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地理類二

關燈
知餞行于此)。

     高惠裡木道、河口、五龍塘。

     崇善東鄉縣南七十裡。

    舊名希福東鄉,凡四裡。

     還珠北裡扈嶼。

     南裡橫嶼。

     榮繡裡麻溪。

    (舊名西集裡。

    淳祐戊申,待制侍郎陳公塏為鄉帥。

    诰詞雲:“榮哉此行!何殊晝繡。

    ”知閩縣師輿從士民之請,立“榮繡坊”于大義。

    蓋陳氏世居此地。

    鄉貴觀文殿學士毅齋鄭公性之書扁。

    裡遂以“榮繡”名)。

    (榮繡裡名及以下注文,皆記淳熙成志後六十餘年事,當是後人所加。

    各本皆有之。

    但文字各有出入:底本作“陳公塇”,庫本作“陳公瑄”,崇抄作“陳公塏”,查本志三十一卷朱貔孫序及《宋史·陳塏傳》,當是“塏”字,據改。

    又底本“知閩縣帥與徒士民之請”,崇抄作“知閩縣帥從士民之請”,庫本作“知閩縣師輿從士民之請”。

    查本志“公廨類二·善溪廟”條,記及陳塏為鄉帥,率知閩縣師輿緻禱事,可互證,因據庫本改。

    又“榮繡裡”是淳祐後改之裡名,本志水利、僧寺等卷仍書“西集裡”。

    又此裡為“陳氏世居之地”,又稱塏為“鄉帥”。

    查《宋史·陳塏傳》作“嘉興人”,當是遷居久後還鄉任職者。

    ) 方嶽裡 崇善西鄉縣南七十裡。

    舊名希福西鄉。

    (底本作“舊多希福西鄉”,參前條“崇善東鄉”注文,知是“舊名希福西鄉”之誤,正之。

    )有永慶、慕賢與今三裡為五。

    今并焉。

     待仕裡塔林、方山。

     清廉裡段塘、虎頭。

    (底本作“虎□”,缺一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 靈岫裡館前、劉嶼。

     開化東鄉縣東九十五裡。

    舊無東字。

    有受善裡與今二裡為三。

    今并焉。

     光俗裡營前、籌崎、竹嶼。

     至德裡洞江、澧渎。

     開化西鄉縣東南三十裡。

    舊溫泉鄉。

    有歸化、崇信與今三裡為五。

    今并焉。

     歸仁裡盧螺、石步。

     永福裡舊永安裡、城門山。

     高詳裡 贊賢鄉縣南百裡。

    (底本作“縣南百□”,缺一字,據崇抄補。

    ) 紹惠裡琅崎。

     欽仁裡焦溪。

     歸義裡蔗崎、枕嶼。

     積善裡青布、苦竹。

     安仁鄉縣東十七裡。

     接賢裡白浮。

     仁惠裡城門、龍泉、盧下。

     永盛南裡石鼈。

    (後為雷所震,斷之。

    今半猶存。

    ) 北裡(舊勝殘裡)磕下、筋竹、石山(有自然井水甘美)。

     開化裡洋下、連坂、林浦邊、郡崎、上下董。

     ○連江縣 〔望〕 州東北九十裡。

    【《舊記》:百六十裡。

    】晉太康四年,以溫麻船屯立。

    【《晉志》、《宋志》皆有溫麻縣。

    】隋開皇中,省入閩縣。

    唐武德六年,複析置。

    其年改為連江。

    【以縣治連接江水,故名。

    崇甯三年,尚書省以縣萬戶,(底本作“以孫萬戶”,庫本作“以系萬戶”,據崇抄改。

    )拟差京朝官知。

    】 東--西九十五裡。

     南--北百十五裡。

     東海,二十裡。

     西懷安縣界,四十裡。

     南閩縣界,二十五裡。

     北羅源縣界,四十五裡。

     東南海,三十五裡。

     西南閩縣界,二十五裡。

     東北羅源縣界,百二十裡。

     西北懷安縣界,九十裡。

     七鄉舊五鄉二十四裡 甯善鄉縣東南四十裡。

    舊有豐邑,後并。

     欽平上裡東塘村。

     下裡白沙浦通津橋(初,梁石為步,中流以舟濟,号中濟。

    政和甲午為十八梁)。

     崇德裡桑嶼、東路、上下于塘(在海中)、(庫本、崇抄作“竽塘”。

    )關嶺、蛤沙、北交(舊有鎮,今廢)、大小亭山(昔黃氏兄弟載寶沒于此,遂二處立廟)。

     永福鄉縣南二十四裡。

     新安裡荻蘆。

     安慶裡赤沙渡、赤沙館。

    鄭崎。

     永貴裡(舊有上、下裡亭,并。

    )船步渡、荻蘆寨(有渡)、二沙鎮(今廢)、後浦。

     太平鄉縣西四十裡。

     光化裡羅崙渡、潘渡。

     清河裡 臨江裡泗口、湯洋、長圓、盧溪(舊有北嶺鎮,後廢)。

     安仁裡上屯、東岸、白岩、中屯、陂西、天鑿、長溪、下屯、菜洋、東岸渡、七猴渡。

     名聞下鄉縣西北七十七裡。

     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