶺、平陽,二十裡,泗洲院。

     過分水嶺。

     是路,國初置驿。

    自使星至陀驿、羅源縣、下杯驿、白林驿、飯溪驿,支給驿券。

    熙甯六年,減并陀驿、鹽田驿、白林驿、飯溪驿,併歸所過州縣批支。

    紹興六年,本路陳運使國瑞請立馬遞鋪,招置土兵承傳文字。

    尋罷。

     ○渡 州東南門,河口登舟。

     大義渡乘退潮,東經古山尾,憩程水港候潮,西入峽門旁入港,即此渡。

    貞觀中,别駕衛總持見其處商旅(底本作“西旅”,庫本同,據崇抄改。

    )賓主有序,故名之。

     長樂航頭渡百二十裡。

     洋門渡百五裡。

     白田渡百十五裡。

     洋下渡百八裡。

    皆退潮一。

    初,臨水、洋門、洋下、白田四渡,皆貧民以私船裝載,(底本作“私船□載”,缺一字,庫本作“私船渡載”,據崇抄補。

    )志在逐利,(底本作“遂利”,庫本同,據崇抄改。

    )安弊不修。

    中經雞嶼,風濤最險,多方難之,必厚獲而後涉,槳無宿手,(底本作“必淳獲而從涉獎無宿手”,不可解,崇抄作“必浮獲而後涉槳無宿手”,暫據改。

    )惟取于所渡之人,操縱不調,以此易緻漂溺。

    嘉祐中,長樂始置三渡于臨水,創官船以渡之,募善水者為槳夫。

    渡者,人輸錢七,籍給募之餘,為船具及補敗之資。

    後因循不舉。

    元祐六年,知縣丁掌乞奏舉行。

    明年敕以白田距臨水十五裡,洋下相距八裡,洋門相距五裡,且同岸,又三渡水路皆避征者所由。

    遂罷之。

    止于臨水造官船四。

    大船所載止百人,水手十五人;小者五十人,水手八人。

    渡者,人輸錢五,均給之。

    (底本作“均給為”,崇抄同,“為”疑為“焉”字之誤,據庫本改。

    )紹興元年,流寓民姜子清乞收江淮河港溪渡錢。

    遂令日收,歲終較額為殿最。

    令渡人輸錢十一。

    (崇抄作“輸錢三十”。

    ) 洞江、營前、洋嶼、籌崎、浮崎、翁崎。

    皆一退潮。

     王峬渡河口渡抵翁崎。

    由翁崎渡三十裡乃至,入城亦然。

     出西門十五裡渡橋舊有之。

    歲久頹甚,霖潦艱涉。

    紹興七年,汪義和知懷安。

    舉一講僧更造之。

    六十五間。

    (底本作“六批五間”,庫本同,疑誤,據崇抄改。

    ) 靈光橋旁有靈光寺。

    至懷安縣。

     石岊亭縣之右,建炎間置。

    亭東有石,異時,歲覺增長,後因火乃止。

     閩越亭縣前,閩越王遊憩之地。

    舊有記,相傳為雷震飛入水中。

     石岊渡驿路,百六十裡至水口;水路,經甘蔗衙、大小目、福院、小若、大若,亦百六十裡,至水口渡;風,或跨二日。

    嘗有監司詩雲:“朝辭虎節門,暮宿牛頭寺。

    江神也世情,一送三程路。

    ”(此詩文句各本皆同。

    但疑“牛頭寺”為“牛頭渡”,方與末句“三程路”合轍。

    “江神也世情”疑為“也有情”之誤。

    ) 又西門十五裡,洪塘、高崎渡即石岊江東流分為二,自洪塘渡至水西高崎。

     江南楊崎渡、大章渡楊崎屬懷安,大章屬永福,相去三十裡。

    由大章至永福縣。

     越峰渡永福縣下。

    元豐元年造橋。

     重光渡 五十口渡皆縣下。

     洪面渡縣南七十裡。

    南取溪東渡七十裡。

    熙甯十年置。

    渡闊十五丈,漲準十五裡。

     溪東渡縣北百一十裡。

    北去洑口東渚渡二十裡。

    渡闊七丈,漲準三裡。

    熙甯十年置。

    (底本作“熙甯十一年置”,誤。

    檢《宋史·神宗紀》,熙甯隻有十年,即元年至十年,據改。

    ) 洑口埕(缺十字)劍闊十丈(缺六至七字),紹興二十六年罷。

    (“洑口埕”條注文,各本同虛缺,暫無從校。

    ) 《三山志》卷第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