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地理類一
關燈
小
中
大
《治平記》雲:“寶應元年,袁晁反,攻陷台、溫、明三州。
李承昭率兵破之。
遂以溫州來屬。
未幾,歸越州。
按:《唐書》:“台州人袁晁僭号,改元寶勝。
李光弼遣将破之于衢州。
廣德二年,晁伏誅。
免越州今歲田租之半。
三州給複一年。
”其間來屬未詳,姑載之。
縣九。
永泰。
析侯官、尤溪置。
】大曆六年,罷節度,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
【(崇抄作“罷節度使都督置團練觀察處置等使”,略異。
)以潮州歸嶺南。
】乾符五年,黃巢入閩,焮蕩幾盡。
中和四年,陳岩逐其帥鄭镒,自稱觀察使。
光啟二年,王潮據泉州,岩表為刺史。
岩卒,其婦弟範晖自稱留後,驕暴失衆心。
衆道潮以來,【(崇抄作“衆迎潮以來”。
)潮遣弟審知攻之。
景福二年入福州。
乾甯元年,授潮觀察使。
三年,《唐表》作“四年”。
(底本作“唐袁”。
據庫本、崇抄改。
)】升為威武軍,拜節度使。
四年,卒。
【潮自光、壽南渡,由贛州入漳浦,(底本作“山贛川”,庫本作“由贛川”,據崇抄改。
)據泉、福。
十二年,葬晉江。
】審知立。
【初,潮未至,民謠曰:“潮水來,岩頭沒;潮水去,矢口出。
”至是驗。
】梁開平三年,封閩王。
縣十。
【乾化元年,以梅溪場為閩清縣。
】貞明六年,升為大都督府。
唐同光三年,卒,子延翰立。
天成元年,僞建國,稱大閩國王。
【(底本作“大明國王”,據庫本、崇抄改。
)】十二月,延禀殺延翰,推延鈞為節度觀察留後。
長興四年,僭号,改元龍啟。
升為長樂府。
縣十四。
【是歲,以羅源場為羅源縣,感德場為甯德縣,歸化場為德化縣,建州永順場為順昌縣,鹹屬。
】子繼鵬為尹。
清泰二年,繼鵬弑立,改元通文。
晉天福四年,朱文進等害之。
季父延羲立,改元永隆。
明年,延政始貳。
後三年,延政僭号于建州,國号殷。
【以将樂為镛州,延平鎮為镡州。
】開運元年,文進殺延羲自立。
晉因授以節度。
國人尋殺之,迎延政于建州。
明年,延政稱閩王。
以福州為東都,領州七,【(底本作“領州十”,按,原領福、建、泉、漳、汀五州加镛、镡二州,當是七州,“十”當為“七”之誤書。
庫本、崇抄作“領州七”,據改。
)】縣十三,【是歲,析出順昌。
】子繼昌留守。
列校李仁達殺繼昌,立僧卓岩明,【雪峰僧,莆田人。
】未幾,殺之自立。
其年,延政為南唐所滅。
【自光啟二年丙午入閩,有神僧黃■〈涅,工代土〉築,(底本作“黃■〈涅,工代土〉築”,崇抄、庫本作“黃■〈涅,工代土〉槃”。
)人就問之。
僧雲:“騎馬來,騎馬去。
”滅之明年,歲複丙午。
蓋六十年。
】漢乾祐元年,仁達舉國歸吳越。
縣十一。
【是歲,改镡州為劍州,以尤溪隸之。
三年,又以德化歸泉州。
】周廣順元年,改為彰武軍。
【避周太祖名。
今法祥院有建隆三年《石□殿記》:(底本作“石□殿記”,缺一字,他本同。
)“功德主上軍散兵馬使充彰武軍省勾院使徐廷鎬。
”】皇朝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複為威武軍。
領州六、軍一,【镛州,失所廢年月。
是歲,析建州之邵武為邵武軍。
】屬兩浙西南路。
四年,領軍二。
【是歲,析泉之莆田,置興化軍。
】六年,縣十二。
【是歲,析閩縣九鄉置懷安。
】雍熙二年,始為福建路。
嘉祐四年,帶钤轄。
大觀元年,升為帥府。
四年,罷。
建炎三年,複升為帥府。
自太康置守,至今淳熙八年,凡九百年。
考占星土。
蓋鬥、牛、須女之分也。
【(底本作“須□”,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周禮》以經星十二次,辨九州之地,以觀妖祥”。
内吳越屬“星紀”。
《前漢志》謂交趾、南海等郡,皆其分野。
(底本作“分□”,缺一字,據崇抄補。
)《晉志》:自南鬥十二度至女七度為吳越,(底本作“□志”,缺一字,據崇抄并《晉書·天文志》補。
)特言其大界也。
非止謂本州。
】 廣輪之數具列于後雲:【(底本作“具列于後亡”,據崇抄改。
)】 東--西四百五十裡。
南--北五百七十八裡。
東南--西北四百九十四裡。
東北--西南千八十裡。
東百九十裡至海。
西二百六十裡至界首,又百二十五裡至南劍州。
南百七十八裡至界首,又六十三裡至興化軍。
北四百裡至界首,又百三十裡至建甯府政和縣。
東南二百八裡至海。
西南五百四十裡至界首,又四百二十五裡至南劍州。
東北五百四十裡至界首,又三百二十裡至溫州。
西北二百八十六裡至界首,又百十八裡至南劍州。
《三山志》卷第一終
李承昭率兵破之。
遂以溫州來屬。
未幾,歸越州。
按:《唐書》:“台州人袁晁僭号,改元寶勝。
李光弼遣将破之于衢州。
廣德二年,晁伏誅。
免越州今歲田租之半。
三州給複一年。
”其間來屬未詳,姑載之。
縣九。
永泰。
析侯官、尤溪置。
】大曆六年,罷節度,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
【(崇抄作“罷節度使都督置團練觀察處置等使”,略異。
)以潮州歸嶺南。
】乾符五年,黃巢入閩,焮蕩幾盡。
中和四年,陳岩逐其帥鄭镒,自稱觀察使。
光啟二年,王潮據泉州,岩表為刺史。
岩卒,其婦弟範晖自稱留後,驕暴失衆心。
衆道潮以來,【(崇抄作“衆迎潮以來”。
)潮遣弟審知攻之。
景福二年入福州。
乾甯元年,授潮觀察使。
三年,《唐表》作“四年”。
(底本作“唐袁”。
據庫本、崇抄改。
)】升為威武軍,拜節度使。
四年,卒。
【潮自光、壽南渡,由贛州入漳浦,(底本作“山贛川”,庫本作“由贛川”,據崇抄改。
)據泉、福。
十二年,葬晉江。
】審知立。
【初,潮未至,民謠曰:“潮水來,岩頭沒;潮水去,矢口出。
”至是驗。
】梁開平三年,封閩王。
縣十。
【乾化元年,以梅溪場為閩清縣。
】貞明六年,升為大都督府。
唐同光三年,卒,子延翰立。
天成元年,僞建國,稱大閩國王。
【(底本作“大明國王”,據庫本、崇抄改。
)】十二月,延禀殺延翰,推延鈞為節度觀察留後。
長興四年,僭号,改元龍啟。
升為長樂府。
縣十四。
【是歲,以羅源場為羅源縣,感德場為甯德縣,歸化場為德化縣,建州永順場為順昌縣,鹹屬。
】子繼鵬為尹。
清泰二年,繼鵬弑立,改元通文。
晉天福四年,朱文進等害之。
季父延羲立,改元永隆。
明年,延政始貳。
後三年,延政僭号于建州,國号殷。
【以将樂為镛州,延平鎮為镡州。
】開運元年,文進殺延羲自立。
晉因授以節度。
國人尋殺之,迎延政于建州。
明年,延政稱閩王。
以福州為東都,領州七,【(底本作“領州十”,按,原領福、建、泉、漳、汀五州加镛、镡二州,當是七州,“十”當為“七”之誤書。
庫本、崇抄作“領州七”,據改。
)】縣十三,【是歲,析出順昌。
】子繼昌留守。
列校李仁達殺繼昌,立僧卓岩明,【雪峰僧,莆田人。
】未幾,殺之自立。
其年,延政為南唐所滅。
【自光啟二年丙午入閩,有神僧黃■〈涅,工代土〉築,(底本作“黃■〈涅,工代土〉築”,崇抄、庫本作“黃■〈涅,工代土〉槃”。
)人就問之。
僧雲:“騎馬來,騎馬去。
”滅之明年,歲複丙午。
蓋六十年。
】漢乾祐元年,仁達舉國歸吳越。
縣十一。
【是歲,改镡州為劍州,以尤溪隸之。
三年,又以德化歸泉州。
】周廣順元年,改為彰武軍。
【避周太祖名。
今法祥院有建隆三年《石□殿記》:(底本作“石□殿記”,缺一字,他本同。
)“功德主上軍散兵馬使充彰武軍省勾院使徐廷鎬。
”】皇朝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複為威武軍。
領州六、軍一,【镛州,失所廢年月。
是歲,析建州之邵武為邵武軍。
】屬兩浙西南路。
四年,領軍二。
【是歲,析泉之莆田,置興化軍。
】六年,縣十二。
【是歲,析閩縣九鄉置懷安。
】雍熙二年,始為福建路。
嘉祐四年,帶钤轄。
大觀元年,升為帥府。
四年,罷。
建炎三年,複升為帥府。
自太康置守,至今淳熙八年,凡九百年。
考占星土。
蓋鬥、牛、須女之分也。
【(底本作“須□”,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周禮》以經星十二次,辨九州之地,以觀妖祥”。
内吳越屬“星紀”。
《前漢志》謂交趾、南海等郡,皆其分野。
(底本作“分□”,缺一字,據崇抄補。
)《晉志》:自南鬥十二度至女七度為吳越,(底本作“□志”,缺一字,據崇抄并《晉書·天文志》補。
)特言其大界也。
非止謂本州。
】 廣輪之數具列于後雲:【(底本作“具列于後亡”,據崇抄改。
)】 東--西四百五十裡。
南--北五百七十八裡。
東南--西北四百九十四裡。
東北--西南千八十裡。
東百九十裡至海。
西二百六十裡至界首,又百二十五裡至南劍州。
南百七十八裡至界首,又六十三裡至興化軍。
北四百裡至界首,又百三十裡至建甯府政和縣。
東南二百八裡至海。
西南五百四十裡至界首,又四百二十五裡至南劍州。
東北五百四十裡至界首,又三百二十裡至溫州。
西北二百八十六裡至界首,又百十八裡至南劍州。
《三山志》卷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