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地理類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乃反。
【《朱買臣傳》:“時東越數反覆,買臣因言:‘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
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去泉山五百裡,居大澤中。
今發兵浮海,直指泉山,可破滅也’。
”是時,元鼎六年,餘善之立,已二十五年矣。
買臣故言舊時東越王隻守泉山之險,今乃去之而南,可直指其巢穴而取之。
蓋謂所都之地。
顔師古曰:“即今泉州之山”,謂福州也。
自隋文平陳,改豐州為泉州。
唐開元置“福州折沖”,亦号“泉山府兵”,皆即今瓯冶山為名爾。
(據所述,泉山即冶山,亦即瓯冶池山。
天泉池,或即瓯冶池之原名。
泉山當亦因此得名。
)唐裴次元作《天泉池》詩題其山亭雲:“遊鱗息枯池,(底本作“□鱗息枯池”,缺一字,庫本作“魚鱗息枯池”,據崇抄補。
)廣之使涵泳。
疏鑿得蒙泉,澄明睹秦鏡。
”今山下猶有泉一泓。
紹興間,薛殿撰弼創泉山堂其側,蓋識古也。
舊城在此山西北,越王山之南。
《越山寺記》乃雲:“山本泉山。
因遷今城,乃指故都以‘越王’名之”,非也。
後之人又不詳究始末,以餘善與醜為共王其地,疑各别在一處。
有以泉山為在蓮華山下,有指鼓山為說,皆失之。
買臣言:“更徙處南〔行〕,(底本作“更徙處南去泉山五百裡”,據《漢書·朱買臣傳》補“行”字。
)去泉山五百裡”,即所謂“泉南”,猶言“冶南”也。
泉山堂側有龍王祠。
王參政之望因禱雨獲應,更名“喜雨”。
】诏朱買臣與韓說出句章,【今慈溪。
】浮海東往;楊仆出武林;【今錢唐。
】王溫舒出梅嶺;【今虔化。
】越侯出若耶、白沙【今會稽有若耶溪。
】擊之。
【漢時,東越四境民物稀曠。
史言“守武林”,“田餘幹”,(底本作“由馀幹”,崇抄同,據庫本改。
)“入尋陽”,可見矣。
】元封元年入東越。
繇王居股殺餘善,以其衆降。
帝以其阻、悍、數反覆。
改封居股東成侯,萬戶。
【《漢表》:“東成在九江郡。
”】遷其民江淮間,遂虛其地。
或竄山谷,後稍稍出,因自立為冶縣。
【前、後漢及晉以來《地理志》并無此縣名。
《前漢志》雖有“治縣”,疑是“冶”字。
然考之《後漢志》,乃是章安,今台州臨海縣地也。
惟《晉志》雲:“武帝滅之,徙其人,名為東冶。
”《舊唐志》雲:“其逃亡者自立為冶縣”,得之。
】漢置會稽南部都尉于塞上,以禁備之。
【治回浦,鄞縣南回浦鄉,漢邊縣,有障塞尉,掌禁備羌夷犯塞者。
自武帝既廢東越,遂于塞上置“治”縣,以處近境之民。
又置回浦以為南部都尉治所。
故《前漢志》此兩縣最在會稽郡諸縣之後。
顔師古注“治縣”曰:“本閩越地。
”注“回浦”曰:“南部都尉治”,是也。
“治”縣在今臨海,舊東瓯地,閩王郢至餘善皆得而有之,又秦統名為“閩中”,謂之“本閩越地”可也。
而《宋書志》,沈約所作,乃引司馬彪雲:“章安,故冶地”。
然則,臨海亦冶地也。
又引張勃《吳錄》雲:“閩越王冶鑄地”,蓋以“治”字為“冶”字。
後人因之,遂以漢嘗置冶縣于此。
且無諸都冶,搖都東瓯,自是兩處。
若置冶縣,豈于東瓯界中又置?(底本作“豈于東瓯界中又冶”,庫本同,據崇抄改。
)今州治去臨海一千二百裡,若置縣在此,其界至臨海;則《前漢表》縣大率方百裡,又安得一縣如此之遠乎?況“治”縣,始改為章安,續又分章安南為永甯;不應永甯介乎其中,(底本作“不□永甯介乎其中”,缺一字,庫本作“不将永甯介乎其中”,據崇抄補。
)而南北斷為兩境,皆名冶縣。
故今《前、後漢志》及唐《元和郡國志》皆作“治”字。
《宋志》又雲:“後分冶地為東、南二部都尉。
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
”此固後漢至吳時所分。
吳時,多指東越之地呼為東冶,故雲爾。
以為漢嘗置冶縣于此,(底本作“治縣于此”,據庫本、崇抄改。
)則誤。
】光武時,罷都尉。
【時遂廢回浦縣。
】後複置南部。
【建安元年,孫策令永甯長韓晏領南部都尉,将兵讨東冶時,方立此名。
及晏敗,以賀齊代之。
八年,始置府于建安。
】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縣。
【《舊記》(“舊記”,即林世程《閩中記》,下皆同。
)謂光武以為東侯官,未見其據。
建安元年,孫策渡浙江。
會稽太守王朗浮海奔東冶。
侯官長商升不納,賴虞翻說之,乃為起兵。
策複遣将擊之。
是時,縣皆豪傑自立,可知也。
未幾,升降于賀齊。
(底本作“外降于賀齊”,據庫本、崇抄及《三國志》改。
)建安、南平、漢興三縣複反。
又其後,東冶五縣反。
四縣名見前,其一,史缺書。
自孫氏時,五縣既平,始随立為縣。
或者,乃以遁逃
【《朱買臣傳》:“時東越數反覆,買臣因言:‘故東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險,千人不得上。
今聞東越王更徙處南行,去泉山五百裡,居大澤中。
今發兵浮海,直指泉山,可破滅也’。
”是時,元鼎六年,餘善之立,已二十五年矣。
買臣故言舊時東越王隻守泉山之險,今乃去之而南,可直指其巢穴而取之。
蓋謂所都之地。
顔師古曰:“即今泉州之山”,謂福州也。
自隋文平陳,改豐州為泉州。
唐開元置“福州折沖”,亦号“泉山府兵”,皆即今瓯冶山為名爾。
(據所述,泉山即冶山,亦即瓯冶池山。
天泉池,或即瓯冶池之原名。
泉山當亦因此得名。
)唐裴次元作《天泉池》詩題其山亭雲:“遊鱗息枯池,(底本作“□鱗息枯池”,缺一字,庫本作“魚鱗息枯池”,據崇抄補。
)廣之使涵泳。
疏鑿得蒙泉,澄明睹秦鏡。
”今山下猶有泉一泓。
紹興間,薛殿撰弼創泉山堂其側,蓋識古也。
舊城在此山西北,越王山之南。
《越山寺記》乃雲:“山本泉山。
因遷今城,乃指故都以‘越王’名之”,非也。
後之人又不詳究始末,以餘善與醜為共王其地,疑各别在一處。
有以泉山為在蓮華山下,有指鼓山為說,皆失之。
買臣言:“更徙處南〔行〕,(底本作“更徙處南去泉山五百裡”,據《漢書·朱買臣傳》補“行”字。
)去泉山五百裡”,即所謂“泉南”,猶言“冶南”也。
泉山堂側有龍王祠。
王參政之望因禱雨獲應,更名“喜雨”。
】诏朱買臣與韓說出句章,【今慈溪。
】浮海東往;楊仆出武林;【今錢唐。
】王溫舒出梅嶺;【今虔化。
】越侯出若耶、白沙【今會稽有若耶溪。
】擊之。
【漢時,東越四境民物稀曠。
史言“守武林”,“田餘幹”,(底本作“由馀幹”,崇抄同,據庫本改。
)“入尋陽”,可見矣。
】元封元年入東越。
繇王居股殺餘善,以其衆降。
帝以其阻、悍、數反覆。
改封居股東成侯,萬戶。
【《漢表》:“東成在九江郡。
”】遷其民江淮間,遂虛其地。
或竄山谷,後稍稍出,因自立為冶縣。
【前、後漢及晉以來《地理志》并無此縣名。
《前漢志》雖有“治縣”,疑是“冶”字。
然考之《後漢志》,乃是章安,今台州臨海縣地也。
惟《晉志》雲:“武帝滅之,徙其人,名為東冶。
”《舊唐志》雲:“其逃亡者自立為冶縣”,得之。
】漢置會稽南部都尉于塞上,以禁備之。
【治回浦,鄞縣南回浦鄉,漢邊縣,有障塞尉,掌禁備羌夷犯塞者。
自武帝既廢東越,遂于塞上置“治”縣,以處近境之民。
又置回浦以為南部都尉治所。
故《前漢志》此兩縣最在會稽郡諸縣之後。
顔師古注“治縣”曰:“本閩越地。
”注“回浦”曰:“南部都尉治”,是也。
“治”縣在今臨海,舊東瓯地,閩王郢至餘善皆得而有之,又秦統名為“閩中”,謂之“本閩越地”可也。
而《宋書志》,沈約所作,乃引司馬彪雲:“章安,故冶地”。
然則,臨海亦冶地也。
又引張勃《吳錄》雲:“閩越王冶鑄地”,蓋以“治”字為“冶”字。
後人因之,遂以漢嘗置冶縣于此。
且無諸都冶,搖都東瓯,自是兩處。
若置冶縣,豈于東瓯界中又置?(底本作“豈于東瓯界中又冶”,庫本同,據崇抄改。
)今州治去臨海一千二百裡,若置縣在此,其界至臨海;則《前漢表》縣大率方百裡,又安得一縣如此之遠乎?況“治”縣,始改為章安,續又分章安南為永甯;不應永甯介乎其中,(底本作“不□永甯介乎其中”,缺一字,庫本作“不将永甯介乎其中”,據崇抄補。
)而南北斷為兩境,皆名冶縣。
故今《前、後漢志》及唐《元和郡國志》皆作“治”字。
《宋志》又雲:“後分冶地為東、南二部都尉。
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
”此固後漢至吳時所分。
吳時,多指東越之地呼為東冶,故雲爾。
以為漢嘗置冶縣于此,(底本作“治縣于此”,據庫本、崇抄改。
)則誤。
】光武時,罷都尉。
【時遂廢回浦縣。
】後複置南部。
【建安元年,孫策令永甯長韓晏領南部都尉,将兵讨東冶時,方立此名。
及晏敗,以賀齊代之。
八年,始置府于建安。
】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縣。
【《舊記》(“舊記”,即林世程《閩中記》,下皆同。
)謂光武以為東侯官,未見其據。
建安元年,孫策渡浙江。
會稽太守王朗浮海奔東冶。
侯官長商升不納,賴虞翻說之,乃為起兵。
策複遣将擊之。
是時,縣皆豪傑自立,可知也。
未幾,升降于賀齊。
(底本作“外降于賀齊”,據庫本、崇抄及《三國志》改。
)建安、南平、漢興三縣複反。
又其後,東冶五縣反。
四縣名見前,其一,史缺書。
自孫氏時,五縣既平,始随立為縣。
或者,乃以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