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地理類二
關燈
小
中
大
抄原亦作“若”字,又再添加“竹”頭,遂成“箬”字。
按今地名是“大、小箬”,或非宋代原名,仍從其舊。
) 旗亭裡 志節裡 惇和裡 永甯裡(以上四裡,地名侯官鎮) 五芝鄉縣西南百裡,舊令善鄉。
閩光裡(《方輿記》:月嶼。
出蟟蛤,号蟟沙(底本作“出潦蛤,号潦沙”,庫本同,據崇抄改。
)) 清政裡(舊曰“貞正”,避仁廟諱,改)白鶴。
三秀裡黃岸、江口。
新興裡古靈。
吉壤裡龍湖。
○長溪縣 〔望〕 州東北。
水陸五百四十五裡。
【《舊記》:八百五十六裡。
】唐武德六年,析連江置。
尋省以為甯遠鎮。
長安二年複置。
【縣南有溪數十裡,通海。
】甯遠故城遺址今尚存。
【或言:“長溪,唐嘗升為松州。
”按《舊唐志》:武德中,括州管松、嘉、台三州。
(底本作“括州管松、嘉、合三州”,庫本同,據崇抄改“合”為“台”。
)七年,廢松州為松陽。
則長溪未嘗為松州也。
】 東--西八百四十五裡。
南--北六百三十裡。
東海,十裡。
自海至榆星嶼,二百裡。
西建甯府界,二百三十裡。
界首至政和縣,百七十裡。
南海,百裡。
北處州界,三百六十裡。
界首至龍泉縣,三百裡。
東南海,十裡。
西南甯德縣界,百五十裡。
界首至縣三十五裡。
東北溫州界,二百裡。
界首至平陽,一百裡。
西北處州界,四百裡。
界首至縣,三百裡。
四鄉二十二裡 勸儒鄉縣東北。
唐林嵩登乾符二年第,觀察使李晦表請改鄉裡,因敕賜今名。
擢秀裡(底本作“折秀裡”,庫本同,據崇抄改。
)赤岸、鹽埕、文翁橋、飯溪、沙江渡、龍首橋、三沙峰火寨。
(“三沙峰火寨”,崇抄于“峰”旁添改“烽”字,疑非舊名。
) 望海裡斂村、太姥山、村、(底本作“□村”,缺一字,庫本作“文村”,據崇抄補。
)三陀九嶺、(崇抄作“王陀九嶺”。
)益溪、大小圓塘、白露、鹽埕(六十六竈)。
遙香裡白林橋、翁潭、王孫、雁溪、三尖。
育仁裡南北鎮、後埕、沙埕(縣四裡)。
廉江裡桐山、駱駝嶺、百秤。
(崇抄作“百祥”。
) 靈霍鄉縣西南六十裡。
萬安裡大小黃沙、獅頭、鹽埕(與擢秀裡百二十五竈)、金波橋、宣化橋、(底本“宣□橋”,缺一字,據崇抄補。
)戢田(縣北)、龍首山(崇抄作“龍貢山”。
)(西脅有清泉,病者飲辄愈)。
溫麻裡石背、東灣、鹽田。
柘陽裡蓋竹、蟬洋、重魚、羅浮。
(崇抄作“羅魚”。
) 沿江裡古漏、蘇洋、大流港。
秦溪東裡東屬、下益、才良。
(底本作“下益才良”,崇抄作“下盃方良”,庫本作“下盃才良”。
) 西裡大小籰、黃崎、深浦。
永樂鄉縣西北二百裡。
仁風裡龍臯、茜洋、黃蘭、秦溪口、白沙、大梅。
(底本作“大海”,庫本同,據崇抄改。
) 西興裡白沙、廉村、薛家坂(唐進士薛補缺令之所居。
其孫芳杜,為人正直。
既死。
鄉人為立祠,與令之同祠。
立亭曰“清風”)。
(底本作“唐□□□□□今之所居”,缺五字,且誤“令之”為“今之”,又“為人□直”、“與□之同祠”皆缺字,據庫本補。
) 欽德裡缪洋、雞嶼、牛嶺。
平溪裡大小魚溪、西溪、麻竹、斜灘。
歸化東裡察洋、湖邊。
西裡松潭溪、船潭。
安東鄉縣東南九十裡。
安民裡(縣南十裡。
地形飲海中作蜂腰。
(底本作“蜂要”,庫本同,據崇抄改。
)東名上限,西名下限。
往嘗截之通潮,以不能而止。
歲春夏交,有跨魚掩至,其積如山)鹽埕、沙舌、高平山(俗傳:菖洪嘗遊其上,有丹鼎、丹竈)。
新南裡吒崎(舊有浙津驿在八尺琅玕頭,今廢)。
連海裡(底本作“建海裡”,據庫本、崇抄改。
)蚶硯石、苦竹(濱海之民,多“滬業”。
《輿地志》:“海濱漁捕,張兩翼,潮上,即沒以取魚。
謂之“滬業”)。
(底本作“扈業”,崇抄同,庫本作“滬業
按今地名是“大、小箬”,或非宋代原名,仍從其舊。
) 旗亭裡 志節裡 惇和裡 永甯裡(以上四裡,地名侯官鎮) 五芝鄉縣西南百裡,舊令善鄉。
閩光裡(《方輿記》:月嶼。
出蟟蛤,号蟟沙(底本作“出潦蛤,号潦沙”,庫本同,據崇抄改。
)) 清政裡(舊曰“貞正”,避仁廟諱,改)白鶴。
三秀裡黃岸、江口。
新興裡古靈。
吉壤裡龍湖。
○長溪縣 〔望〕 州東北。
水陸五百四十五裡。
【《舊記》:八百五十六裡。
】唐武德六年,析連江置。
尋省以為甯遠鎮。
長安二年複置。
【縣南有溪數十裡,通海。
】甯遠故城遺址今尚存。
【或言:“長溪,唐嘗升為松州。
”按《舊唐志》:武德中,括州管松、嘉、台三州。
(底本作“括州管松、嘉、合三州”,庫本同,據崇抄改“合”為“台”。
)七年,廢松州為松陽。
則長溪未嘗為松州也。
】 東--西八百四十五裡。
南--北六百三十裡。
東海,十裡。
自海至榆星嶼,二百裡。
西建甯府界,二百三十裡。
界首至政和縣,百七十裡。
南海,百裡。
北處州界,三百六十裡。
界首至龍泉縣,三百裡。
東南海,十裡。
西南甯德縣界,百五十裡。
界首至縣三十五裡。
東北溫州界,二百裡。
界首至平陽,一百裡。
西北處州界,四百裡。
界首至縣,三百裡。
四鄉二十二裡 勸儒鄉縣東北。
唐林嵩登乾符二年第,觀察使李晦表請改鄉裡,因敕賜今名。
擢秀裡(底本作“折秀裡”,庫本同,據崇抄改。
)赤岸、鹽埕、文翁橋、飯溪、沙江渡、龍首橋、三沙峰火寨。
(“三沙峰火寨”,崇抄于“峰”旁添改“烽”字,疑非舊名。
) 望海裡斂村、太姥山、村、(底本作“□村”,缺一字,庫本作“文村”,據崇抄補。
)三陀九嶺、(崇抄作“王陀九嶺”。
)益溪、大小圓塘、白露、鹽埕(六十六竈)。
遙香裡白林橋、翁潭、王孫、雁溪、三尖。
育仁裡南北鎮、後埕、沙埕(縣四裡)。
廉江裡桐山、駱駝嶺、百秤。
(崇抄作“百祥”。
) 靈霍鄉縣西南六十裡。
萬安裡大小黃沙、獅頭、鹽埕(與擢秀裡百二十五竈)、金波橋、宣化橋、(底本“宣□橋”,缺一字,據崇抄補。
)戢田(縣北)、龍首山(崇抄作“龍貢山”。
)(西脅有清泉,病者飲辄愈)。
溫麻裡石背、東灣、鹽田。
柘陽裡蓋竹、蟬洋、重魚、羅浮。
(崇抄作“羅魚”。
) 沿江裡古漏、蘇洋、大流港。
秦溪東裡東屬、下益、才良。
(底本作“下益才良”,崇抄作“下盃方良”,庫本作“下盃才良”。
) 西裡大小籰、黃崎、深浦。
永樂鄉縣西北二百裡。
仁風裡龍臯、茜洋、黃蘭、秦溪口、白沙、大梅。
(底本作“大海”,庫本同,據崇抄改。
) 西興裡白沙、廉村、薛家坂(唐進士薛補缺令之所居。
其孫芳杜,為人正直。
既死。
鄉人為立祠,與令之同祠。
立亭曰“清風”)。
(底本作“唐□□□□□今之所居”,缺五字,且誤“令之”為“今之”,又“為人□直”、“與□之同祠”皆缺字,據庫本補。
) 欽德裡缪洋、雞嶼、牛嶺。
平溪裡大小魚溪、西溪、麻竹、斜灘。
歸化東裡察洋、湖邊。
西裡松潭溪、船潭。
安東鄉縣東南九十裡。
安民裡(縣南十裡。
地形飲海中作蜂腰。
(底本作“蜂要”,庫本同,據崇抄改。
)東名上限,西名下限。
往嘗截之通潮,以不能而止。
歲春夏交,有跨魚掩至,其積如山)鹽埕、沙舌、高平山(俗傳:菖洪嘗遊其上,有丹鼎、丹竈)。
新南裡吒崎(舊有浙津驿在八尺琅玕頭,今廢)。
連海裡(底本作“建海裡”,據庫本、崇抄改。
)蚶硯石、苦竹(濱海之民,多“滬業”。
《輿地志》:“海濱漁捕,張兩翼,潮上,即沒以取魚。
謂之“滬業”)。
(底本作“扈業”,崇抄同,庫本作“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