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書題跋
關燈
小
中
大
其所列如萬州,如富順監、雅州之榮經縣,志俱不言熙甯中曾廢,象州之武化,并不言曾有是縣。
然志于河中注有慶成軍,謂廢于熙甯元年,而沈不數;又如廣之四會、秦之長道、辰之麻陽,俱于熙甯中改隸,而沈乃列之廢縣。
蓋互有不照雲。
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六日桐鄉 馮集梧識 甲辰之歲,校元豐九域志刻之。
今夏晤海甯陳君雲曾得影宋刻鈔本九域志,蓋為錢遵王家藏書,與餘校刻本不無異同,亟借以來,旋又借得海豐查氏所藏鈔本,與所雲錢氏本織毫莫二,其脫葉數處及第九卷之誤入古迹三條,并多有之,知為同出一本,乃取刻本重校一過,得若幹條,即以錢本标目,補系各卷之後,而讨論所及,頗有前所未及者,亦依次附列之。
昔人謂校書之難,比于掃落葉,況耳目淺陋,豈能免疏謬之诮。
餘既喜見此本,足以補向之不逮,則又安知異日不更有補今茲之不逮者乎。
陳君字仲魚,多聞嗜古,于是書有書後一篇,其論黎陽大亻丕山據本志、複據宋史及文獻通考,謂蔡氏書禹貢傳不當以黎陽縣系今通利軍,此誠王厚齊未經論及者。
惟是南宋人著書,所言今某軍某州某縣,其地多半已非宋有。
夫昭代故土,豈容置之不論?然竊謂宜雲本朝某軍某州某縣,而不當雲今某軍某州某縣也。
因陳君語,并及之。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八月馮集梧又識 6、《跋元豐九域志》 《九域志》十卷,元豐中,丹陽王存正仲被旨興曾肇、李德刍共撰。
曩見宋椠本于昆山徐氏,失四京第一卷,次卷亦多阙文,特府、州、軍、監、縣均有古迹一門,蓋民間流行之書,而此則經進也,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
其進表上陳“文直筆核”,洵不鬼乎?其言者宋椠字小而密,斯則格紙軒朗,便于老眼覽觀,極為可喜,抄而插諸架。
德刍别有元豐郡縣志三十卷,圖三卷,載宋藝文志。
小長蘆八十一老人彜尊手識。
(朱彜尊撰,載曝書亭集卷四四) 7、《新定元豐九域志序》 宋王正仲元豐九域志十卷,餘于乾隆乙巳鈔得之,逾年,複得桐鄉馮太史(集梧)新雕本,用相參校,庶幾完善。
今年,又從海甯吳槎客(骞)所借得新定元豐九域志,卷帙無異,唯其中兼載古迹為不同耳,然亦無方輿紀要之詳,至各縣下,前書兼載山水,而此不錄,前輩秀水朱錫■謂此乃民間流行之本,理或然也。
其去正仲時,當不甚遠,因并鈔之,亦得以正前書之誤字,且及于宋史地理志焉。
乾隆五十有二年孟夏既望,東裡廬弓父書于鐘山書院之須友堂,為餘傳錄者,小門生江甯王友仁也。
(盧文紹撰,載抱經堂文集卷四) 8、《元豐九域志跋》 右元豐九域志十卷,其撰書之始,未詳見竹題跋。
宋代輿地之書,各有命意,如太平寰宇記則專載宋初沿革,輿地廣記則專載神宗時沿革,宋史則專載政和時沿革,合三書考之,府、州、軍、監每相符合,故知地學之難也。
此書所載沿革則自宋初迄元豐時,可補證諸書之缺誤;至其各縣下載及山川、古迹,寥寥數語,則本隋書及元和郡縣志、新唐書地理志體例,不可輕議也。
太平寰宇記亦載地之四至,而不及此書之詳,宋代鎮砦及銅鐵監之制,此視宋史為核,五代沿革亦薛、歐二史所不及,土貢亦多于通考、宋史篇,惟羁縻州所載,視他書恨略耳。
吳志伊博極群書,撰十國春秋地理表,而于揚吳之地理沿革,撫州節度之廢置,不及詳載,豈未詳閱此書耶?曲洧舊聞謂九域志終未修成,王伯厚為宋末人,著詩地理考多引其言,則是書在南宋時固為成書也,惟伯厚地理考内引九域志甘棠樹之類,今本無之,似非宋代原本矣。
(程晉芳撰,載勉行堂文集卷五) 9、《元豐九域志跋》 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在京師,有持書目出售,中有元豐九域志十卷,下署錢遵王影宋鈔本,因購之。
考讀書敏求記不著于錄,惟于太平寰宇記雲,此書較詳于九域志,或當日曾有其書,未及著錄與。
書中凡遇“本朝”、“皇朝”字,俱空一格,其為影宋本無穎,雖間有缺文,而楮墨精良,繕寫工整,洵堪寶玩。
朱竹檢讨跋寰宇記,雲不若九域志之簡而有要,與敏求記之言相反,前人所見各有不同。
竹又跋九域志,
然志于河中注有慶成軍,謂廢于熙甯元年,而沈不數;又如廣之四會、秦之長道、辰之麻陽,俱于熙甯中改隸,而沈乃列之廢縣。
蓋互有不照雲。
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六日桐鄉 馮集梧識 甲辰之歲,校元豐九域志刻之。
今夏晤海甯陳君雲曾得影宋刻鈔本九域志,蓋為錢遵王家藏書,與餘校刻本不無異同,亟借以來,旋又借得海豐查氏所藏鈔本,與所雲錢氏本織毫莫二,其脫葉數處及第九卷之誤入古迹三條,并多有之,知為同出一本,乃取刻本重校一過,得若幹條,即以錢本标目,補系各卷之後,而讨論所及,頗有前所未及者,亦依次附列之。
昔人謂校書之難,比于掃落葉,況耳目淺陋,豈能免疏謬之诮。
餘既喜見此本,足以補向之不逮,則又安知異日不更有補今茲之不逮者乎。
陳君字仲魚,多聞嗜古,于是書有書後一篇,其論黎陽大亻丕山據本志、複據宋史及文獻通考,謂蔡氏書禹貢傳不當以黎陽縣系今通利軍,此誠王厚齊未經論及者。
惟是南宋人著書,所言今某軍某州某縣,其地多半已非宋有。
夫昭代故土,豈容置之不論?然竊謂宜雲本朝某軍某州某縣,而不當雲今某軍某州某縣也。
因陳君語,并及之。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八月馮集梧又識 6、《跋元豐九域志》 《九域志》十卷,元豐中,丹陽王存正仲被旨興曾肇、李德刍共撰。
曩見宋椠本于昆山徐氏,失四京第一卷,次卷亦多阙文,特府、州、軍、監、縣均有古迹一門,蓋民間流行之書,而此則經進也,故晁公武讀書後志有新、舊九域志之目。
其進表上陳“文直筆核”,洵不鬼乎?其言者宋椠字小而密,斯則格紙軒朗,便于老眼覽觀,極為可喜,抄而插諸架。
德刍别有元豐郡縣志三十卷,圖三卷,載宋藝文志。
小長蘆八十一老人彜尊手識。
(朱彜尊撰,載曝書亭集卷四四) 7、《新定元豐九域志序》 宋王正仲元豐九域志十卷,餘于乾隆乙巳鈔得之,逾年,複得桐鄉馮太史(集梧)新雕本,用相參校,庶幾完善。
今年,又從海甯吳槎客(骞)所借得新定元豐九域志,卷帙無異,唯其中兼載古迹為不同耳,然亦無方輿紀要之詳,至各縣下,前書兼載山水,而此不錄,前輩秀水朱錫■謂此乃民間流行之本,理或然也。
其去正仲時,當不甚遠,因并鈔之,亦得以正前書之誤字,且及于宋史地理志焉。
乾隆五十有二年孟夏既望,東裡廬弓父書于鐘山書院之須友堂,為餘傳錄者,小門生江甯王友仁也。
(盧文紹撰,載抱經堂文集卷四) 8、《元豐九域志跋》 右元豐九域志十卷,其撰書之始,未詳見竹題跋。
宋代輿地之書,各有命意,如太平寰宇記則專載宋初沿革,輿地廣記則專載神宗時沿革,宋史則專載政和時沿革,合三書考之,府、州、軍、監每相符合,故知地學之難也。
此書所載沿革則自宋初迄元豐時,可補證諸書之缺誤;至其各縣下載及山川、古迹,寥寥數語,則本隋書及元和郡縣志、新唐書地理志體例,不可輕議也。
太平寰宇記亦載地之四至,而不及此書之詳,宋代鎮砦及銅鐵監之制,此視宋史為核,五代沿革亦薛、歐二史所不及,土貢亦多于通考、宋史篇,惟羁縻州所載,視他書恨略耳。
吳志伊博極群書,撰十國春秋地理表,而于揚吳之地理沿革,撫州節度之廢置,不及詳載,豈未詳閱此書耶?曲洧舊聞謂九域志終未修成,王伯厚為宋末人,著詩地理考多引其言,則是書在南宋時固為成書也,惟伯厚地理考内引九域志甘棠樹之類,今本無之,似非宋代原本矣。
(程晉芳撰,載勉行堂文集卷五) 9、《元豐九域志跋》 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在京師,有持書目出售,中有元豐九域志十卷,下署錢遵王影宋鈔本,因購之。
考讀書敏求記不著于錄,惟于太平寰宇記雲,此書較詳于九域志,或當日曾有其書,未及著錄與。
書中凡遇“本朝”、“皇朝”字,俱空一格,其為影宋本無穎,雖間有缺文,而楮墨精良,繕寫工整,洵堪寶玩。
朱竹檢讨跋寰宇記,雲不若九域志之簡而有要,與敏求記之言相反,前人所見各有不同。
竹又跋九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