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狗及東港、北路之上澹水,凡三處;而惟上澹水可容多船,港門為正也。
其可通小舟者,尚有南路之蛲港、北路之鹹水港及八掌港、笨港、海翁港、鹿仔港、大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凡十二處;而笨港并有小港可通鹿耳門内,即名馬沙溝是也。
總之,台灣三路俱可登岸;而惟鹿耳門為用武必争之地者,以入港即可以奪安平而抗府治也。
奪安平則舟楫皆在港内,所以斷其出海之路;抗府治則足以号令南北二路,而絕依附之門。
故一入鹿耳門,而台灣之全勢舉矣!或雲:鹿耳門為天險門戶,而又上設炮台,防亦密矣;萬一攻之不入,兵法有攻堅而瑕者亦堅,其謂之何?不如由北路之上澹水進兵。
所謂行師如過于衽席之上者,謀非不臧也。
而不知由北路進兵則其勢主緩,緩則必以衆而臨寡、以強而并弱;由鹿耳門進兵則其勢主捷,捷則有以反主客之形,成控制之師。
而且安平不據,彭湖尚孤,彼賊佽者急而揚帆,不無他虞也。
是故觇台灣之形勢,而必講明于得入鹿耳門之要為最急』(理台末議)。
『彭湖為台灣之門戶,鹿耳門為台灣之咽喉,大雞籠為北路之險隘,沙馬矶為南路之砥柱』(鳳山縣志)。
台郡無形勝可據,四圍皆海,水底鐵闆沙線,橫空布列,無異金湯。
鹿耳門港路纡回,舟觸沙線立碎。
南礁樹白旗,北礁樹黑旗,名曰蕩纓,亦曰标子,以便出入。
潮長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丈,入門必懸起後舵乃進。
台地負山面海,諸山似皆西向,皇輿圖皆作南北向,初不解;後有閩人雲:台山發轫于福州鼓山,自閩安鎮官塘山、白犬山過脈至雞籠山,故皆南北峙立。
往來日本、琉球海舶率以此山為指南,此乃郡治祖山也。
澹水北山、朝山,與烽火門相對。
同安洪淳思(心澄)雲:「北路澹水,直對福州省城;海道山石錯列,礙于大舟往來。
南路赤山,直對南澳」。
台地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
内山諸水,皆西流于海。
安平、七鲲身,環郡治左臂;東風起,波浪沖擊,聲如雷殷。
諺雲:「鲲身響,米價長」;謂海湧米船難于進港。
餘與益齋二兄論羅漢門書略:羅漢門在郡治之東。
自猴洞口入山,崇岡複嶺,多不知名。
行數裡,為虎頭山,諸峰環列,樹惟槺榔。
過大灣崎、蘆竹坑、咬狗坑,又東南經土樓山,壁平如削;上則狝猴跳擲,虞人張羅以捕。
稍前為疊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門關嶺,回望郡治,海天一色。
去關口裡餘,中為深塹,可數十丈。
緣崖路狹不堪旋馬,一失足便蹈不測。
五裡至石頭坑,四裡至長潭,清瑩可鑒。
潭發源于分水山後,由羅漢門坑入岡山溪,同注于海。
自番仔寮迤逦至小烏山後,入羅漢内門,峰回路轉,眼界頓開;沃衍平疇,極目數十裡。
東則南仔仙山、東方木山,隔澹水大溪為旗尾山,西即小烏山,南為銀錠山,北為分水山、自貓徽山;層巒疊巘,蒼翠欲滴,瞑色尤堪入畫。
民莊凡三:外埔、中埔、内埔,居民約二百餘口。
内埔汛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勻昆諸地,則寥寥三十餘人而已。
先是,由長潭東南行,至夏尾藍腳帛寮轉北至外埔莊;後以逆黨黃殿潛蹤内埔,而甕菜岑、鼓壇坑尤為奸匪出沒之所,禁止往來。
外埔東南由觀音亭、更寮侖、番仔路頭至大崎越嶺,即為外門。
去大傑巅社十二裡,中有民居,為施裡莊、北勢莊,莊盡番地;往年代納社饷招佃墾耕,繼以遠社生番乘間殺人,委而去之,今則茀草不可除矣。
自社尾莊、割蘭坡嶺可赴南路,由木岡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羊腸鳥道,觸處皆通;峻嶺深谷,叢奸最易。
土人運炭辇稻,牛車往來,徑路逼狹,不容并軌;惟約晝則自内而外,夜則自外而内,因以無阻。
夏秋水漲,坑塹皆平,則迷津莫度,與諸邑聲息隔絕。
議者謂宜歸台邑,良然。
上澹水在諸羅極北,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
計一隅可二百餘裡,洵扼要險區也。
外為澹水港,八裡岔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雜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
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朥灣,行四十餘裡;北河源出楓仔嶼,行百餘裡;俱至大浪泵會流,出肩脰門(一作千豆),入澹水港,曲折委宛,五十餘裡而歸于海。
圭柔山麓為圭柔社。
由山西下,數裡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二十餘丈,今圯。
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澹水營所駐也。
兩山南北,重岡複嶺,灌莽叢翳。
南則武朥灣、裡末、擺接、秀郎諸社,北則麻少翁、外北投、内北投、大浪泵、麻裡、即吼、楓仔嶼諸社。
礦山在内北投,濱河,山僅數仞,寸草不生。
自澹水經楓仔嶼嶺,上下十裡。
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
稍進為雞籠港,港道狹隘。
港口有紅毛石城,非圓非方,圍五十餘丈、高二丈。
遠望為小雞籠嶼,番不之居,惟時于此采捕。
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難諸社,深箐鳥道,至者鮮矣。
南路界盡沙馬矶頭;相傳地脈直接呂朱。
凡舟赴呂宋,必由此東放大洋。
有澳名龜那秃,北風時大船可泊。
沙馬矶頭之南,行四更至紅頭嶼,皆生番聚處,不入版圖;地産銅,所用什物俱銅器。
彭湖一名彭蠡湖。
樵書二編:「彭蠡湖嶼,環島三十六。
洪武五年,以居民叛服不常,遂大出兵,驅其大族,徙置漳、泉間」。
觀彭湖諸島,夏月正值南風,由媽宮澳入港,順駛最易;惟出港逆風,未可時計。
或收入八罩,從挽門潭上岸,登天台山四望,則三十六島嶼形勢盡在目前。
洋 『大海洪波,止分順逆。
凡往異域,順勢而行。
惟台與廈藏岸七百裡,号曰橫洋。
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墨洋;驚濤鼎沸,險冠諸海。
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
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得還中土』(赤嵌集)。
『暗洋在台灣之東北,有紅夷舟泊其地,無晝夜,山明水秀,萬花遍滿,而上無居人;謂其地可居,遂留二百人,給以一歲之糧,于彼居住。
次年複至,則山中如長夜,所留之番已無一存;乃取火索之,見石上留字,言一至秋即成昏黑,至春始旦;俱屬鬼怪,其人漸次而亡。
蓋一年一晝夜雲』(蓉洲文藁)。
由
其可通小舟者,尚有南路之蛲港、北路之鹹水港及八掌港、笨港、海翁港、鹿仔港、大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凡十二處;而笨港并有小港可通鹿耳門内,即名馬沙溝是也。
總之,台灣三路俱可登岸;而惟鹿耳門為用武必争之地者,以入港即可以奪安平而抗府治也。
奪安平則舟楫皆在港内,所以斷其出海之路;抗府治則足以号令南北二路,而絕依附之門。
故一入鹿耳門,而台灣之全勢舉矣!或雲:鹿耳門為天險門戶,而又上設炮台,防亦密矣;萬一攻之不入,兵法有攻堅而瑕者亦堅,其謂之何?不如由北路之上澹水進兵。
所謂行師如過于衽席之上者,謀非不臧也。
而不知由北路進兵則其勢主緩,緩則必以衆而臨寡、以強而并弱;由鹿耳門進兵則其勢主捷,捷則有以反主客之形,成控制之師。
而且安平不據,彭湖尚孤,彼賊佽者急而揚帆,不無他虞也。
是故觇台灣之形勢,而必講明于得入鹿耳門之要為最急』(理台末議)。
『彭湖為台灣之門戶,鹿耳門為台灣之咽喉,大雞籠為北路之險隘,沙馬矶為南路之砥柱』(鳳山縣志)。
台郡無形勝可據,四圍皆海,水底鐵闆沙線,橫空布列,無異金湯。
鹿耳門港路纡回,舟觸沙線立碎。
南礁樹白旗,北礁樹黑旗,名曰蕩纓,亦曰标子,以便出入。
潮長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丈,入門必懸起後舵乃進。
台地負山面海,諸山似皆西向,皇輿圖皆作南北向,初不解;後有閩人雲:台山發轫于福州鼓山,自閩安鎮官塘山、白犬山過脈至雞籠山,故皆南北峙立。
往來日本、琉球海舶率以此山為指南,此乃郡治祖山也。
澹水北山、朝山,與烽火門相對。
同安洪淳思(心澄)雲:「北路澹水,直對福州省城;海道山石錯列,礙于大舟往來。
南路赤山,直對南澳」。
台地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
内山諸水,皆西流于海。
安平、七鲲身,環郡治左臂;東風起,波浪沖擊,聲如雷殷。
諺雲:「鲲身響,米價長」;謂海湧米船難于進港。
餘與益齋二兄論羅漢門書略:羅漢門在郡治之東。
自猴洞口入山,崇岡複嶺,多不知名。
行數裡,為虎頭山,諸峰環列,樹惟槺榔。
過大灣崎、蘆竹坑、咬狗坑,又東南經土樓山,壁平如削;上則狝猴跳擲,虞人張羅以捕。
稍前為疊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門關嶺,回望郡治,海天一色。
去關口裡餘,中為深塹,可數十丈。
緣崖路狹不堪旋馬,一失足便蹈不測。
五裡至石頭坑,四裡至長潭,清瑩可鑒。
潭發源于分水山後,由羅漢門坑入岡山溪,同注于海。
自番仔寮迤逦至小烏山後,入羅漢内門,峰回路轉,眼界頓開;沃衍平疇,極目數十裡。
東則南仔仙山、東方木山,隔澹水大溪為旗尾山,西即小烏山,南為銀錠山,北為分水山、自貓徽山;層巒疊巘,蒼翠欲滴,瞑色尤堪入畫。
民莊凡三:外埔、中埔、内埔,居民約二百餘口。
内埔汛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勻昆諸地,則寥寥三十餘人而已。
先是,由長潭東南行,至夏尾藍腳帛寮轉北至外埔莊;後以逆黨黃殿潛蹤内埔,而甕菜岑、鼓壇坑尤為奸匪出沒之所,禁止往來。
外埔東南由觀音亭、更寮侖、番仔路頭至大崎越嶺,即為外門。
去大傑巅社十二裡,中有民居,為施裡莊、北勢莊,莊盡番地;往年代納社饷招佃墾耕,繼以遠社生番乘間殺人,委而去之,今則茀草不可除矣。
自社尾莊、割蘭坡嶺可赴南路,由木岡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羊腸鳥道,觸處皆通;峻嶺深谷,叢奸最易。
土人運炭辇稻,牛車往來,徑路逼狹,不容并軌;惟約晝則自内而外,夜則自外而内,因以無阻。
夏秋水漲,坑塹皆平,則迷津莫度,與諸邑聲息隔絕。
議者謂宜歸台邑,良然。
上澹水在諸羅極北,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
計一隅可二百餘裡,洵扼要險區也。
外為澹水港,八裡岔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雜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
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朥灣,行四十餘裡;北河源出楓仔嶼,行百餘裡;俱至大浪泵會流,出肩脰門(一作千豆),入澹水港,曲折委宛,五十餘裡而歸于海。
圭柔山麓為圭柔社。
由山西下,數裡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二十餘丈,今圯。
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澹水營所駐也。
兩山南北,重岡複嶺,灌莽叢翳。
南則武朥灣、裡末、擺接、秀郎諸社,北則麻少翁、外北投、内北投、大浪泵、麻裡、即吼、楓仔嶼諸社。
礦山在内北投,濱河,山僅數仞,寸草不生。
自澹水經楓仔嶼嶺,上下十裡。
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
稍進為雞籠港,港道狹隘。
港口有紅毛石城,非圓非方,圍五十餘丈、高二丈。
遠望為小雞籠嶼,番不之居,惟時于此采捕。
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難諸社,深箐鳥道,至者鮮矣。
南路界盡沙馬矶頭;相傳地脈直接呂朱。
凡舟赴呂宋,必由此東放大洋。
有澳名龜那秃,北風時大船可泊。
沙馬矶頭之南,行四更至紅頭嶼,皆生番聚處,不入版圖;地産銅,所用什物俱銅器。
彭湖一名彭蠡湖。
樵書二編:「彭蠡湖嶼,環島三十六。
洪武五年,以居民叛服不常,遂大出兵,驅其大族,徙置漳、泉間」。
觀彭湖諸島,夏月正值南風,由媽宮澳入港,順駛最易;惟出港逆風,未可時計。
或收入八罩,從挽門潭上岸,登天台山四望,則三十六島嶼形勢盡在目前。
洋 『大海洪波,止分順逆。
凡往異域,順勢而行。
惟台與廈藏岸七百裡,号曰橫洋。
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墨洋;驚濤鼎沸,險冠諸海。
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
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得還中土』(赤嵌集)。
『暗洋在台灣之東北,有紅夷舟泊其地,無晝夜,山明水秀,萬花遍滿,而上無居人;謂其地可居,遂留二百人,給以一歲之糧,于彼居住。
次年複至,則山中如長夜,所留之番已無一存;乃取火索之,見石上留字,言一至秋即成昏黑,至春始旦;俱屬鬼怪,其人漸次而亡。
蓋一年一晝夜雲』(蓉洲文藁)。
由