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書題跋

關燈
雲昆山徐氏所藏宋椠本九域志,失四京第一卷,而府、州、軍、監均有古迹一門,蓋民間流行之書。

    今此本無古迹一門,惟福建路興化軍後及廣南路南海郡、柳州龍城郡後存古迹三條,豈偶有缺葉,而别取民間流行本以補入邪?困學紀聞引九域志滄州有漢武台,今本無之,亦古迹中語。

    玉海載紹聖四年及大觀二年皆有上言續修九域志之事,“宣和罷書局,不及成”,然則王氏所見者正當日續定而未經進本也。

    是書流傳頗罕,近日桐鄉馮編修集梧重為刊布,雲從宋刻摹本鈔得者,亦有缺字,常取江南、浙江書局所進本參校分注其下,又援引它書,核其異同,條系每卷之末,考訂精詳,庶稱善本,因取以相校,其缺字互為補之,終未能全。

    至如襄邑,京東南二百七十裡,鈔本有“南”字,與通鑒卷二百八十一注引志合;秦上州非“奉上州”,與唐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合;襲州非“龔州”,與新唐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合;令州非“今州”,與舊、新唐書地理志合:此類不可悉舉,皆刻本顯誤,而編修按語之所存而未改者也。

    其最異者,衛州黎陽縣下刻本僅“州北二裡”四字,鈔本則雲“州東北一百二十裡,四鄉,衛、苑橋二鎮,有大亻丕山、枉人山、黃河、永濟渠”凡二十七字,因思禹貢“東過洛,至于大亻丕”,蔡傳曰今通利軍黎陽縣臨河有山,蓋大亻丕山也,即指此。

    按志,端拱元年,以澶州黎陽縣建通利軍,熙甯三年廢入衛州,當雲今衛州黎陽縣。

    困學紀聞雲:蔡氏禹貢傳曰鳥鼠,地志在隴西首陽縣西南,今渭州渭源縣西也,此以唐之州縣言,若本朝輿地,當雲今熙州渭源堡;又曰朱圉,地志在天水郡冀縣南,今秦州大潭縣也,按九域志,建隆三年,秦州置大潭縣,熙甯七年,以大潭縣錄岷州,今為西和州,當雲西和州大潭縣。

    謂熙州渭源堡與志合,岷州之為西和州,蓋在元豐以後,而黎陽縣一條,王氏亦未之論及,不覺躍然起曰:地志之有益于經學若是,向微此足本将何由訂正乎?今河南縣東有大亻丕山,亦名黎陽山,若就此日言之,當雲在河南衛輝府縣矣。

    嘗謂天文似難而實易,地理似易而實難,以其沿革無定也。

    是志仍元和郡縣志之例,并列四至八到,又于戶口之數,土貢之物,山鎮之名,一一登載,而不及人物,觀其上表實取法禹貢、周禮,始知竹所稱簡而有要,為不可易萬季。

    野徵君雲,诜一統志奚必及人物,人物自有史傳諸書,閻百詩、徵君評困學紀聞,嘗稱述其說,惜乎不爰及是志為例,然潛邱記錄王存上表一則,則其服膺亦可想見,若遵王固未足以語此耳。

    校訂既完,遂記諸簡末。

    是年冬十有一月既望,書于宣武門外之藏海小廬。

    (陳撰,載簡莊綴文卷三) 10、元豐九域志跋 此歸安吳胥石先生所校也。

    嚴九能書五代史記纂誤補後雲,胥石先生所校元豐九域志,最平生用意之作,畀人刻之,不存己姓名。

    又吳胥石先生墓讠志銘雲,先生之居京師也,朝貴歲緻币物,乞代作詩文,初不少靳至,乞其校定之書,刻以行世,削先生姓名,友朋知其事者,為之呼憤,先生弗校也。

    是馮氏此書實出胥石先生手,微九能記此事,後世其誰知之。

    (王國維撰,載觀堂别集補遺) 1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八史部二四地理類一 元豐九域志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承議郎、知制诰丹陽王存等奉敕撰。

    存字敬仲,丹陽人,登進士第,調嘉興主簿,曆官尚書右丞,事迹具宋史本傳。

    初祥符中,李宗谔、王曾先後修九域圖,至熙甯八年,都官員外郎劉師旦以州縣名号多有改易,奏乞重修,乃命館閣校勘曾肇、光祿丞李德刍删定,而以存總其事,以舊書名圖而無繪事,請改曰志,迄元豐三年閏九月書成。

    此本前有存等進書原序,稱:“國朝以來,州縣廢置與夫鎮戍城堡之名,山澤虞衡之利,前書所略,則謹志之。

    至于道裡廣輪之數,昔人罕得其詳,今則一州之内,首叙州封,次及旁郡,彼此互舉,弗相混淆。

    總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縣一千二百三十五,為十卷。

    王應麟稱其文見于曲阜集,蓋曾肇之詞也。

    其書始于四京,終于省廢州軍及化外、羁縻州,凡州縣皆依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