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地理類二

關燈
”。

    按,陸龜蒙《漁具詠序》雲:“列竹于海澨曰滬”,據改。

    ) 招賢裡(舊無)上下角、西臼、蛎澳、大小金鹽埕(同安民裡輸甯德縣)。

     ○長樂縣 〔緊〕 州東南百裡。

    【曾師建《記》:百二十裡,潮信也。

    】唐武德六年,析閩縣地為新甯縣,在敦素裡平川。

    【距今縣十五裡。

    】尋改為長樂。

    上元元年,防禦使董玠以其卑湫,移治吳航頭。

    元和三年,省入福唐縣。

    五年,複置。

    僞閩龍啟元年,改為侯官縣。

    三年,仍舊。

    永隆三年,改閩縣為長樂,長樂為安昌,明年仍舊。

     東--西百二十裡。

     南--北六十五裡。

     東海澳,三十五裡。

     西閩縣界,一裡。

    水路百二十裡至縣。

     南福清縣界,五十裡。

     北山外大海,取連江縣界,(底本作“取”,崇抄同,庫本作“去”。

    )百二十裡。

     東南千零裡至東洛。

    水路百二十裡。

     西南泉元裡至石尤嶺,(各本均隻作“尤嶺”二字。

    按其下“泉元裡”條,有“石尤嶺”。

    又卷三“福清縣”亦記“北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知脫一“石”字,補之。

    )三十五裡,福清縣界。

     東北新開裡到當西澳,水路百二十裡,外連江縣界。

     西北賓興裡至閩縣苦竹溪,水路十五裡。

    (底本作“小路”,據崇抄改。

    ) 四鄉舊七鄉三十二裡 善政鄉縣西一裡,并永泰鄉為之。

    (廉風、建興、崇德、敦素、崇賢,舊屬永泰。

    ) 賓賢裡(舊德緻裡。

    因鄒異中經明行修科改。

    )河南臨水渡,出首石(縣主山,高二十餘丈,廣數十裡,中有泉。

    四望皆水也,又名“四水口”)、縣驿(縣南十五步)、臨水驿(縣西一裡)、吳航頭(相傳夫差略地至此,未必然)。

     逍遙裡黃彈嶺。

     進賢裡桃坑(源出董平山)。

     廉風裡董平山。

     建興裡(距海半裡)。

     清平裡沙坑。

    (距海半裡。

    縣濱海處多沙,風飏飛積,小成坡,大成山,歲歲遷徙無定,撲面眯目,(底本作“撲面昧日”,據庫本、崇抄改。

    )無所不至;而米谷、飲食中殊無之。

    亦異也。

    ) 崇德裡北湖(距海三裡)。

     敦素裡(舊縣治,距海五裡) 崇賢裡晁石。

     仁義裡獲溪橋(源出大山陽,流入演江,江闊九裡,深十一丈,東流二十裡入海。

    昔有二龍起于江中,白歸山陽,則白龍潭也;黑居山陰,則祥雲潭也。

    有人于潭側獲卵殼,大如鬥)。

     昌化鄉縣東南十裡,并依德鄉為之(海濱、崇化、良田、千零。

    舊屬依德)。

     絃歌裡石梁。

     海濱裡東石。

     崇化裡流水。

     良田裡江田。

     千零裡社下、鐘門驿(今無)。

     崇仁裡湖東。

     和風裡河下、雙髻石。

     招賢裡竹■〈土尋〉。

     永勝裡千曆。

     二難鄉縣西南五裡,舊崇丘鄉。

    以潘循、潘衢同登祥符元年第,改。

    後并安時鄉之昆由、依福、靈石、泉元、歸義裡。

     同榮裡(疑更“歸義”為之)參溪、破石潭(下有石柱廟)、抟紗潭(深不可測,嘗有以紗一抟測之,不至其底)。

     崇丘裡大邊、洋門。

     信德裡小邊。

     嵩平裡白田。

     (上三裡,舊屬閩縣。

    鹹平二年,以煎鹽之鄉與閩縣惟界一嶺,私販叢至。

    踰境即非所部,閩之弓手倉卒莫至,遂以隸之) 泉元裡石尤嶺、白岩山。

     依福裡(前曾村) 靈石裡小門。

     昆由裡百石堰、黃龍潭(底本作“黃龍潭”,庫本、崇抄皆作“黃新潭”。

    )(歲旱,雩之。

    昔有巫者妻漚麻潭側,見黃龍首藉其上,馳以告其夫,夫以告縣。

    往祈之,俄而大雨)。

     芳桂鄉東北二十五裡。

     新開裡梅花村。

     方樂裡東皇村。

     大宏裡(以林犯禦名思中宏詞,(林慎思,長樂人,字虔中,唐鹹通十年,以博學宏詞第進士。

    本志因南宋孝宗名“慎”,故避諱以“犯禦名”三字代之。

    )奏名)大石、渡橋。

     萬安裡相村、祥雲潭(舊名“玄雲”。

    祥符中,避聖祖名,改。

    旱,禱即應)。

     敦化裡古爛嶺。

     《三山志》卷第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