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書題跋
關燈
小
中
大
隸,首具赤、畿、望、緊、上、中、下之名,次列地理,次列戶口,次列土貢。
每縣下又詳載鄉鎮,而名山大川之目亦并見焉。
其于距京距府、旁郡交錯四至八到之數,縷析最詳,深得古人辨方經野之意,叙次亦簡潔有法,趙與■《賓退錄》尤稱其土貢一門備載貢物之額數,足資考核,為諸志之所不及,自序所稱“文直事核”,洵無愧其言矣,其書最為當世所重。
民間又有别本刊行,内多古迹一門,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此為明毛晉影鈔宋刻,乃元豐間經進原本,後藏徐乾學傳是樓中,字畫清朗,僞阙亦少,惟佚第十卷,今以蘇州朱煥家鈔本補之,仍首尾完具。
案張氵昊雲谷雜記稱南渡後,閩中刊書不精,如睦州,宣和中始改嚴州,而新刊九域志直改為嚴州,今檢此本内,睦州之名,尚未竄改,則其出于北宋刻本可知。
近時馮集梧校刊此書,每卷末具列考證,其所據亦此本也。
1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七二史部二八地理類存目一 新定九域志十卷。
(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此書與王存等所撰元豐九域志文并相同,惟府、州、軍、監、縣下多出古迹一門,詳略失宜,視原書頗為蕪雜,蓋即晁公武讀書後志所雲新本,朱彜尊跋以為是民間流行之書也。
首卷四京及京東東路俱已阙,次卷亦有訛脫。
彜尊曾見昆山徐氏家藏宋椠木,所紀阙文,與此本同,蓋即從徐氏錄出者。
張氵昊雲谷雜記稱南渡後,閩中刻九域志,誤改睦州為嚴州,今檢毛晉家影鈔九域志舊本,“睦”字未改,而此本已作“嚴州”,足知其出于南宋閩中刊本,而古迹一門當即其時坊賈所增入矣。
王士祯居易錄載所見九域志與此本合,而誤以為即元豐經進之書,則亦未見王存原本也。
13、《鄭堂讀書記補逸》卷一一 元豐九域志十卷,(德聚堂馮氏刊本。
)宋王存等奉敕撰。
(存字敬仲,丹陽人,登進士第,曆官尚書右丞。
)四庫全書著錄,郡齊讀書志、通考、宋志俱作九域志,惟書錄解題作元豐九域志,殆“元豐”二字,其後所加也。
前有進書原序,大略謂:宋自天禧以後,曆年滋多,事有因革,以今淮昔,損益實多,而稽地理者,獵以唐之十道圖、本朝之九域圖從事,有司建言,乃诏臣肇、臣德刍,撰次于秘閣,而臣存實董其事,綴緝大體,略仿前書,舊名圖而無繪事,乃請改曰志。
郡名之下舊附以氏族所出,以禹貢、周官考之,皆無其文,且非當世先務,茲不複著。
其雲肇者,謂集賢校理南豐曾肇;德刍,謂官制所檢讨邯鄲李德刍也。
考宋志,李氏别有元豐郡國志三十卷,圖三卷,蓋亦精于地理者。
是書始于四京,次及京東以下各路,終于省廢、化外、羁縻諸州,于地理、戶口、土貢以及州縣之等第,無不備載,叙述簡括,條理井然,而體例詳于元和、太平二志,宜為當時所重也。
此本乃桐鄉馮鹭庭(集梧)從宋刻摹本鈔得重刊,中亦不無阙文,然首尾備具,與提要所載本同,鹭庭複取各本參校,分注其下,至于己見所及,間有可備讨論者,亦為條系于各卷之末雲,其目錄後,有鹭庭識語。
14、《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卷二一地理類一 元豐九域志十卷。
又有别本刊行,内多古迹一門,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
此為明毛晉影鈔宋刻,乃元豐間經進原本。
丁氏藏書志有校鈔宋本新定九域志十卷,雲:“晁氏讀書後志載九域志有新、舊二目,别本刊行者多古迹一門,此有之,殆别本欤?而四庫提要雲,此為毛晉影鈔宋刻,乃元豐間經進原本。
果爾,不當再列古迹,孰新孰舊,當再考之。
”玉缙案:經進本無古迹,新定本有之,丁氏蓋未詳考存目新載新定本提要說耳。
15、新定九域志吳翌鳳書 新定九域志十卷,青芝山堂影宋抄本,複以元豐舊志校勘,卷首原缺四京以下十六版,又脫曹州濟陰郡半版,亦從舊志抄補,并錄進表一篇,略成完書矣。
新定本較舊志多古迹一門,朱竹謂舊志乃經進之書,此則民間傳本,未知然否?慨自祝穆方輿勝覽殘山剩水,僅記偏安州郡,惟此與太平寰宇記猶見全宋規模,而流傳甚罕,校者所當什襲而寶之也。
乾隆戊戌秋九月,枚漫士吳翌鳳書。
每縣下又詳載鄉鎮,而名山大川之目亦并見焉。
其于距京距府、旁郡交錯四至八到之數,縷析最詳,深得古人辨方經野之意,叙次亦簡潔有法,趙與■《賓退錄》尤稱其土貢一門備載貢物之額數,足資考核,為諸志之所不及,自序所稱“文直事核”,洵無愧其言矣,其書最為當世所重。
民間又有别本刊行,内多古迹一門,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此為明毛晉影鈔宋刻,乃元豐間經進原本,後藏徐乾學傳是樓中,字畫清朗,僞阙亦少,惟佚第十卷,今以蘇州朱煥家鈔本補之,仍首尾完具。
案張氵昊雲谷雜記稱南渡後,閩中刊書不精,如睦州,宣和中始改嚴州,而新刊九域志直改為嚴州,今檢此本内,睦州之名,尚未竄改,則其出于北宋刻本可知。
近時馮集梧校刊此書,每卷末具列考證,其所據亦此本也。
1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七二史部二八地理類存目一 新定九域志十卷。
(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此書與王存等所撰元豐九域志文并相同,惟府、州、軍、監、縣下多出古迹一門,詳略失宜,視原書頗為蕪雜,蓋即晁公武讀書後志所雲新本,朱彜尊跋以為是民間流行之書也。
首卷四京及京東東路俱已阙,次卷亦有訛脫。
彜尊曾見昆山徐氏家藏宋椠木,所紀阙文,與此本同,蓋即從徐氏錄出者。
張氵昊雲谷雜記稱南渡後,閩中刻九域志,誤改睦州為嚴州,今檢毛晉家影鈔九域志舊本,“睦”字未改,而此本已作“嚴州”,足知其出于南宋閩中刊本,而古迹一門當即其時坊賈所增入矣。
王士祯居易錄載所見九域志與此本合,而誤以為即元豐經進之書,則亦未見王存原本也。
13、《鄭堂讀書記補逸》卷一一 元豐九域志十卷,(德聚堂馮氏刊本。
)宋王存等奉敕撰。
(存字敬仲,丹陽人,登進士第,曆官尚書右丞。
)四庫全書著錄,郡齊讀書志、通考、宋志俱作九域志,惟書錄解題作元豐九域志,殆“元豐”二字,其後所加也。
前有進書原序,大略謂:宋自天禧以後,曆年滋多,事有因革,以今淮昔,損益實多,而稽地理者,獵以唐之十道圖、本朝之九域圖從事,有司建言,乃诏臣肇、臣德刍,撰次于秘閣,而臣存實董其事,綴緝大體,略仿前書,舊名圖而無繪事,乃請改曰志。
郡名之下舊附以氏族所出,以禹貢、周官考之,皆無其文,且非當世先務,茲不複著。
其雲肇者,謂集賢校理南豐曾肇;德刍,謂官制所檢讨邯鄲李德刍也。
考宋志,李氏别有元豐郡國志三十卷,圖三卷,蓋亦精于地理者。
是書始于四京,次及京東以下各路,終于省廢、化外、羁縻諸州,于地理、戶口、土貢以及州縣之等第,無不備載,叙述簡括,條理井然,而體例詳于元和、太平二志,宜為當時所重也。
此本乃桐鄉馮鹭庭(集梧)從宋刻摹本鈔得重刊,中亦不無阙文,然首尾備具,與提要所載本同,鹭庭複取各本參校,分注其下,至于己見所及,間有可備讨論者,亦為條系于各卷之末雲,其目錄後,有鹭庭識語。
14、《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卷二一地理類一 元豐九域志十卷。
又有别本刊行,内多古迹一門,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
此為明毛晉影鈔宋刻,乃元豐間經進原本。
丁氏藏書志有校鈔宋本新定九域志十卷,雲:“晁氏讀書後志載九域志有新、舊二目,别本刊行者多古迹一門,此有之,殆别本欤?而四庫提要雲,此為毛晉影鈔宋刻,乃元豐間經進原本。
果爾,不當再列古迹,孰新孰舊,當再考之。
”玉缙案:經進本無古迹,新定本有之,丁氏蓋未詳考存目新載新定本提要說耳。
15、新定九域志吳翌鳳書 新定九域志十卷,青芝山堂影宋抄本,複以元豐舊志校勘,卷首原缺四京以下十六版,又脫曹州濟陰郡半版,亦從舊志抄補,并錄進表一篇,略成完書矣。
新定本較舊志多古迹一門,朱竹謂舊志乃經進之書,此則民間傳本,未知然否?慨自祝穆方輿勝覽殘山剩水,僅記偏安州郡,惟此與太平寰宇記猶見全宋規模,而流傳甚罕,校者所當什襲而寶之也。
乾隆戊戌秋九月,枚漫士吳翌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