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閩省門戶。
門外風力鼓蕩,舟甚颠越;既入門,靜渌淵渟,與門外回别。
更進為城頭(土音亭頭),十裡至閩安鎮,數十裡至南台大橋』(稗海紀遊)。
廈門至彭湖,水程七更;彭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
志約六十裡為一更,亦無所據。
按樵書二編雲:「更也者,一日一夜定為十更,以焚香幾枝為度」。
船在大洋,風潮有順逆,行使有遲速,水程難辨;以木片于船首投海中,人從船首速行至尾,木片與人行齊至,則更數方準。
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則為不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船尾,則為過更,皆不合更也。
舟子各洋皆有秘本,雲系明王三保所遺;餘借錄,名曰「洋更」。
台灣至彭湖,五更;彭湖至廈門,七更;廈門至上海,四十七更;甯波近上海,十更。
俱由廈門經料羅,在金門之南澳可泊數百船;沿海行至惠安之崇武澳,泊舡可數十;經湄洲至平海澳,可泊船數百:至南日澳,僅容數艘。
南日至古嶼門,從内港行;古嶼至珠澳,複沿海:二地皆小港。
南日、古嶼東,出沒隐見,若近若遠,則海壇環峙諸山也。
白犬、官塘,亦可泊船。
至定海,有大澳泊船百餘。
至三沙烽火門、北關澳亦如之;此為閩、浙交界。
至金香、鳳皇、三弁、石童、雙門、牛頭門,盡沿海行;至石浦所、亂礁洋、崎頭門、舟山、登厝澳,盡依内港。
其登厝澳之東,大山疊出,即舟山地;赴上海、甯波,至此分■〈舟宗〉;從西由定海關進港數裡即甯波,從北由羊山放大洋至吳淞,進港數裡即上海。
九月後,北風盛,尤利涉。
自登厝澳從西北放小洋,四更至乍浦;海邊俱石岸,北風可泊于羊山嶼。
向北過崇明外五條沙轉西,三十四更入膠州口;過崇明外五條沙對北,三十二更至成山頭。
向東北放洋,十一更至旅順口;由山邊至童子溝島,向東沿山七更至蓋州、向北放洋七更至錦州府。
郡志:三縣南北延袤二千八百六十裡。
康熙五十三年,使者奉命繪畫地圖,勘丈裡數;台灣縣南至二贊行溪鳳山縣界二十一裡,北至茑松溪諸羅縣界一十五裡;鳳山縣南至沙馬矶二百一十裡,北至二贊行溪台灣縣界六十五裡;諸羅縣南至茑松溪台灣縣界一百一裡,北至大雞籠六百五裡;南北延袤一千一十七裡,而道裡遠近乃定。
陳湄川中丞北路路程:自郡城至八裡坌四百七十七裡;澹水港以下,溪湧潮吞,過嶺踰海,一自北港水路,由内北投至雞籠二百二十一裡;一自北港上岸,由外北投至雞籠二百四十二裡;約略相同,可證郡志之誤。
海船 『獨坐舷際,水波不動,星光滿天,與波底明星相映;上下二天,合成圓器。
身處其中,遂覺宇宙皆空』。
『海上夜黑,不見一物。
則擊水以視,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晶光熒熒,良久始滅;亦奇觀矣』(稗海紀遊)。
餘所坐海船,桅木之值數百金;舵師雲:「得之外域者,任重當風,不稍屈曲,長可八丈,通身無節,名打馬木」。
明監察禦史路振飛按閩摘略雲:「崇祯六年,遣戶科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楊侖冊封琉球。
先期采木造舟,大桅屢求未獲。
嗣于甯化縣方得應用。
獨鐵力木柁産自廣南,差官采買;回大鵬所,被賊焚劫。
複支銀五百五十兩,前往海澄縣采買二門,運到副用」雲雲。
今鹽木柁尚值數十金,亦廣南所産。
每船載杉闆船一隻,以便登岸。
出入悉于舟側,名水仙門。
碇凡三:正碇、副碇、三碇(正碇一名将軍碇,不輕下),入水數十丈。
棕藤草三緪,約值五十金。
寄碇先用鉛錘試水深淺;繩六、七十丈,繩盡猶不止底,則不敢寄。
鉛錘之末,塗以牛油;沾起沙泥,舵師辄能辨至某處。
有占風望向者,緣篷桅繩而上,登眺盤旋,了無怖畏;名曰亞班。
南北通商,每船出海一名(即船主)、舵工一名、亞班一名、大缭一名、頭碇一名、司杉闆船一名、總鋪一名、水手二十餘名或十餘名。
通販外國,船主一名;财副一名,司貨物錢财;總捍一名,分理事件;火長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駛船針路;亞班、舵工各一正、一副;大缭、二缭各一,管船中缭索;一碇、二碇各一,司碇;一遷、二遷、三遷各一,司桅索;杉闆船一正、一副,司杉闆及頭缭;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擇庫一名,清理船艙;香公一名,朝夕焚香楮祀神;總鋪一名,司火食;水手數十餘名。
海船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闆曰鼠橋,後兩邊欄曰牛欄,舵繩曰虎尾,系碇繩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杉木曰水蛇,篷系繩闆曰馬臉,船頭橫覆闆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猴楦,抱桅篷繩曰雞冠,抱碇繩木曰狗牙,拄桅腳杉木段曰桅豬。
舟随波浪上下,動辄數丈;左右瞻顧,不覺眩暈。
寄碇時或遇風濤揉蕩,鮮有不眩暈者。
入大洋中,天光水色,彌望無垠。
近船猶可望見帆樯,遠者僅于水面依微點綴。
東坡雲:「登州蓬萊閣上望海,如鏡面與天相際。
忽有如黑豆數點,郡人曰海舶至矣。
不一炊久,已至閣下」。
信然。
城堡 『台灣府無城,别有城在其西南,曰紅毛城;鄭氏潛竊時宮殿在焉。
今設副将一員,統兵三千駐之。
距台灣二十裡』(居易錄)。
台地初辟,原蔔築城于永康裡;後不行。
壬寅,提督姚堂奏請;台灣府、縣無城可守,請開捐建城;未得所請。
餘陛辭時,跪聆訓谕:「台灣斷不可建城。
去年朱一貴無險可憑,故大兵入鹿耳門,登岸奮擊,彼即竄逃;設嬰城自固,豈能克期奏捷」?海外形勢,了如指掌,廟算制勝,克奏膚功,有以也夫! 鳳、諸二縣,各築土堡;郡治居民,亦欲仿行。
西南臨海,議于南、北、東三面圍築堡牆,約高一丈,共長一千七百八十丈;每丈約費銀六兩八錢零,計共需銀一萬二千一百四十六兩有奇。
安平城在一鲲身之上,方圓一裡。
赤嵌城一名紅毛樓,在台灣海邊,方圓半裡。
雞籠、澹水,小城也,紅毛築之以禦海剽。
安平城一名磚城,紅毛相其地脈為龜蛇相會穴,城基入地丈餘,廣二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有奇,雉堞俱釘以鐵。
今郡中居民,牆垣每用鐵以束之,似仍祖其制也。
城上置大炮十五位,年久難于演放。
彭湖亦有紅毛城,久廢。
門外風力鼓蕩,舟甚颠越;既入門,靜渌淵渟,與門外回别。
更進為城頭(土音亭頭),十裡至閩安鎮,數十裡至南台大橋』(稗海紀遊)。
廈門至彭湖,水程七更;彭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
志約六十裡為一更,亦無所據。
按樵書二編雲:「更也者,一日一夜定為十更,以焚香幾枝為度」。
船在大洋,風潮有順逆,行使有遲速,水程難辨;以木片于船首投海中,人從船首速行至尾,木片與人行齊至,則更數方準。
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則為不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船尾,則為過更,皆不合更也。
舟子各洋皆有秘本,雲系明王三保所遺;餘借錄,名曰「洋更」。
台灣至彭湖,五更;彭湖至廈門,七更;廈門至上海,四十七更;甯波近上海,十更。
俱由廈門經料羅,在金門之南澳可泊數百船;沿海行至惠安之崇武澳,泊舡可數十;經湄洲至平海澳,可泊船數百:至南日澳,僅容數艘。
南日至古嶼門,從内港行;古嶼至珠澳,複沿海:二地皆小港。
南日、古嶼東,出沒隐見,若近若遠,則海壇環峙諸山也。
白犬、官塘,亦可泊船。
至定海,有大澳泊船百餘。
至三沙烽火門、北關澳亦如之;此為閩、浙交界。
至金香、鳳皇、三弁、石童、雙門、牛頭門,盡沿海行;至石浦所、亂礁洋、崎頭門、舟山、登厝澳,盡依内港。
其登厝澳之東,大山疊出,即舟山地;赴上海、甯波,至此分■〈舟宗〉;從西由定海關進港數裡即甯波,從北由羊山放大洋至吳淞,進港數裡即上海。
九月後,北風盛,尤利涉。
自登厝澳從西北放小洋,四更至乍浦;海邊俱石岸,北風可泊于羊山嶼。
向北過崇明外五條沙轉西,三十四更入膠州口;過崇明外五條沙對北,三十二更至成山頭。
向東北放洋,十一更至旅順口;由山邊至童子溝島,向東沿山七更至蓋州、向北放洋七更至錦州府。
郡志:三縣南北延袤二千八百六十裡。
康熙五十三年,使者奉命繪畫地圖,勘丈裡數;台灣縣南至二贊行溪鳳山縣界二十一裡,北至茑松溪諸羅縣界一十五裡;鳳山縣南至沙馬矶二百一十裡,北至二贊行溪台灣縣界六十五裡;諸羅縣南至茑松溪台灣縣界一百一裡,北至大雞籠六百五裡;南北延袤一千一十七裡,而道裡遠近乃定。
陳湄川中丞北路路程:自郡城至八裡坌四百七十七裡;澹水港以下,溪湧潮吞,過嶺踰海,一自北港水路,由内北投至雞籠二百二十一裡;一自北港上岸,由外北投至雞籠二百四十二裡;約略相同,可證郡志之誤。
海船 『獨坐舷際,水波不動,星光滿天,與波底明星相映;上下二天,合成圓器。
身處其中,遂覺宇宙皆空』。
『海上夜黑,不見一物。
則擊水以視,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晶光熒熒,良久始滅;亦奇觀矣』(稗海紀遊)。
餘所坐海船,桅木之值數百金;舵師雲:「得之外域者,任重當風,不稍屈曲,長可八丈,通身無節,名打馬木」。
明監察禦史路振飛按閩摘略雲:「崇祯六年,遣戶科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楊侖冊封琉球。
先期采木造舟,大桅屢求未獲。
嗣于甯化縣方得應用。
獨鐵力木柁産自廣南,差官采買;回大鵬所,被賊焚劫。
複支銀五百五十兩,前往海澄縣采買二門,運到副用」雲雲。
今鹽木柁尚值數十金,亦廣南所産。
每船載杉闆船一隻,以便登岸。
出入悉于舟側,名水仙門。
碇凡三:正碇、副碇、三碇(正碇一名将軍碇,不輕下),入水數十丈。
棕藤草三緪,約值五十金。
寄碇先用鉛錘試水深淺;繩六、七十丈,繩盡猶不止底,則不敢寄。
鉛錘之末,塗以牛油;沾起沙泥,舵師辄能辨至某處。
有占風望向者,緣篷桅繩而上,登眺盤旋,了無怖畏;名曰亞班。
南北通商,每船出海一名(即船主)、舵工一名、亞班一名、大缭一名、頭碇一名、司杉闆船一名、總鋪一名、水手二十餘名或十餘名。
通販外國,船主一名;财副一名,司貨物錢财;總捍一名,分理事件;火長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駛船針路;亞班、舵工各一正、一副;大缭、二缭各一,管船中缭索;一碇、二碇各一,司碇;一遷、二遷、三遷各一,司桅索;杉闆船一正、一副,司杉闆及頭缭;押工一名,修理船中器物;擇庫一名,清理船艙;香公一名,朝夕焚香楮祀神;總鋪一名,司火食;水手數十餘名。
海船按十二支命名:船頭邊闆曰鼠橋,後兩邊欄曰牛欄,舵繩曰虎尾,系碇繩木曰兔耳,船底大木曰龍骨,兩邊另釘灣杉木曰水蛇,篷系繩闆曰馬臉,船頭橫覆闆插兩角曰羊角,鑲龍骨木曰猴楦,抱桅篷繩曰雞冠,抱碇繩木曰狗牙,拄桅腳杉木段曰桅豬。
舟随波浪上下,動辄數丈;左右瞻顧,不覺眩暈。
寄碇時或遇風濤揉蕩,鮮有不眩暈者。
入大洋中,天光水色,彌望無垠。
近船猶可望見帆樯,遠者僅于水面依微點綴。
東坡雲:「登州蓬萊閣上望海,如鏡面與天相際。
忽有如黑豆數點,郡人曰海舶至矣。
不一炊久,已至閣下」。
信然。
城堡 『台灣府無城,别有城在其西南,曰紅毛城;鄭氏潛竊時宮殿在焉。
今設副将一員,統兵三千駐之。
距台灣二十裡』(居易錄)。
台地初辟,原蔔築城于永康裡;後不行。
壬寅,提督姚堂奏請;台灣府、縣無城可守,請開捐建城;未得所請。
餘陛辭時,跪聆訓谕:「台灣斷不可建城。
去年朱一貴無險可憑,故大兵入鹿耳門,登岸奮擊,彼即竄逃;設嬰城自固,豈能克期奏捷」?海外形勢,了如指掌,廟算制勝,克奏膚功,有以也夫! 鳳、諸二縣,各築土堡;郡治居民,亦欲仿行。
西南臨海,議于南、北、東三面圍築堡牆,約高一丈,共長一千七百八十丈;每丈約費銀六兩八錢零,計共需銀一萬二千一百四十六兩有奇。
安平城在一鲲身之上,方圓一裡。
赤嵌城一名紅毛樓,在台灣海邊,方圓半裡。
雞籠、澹水,小城也,紅毛築之以禦海剽。
安平城一名磚城,紅毛相其地脈為龜蛇相會穴,城基入地丈餘,廣二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有奇,雉堞俱釘以鐵。
今郡中居民,牆垣每用鐵以束之,似仍祖其制也。
城上置大炮十五位,年久難于演放。
彭湖亦有紅毛城,久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