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地理類五
關燈
小
中
大
覆之患,又有候次之勞。
風潮弗律,候或一二日。
甫登南岸,即陟方山嶺,又有佛嶺、白蒲嶺、熱隔嶺,而後達太平驿。
宣和六年,俞提刑向以西峽水面五裡,私商往來之地。
命本邑治道:由玉泉院、浦尾、鼓山,入新路;(底本作“由玉泉院□尾鼓樓入新路”,庫本作“由玉泉院之尾鼓樓入新路”,崇抄作“由玉泉院浦尾鼓山入新路”,據以補改。
)經彌陀庵、西方院,五裡真隐,又五裡峽江北岸亭渡,五裡枕峰,十八裡白鹿寺,逾嶺十二裡抵福清縣界。
行者便之。
乃植木以庇行人。
尋自枕峰前良步角、梁山院十裡通麻溪橋,五裡濑溪橋,過常思,五裡通舊路。
遂不登白鹿,履道尤坦。
因名峽江二亭俱曰濟川。
有《記》合沙亭之右。
于是,以方北鋪移于西峽路石鋪橋頭,方南鋪移于枕峰院前,大田鋪移于大義驿下,接常思鋪。
紹興六年申明,以為經久可行。
九年,峽江路旁諸寺賂州吏,請遵故道。
張丞相浚召驿兵質之。
遂不複易。
鋪仍舊名。
今于城門村渡,以避峽流之迅,且約裡數也。
(底本作“裡數”,崇抄作“數裡”。
) 方南鋪南取大田鋪二十裡。
西峽南驿宣和六年作。
舊方山驿移此。
大田鋪南取常思鋪二十三裡。
大義臨津驿河口渡次。
常思鋪福清。
南取太平七裡。
嶺高一裡,相承為“相思”。
故王文公珪贈元公绛詩:“頒春莫向相思嶺”。
太平驿福清縣西四十裡。
熙甯六年,省并方山、太平、漁溪三驿不批支驿券。
七年,猶雇衙前主持給馬草。
八年,除漁溪外,複罷。
紹聖元年,轉運、提刑司狀:以方山至迎仙,隻一百二十七裡,輒作三程。
乞減罷太平一驿,移漁溪驿于石堘馬鋪蓋造。
尋留漁溪驿為憩息亭館。
拆太平驿材料蓋造于石堘。
太平鋪南取假面十七裡。
假面鋪南取漁溪十八裡。
漁溪驿有蔡密學襄《梅》詩。
漁溪鋪南取蒜嶺二十三裡。
蒜嶺鋪南至莆田縣界三裡,至迎仙二十八裡,至興化軍五十裡。
或曰山形如蒜,亦其間多蒜苗。
由建、劍、汀、邵武至此,方見漲海煙波萬頃。
嶺頭有照海亭,宣和間有唐運使留題。
隆興初廢。
今送迎,時寓民家。
已上八鋪,元豐六年,并添馬、步、急遞共八人。
今并額管十二人。
常思現缺三人,假面二人,蒜嶺一人,内供申、節級各一人。
北西取建甯後路 出州北門,由沙溪、别仕、新藍、雞菜、【“距縣百裡,極嵲惡。
觜于旁而啄衣,牙于中而齧足,蹲于前而梗步。
”嘉祐三年,知懷安縣樊紀易而夷之,自記雲。
】雪峰,至古田縣。
【一出西門,經石岊,至葛崎,與北門路通。
】 鳴玉驿古田縣東。
初,溪有洪濑灘。
知縣李堪以其非雅,改為“鳴玉”。
遂以名橋,亦以名驿。
前有“涵碧亭”,紹興七年,移于縣西北舊學基。
通建驿縣北。
鎮安驿縣北,地名孤鎮村。
西至建甯府七十裡。
崇甯元年,廢西門路,行北門。
由土■〈土區〉、葛崎、别仕、雞菜、雪嶺、杉倉、北望、青田、船嶺、(底本作“■〈舟谷〉嶺”,庫本同,據崇抄改。
)中館、龍爬、林換、營頂,凡十四鋪,至建州。
三年,以山嶺危險,裡數隔遠,每鋪各增廂軍二人。
五年,以改路後,雪峰一帶,山嶺既峻,道旁絕少人家,每鋪幾三十裡,或七八十裡,始至館驿,實有未便。
其水口下雖有倒羊、豬猔等嶺,然官員并行水驿,獨鋪兵往來而已。
況自行北門,六驿、十四鋪添廂軍二十八人,一歲請給衣、糧,約一千五百餘貫、匹、石。
比之西門添置渡子、古田添置解子費,絕不等。
今将六驿、十四鋪及古田縣西南剌從谷口出至南劍一驿、二鋪,并行廢罷。
仍舊行西門路。
北取溫州路 出井樓門,經四明亭、盤石,陟北嶺,【一路出井樓門,經安國寺、透馬溪,抵北嶺下。
嶺高一千八百步,十五裡屬連江界。
頑石根互,沿崖而跻。
嘉祐三年,知懷安縣樊紀“僦工緻治。
乃奠高為夷,正曲為直,凹者培,陷者續。
(底本作“回者培,陷者續”,庫本作“陷者培,回者續”,據崇抄改。
)迄今利之。
”主簿王知微《記》。
“又治路,自北門入岩溪,抵青山,又培土築趨府道。
積德、承平、移風三鄉地庳濘,(底本作“庳甯”,據崇抄改。
)悉砌石以便民。
至溪澗或江浦之阻,梁石以渡者五十一。
木為橋十有六。
皆利民之著者。
”周希孟《記》。
】下湯嶺。
【諺雲:“湯嶺兜,(底本作“陽嶺兜”,據崇抄改。
)北嶺頭。
”志險也。
】 溫泉館距連江三十二裡,舊名湯泉驿。
淳熙元年重作,因改名。
潘渡橋東取連江二十三裡。
道羅源,即絕渡而北。
異時溪漲,需渡者病之。
紹興十四年,知連江阮珪,始創橋焉。
未幾,水淙齧以壞。
(各本皆作“水淙齧以壞”,“淙”字疑為“流”之誤。
)乾道三年,晁子開更新之。
長六十五丈,累趾十九。
(底本作“□趾十九”,缺一字,據崇抄補。
)名惠政。
陀驿(底本作“陀驿”,庫本同,崇抄為“陀市驿”。
)北取羅源四明驿七十五裡。
四
風潮弗律,候或一二日。
甫登南岸,即陟方山嶺,又有佛嶺、白蒲嶺、熱隔嶺,而後達太平驿。
宣和六年,俞提刑向以西峽水面五裡,私商往來之地。
命本邑治道:由玉泉院、浦尾、鼓山,入新路;(底本作“由玉泉院□尾鼓樓入新路”,庫本作“由玉泉院之尾鼓樓入新路”,崇抄作“由玉泉院浦尾鼓山入新路”,據以補改。
)經彌陀庵、西方院,五裡真隐,又五裡峽江北岸亭渡,五裡枕峰,十八裡白鹿寺,逾嶺十二裡抵福清縣界。
行者便之。
乃植木以庇行人。
尋自枕峰前良步角、梁山院十裡通麻溪橋,五裡濑溪橋,過常思,五裡通舊路。
遂不登白鹿,履道尤坦。
因名峽江二亭俱曰濟川。
有《記》合沙亭之右。
于是,以方北鋪移于西峽路石鋪橋頭,方南鋪移于枕峰院前,大田鋪移于大義驿下,接常思鋪。
紹興六年申明,以為經久可行。
九年,峽江路旁諸寺賂州吏,請遵故道。
張丞相浚召驿兵質之。
遂不複易。
鋪仍舊名。
今于城門村渡,以避峽流之迅,且約裡數也。
(底本作“裡數”,崇抄作“數裡”。
) 方南鋪南取大田鋪二十裡。
西峽南驿宣和六年作。
舊方山驿移此。
大田鋪南取常思鋪二十三裡。
大義臨津驿河口渡次。
常思鋪福清。
南取太平七裡。
嶺高一裡,相承為“相思”。
故王文公珪贈元公绛詩:“頒春莫向相思嶺”。
太平驿福清縣西四十裡。
熙甯六年,省并方山、太平、漁溪三驿不批支驿券。
七年,猶雇衙前主持給馬草。
八年,除漁溪外,複罷。
紹聖元年,轉運、提刑司狀:以方山至迎仙,隻一百二十七裡,輒作三程。
乞減罷太平一驿,移漁溪驿于石堘馬鋪蓋造。
尋留漁溪驿為憩息亭館。
拆太平驿材料蓋造于石堘。
太平鋪南取假面十七裡。
假面鋪南取漁溪十八裡。
漁溪驿有蔡密學襄《梅》詩。
漁溪鋪南取蒜嶺二十三裡。
蒜嶺鋪南至莆田縣界三裡,至迎仙二十八裡,至興化軍五十裡。
或曰山形如蒜,亦其間多蒜苗。
由建、劍、汀、邵武至此,方見漲海煙波萬頃。
嶺頭有照海亭,宣和間有唐運使留題。
隆興初廢。
今送迎,時寓民家。
已上八鋪,元豐六年,并添馬、步、急遞共八人。
今并額管十二人。
常思現缺三人,假面二人,蒜嶺一人,内供申、節級各一人。
北西取建甯後路 出州北門,由沙溪、别仕、新藍、雞菜、【“距縣百裡,極嵲惡。
觜于旁而啄衣,牙于中而齧足,蹲于前而梗步。
”嘉祐三年,知懷安縣樊紀易而夷之,自記雲。
】雪峰,至古田縣。
【一出西門,經石岊,至葛崎,與北門路通。
】 鳴玉驿古田縣東。
初,溪有洪濑灘。
知縣李堪以其非雅,改為“鳴玉”。
遂以名橋,亦以名驿。
前有“涵碧亭”,紹興七年,移于縣西北舊學基。
通建驿縣北。
鎮安驿縣北,地名孤鎮村。
西至建甯府七十裡。
崇甯元年,廢西門路,行北門。
由土■〈土區〉、葛崎、别仕、雞菜、雪嶺、杉倉、北望、青田、船嶺、(底本作“■〈舟谷〉嶺”,庫本同,據崇抄改。
)中館、龍爬、林換、營頂,凡十四鋪,至建州。
三年,以山嶺危險,裡數隔遠,每鋪各增廂軍二人。
五年,以改路後,雪峰一帶,山嶺既峻,道旁絕少人家,每鋪幾三十裡,或七八十裡,始至館驿,實有未便。
其水口下雖有倒羊、豬猔等嶺,然官員并行水驿,獨鋪兵往來而已。
況自行北門,六驿、十四鋪添廂軍二十八人,一歲請給衣、糧,約一千五百餘貫、匹、石。
比之西門添置渡子、古田添置解子費,絕不等。
今将六驿、十四鋪及古田縣西南剌從谷口出至南劍一驿、二鋪,并行廢罷。
仍舊行西門路。
北取溫州路 出井樓門,經四明亭、盤石,陟北嶺,【一路出井樓門,經安國寺、透馬溪,抵北嶺下。
嶺高一千八百步,十五裡屬連江界。
頑石根互,沿崖而跻。
嘉祐三年,知懷安縣樊紀“僦工緻治。
乃奠高為夷,正曲為直,凹者培,陷者續。
(底本作“回者培,陷者續”,庫本作“陷者培,回者續”,據崇抄改。
)迄今利之。
”主簿王知微《記》。
“又治路,自北門入岩溪,抵青山,又培土築趨府道。
積德、承平、移風三鄉地庳濘,(底本作“庳甯”,據崇抄改。
)悉砌石以便民。
至溪澗或江浦之阻,梁石以渡者五十一。
木為橋十有六。
皆利民之著者。
”周希孟《記》。
】下湯嶺。
【諺雲:“湯嶺兜,(底本作“陽嶺兜”,據崇抄改。
)北嶺頭。
”志險也。
】 溫泉館距連江三十二裡,舊名湯泉驿。
淳熙元年重作,因改名。
潘渡橋東取連江二十三裡。
道羅源,即絕渡而北。
異時溪漲,需渡者病之。
紹興十四年,知連江阮珪,始創橋焉。
未幾,水淙齧以壞。
(各本皆作“水淙齧以壞”,“淙”字疑為“流”之誤。
)乾道三年,晁子開更新之。
長六十五丈,累趾十九。
(底本作“□趾十九”,缺一字,據崇抄補。
)名惠政。
陀驿(底本作“陀驿”,庫本同,崇抄為“陀市驿”。
)北取羅源四明驿七十五裡。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