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地理類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叙州
《周禮》:職方掌天下之圖與其地,七閩與焉。
七者,所服國數也。
初,夏少康封庶子于會稽,二十世至勾踐,又六世,無疆為楚所滅,【《通鑒》周顯王三十五年。
】子孫播越海上。
七世至無諸、搖,姓驺氏。
【(底本作“亡諸”,今統一作“無諸”。
以下不另出校。
)一曰駱氏。
】 秦始皇二十六年既并天下,置三十六郡。
乃使尉屠睢平百越,廢為君長,【(底本作“廢為君最”,據崇抄、庫本、《史記》改。
)】以其地為閩中郡。
【按:《史記·始皇帝紀》,二十六年分三十六郡。
三十二年,使蒙恬破胡。
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
《東越傳》:(即《史記·東越列傳》。
)“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蓋在置諸郡之後,史缺其年。
】諸侯伐秦,無諸、搖帥閩中兵從番君滅秦。
項羽主命,弗王。
以故,佐漢伐楚。
高帝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王故地,都冶。
【蘇林注《嚴助傳》曰:“冶,山名,今名東冶。
”林,魏黃初人,當得之。
今瓯冶池山是也。
(底本作“瓯冶地山”,據庫本、崇抄改。
)唐元和八年,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為球場,即山為亭,作詩題于其壁,自為《序》,大略雲:“場北有山,維石岩岩。
峰巒巉峭聳其左,林壑幽邃在其右。
是用啟滌高深,必盡其趣;建創亭宇,鹹适其宜。
勒為二十詠,有望京山、觀海亭、雙松嶺、登山路、天泉池、玩琴台、筋竹岩、枇杷川、秋蘆岡、桃李塢、芳茗原、山陰亭、含清洞、紅蕉坪、越壑橋、獨秀峰、筼筜坳、八角亭、磐石椒、白土谷詩各一章,章六句。
”内《望京山》雲:“積高依郡城,迥拔淩霄漢。
”蓋始以“望京”名之也。
時觀察推官馮審為《記》,刻石,大略言次元“報政之暇,燕遊城之東偏,曰左衙營,遂命開治。
化硗确為坦夷,(底本作“址夷”,庫本作“夷址”,據崇抄改。
)去荊棘于叢薄,以為球場。
其北乃連接山麓,翳荟荒榛。
公日一往或再往焉,扪蘿蹑石,不憚危峭。
轉石而峰巒出,浚坳而池塘見。
為潭、為洞、為島、為沼,窈窕深邃,安可殚極,凡二十有九,所聲于歌詠者二十篇。
”蓋又有漣漪亭、東陽坡、分路橋、乾岡岑、木瓜亭、石堤橋、海榴亭、松筠陌、夜合亭未為詩也。
至大中十年,亭壁之詩已無存者。
刺史楊發訪于邑客,得其本,為鑱諸碑陰而識之。
其後,碑石埋沍。
(底本作“埋沍”,庫本作“埋沒”,崇抄作“埋湮”。
又,底本于“沍”字下、“皇朝”前虛一格,原為尊崇本朝而提格,非缺字,庫本填入“洎”字,不取。
)皇朝熙甯二年夏,新子城。
役人裒土,于宣毅營北将軍山下得之。
乃辇而置于郡中日新堂之西庑,有程大卿師孟題記,今存。
其言宣毅營,即舊左衙營,今廣節營也。
将軍山,即唐望京山,舊冶山也。
按《治平圖》,則曰泉山;《熙甯圖》名為将軍,未詳所始。
經累代營造修築,山形今卑小矣。
然觀唐元和中猶巉峭幽邃如許,則秦、漢間益可知。
閩越王故城即此山西北。
】孝惠三年,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都東瓯。
【應劭注“東海”曰:“在吳郡東南濱海。
”徐廣注“東瓯”曰:“今之永甯也。
”永甯即今永嘉。
師古曰:“今泉州”,蓋指福州。
非也。
】吳王濞敗,子駒亡閩越,怨東瓯殺其父,屢勸擊之。
建元三年,閩越圍東瓯。
帝遣嚴助發會稽兵浮海救之。
閩越聞風而遁。
【其年,東瓯舉國徙江淮。
】六年,其王郢擅擊南越。
【《嚴助傳》:“閩王以八月舉兵于冶南。
”蓋兵已離所都,由南路以往。
】複遣王恢、韓安國兩道擊之。
弟餘善鏦殺郢,遣使者上符節,請所立。
【《嚴助傳》雲:“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诏。
餘善意欲漢立之耳。
”】漢以繇君醜獨不與謀。
【張晏曰:“繇,邑号”。
】使立為繇王,奉無諸祭祀。
餘善威行國中,民多屬,遂竊自立為王。
帝聞之,因立為東越王。
【漢隻封醜王繇邑,以奉閩祀,有意于郡縣之矣。
及餘善自立以繼郢,(底本作“繪郢”,據庫本、崇抄改。
)乃因而封之。
按:司馬遷作《東越傳》,總閩越、東瓯為名。
立為東越王者,盡王此閩越、東瓯之地也。
自秦以會稽郡之南皆為閩中郡。
漢高、惠始分為二。
建元三年,東瓯既徙江淮,其地無所屬,閩越并有之。
至此,乃盡以封餘善,故曰東越王。
班固《漢書》用遷之文,乃以東瓯請舉國徙中國,改為“東越請舉國徙中國”。
其名始不辨矣。
蓋漢唯有東越、南越。
此則“東越”其統名也。
與繇王并處。
既立餘善,亦不廢繇王,故曰“與繇王并處”。
】元鼎五年,餘善請從擊南越,不至。
漢将請伐之。
兵臨境
七者,所服國數也。
初,夏少康封庶子于會稽,二十世至勾踐,又六世,無疆為楚所滅,【《通鑒》周顯王三十五年。
】子孫播越海上。
七世至無諸、搖,姓驺氏。
【(底本作“亡諸”,今統一作“無諸”。
以下不另出校。
)一曰駱氏。
】 秦始皇二十六年既并天下,置三十六郡。
乃使尉屠睢平百越,廢為君長,【(底本作“廢為君最”,據崇抄、庫本、《史記》改。
)】以其地為閩中郡。
【按:《史記·始皇帝紀》,二十六年分三十六郡。
三十二年,使蒙恬破胡。
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
《東越傳》:(即《史記·東越列傳》。
)“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蓋在置諸郡之後,史缺其年。
】諸侯伐秦,無諸、搖帥閩中兵從番君滅秦。
項羽主命,弗王。
以故,佐漢伐楚。
高帝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王故地,都冶。
【蘇林注《嚴助傳》曰:“冶,山名,今名東冶。
”林,魏黃初人,當得之。
今瓯冶池山是也。
(底本作“瓯冶地山”,據庫本、崇抄改。
)唐元和八年,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為球場,即山為亭,作詩題于其壁,自為《序》,大略雲:“場北有山,維石岩岩。
峰巒巉峭聳其左,林壑幽邃在其右。
是用啟滌高深,必盡其趣;建創亭宇,鹹适其宜。
勒為二十詠,有望京山、觀海亭、雙松嶺、登山路、天泉池、玩琴台、筋竹岩、枇杷川、秋蘆岡、桃李塢、芳茗原、山陰亭、含清洞、紅蕉坪、越壑橋、獨秀峰、筼筜坳、八角亭、磐石椒、白土谷詩各一章,章六句。
”内《望京山》雲:“積高依郡城,迥拔淩霄漢。
”蓋始以“望京”名之也。
時觀察推官馮審為《記》,刻石,大略言次元“報政之暇,燕遊城之東偏,曰左衙營,遂命開治。
化硗确為坦夷,(底本作“址夷”,庫本作“夷址”,據崇抄改。
)去荊棘于叢薄,以為球場。
其北乃連接山麓,翳荟荒榛。
公日一往或再往焉,扪蘿蹑石,不憚危峭。
轉石而峰巒出,浚坳而池塘見。
為潭、為洞、為島、為沼,窈窕深邃,安可殚極,凡二十有九,所聲于歌詠者二十篇。
”蓋又有漣漪亭、東陽坡、分路橋、乾岡岑、木瓜亭、石堤橋、海榴亭、松筠陌、夜合亭未為詩也。
至大中十年,亭壁之詩已無存者。
刺史楊發訪于邑客,得其本,為鑱諸碑陰而識之。
其後,碑石埋沍。
(底本作“埋沍”,庫本作“埋沒”,崇抄作“埋湮”。
又,底本于“沍”字下、“皇朝”前虛一格,原為尊崇本朝而提格,非缺字,庫本填入“洎”字,不取。
)皇朝熙甯二年夏,新子城。
役人裒土,于宣毅營北将軍山下得之。
乃辇而置于郡中日新堂之西庑,有程大卿師孟題記,今存。
其言宣毅營,即舊左衙營,今廣節營也。
将軍山,即唐望京山,舊冶山也。
按《治平圖》,則曰泉山;《熙甯圖》名為将軍,未詳所始。
經累代營造修築,山形今卑小矣。
然觀唐元和中猶巉峭幽邃如許,則秦、漢間益可知。
閩越王故城即此山西北。
】孝惠三年,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都東瓯。
【應劭注“東海”曰:“在吳郡東南濱海。
”徐廣注“東瓯”曰:“今之永甯也。
”永甯即今永嘉。
師古曰:“今泉州”,蓋指福州。
非也。
】吳王濞敗,子駒亡閩越,怨東瓯殺其父,屢勸擊之。
建元三年,閩越圍東瓯。
帝遣嚴助發會稽兵浮海救之。
閩越聞風而遁。
【其年,東瓯舉國徙江淮。
】六年,其王郢擅擊南越。
【《嚴助傳》:“閩王以八月舉兵于冶南。
”蓋兵已離所都,由南路以往。
】複遣王恢、韓安國兩道擊之。
弟餘善鏦殺郢,遣使者上符節,請所立。
【《嚴助傳》雲:“不敢自立,以待天子之明诏。
餘善意欲漢立之耳。
”】漢以繇君醜獨不與謀。
【張晏曰:“繇,邑号”。
】使立為繇王,奉無諸祭祀。
餘善威行國中,民多屬,遂竊自立為王。
帝聞之,因立為東越王。
【漢隻封醜王繇邑,以奉閩祀,有意于郡縣之矣。
及餘善自立以繼郢,(底本作“繪郢”,據庫本、崇抄改。
)乃因而封之。
按:司馬遷作《東越傳》,總閩越、東瓯為名。
立為東越王者,盡王此閩越、東瓯之地也。
自秦以會稽郡之南皆為閩中郡。
漢高、惠始分為二。
建元三年,東瓯既徙江淮,其地無所屬,閩越并有之。
至此,乃盡以封餘善,故曰東越王。
班固《漢書》用遷之文,乃以東瓯請舉國徙中國,改為“東越請舉國徙中國”。
其名始不辨矣。
蓋漢唯有東越、南越。
此則“東越”其統名也。
與繇王并處。
既立餘善,亦不廢繇王,故曰“與繇王并處”。
】元鼎五年,餘善請從擊南越,不至。
漢将請伐之。
兵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