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擔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
紅水溝色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
入鹿耳門,色黃白如河水。
泛海不見飛鳥,則漸至大洋;近島嶼,則先見白鳥飛翔。
潮 月臨卯酉,潮漲東西;月臨子午,潮平南北。
潮漲多在春夏之中,濤大每居朔望之後。
各處皆然,台亦無異。
志雲:地屬東南,月常早上。
十七、八之夜,月臨卯酉,僅在初昏,故潮漲退,視同安、金、廈亦較早。
同安、金、廈,初一、十六潮滿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滿卯酉而退子午;台則初一、十六潮滿巳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滿寅申而退巳亥;所差竟至一時。
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彭島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
水師副将魏大猷雲:「自鹿耳門至打狗港,潮汐較内地早四刻,水長五、六尺;打狗至琅峤,潮汐較内地早一時,水隻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澹水,潮汐與内地同,水丈餘」。
風信 『台灣風信,與他海殊異。
風大而烈者為飓,又甚者為台。
飓,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不止。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飓,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
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
過洋以四、七、十月為穩,以四月少飓、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
六月多台,九月多九降,最忌。
台、飓俱多挾雨,九降多無雨而風。
凡台将至,則天邊有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梢,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
土番識風草,草生無節則一年無台,一節則台一次,多節則多次。
飓之名以時而異:正月初四日曰接神飓,初九日曰玉皇飓,十三日曰關帝飓,念九日曰烏狗飓,二月二日曰白須飓,三月三日曰上帝飓,十五日曰真人飓,念三日曰馬祖飓(真人多風、馬祖多雨),已上春三月共三十六飓,此其大者。
四月八日曰佛子飓,五月五日曰屈原飓,六月十二日曰彭祖飓,十八日曰彭婆飓,念四日曰洗炊籠飓,七月十五日曰鬼飓,八月初一日曰竈君飓,十五日曰魁星飓,九月十六日曰張良飓,十九日曰觀音飓,十月十日曰水仙王飓,念六日曰翁爹飓,十一月念七日曰普庵飓,十二月念四日曰送神飓,念九日曰火盆飓,念四日已後皆曰送年風』(香祖筆記)。
『餘同王君仲千采硫,仲千登舟,餘乘笨車。
行十八日至後壟社,王君敝衣跣足在焉;泣告餘曰;「舟碎身溺,幸複相見!」自初三日登舟,泊鹿耳門,十八日乃行,舵帆不協,斜入黑水者再,船首俯入水底,舟人大恐。
十九日午後,南風大至,行甚駛;頃之,風厲甚,舵牙折者三。
風中蝴蝶千百飛舞,舟人以為不祥。
申刻,風稍緩,有黑色小鳥數百集船上,舟人謂大兇;焚楮镪祝之,不去;至以手撫之終不去,反呷呷向人。
少間,遙見小港,以沙淺不能入,就港口下碇。
五鼓,碇失,複出大洋,浪擊舵折;舟師曰:「惟有劃水仙求登岸免死耳!」衆口齊作钲鼓聲,人各挾一匕箸,虛作棹船勢,如午日競渡狀;船果近岸,得不溺』(稗海紀遊)。
海外紀略雲:「飓風雖暴,無四面齊至理。
辟如北風台,必轉而東,東而南,南又轉西;或一日,或三、五、七日,不四面傳遍不止」。
是四面遞至,非四面并至也。
諸志雲:「此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樯;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順風而馳,同鲲鵬之徙耳」。
此語良然。
六月有雷則無台。
諺雲:「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來」。
彭湖灣船之澳有南風、北風之别;時當南風誤灣北風澳,時當北風誤灣南風澳,則舟必壞。
癸亥興師,正當盛夏南風大震之候,僞都督劉國軒将戰艦盡泊南風澳,時我師到彭,舟盡誤泊北風澳;國軒得計,謂可弗戰而勝也。
豈知天眷,忽北風大作,我師舟楫無損,而僞敵連■〈舟宗〉覆沒,因得乘時進攻,克取彭湖(楊孝廉朝宗說)。
放洋全以指南針為信;認定方向,随波上下,曰針路。
船由浯嶼或大擔放洋,用羅經向巽已行,總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彭湖西嶼、頭貓嶼、花嶼,可進:若過黑水溝計程應至彭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仍收泊原處候風信。
由彭湖至台灣向巽方行,近鹿耳門隙仔,風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風,仍回彭湖。
内地之風,早西晚東;惟台地早東風、午西風,名曰發海西,四時皆然。
船出鹿耳門,必得東風,方可揚帆;彭湖來船,必俟西風,纔可進港。
設早西晚東,則去船過日中始能放洋,來船昏暮不能進口。
何雲利涉? 澹水,在磺山之下。
日出,磺氣上騰,東風一發,感觸易病。
雨則磺水入河,食之往往得病以死。
七、八月,芒花飛揚入水,染疾益衆。
風候與他處迥異,秋冬東風更盛。
諸山煙霭蒼茫;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征。
又饑鸢高唳,海雀驚飛,則踰日必風。
春日晚觀西,冬日晚觀東,有黑雲起,主雨;諺雲:「冬山頭,春海口」。
台邑春日雨澤獨少。
鐵線橋以北,大雨滂陀,橋南無一滴。
梁觀察文科惡其限于南也,改名通濟橋。
氣候 『台灣環海孤峙,極東南之奧。
氣候與漳、泉相似,熱多于寒;故花則經歲常開,葉則曆年不落。
春燠獨先,夏熱倍酷,秋多烈日,冬鮮凄風。
四、五月之交,梅雨連旬,多雷電,山溪水漲;自秋及春,則有風無雨,多露少霧。
田禾播種以後,亦喜露而畏雨。
至月早升、地常震、風發不時,此一郡之大概也。
諸羅自半線以南,氣候同于府治;半線以北,山愈深,土愈燥,水惡土瘠,煙瘴愈厲,易生疾病,居民鮮至。
雞籠社孤懸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
此又一郡之中,而南北異宜者矣』(諸羅雜識)。
廣東志雲:「嶺南陰少陽多,故四時之氣辟多于阖,一歲間溫暑過半,元府常開,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緻外邪;蓋汗為病之媒、風為汗之本,二者一中,寒瘧相乘,其疾往往為風濕」。
又雲:「盛夏士庶出入,率以青布裹頭;蓋南風為厲,一侵陽明,則病不可起」。
此地正相同。
水程(郡縣裡數) 澹水登舟,半日即望見官塘山(一作關童)。
自官塘趨定海,行大海中,五、六十裡至五虎門。
兩山對峙,勢甚雄險,為
紅水溝色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
入鹿耳門,色黃白如河水。
泛海不見飛鳥,則漸至大洋;近島嶼,則先見白鳥飛翔。
潮 月臨卯酉,潮漲東西;月臨子午,潮平南北。
潮漲多在春夏之中,濤大每居朔望之後。
各處皆然,台亦無異。
志雲:地屬東南,月常早上。
十七、八之夜,月臨卯酉,僅在初昏,故潮漲退,視同安、金、廈亦較早。
同安、金、廈,初一、十六潮滿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滿卯酉而退子午;台則初一、十六潮滿巳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滿寅申而退巳亥;所差竟至一時。
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彭島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
水師副将魏大猷雲:「自鹿耳門至打狗港,潮汐較内地早四刻,水長五、六尺;打狗至琅峤,潮汐較内地早一時,水隻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澹水,潮汐與内地同,水丈餘」。
風信 『台灣風信,與他海殊異。
風大而烈者為飓,又甚者為台。
飓,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不止。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飓,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
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
過洋以四、七、十月為穩,以四月少飓、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
六月多台,九月多九降,最忌。
台、飓俱多挾雨,九降多無雨而風。
凡台将至,則天邊有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梢,及半天如鲎尾者曰屈鲎。
土番識風草,草生無節則一年無台,一節則台一次,多節則多次。
飓之名以時而異:正月初四日曰接神飓,初九日曰玉皇飓,十三日曰關帝飓,念九日曰烏狗飓,二月二日曰白須飓,三月三日曰上帝飓,十五日曰真人飓,念三日曰馬祖飓(真人多風、馬祖多雨),已上春三月共三十六飓,此其大者。
四月八日曰佛子飓,五月五日曰屈原飓,六月十二日曰彭祖飓,十八日曰彭婆飓,念四日曰洗炊籠飓,七月十五日曰鬼飓,八月初一日曰竈君飓,十五日曰魁星飓,九月十六日曰張良飓,十九日曰觀音飓,十月十日曰水仙王飓,念六日曰翁爹飓,十一月念七日曰普庵飓,十二月念四日曰送神飓,念九日曰火盆飓,念四日已後皆曰送年風』(香祖筆記)。
『餘同王君仲千采硫,仲千登舟,餘乘笨車。
行十八日至後壟社,王君敝衣跣足在焉;泣告餘曰;「舟碎身溺,幸複相見!」自初三日登舟,泊鹿耳門,十八日乃行,舵帆不協,斜入黑水者再,船首俯入水底,舟人大恐。
十九日午後,南風大至,行甚駛;頃之,風厲甚,舵牙折者三。
風中蝴蝶千百飛舞,舟人以為不祥。
申刻,風稍緩,有黑色小鳥數百集船上,舟人謂大兇;焚楮镪祝之,不去;至以手撫之終不去,反呷呷向人。
少間,遙見小港,以沙淺不能入,就港口下碇。
五鼓,碇失,複出大洋,浪擊舵折;舟師曰:「惟有劃水仙求登岸免死耳!」衆口齊作钲鼓聲,人各挾一匕箸,虛作棹船勢,如午日競渡狀;船果近岸,得不溺』(稗海紀遊)。
海外紀略雲:「飓風雖暴,無四面齊至理。
辟如北風台,必轉而東,東而南,南又轉西;或一日,或三、五、七日,不四面傳遍不止」。
是四面遞至,非四面并至也。
諸志雲:「此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樯;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順風而馳,同鲲鵬之徙耳」。
此語良然。
六月有雷則無台。
諺雲:「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來」。
彭湖灣船之澳有南風、北風之别;時當南風誤灣北風澳,時當北風誤灣南風澳,則舟必壞。
癸亥興師,正當盛夏南風大震之候,僞都督劉國軒将戰艦盡泊南風澳,時我師到彭,舟盡誤泊北風澳;國軒得計,謂可弗戰而勝也。
豈知天眷,忽北風大作,我師舟楫無損,而僞敵連■〈舟宗〉覆沒,因得乘時進攻,克取彭湖(楊孝廉朝宗說)。
放洋全以指南針為信;認定方向,随波上下,曰針路。
船由浯嶼或大擔放洋,用羅經向巽已行,總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彭湖西嶼、頭貓嶼、花嶼,可進:若過黑水溝計程應至彭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仍收泊原處候風信。
由彭湖至台灣向巽方行,近鹿耳門隙仔,風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風,仍回彭湖。
内地之風,早西晚東;惟台地早東風、午西風,名曰發海西,四時皆然。
船出鹿耳門,必得東風,方可揚帆;彭湖來船,必俟西風,纔可進港。
設早西晚東,則去船過日中始能放洋,來船昏暮不能進口。
何雲利涉? 澹水,在磺山之下。
日出,磺氣上騰,東風一發,感觸易病。
雨則磺水入河,食之往往得病以死。
七、八月,芒花飛揚入水,染疾益衆。
風候與他處迥異,秋冬東風更盛。
諸山煙霭蒼茫;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征。
又饑鸢高唳,海雀驚飛,則踰日必風。
春日晚觀西,冬日晚觀東,有黑雲起,主雨;諺雲:「冬山頭,春海口」。
台邑春日雨澤獨少。
鐵線橋以北,大雨滂陀,橋南無一滴。
梁觀察文科惡其限于南也,改名通濟橋。
氣候 『台灣環海孤峙,極東南之奧。
氣候與漳、泉相似,熱多于寒;故花則經歲常開,葉則曆年不落。
春燠獨先,夏熱倍酷,秋多烈日,冬鮮凄風。
四、五月之交,梅雨連旬,多雷電,山溪水漲;自秋及春,則有風無雨,多露少霧。
田禾播種以後,亦喜露而畏雨。
至月早升、地常震、風發不時,此一郡之大概也。
諸羅自半線以南,氣候同于府治;半線以北,山愈深,土愈燥,水惡土瘠,煙瘴愈厲,易生疾病,居民鮮至。
雞籠社孤懸海口,地高風烈;冬春之際,時有霜雪。
此又一郡之中,而南北異宜者矣』(諸羅雜識)。
廣東志雲:「嶺南陰少陽多,故四時之氣辟多于阖,一歲間溫暑過半,元府常開,毛腠不掩,每因汗溢,即緻外邪;蓋汗為病之媒、風為汗之本,二者一中,寒瘧相乘,其疾往往為風濕」。
又雲:「盛夏士庶出入,率以青布裹頭;蓋南風為厲,一侵陽明,則病不可起」。
此地正相同。
水程(郡縣裡數) 澹水登舟,半日即望見官塘山(一作關童)。
自官塘趨定海,行大海中,五、六十裡至五虎門。
兩山對峙,勢甚雄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